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文網據《今日美國》報導,5月31日為期3天的2018年全美拼字大賽落下帷幕,來自德克薩斯州McKinney的14歲印度裔男孩Karthik Nemmani奪冠,他拼對的決勝單詞是koinonia(團契)。
今年的拼字大賽在美國馬里蘭州舉行,共有來自美國各地及另外8個國家的515參賽者入圍,刷新了歷史記錄。冠軍得主Karthik Nemmani說:「我有信心,但我沒想到這真的發生了。我太高興了,這簡直是美夢成真。」
Nemmani在決賽時拼出「Praxitelean」(有關伯拉克西特列斯的)、「ispaghul」(卵葉車前子)、「ankyloglossia」(結舌)等少見英文單字,與另外一名12歲的印度裔參賽者Naysa Modi競爭冠亞軍。Modi把「Bewusstseinslage」(意識)詞中的雙s和單s位置拼錯而落敗,她離台時一度落淚。Nemmani以單字「haecceitas」(存在的個體性)、「koinonia」(團契)擊敗全部對手拿下第一名。
Nemmani把勝利歸功於擔任其拼字教練的父親。他會把獎金用作大學學費,希望修讀與科技有關的學科。 Nemmani可獲得很多獎勵,其中包括一座獎杯和超過4萬元的獎金,他還可以去紐約和洛杉磯出演電視節目。
今年參加全美拼字大賽選手比往年增加了200多人,因為主辦單位為競爭特別激烈地區增加參賽名額,題目也更難。
1985年首位印度裔拼字冠軍Balu Natarajan13歲時以「milieu」(周圍環境、背景)一字壓倒對手,而這個字以現今標準一點都不算難。
Nemmani說,在Natarajan那個時候只要記大約1萬個字就能贏,現在卻得記4萬到8萬字才有希望。考題來自共收集了47萬字的韋氏字典。
報導稱,本屆參賽者創歷來最高紀錄,連同Nemmani賽事已連續第14屆由印度裔選手奪冠,而過往23位冠軍人馬,有19人均為印度裔。
拼字比賽(Spelling Bee),又譯作拼字大賽、拼字蜜蜂、拼字狂等,是一種流行於北美英語地區以兒童為對象的英語拼字競技遊戲。
全美拼字比賽
最早文獻記錄是在1825年,然而有証據顯示在此之前已曾有拼字比賽舉行。此項比賽最初是因Noah Webster,即著名美國《韋氏詞典》的始創者的拼字讀本出版而形成,這本書於1786年首版,被俗稱為「藍皮拼字書--The Blue-backed Speller」在美國,韋氏的拼字讀本曾連續被五代人用作兒童基礎教育的課程組成部份。
美國的全美拼字比賽於1925年由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Louisville, Kentucky)的《信使日報--Courier-Journal》發起,1941年開始比賽改由Scripps Howard 新聞社贊助。加拿大也有拼字比賽(Spelling Bee of Canada)於1987年在多倫多開始,最初只是一個地區性比賽,至1996年方加入其他省份的參賽者。
為何叫作「拼字蜜蜂」
至於為何拼字比賽的英文名會叫作「拼字蜜蜂」,至今尚不清楚。其中一個可信的說法,是歷史上在美國這一類為某種目的而聚集的社會活動多會被冠以「蜜蜂」稱號,衍生為「群作聚會」、「蜂擁而上的行動」之意,與漢語的「集體勞動」相若。如19世紀初農民集體剝玉米殼的活動就被稱作「去殼蜜蜂」(husking bee),拼字比賽相信也是因類似情況而被稱作「拼字蜜蜂」。
比賽形式
拼字比賽的基本規則是,當主持人唸出一個詞,參賽者就要開始把字母口述拼出來。參賽者可以重新再拼,但已唸出的字母或字母順序不可再更改。只要參賽者拼錯了一個詞,他就會立刻被淘汰。比賽以回合制舉行,直至淘汰到最後一位參賽者為止。
在美國全國拼字比賽每年都由地區賽一直舉行至全國總決賽,勝出者可獲得現金獎項。此項比賽得到了不少英文報章及教育基金會的贊助,同時由ESPN轉播。於2005年,這比賽的參賽者分別來自美國、巴哈馬、牙買加、關島、美屬處女群島、美屬薩摩亞、加拿大、紐西蘭、波多黎各,及德國的美軍軍事基地,其中加拿大和紐西蘭是首次有參賽者加入。
電影《拼字比賽》
於2002年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的電影《拼字比賽–Spellbound》就紀錄了1999年度美國全國拼字比賽的情況,講述8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兒童,在這有多達9千萬個參賽者的比賽中的經歷。此外,拼字比賽也曾經被用作小說和音樂劇的題材。
正反批評
今日有不少人批評拼字比賽浪費智才,因為參賽者多數要拼的字在他們畢生的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用得上,一些獲勝字條如:autochthonous, appoggiatura, Ursprache, serrefine, guerdon, Laodicean等。但參賽者卻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在背單詞中,而這些時間本來可以用於其他更具價值的地方。然而支持者卻反駁這種比賽能令兒童學會忍耐和堅強,及如何在巨大的壓力前處變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