《面對拒絕,無所畏懼》是我最近在華盛頓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的主題之一。
在生活中可以說我有太多被拒絕的經驗,有趣的是,我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一項祝福。從中我學到的經驗教訓是什麼呢?那就是遭到拒絕只是表明我願意去承擔風險、敢於嘗試新的東西,並嘗試做不可能的事。
和一些作家和 演員談話,他們一定會告訴你,他們經常被拒絕。事實上,許多作家都用拒絕信作為寫作材料的靈感。他們把這些拒絕信貼在板上,提醒自己尚有工作需加強需待做。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會感受到被拒絕的痛苦,他們只是承認這是人生重要旅程的一部份,收到的反饋經常能幫助他們能獲更接近達到目標的機會。對於演員來說,愈多的試鏡,就愈能展現出更好的技藝,從而能有更接近被聘用的可能性。
我記得到大同飯店(Tai Tung Restaurant)要求登廣告的情形,那時我才開始創辦西華報並不認識老闆陳先生,只知道該飯店生意相當不錯經營的很成功。令我驚訝的是陳先生對我說:「不需要,我生意很好,30年都不做廣告了,現在幹嘛要登廣告?」但在我離開之前,他居然買了廣告,甚至付了廣告費。
什麼是「不」的真正含義
「不」不是表示永遠的「不」,它只是意味著「不是現在,因為沒有足夠的信息。」或「告訴我們更多相關的事。」
有時,當別說「不」時,只是不知道你的建議和看法是什麼、或不知道都在談論些什麼,只是想讓你不要去煩他們,快點兒從他們的後面離開。
在西華報經營的幾十年來,我收到了無以計數的「不」,但從「不」的開始轉成我和很多人有了長期的夥伴關係和許多有益的項目計劃。
被拒絕後會發生些什麼?
當別人向你說「不」後,你是否還可以微笑以對?這很難,是吧!仍然可以和他們成為朋友嗎?當然,你可以,也是你應該這麼做的。
不要往心裡去想這個「不」是什麼意思。這個「不」只不過是對你的看法表示「不」,而不是針對你這個人。
改變別人從拒絕到接受的過程是需要韌性和毅力,必需做些功課去知道你是和誰在打交道。
由「不」轉「是」
你是否知道許多「不」的信件實際上是套用信函(走形式的信)嗎?當我大二時申請從俄勒岡(Oregon)轉學到華大時,我收到了一封像這樣的拒絕信件。信中說,我需要等候直到我完成大二的課業。要我等待,這可不行!但如果你是那些輕言放棄的人,就會把信丟進垃圾筒,事情就會因此而結束。
不要輕信你讀到或聽到的事,必需要去確認一下事實的暗示。在頁面的底下有一小行的字(有人會輕易錯過)說,如果我不同意可以提出請願。這一小行字瞬間給我帶來了希望,我提出了請願信。然後在5月我收到另一封信,要我寄去春季學期的成績。在6月我拿到錄取通知書。事後看來,華大正在測試我的決心。凡事總是有彈性的空間,和我一樣藐視賠率的人,就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成果。
只需更用力的去敲門。如果在努力爭取後仍遭拒絕,至少會找出為什麼的原因和自己的弱點。
拒絕的教訓
如果是發短信或送電子郵件,別人通常是很容易向你說「不」的,但如果是面對面的交談,一般是較難被拒絕。
經過千多次的遭拒後,我可以分辨是否這個「不」的真正含義是「也許」的意思;或是我無需再去費力追求一個確切的不可能敗部復活的「不」。在此我不和大家分享我得到多少的「是」,即使它似乎一開始看來就是一個絕對死定的「不」。
由「不」到「是」,已讓我為社區做出了許多不同的改變。許多次我把事情做好,實際上很多時候往往是超出了我早先的預期。
現在當我不得不說「不」時,我學著親切的表達我的態度,或者我盡量想辦法去幫助,即使這不是當事人適切的要求。
向CEP學生致畢業詞
6月1 1日,我向華盛頓大學社區、環境與規劃專業(Communit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簡稱CEP)的應屆生致畢業詞,這個專業是城市設計與規劃的一個科系。
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一個獨特的專業科系。學生有很大的權力,對自己想學什麼有發言權,可建立自己的主修內容,甚至對我作為他們的畢業致詞發言人都投票作決定。
晚餐有200人出席,我喜歡這樣的狀況,這是個非常私密和親昵的時刻,畢業生可以彼此介紹,父母和朋友們都喜歡這樣的安排,整個儀式在一個半小時內結束,而華大的畢業典禮往往卻要進行5個多小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