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第一部份
當嚴峻的新聞不斷困擾著您時,您會怎麼做?這句話與我們新聞記者報導的新聞無關,而是關於我們作為社區媒體所面臨的逆境。實際上我要說的是我們還能持續多久?
2019年《紐約時報》報導,有1/5以上的報紙在過去15年已經陸續關閉。美國有1,400多個社區沒有自己的報紙。一些報紙已取消印刷版,僅保留在線版(Online version)。隨著一些出版物的消失,印刷業務大幅下降。許多社區報社不得不關閉辦公室以削減成本,讓業主和工作人員只在家裡,以線上方式處理工作。這些報社不再保留員工,而是解僱了他們,僱用不需付任何福利的自由作家,使企業得以生存。
現在甚至連賣報紙和雜誌的商人也已過時。位於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的First&Pike News東主Lee Lauckhart在經營了40年後,於12月31日關門。他的商店在1982年就代售《西華報》。
Lauckhart 說:「人們經過我的店說:『噢!你還在這裡。』然後就走開了。」這意味著沒有顧客從他的商店買任何東西。現年78歲的Lauckhart說,在過去12年中,他沒給自己發工資,但需付員工報酬。我和丈夫也是處在這樣的狀況,我們工作,但沒有收入。Lauckhart依靠他的社會福利金發的支票(social security check)維生。
每週刊登中英文版報紙,印刷和在線發佈,花費了我幾乎所有時間。我發現這反而引起焦慮及怨聲四起等反效果,即使姊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也在面對類似的挑戰。
危機也帶來轉機。我更加清楚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和我的「部落-tribe」竭盡所能地努力創造,包括追搶報導和生意的機會。同時,我們抓住藉口去支持個人和社團,幫助他們克服障礙,作為回饋我們的方式。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地支持社區,我們都會這樣做。
《西華報》和其姊妹報《the Asian Weekly 》與其他當地報紙的不同之處在於,許多忠實的社區支持者與我們密不可分。以北邊的厚德福餐館為例,老闆符媽媽儘管她成功的生意,大部份的客源不是來自華人,根本不需要在華文報紙上作任何的促銷。卻都在每個農曆新年在我們兩份的中英文報紙上做廣告。去年,符媽媽走進我們的辦公室,將報紙訂閱續簽了10年。
「你確定嗎?」我問了她兩次。我的意思是:「您確定我們會在這裡呆這麼久嗎?」這種作法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只要能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我就會努力工作。
儘管面臨困境,我們仍有很多值得慶賀的歷程,包括汗水、鮮血和眼淚以及我們的里程碑。我們將於1月20日慶祝報社成立38週年。
點點滴滴的過去
當《西華報》及其姊妹報紙《the Asian Weekly》首次開始發行時,人們深表懷疑和抵制。甚至一些社區成員對我說:「我會給你6個月的時間。」另一位成員彼此互相說:「給她一年的時間,她就會關門了。」然而,我們38年後仍在這裡。他們的預言成為了我的鼓舞力量。但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反對者,我也從不認真對待因拒絕我們而有的失落感。重要的是,他們後來都是我的盟友。
開始的英文版《the Asian Weekly》,僅僅是在中文版的《西華報》中附帶的幾篇英文文章。《西華報》是以中文發行,目的是希望華人移民能以自己的母語,閱讀主流新聞和事件。我們最後決定將英文版,從中文版中獨立分開, 並賦予了新的身份和名稱,稱為《the Asian Weekly》。
《西華報》的創始編輯司徒洪先生,當時以不同的內容,堅持這中英文的兩份報紙,都必需要每週發行。他說:「如果是每兩週一次或每月一次發行《the Asian Weekly》,那麼很可能沒有讀者會記得該何時來取報紙。」由於我們當時經驗不足,人力和資源有限,一星期發行中英文的兩份報紙,這種沈重的工作就像在地獄中掙扎般的痛苦。
今天,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不同的令人生畏的、無法解決的、不可逆轉的挑戰。我們繼續前進的唯一原因是,我們對服務社區的承諾。
