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佛教

蒙古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

June 27, 2025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蒙古文化擁有獨特且深遠的歷史淵源,其特色、價值觀及對全球的貢獻涵蓋歷史、哲學、環境觀念與戰略影響等多個層面。以下是清晰而完整的整理:

一、蒙古文化的特色

  1. 遊牧文化——核心特徵是遷徙式放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以牛、羊、馬、駱駝為主。居住於蒙古包(Ger),可拆卸、便於運輸,體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強調自然循環、尊重生態,使用資源極為節制。
  2. 馬文化——蒙古人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術高超,從小就學會騎馬,馬在生活、戰爭、文化儀式中都非常重要。馬頭琴(morin khuur)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琴頭雕成馬頭,樂音悠揚哀婉。
  3. 信仰與哲學——傳統信仰為薩滿教,後來與**藏傳佛教(喇嘛教)**融合。崇拜天地、祖靈、自然萬物,強調與萬物互敬共生。擁有許多與自然相關的禁忌與習俗,如不可踐踏火爐、不可大聲喧嘩於高地。
  4. 節慶文化——那達慕(Naadam Festival):蒙古最大節慶,包含「男兒三藝」:賽馬、摔跤與射箭。展現民族勇氣、體能與集體榮耀,亦為家庭與社會的重要聚會。

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及其當代價值

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具有豐富的內涵,滲透在觀念形態、物質形態、制度形態以及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諸多方面。在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加強對蒙古族生態文化的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資源和生態智慧,對於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維持地區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天人相諧的生態宇宙觀。蒙古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於宇宙———遨爾其朗的生態直覺,認為遨爾其朗是由水、土、氣等各種物質要素構成的混沌狀態,並不斷由淺變深、由小變大,通過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逐漸生成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因而把天地視為至高無上的萬物之「本源」。

蒙古族先民信奉薩滿教「天父地母說」而產生「天地崇拜」,進而崇拜自然界中日月星辰、山川樹木以及走獸良禽等諸多事物。薩滿教對多神的崇拜,形成了地上有多少自然現象,則天上就有多少神靈的「萬物皆有靈」的樸素觀念。蒙古族萬物有靈論的觀念賦予了自然萬物以功能各異的客觀價值,認為自然萬物皆有神性,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樹神以及動物神、祖先神等等諸多神靈,保佑牧民們賴以生存的草原河湖豐盈、雨水充足、草木茂盛、五畜平安,自然萬物因此被賦予了自為價值、工具價值和生態價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態文化價值觀。

2.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蒙古人崇拜自然、尊重生態、愛護環境,以此為自豪和榮耀,進而形成對於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的生態倫理觀。「和諧是遊牧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蒙古族不僅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以敬畏崇尚之心看待自然,祭天、祭地、祭萬物生靈,形成了泛倫理主義情懷,鑄就了蒙古人從古至今歷代傳承的敬畏生命的美德。在蒙古人根深蒂固的傳統生態觀念中,保護自然是上天賜予的神聖職責,行“善事”就是保護森林草原,保護野生動物,做“惡事”就是破壞森林草原,濫殺濫捕動物。

3、「順應自然」的生態實踐觀——既超越了原始人類完全屈從於自然的生存態度,又不同於把人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由其所處的無邊的穹廬和遼闊的草原生態環境所造就。遊牧生產生活實踐證明,人們只有積極適應、適度利用、合理改造自然,積極保護環境,「順其自然」,就會得到大自然慷慨的回饋;當人們破壞生態平衡,掠奪自然、盲目索取、暴殄天物,就會遭受大自然無情的懲罰。

4、簡約實用的生態消費觀——蒙古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循環利用的消費理念、消費過程、消費行為,無不鐫刻著簡約實用的生態特質,形成了具有豐富生態內涵的生活習俗,體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中,最典型的體現就是蒙古包和勒勒車。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在適應草原遊牧、適時遷徙的生活實踐中聰明才智的結晶,是蒙古遊牧民族綠色家園的一種居住形式,兼具簡易的構成和多功能用途的特點。蒙古包用手工擀制羊毛圍氈和用柳條編制的“哈那”搭建而成,其餘構件皆為草原特色的毛繩、皮帶,製作簡單、拆除方便、易於搬運、結實耐用,具有防風、防寒、防火、防雨的功能,凸顯省料、省工、省時的特點。

