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我從沒想到像華埠國際區這樣小型的鄰里特別審查委員會(ISRD)的選舉,會有如此大的戲劇性。但這是自1973年國際區特別審查委員會成立以來,最具爭議的選舉年之一。選舉結果令人震驚,充滿衝突。
人們認為,最近在英文媒體上佔主導地位的年輕亞裔社區活躍者,將自然而然地贏得選舉。處於不利地位的移民和不說英語的耆老居民將不具優勢,因為他們難以適應新的環境,並因文化和語言障礙,會使他們在處理和決定社區事項時變得複雜。(華埠國際區是由華埠,日本城和小西貢組成。)
看看最近西雅圖市議會選舉,是不是年輕的選民推動了年輕而進步的候選人獲得勝利?然而,選舉的結果卻扭轉了這種模式,社區活躍者全都落選。對他們來說這一定是一場噩夢。中老年候選人贏得了11月12日的選舉。對於ISRD來說,投票人數是創紀錄的。國際區特別審查委員會的任務,是通過建築設計來保存社區的歷史和文化。
年輕的社區活躍者一再指責開發商高檔化,造成居民流離失所,並淘汰負擔得起的經濟住房,他們還聲稱其移民祖母需要得到保護。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祖母輩們確實有自己的想法。當他們下定決心時,就都起而行之。他們沒有為活躍者候選人投票,反而是成群結隊地投票,把活躍者逐出當選人的名單中。
低收入居民和負擔得起的住房,佔華埠地區所有住房的68%(有超過20棟的建築物),而市場價格住房僅佔32%。在華埠中支持低收入和經濟適用住房的社區活躍者,今年組織了針對市場發展的抗議活動,例如在南第五大街和南大街開工建設的Koda公寓,以及在南Maynard大街614號(原布殊花園及其相鄰的車庫)的茉莉花開發項目。這兩個項目均為華裔投資的開發項目。
這些耆老們在過去幾年發生了什麼變化?我用他們的母語對一些耆老們進行的採訪,表明這些耆老們不再是被動的只坐壁上觀。他們對社區的期望有著清晰的願景。他們了解為社區團結起來的重要性。然而亞裔活躍者候選人,卻將這些耆老們描繪成邊緣化,低收入且無助的人。但是這些居民們卻通過投票,以自己的方式成了社區活躍者。他們歡迎充滿活力的社區,能吸引更多的企業、住房、工作機會和到華埠參觀遊覽的多樣化人士。
意外的候選人
競選ISRD的三個委員會席位的七名候選人中,只有一位參與華埠長達40年的悠久歷史,他就是前康樂酒家東主李文輝,當他的名字列在選票上時,讓許多社區成員感到驚訝。他是三名獲勝者之一,其中包括去年落選的前企業主和社區義工Matt Chan,以及再次當選為委員會的企業主Russ Williams。
Chan說:「我競選ISRD董事會的原因,是華埠面臨巨大的壓力,需要重新開發建設。而我想確保在特別審查委員會裡,有這樣一名的倡導者。」
在過去3年中,每當有人要求李文輝做某事時,他的回答是:「我退休了。」現年78歲的李先生是華人社區中最受尊敬的領導人之一。而且他一直在培養年輕的領導人,來接管他大部份的義工工作。作為華埠千人宴的創始人之一(在李文輝舉行的為期3天的活動,免費為1000多名老年人提供飯食),他籌集資金並自2015年起組織了年度晚宴。他的所作所為,是要在華埠耆老間建立起一種社區意識。
2008年,他被選為西雅圖華埠中華門基金會主席,在短短四年內成功地在南金街和第五大道南建造了大門。
李文輝在2008年對《西華報》說:「在過去的40、50年中,曾有幾次嘗試籌集資金建華埠牌樓的計劃,但總是失敗。」在前組織者拿走籌備金後,什麼事也沒發生,但他不得不克服社區的懷疑和憤怒。中華門現在已巍然矗立在華埠,並在幾本旅遊雜誌中被採用,成為華埠的地標。
中華門並不是李文輝唯一參與的事。他是健安療養院的聯席主席,也是華埠商業促進會(BIA)的創始成員。華埠商業促進會是一個有助於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到華埠,宣傳華埠歷史文化,並在華埠執行其它功能的組織。
如果各位用Google查一下中文媒體,李文輝是2011年日本海嘯Katrina颶風,和2014年Oso土流石滑坡災民的主要捐助者和籌款活動組織者。他激勵一些社區最小氣的人,拿出錢來奉獻給亞裔社區有關和無關的慈善事業。
李文輝為什麼在退休後再次復出競選ISRD的委員?那是因為他強烈的責任心。就像已故領導人Al Sugiyama說的那樣:「如果我不這樣做,還有誰能做到?」
他說:「我知道很少有社區成員願意擔任該委員會成員一職。所以我必需再次出頭露面。」
耆老們為什麼去投票?
