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
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你還記得當20多歲時,已經完成了什麼成就嗎?
有些人可能會抓著頭腦感嘆地說:「絕對沒有」,然而你不是唯一這樣的人。有的人則會遺憾在青春時期虛擲光陰,錯過了很多機會為社區服務,但幫助別人或回饋從不會太晚。
但華盛頓州第一個華語電台節目的創始人和後繼者,可以分享無數難忘的故事,他們在華盛頓大學校友會上40多年來的第一次團聚中,約有30多名成員出席了會議,反映年輕時的好日子。
1973年,受到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影響,一批來自香港的華大中國學生,開始成立了西雅圖的《華人之聲——Seattle Chinese Voice——簡稱SCV》。這是一個每週一次的華語廣播節目,為非英語的華人移民提供訊息、新聞和娛樂節目。成員大部份依靠20多歲的志願者,自1973年2月開播至1984年4月15日共持續了11年,由於KRAB被關閉《華人之聲》只好也隨之停播了。
為什麼要成立
雖然這個項目不再存在,但對其成員和社區的影響深遠。每個星期,包括餐廳和製衣廠工人在內的聽眾們,都迫不及待下一次廣播節目的到來。
當時沒有一個海外留學生有很多錢。他們能付出的是時間、精力、想法和對社會公道正義的渴望。他們的奉獻和承諾超越了表達出來的語言。
是什麼動機促使了創始人之一來自溫哥華的馮詠嫺?她發現「有許多耆老的華人獨自一人住,即使是死了也沒有人知道…….許多在製衣廠工會會議上見面,卻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她立即了解華人社區需要幫助,特別是翻譯服務。
當時最年輕的義工之一的劉惠蓮回憶說,有這麼多華裔女性做全職工作,比如她自己的母親,他們沒有時間學習英語,電台節目在這些婦女的生活中填補了空白。
目前住在休士敦(Houston)的創始人和神經學家黎志豪表示,電台節目喚醒年輕人。他說:「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社區?」年輕人可以改變自己的社區,通過志願服務去了解我們的祖國、中國和自己的機會。
是如何被鼓舞激勵的
第一個新聞主播團隊的成員曹潔余說:「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共同努力、智力激盪。 我對政治的興趣,可能在當時已經開始了。」
義工之一劉家銘博士回憶說,他參與這個團隊,激勵他後來成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的職業生涯,最近參與了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一系列集會和遊行的《科學三月——March in Science》活動。這是因為他在年輕時參加了《華人之聲》,鼓舞他改變制度、倡導社會正義。現在,他正在支持一名科學家角逐亞利桑那州(Arizona)的公職之選。
另外一位來自加州的義工李桂英也因為成為該團隊而感到自豪。她的經歷豐富了許多義工,她說:「因為參加這個團隊,在後來的生活中啟動他們成立非營利組織,獲得更好的社區權力。」她是食品科學專業學生,很高興當時能夠分享自己的知識,教育華人社區關於貝類中毒事件。
新聞作家和創始人之一周鑒清表示,幾十年前當他離開《華人之聲》住在紐約時,希望會有一個團聚。上個星期他很高興圓了自己的願望。在那段時間裡,他還負責調查聽眾的反饋意見,非常高興獲得的結果是相當積極的。
前KRAB經理Chuck Reinsch表示,《華人之聲》11年的存在,是改變了廣播電臺本身由一個單語電台轉化為多語言和多文化的廣播站,這一轉型符合KRAB創立社區電台的願景。
負責戲劇節目的胡紅雁表示,她交到了了很多朋友,但是最好的獎品是和一位志願者李景東結為連理。是的,浪漫的情緒已然蓬勃發展了。
馮詠嫺說:「當時我們參與的時候可能無法實現我們的目標,但卻改變了我們的人生。」當然,對我來說也是生命的改變。
我是後繼義工之一,負責撰寫和製作劇本,並扮演一些角色。由於這個經驗,激發了我成立西華報和英文版的Northwest Asian Weekly。而且我也是團隊中目前唯一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的人,仍通過相關新聞和信息來通知和授權社區。過去35年來《華人之聲》一直是我的禮物。
被標籤為「共產黨」
當時,《仁人服務社——CISC》幫助中國移民填寫諸如看病時需要的表格和翻譯,不少在《仁人服務社》的義工同時也是《華人之聲》成員。有趣的是在那些日子裡《華人之聲》創始人之一的周鑒清,他的女朋友鄺麗瑤成立了《仁人服務社》,兩人之後共結連理。
然而在那個年代,不可思議的老派人士,他們把懷疑轉向這群義工,並把他們標籤為「左派」、「共產黨」,甚至是麻煩的製造者。另一位創始人梁汝坤博士說,所謂的義工實際上是現今的社區活動家,或者社區組織者,前總統奧巴馬就是被大家所說的這個稱謂。
今天的義工實際上是社區活動家或組織者。唯一的區別是這些學生沒有獲得資金報酬,而不是目前的社區組織從政府、公司和基金會獲得資金。
然而這些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卻從來沒有嚇倒這批學生們。有些支持中國在日中釣魚島爭議鬥爭中的主張的人士,從同在服務於《仁人服務社》和《華人之聲》的成員中獲得直接服務,老派人士才改變了他們的看法。同時,本地一些年輕的移民學生加入了這兩個組織,促進了這兩個組織的信譽,謠言開始減弱。
今天,華埠國際區組織大多是親中國而不是台灣。是的,這些學生不僅是先驅者,也一直是有遠見的人的,不僅僅是在美中關係上,還有很多在其它的領域中。
欲聽過去舊檔案(以廣東話播出)請瀏覽: https://tinyurl.com/yd445ek3
KT 景東 says
Nice reporting on this meaningful event. I only wish the KRAB archived link address wa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so that people can visit to find out more on the CMC history:-
華人之聲廣播的舊日紀錄可以在網上灠閲
http://www.krabarchive.com/krab-chinese-radio-by-the-chinese-media-committ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