現今與我們當初開始的方式和地點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仍以開展業務並以多種方式回饋社區為經營方式和宗旨不變。我們為包括美國出生的亞裔,和主流人士在內的多代人及華人移民提供服務。早年我們的社址是在現今布殊酒店的地下室。
或許各位會因為我們還沒關門大吉,就稱我們成功嗎?但這是每週我們努力、適應、拼搏、協作,為大家帶來最好的內容,我們辛苦工作直到對每個修訂版本滿意為止,包括標題、故事、照片和所有版式,然後再將PDF檔,經由電腦發送至我們的印刷廠。我認為從工作的樂趣過程這點來看,我們是絕對成功的。
自1990年代以來,長達16頁的英文版《the Asian Weekly》和28頁中文版的《西華報》,一直以來每週都是出版不同內容的獨立社論。幾十年來我們在這兩份報紙裡發佈的新聞和故事,要比其他任何華州本地亞裔媒體都來得更多,也更豐富。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把這37年來所有發行的報紙都堆積起來,我們可以建造一座比其他亞裔社區報紙都要高的摩天大樓。 然而,我並不以此認為是項成就。
定義成就
令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儘管我們在為報導獨家新聞,追求硬新聞而戰中遇到困難,但我們仍然具有韌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尤其是在其他族裔媒體避免報導的最困難的故事、最不受歡迎和具有爭議的事實時。
我們對犯罪、經濟、商業、政治、教育和健康的及時報導顯示了這些事件如何影響我們的社區。這些主題反映了社區面臨的動盪,複雜的挑戰和實際問題。當我們涵蓋社區中發生的事情時,也就是我們逐章為社區記錄下寶貴歷史的見證。
對大多少數族裔媒體而言,放棄對硬新聞的處理,改以副刊版發行。要知道處理硬新聞是很耗時曠日,更需要團隊的合作和挖掘。當我們講出故事真相時,我們是踩在別人的腳趾上。反對者會以川普總統最喜歡的話「那是假新聞」,陷我們聲名狼藉且失信讀者。無論批評者對我們如何攻訐,我們都絕不以反擊個人為手段和目的。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已經學會了「就此放手」的寬容且不耿耿於懷。
幾年前,賀明律師事務所的律師Charles Herrmann說:「如果您取悅所有人,您不是報紙,而是公共關係通訊。」Herrmann是我們的長期廣告商,他不希望《西華報》只是拍拍每個人的背部,去向大家示好。我父母最初反對我開報社,因為辦報是一項不討好的生意。當時我不相信,我很天真。但他們最大的反對理由是:「辦報你是不會賺錢的。」
數碼媒體的祝福與詛咒
如果我告訴你我過去很喜歡我的工作,那我是在撒謊。
就像前總統肯尼迪(Kennedy)所說,多年來,我這樣做,不是因為它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困難。如此艱辛,以至於我在頭十年裡由於勞累、疲憊和養家的需要,經常因為身體疾病和壓力而痛苦不堪,我哭了好多次。
具諷刺意味的是,當互聯網進入人們的生活後,我們的工作量減輕了。多功能電腦是我們處理新聞需要的利器。過去我們得在狹獈的暗室進行照相的膠片處理,用笨拙的複印機,對所有照片進行半色調篩選,逐層分色,然後用出租車,將紙版樣本送到印刷廠。
使用膠帶、剪刀和紙張進行紙版佈局,以手動方式輸入英文和中文文本,並用白色乳膠塗掉過程中犯的任何錯誤來掩蓋它們。僅佈局一頁版紙就是一項費力的工作。我們目睹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紙版到數碼版的轉變,從而減少了人工和生產成本。我們有時會在幾小時內將故事在線上發佈,因此有時甚至能與主流媒體一樣快地發佈我們的故事。
數碼媒體的發展既是福也是禍。但是,即使它最終會扼殺我們所有人的工作機會,我也不想讓時間倒轉。
去年,我們預計它將是像2017年和2018年那樣災難的一年。然而「奇蹟」出現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光和日子中。然後我想起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的話:「只有兩種方式可以過上自己的生活。一個好像沒有什麼是奇蹟,另一個好像一切都是奇蹟。--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我將在下一期中與您分享這些奇蹟。問題是:我們能否捕捉到這些奇蹟,並在2020年複製它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