在過去十年裡一直生活在華埠的劉光華說:「我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開發茉莉花項目,也就是布殊花園改建項目,在審核中要花這麼長時間。」這位現年80歲的劉女士,是一名義工翻譯,可以將普通話翻譯成廣東話,反之亦然。在科克蘭(Kirkland)幫忙撫養孫子後,她現在永久住在華埠。
劉說:「我們支持開發茉莉花項目,因為這是一個好項目。已經兩年了,為什麼還繼續審查拖延?我覺得華人社區沒有聲音。ISRD委員會不聽我們的投訴,我們被忽略和欺負。」 300多位居民和63個企業簽署了請願書以支持茉莉花,並且還出現在ISRD委員會的會議上。然而,委員會表示,茉莉花項目需要做更多的社區宣傳。
要求不要使用她真實姓名的這位74歲的關姨,從碧近山搬到華埠,表示這是她在ISRD選舉中投票的第一年。關說她覺得「委員會不平衡。華人社區需要團結起來,爭取自己的權利。」
在華埠的低收入住房生活了17年的李柳娟,對選舉結果感到很興奮。她說:「我支持茉莉花項目,因為它可以以吸引小型企業和更多的社區居民在此。我們需要在華埠建造更多新建築物。我們有太多無家可歸的問題,太多的汽車闖入,企業和老人家被搶劫。自從英雄及華埠緊急救援中心主任陳榮新 (Donnie Chin)去世後,華埠公共安全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中國舞團的活躍成員李女士說:「在華埠同時發展市場價格和低收入住房,並沒有互相背勃。」她的丈夫是布殊中心教太極的義工。
現年74歲的秦琴娣已在ISRD委員會投票了20年,她說她投票支持李文輝、Chan和Williams。「我們都知道李文輝為社區所做的一切。」儘管她擔心經濟負擔住房問題,但她說:「我支持茉莉花項目,因為它將使華埠社區變得更好、更清潔、更安全。」
那麼,為什麼居民們在不真正認識Chan和Williams,卻投票給他們?有人說,是因為他們的經歷。從中國來,現年88歲的活躍耆老彭秋風說:「我喜歡他們的背景。」
李柳娟說:「我看了由ISRD委員會提供翻譯的中文,研究了他們的個人資料。我喜歡的是年齡較長、生活經驗更多的候選人。」劉來自香港,曾接觸過Chan和 Williams兩人相關背景的各種消息,並喜歡他們與華埠的聯繫。
耆老們押注的是候選人,是希望新當選的委員會成員不會是向單方面,也不是意識形態的驅動者;他們不會將每個問題都看成是黑或白的對立;他們在ISRD會議上,不會受到抗議者的壓力或恐嚇。他們將以各個角度和優缺點,探討任何可能的發展,以平衡華埠的需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耆老地產所有人說:「ISRD委員會實際上沒有那麼多權力。 ISRD協調員 Rebecca Frestedt是領導委員會的人。」曾是華埠非營利組織的前僱員,他對李文輝的當選並不感到驚訝,但對Tanya Woo 的落選感到驚訝。
關於流離失所和經濟住房問題,他說:「華埠內有許多低收入住房(超過20棟的經濟適用房),並沒有所謂流離失所的問題,因為Koda是建在空地上,而茉莉花項目(布殊花園)那裡一直沒有居民住在那裡。」
Chan說:「實際上,我對選舉的結果並不感到驚訝,特別是當大家考慮誰有資格在選舉中投票,以及實際上是誰投票的時候。」
ISRD選舉要求註冊選民為華埠的居民,地產所有人或商業主。每個組織只允許4名員工去投票。
耆老們的沮喪
尚不清楚在ISRD選舉中投票的耆老人數,但彭說,至少有10棟華埠住房的老人去投票了。包括華埠最西側,位於第四大道南,從1101南Weller街到市中心的住戶、四棟位於日本城(Japantown)建築的老人,以及再到位於南Maynard大道樓裡的耆老們。
彭說: 「每個樓裡都有自己的代表和負責人。他們會告知耆老社區將與舉辦哪些不同的活動和事件。」老年人是否意識到自己是社區組織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兩名沒列入選舉名單的ISRD委員會成員,在申請中將自己列為「社區組織者」。
耆老如何學習社區組織? 他們通過老年人行動基金會的創始人Nora Chan,學到了不少東西,Nora從2006年開始一直組織居民參加社區活動。儘管Nora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去了香港,但華埠老年人肯定是自己運用了這些曾在Nora學到的一些原則。耆德會新會長侯安娜也積極鼓勵這些耆老們去投票。
移民耆老因為感到沮喪,所以努力克服各種的障礙。劉說:「不懂英語是一個很大的劣勢。我們不知道ISRD會議上的情況如何。」大多數人不會像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那樣強而有力的使用麥克風講話,更不用說一些耆老一生中從來沒有拿過麥克風。
在10月22日的ISRD會議上,劉抱怨說:「沒有翻譯。儘管我們有近20人報名發言,但我們的出席者沒有發言的機會。」在會議上沒有人代表他們說話。即使有翻譯,他們的信息和會議討論也可能在翻譯中無法清楚明白的被表述。公平地說,ISRD委員會已盡力提供翻譯服務。但是在那次會議上,委員會並沒有預料到耆老們會出席。
隨著新委員會成員的選出和新的一年的到來,我希望委員會能提供深思熟慮的領導才能,推動我們的社區前進,以建立一個健康的社區和鄰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