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長大經常吃到美味食物。我這樣說讀者一定會想這個孩子家裡應該是富裕的。然而如果我家真的是有錢,我就不會在高中畢業前,不停地搬了7次家。
我媽總是找租金便宜的公寓住。在她決定租房太麻煩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租的是多間房的公寓(a rooming apartment)而不是租下整棟。有許多壞租客常常不付租金,公寓狹窄少空間,我直到17歲才有一張能和弟弟分用的書桌。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華人家庭對食物的在乎遠比生活條件視為更重要。每兩個星期,媽媽會帶家人在體面但便宜的餐館用餐。外面用餐也許成為許多香港家庭的休閒方式,這也是一個逃離我們那個灰溜溜公寓出去「呼吸」的機會。大多數家庭過去和現在仍然生活在非常狹窄的空間。沒有比去餐廳享受冷氣空調,打敗香港炎熱潮濕夏天更好的地方了。
即使我幾十年前離開香港到了美國,童年的美好回憶仍讓我魂牽夢縈。我想念香港的美食佳餚。去年為探視母親,我回香港兩次,大兒子也在香港工作,我嚐到也走訪了許多美食物經歷。
朋友問: 「你的體重增加了嗎?」嗨!那可是件酷事!一個原因是在香港有很多需要走路的機會,不像在美國通常外出時就開車。在香港去購物大約需要5到10分鐘的腳程,餐飲或地鐵通常位在地下3層,走路可以消化掉我吃進卡路里的熱量。
此外,美國餐館用大份量招引僱客,香港卻相反,是以小量招徠食客。就像鳳城酒樓在點心餐中提供的迷你炸粉粿,我很少吃炸的東西,所以起先我並沒看上眼,但阿姨極力推薦,我吃後真是感到小巧味美,即使再多吃一個也不會撐得太飽,這就是小而美的好處。此外,香港的燒肉都是小盤盛裝供應,我每次回港必定大啖食之,量少味道地,即使吃下整盤,也不會吃漲肚子。
我認為這是個優點,除了不會過食過量外,同時還不會因吃得太飽,尚有機會可以再點各種不同的食物。吃東西只是小口小口的進食,怎麼可能增脂加肥呢?
另一個好處是十分方便。在香港不需花太多的時間和金錢就能找到特殊吃的地方。它就在社區的周圍和所住城市的任何地方。今天,大多數餐館的顧客是市井百姓,通常座無虛席。也有許多優質高檔的餐廳,有不同的檔次價格,從高到低、從花俏到休閒,食客可以各取所需。
我最想念什麼食物?
湯是我最喜歡的伴侶。我會進入一家香港餐廳問「你的例湯或老火湯是什麼?」例湯意味著價格好,有各種食材,經長時間燉煮熬成的湯。
有些人可能已經讀過我的博客,知道我有骨質疏鬆症。中華飲食文化認為常喝雞腳和骨頭、豬骨或肌腱的湯,能增強腳的勁道。
去年11月,我喝到了一款不尋常的湯,那是在城市花園酒店(City Garden Hotel)的燉豬蹄筋和杏仁一起下鍋燉的湯。我認為喝燉湯可以獲得加倍營養治療我流失的骨質。
要取得湯中大量鈣,用肌腱甚至比骨頭要來更好。用肌腱燉湯可能會嚇著你,它是個與大塊脂肪相聯接的腱。在上品滑潤的肌腱湯中是沒有油脂的,$25的湯足夠兩個人喝。我很高興酒店提供所有入住酒店的客人有50%的折扣。
另一道是一家上海餐廳的燉雞餛飩湯。當我在湯裡看到餛飩時擔心料太多了,但我實在不能拒絕雞湯,我知道用雞湯煮餛飩真是超棒好喝。
另一個靚湯是在一家素食餐廳俱樂部。當女服務員將湯端上桌時,我印象一點也不深刻。看來沒什麼特別,只是一束野生蘑菇和小粒青豆仁及一些切碎的胡蘿蔔?我的懷疑被證明是假的。喝下幾秒鐘後,我就愛不釋口。「精緻」是我的反應,我不得不作出結論,那就是這道湯顯示了廚師驚人不平凡的食藝。他一定是試過千次,讓這款湯如此的可口香醇。
