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買房子好?還是租房子好?一般的看法是租房是財富的不斷投入,交出去的租金就這麼頭也不回的離你而去了。買房是財富的積累,交出去的貸款都是在慢慢積累房產。
在紐約人們對於買房還是租房還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臨界點(Tipping Point),它是擁有房屋成本等同於在同一地區租用可比房屋的成本的年數。在紐約市,如果一個人打算居住超過4.9年的時間,可能買房要好於租房……臨界點是計算累積的租賃凈成本超過購買成本的年數。換句話說,如果計劃在一個地方住比臨界點更長的地方,那麼購買房屋是更經濟的選擇。所以,當過了這個「臨界點」,買房就意味著財富積累。
美國的年輕人買不起房
美國的年輕人大都沒有一筆足夠支配的固定存款,大多人優先保證的是生活品質不降低,其次才是攢錢首付,比如每年兩次的旅行雷打不動,每天下班歡樂時光也不能放棄。所以以30萬美元房產均價來說,對美國年輕人來說擁有首付金額是相當困難的。
在美國買房這件事,父母出資相助的情形還是比較少的,父母為了孩子的首付把老底交出來的情形不多。所以美國人想要買房,僅憑一己之力、最多加上一些微弱的長輩支持,也還是很難夠到。年輕人對買房這件事,自然不會是年紀輕輕就提上日程的。
美國租房小孩也同樣可以在所在學區內的公立學校免費就讀,而且契約的約束力度大,租客的權益保障比較好,在合同期內,就像居住在自己的房子裡一樣,穩定安心,而且買房要付房產稅,租房的話房產稅是房東的包袱。所以對於美國年輕人來說,買房既然不是滿足基本家庭和生活需求的前提,自然也就沒有那麼有迫切感了。投資房產在美國不是一場全民參與的遊戲。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寧做租客也不做房奴。
美國年長富人寧租房
雖然擁房比租房更讓人心動,但現在必需擁有房子10年,才能打平買房子的費用。近年來美國年紀較長的人會質疑是否值得再買房子,然後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另外一點是彈性,長者想搬到靠近兒孫的地方。
哈佛住房研究聯合中心(JCHS)的新報告指出,高收入租屋家庭在最近10年增加一倍,隨著更多嬰兒潮人士換小房子,這個趨勢將持續。也就是說愈來愈多美國富裕的長者買得起房子但卻不想買。他們賣掉郊區的大房子改為租房。
該中心主管Chris Herbert認為,這個現象反映經歷過房市崩潰的態度轉變,更能體會租房的好處。高收入家庭在過去10年帶動幾乎30%的租屋成長,進一步助長豪華公寓大樓的開發,特別在大都會區。過去兩年,平均每年有30萬棟這類大樓完工,達到1980年代末以來的最高。
新公寓的要求租金從2011年到2016年增加27%,達到$1,480元。這意味家庭收入至少要有5萬9,000元,才住得起這些公寓,遠高於中位房客收入3萬7,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