勒勒車(Луужин тэрэг / Leleche / Lele cart) 是一種用牛、馬或駱駝拉動的雙輪或四輪木製車輛,常用於:搬運蒙古包(Ger)與家具。遷徙放牧時搬運物資。特殊節慶或婚禮中的儀式運輸。

三、蒙古對世界的貢獻

  1. 歷史上的帝國建構與文化交流——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13 世紀):建立橫跨歐亞的史上最大陸上帝國。實現「草原絲路」:促進東西貿易、科技、文化與思想交流。鼓勵宗教寬容:允許基督教、佛教、伊斯蘭、道教等共存。建立郵遞系統(Yam system)、護照制度(paiza)、道路網絡等。
  2. 戰略與軍事管理——蒙古騎兵以機動性、戰術靈活性、分隊協同作戰聞名,對後世戰爭理論與機動部隊有深遠影響。
  3. 環境哲學與可持續生活方式——現代人重新關注蒙古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全球永續發展、極簡主義與生態設計的潮流中。
  4. 音樂與藝術——蒙古喉音(Khoomei)是獨特聲樂形式,能一人同時發出兩種音高。馬頭琴已被列入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佛教, 基督教, 成吉思汗, 蒙古

亞裔美國人如何看待他們與宗教和文化的聯繫

October 11,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亞裔美國人如何看待他們與宗教和文化的聯繫。

研究包括來自不同亞洲背景的人,代表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儒教、道教和神道教。當被問及他們的宗教信仰時,有些參與者認同特定的信仰,但他們也認為他們的信仰是他們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份。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覺得自己與某種宗教傳統很親近,他們也會覺得它與他們的文化、家庭和社區有關。這種與宗教和文化的連結是研究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例如,佛教徒和與佛教密切相關的人更多地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嚴格的宗教。印度教徒也將印度教視為一種宗教和一種生活方式。此外,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亞裔美國人(32%)認為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比例較2012年的26%增加。

基督教仍然是最大的宗教團體(34%),儘管自2012年以來下降了8%。亞裔美國基督徒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中幾乎各佔一半(分別佔美國所有亞裔成年人的17%和16%)。福音派新教徒(再次佔人口的10%)。

只有11%的亞裔美國成年人認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但21%的人因為其他原因(例如家庭傳統和文化)感到與佛教有密切的聯繫。其他宗教團體,包括佛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以及道教、耆那教、猶太教、錫克教等的追隨者,總共約佔亞裔美國成年人口的4%。

亞裔群體的宗教信仰存在差異,其中華裔和日裔美國人無宗教信仰的比例最高。同時,菲律賓裔美國人主要被認為是基督徒,特別是天主教徒,韓裔美國人也有大量基督徒人口,其中包括相當比例的重生或福音派新教徒(born-again or evangelical Protestants)。

印度裔美國人更有可能是印度教徒,儘管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自己是基督徒、穆斯林或錫克教徒(Muslim, or Sikh)。在主要的亞洲血統群體中,越南裔美國人最有可能被認為是佛教徒。與六個最大的亞洲血統群體相比,美國的南亞人,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和不丹等國家的南亞人,其穆斯林(Muslims)比例較高。菲律賓和越南以外的東南亞裔美國人主要是佛教徒。

這項研究涉及深入的焦點小組討論以及對100多名亞裔美國人的一對一採訪,使其成為同類調查中最廣泛的調查之一。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伊斯蘭教, 佛教, 儒教, 印度教, 基督教, 皮尤研究中心, 神道教, 美國, 道教

亞太文化中心代表和服務 47 個不同國家文化系列簡介(完結篇)

September 13,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西藏自治區 Tibet

西藏自治區(Xizang Autonomous Region),簡稱「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面積120.28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北最寬約1000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公里,是世界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它北鄰新疆,東北緊靠青海,東連四川,東南連接雲南,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842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素有「世界屋脊」之稱。