這些例子都是靚飲的美湯。那麼一般的是些什麼呢?弟弟介紹我去靠近他酒店的一家麵店,這家餐廳像許多典型的香港餐廳,簡單樸實沒有什麼裝飾。加餃子的一碗大湯麵,只有胃口大的男士才能吃光它。我們每個人都從菜單上點了自己要吃的麵點,驚訝的是,我居然吃掉了大部份我點的食物,因為味道好極了,而價格竟然只在$5美元以下。
非中式餐館
如果喜歡融合不同元素烹飪的食物,香港是吃到這樣美食的最好地方。想知道為什麼香港能做出如此超級的菜?那可是要記得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另一個因素是它的毗鄰澳門曾是葡萄牙屬地。幾個著名的香港食品都反映了受這兩個開創性歐洲文化的影響,如葡國雞和英國蛋撻,以及許多茶點心和麵包。
近幾十年來,香港餐廳已經多元化發展,有許多西班牙、法國、土耳其、尼泊爾和印度餐應。在香港的大兒子有開餐廳的客戶。丈夫提議「帶我們到你客戶的餐廳用餐,我們喜歡支持你的客戶。」
「我帶你們去海灘上的尼泊爾餐館」他說。真是太好的安排了!
所以他開車載我們去淺水灣(Repulse Bay)的尼泊爾餐館Limewood。即使酒吧裡噪音嘈雜,我們仍然可以聽到陣陣海浪聲。餐廳供應尼泊爾和西式烹飪。我從來沒有真正在尼泊爾餐館用餐。我喜歡在那裡吃的所有東西。這是因為它是融合不同元素的食物?還是因為尼泊爾食物適合我們?我們真的不知道答案,也真的不是那麼在乎,只要食物味道很棒就行了。
由於我們太喜歡這樣的食物,第二天兒子帶我們去了家法國餐廳Eiffel Bistro。餐廳是法國人擁有,位在太古城(Tai Koo City)。我是不會指望在一個大多數華人居住的民區內,會找到一家法國餐館的。
當我看到開放式廚房時看見了華人廚師。他會在牛油中用醬油嗎?其次,煮法國餐需一流的烹飪技巧。結果烹調的時間完美無瑕,牛排和鮭魚被煮熟得恰到好處,我討厭過度烹飪的任何東西。
我們要了蒜味麵包,我們認為將像美國的法國麵包加上芝士(奶酪起司)、牛油和大蒜。但不是,沒有芝士,但也沒有覺得大蒜是主要成份。麵包味道很好,因此我們又要了些麵包。法國餐廳不是百分之百真正的法國餐。它的牛油量減少以調整出具有點法式中餐的味道,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
新鮮熱辣麵包
在香港我最喜歡的小吃是雞尾包(椰子麵包)、菠蘿麵包(看起來像菠蘿)或蛋撻。這些雞尾包和美國餐廳的有什麼不同?在香港吃的是從烤箱剛出爐的新鮮麵包,吃時仍然熱騰騰。真的很好吃,實在是沒有什麼話可評判的。
整個雞尾包都包入滿滿的椰絲,每一口都能吃到椰絲,隔三差五的店裡就賣雞尾包,不需多作選擇,每家都貨真料實。在這裡也有賣雞尾包和菠蘿麵包,但雞尾包內只有不多的椰絲料而且太甜膩,吃不出椰絲的本味。我常常在週三下午買點心時會買雞尾包給員工們吃, 但我自己很少去吃它。其實店家可以改善成真正的香港雞尾包,價錢即使貴些,相信仍然會廣受歡迎的。
在香港只花費約1美元,就可以隨時吃到讓人滿足的雞尾包,這也是我童年的早餐,至今仍是我的愛。
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我已經迫不及待,盼著今年再次回香港的行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