由於地勢迭起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1/3;日照時間也是全國最長的。與中國內地相比,西藏自治區多數地區氣溫偏低,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阿里地區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氣溫僅10℃左右,夜間氣溫甚至會降至0℃以下。

西藏自治區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自治區優勢礦產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數兆元以上。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製程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高嶺土、菱鎂礦、硼、自然硫、雲母、砷、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截止2023年末,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1.92萬人,佔總人口的38.88%;鄉村人口223.08萬人,佔總人口的61.12%。人口出生率13.72‰,死亡率5.76‰,自然成長率7.96‰。

2023年,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2,392.67億元,以不變價計算,較上年增長9.5%,成長速度較上年增加8.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價值215.01億元,成長14.9%;第二產業增加值882.97億元,成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1294.69億元,成長9.9%。

2023年,西藏自治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28,983元,較上年增加8.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51,900元,成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4元,成長9.4%。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自治區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分為主食、菜餚、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味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外,農牧區民眾一般不習慣食用。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餚烹調技術和用膳形式上也不斷地改進和豐富。

西藏自治區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構成,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區共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雍仲本教寺廟約88座,僧侶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眾13萬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眾約3000多人;天主教會1座,教民700多人。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中國, 佛教, 少數民族, 西藏自治區

亞太文化中心代表和服務 47 個不同國家文化系列簡介

September 6,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泰王國 Thailand

通稱泰國,舊稱暹羅,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曼谷。泰國國土位於印度支那半島中部,南接暹羅灣和馬來西亞,東鄰老撾、柬埔寨,西靠緬甸和安達曼海,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萬。泰國是近代東南亞唯一倖免於外國殖民的國家,但仍被迫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而喪失大片國土。

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成員,被視為中等強國,有著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泰國經濟在二戰以後快速增長,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為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依購買力平價計算是世界第20大經濟體。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泰國經濟的重要部門。

泰國大部份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度不下攝氏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11月至2月受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比較乾燥,3月到5月氣溫最高,可達攝氏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雨季。10月至12月偶有熱帶氣旋從南海經過中南半島吹襲泰國東部,但在暹羅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為數甚少且弱。

作為世界稻米市場的其中一個主要出口國,水稻是泰國最重要的農作物,其他主要農產品有魚類、木薯、橡膠、穀物和蔗糖。而加工食品如罐裝金槍魚、菠蘿和冷凍蝦的出口量也在上升。該國北部是黑象牙咖啡(Black Ivory coffee)出產地。

旅遊業對泰國經濟有顯著的貢獻,該行業受惠於泰銖貶值和國家穩定。泰國的旅遊業比重高於其他亞洲國家,通常佔國內生產總值6%左右,遊客前往該國的主要原因是海灘娛樂。雖然南部持續叛亂,但曼谷的遊客在過去數年大幅增加。

泰國的官方語言是泰語。泰國是世界上知名的佛教國家之一,大多數泰國人信奉佛教,佛教徒佔全國人口93%以上。不過泰國憲法中並未規定國教,而是保證公民的信仰自由。但憲法規定泰國君主必需是佛教徒。

孔劇是泰國的傳統舞蹈文化的代表。在古代,只有男性才能參演孔劇,並且只會在王宮內進行演出。舞蹈演員會戴上華麗的假面面具,在解說員的解說後起舞,舞姿矯若游龍。現在亦有由女性擔任主角的孔劇,這種孔劇被稱為「女孔劇」。孔劇融合多種藝術於一身。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證明孔劇是在哪一個時期產生的。

泰國菜的特點是講究酸、辣、鹹、甜、苦五味的互相平衡,通常以鹹、酸、辣為主並帶著一點甜,而苦味則隱隱約約在背後。首次嘗試泰國菜的外國人都會覺得味道很獨特,因為五種味道同時顯現在舌頭上,而且有很多調料是東南亞特有的。泰國菜用調料的特點是整體來說善用椰奶、九層塔、香茅、泰國青檸(又稱青檸菜)和辣椒。

泰國人的正餐是以米飯為主食(米飯可以是泰國香米或糯米),佐以一、兩道泰式咖哩、一條魚或一些肉、一份湯和一份沙拉。順序並沒有甚麼講究。湯對泰國人來說是配飯的一道菜,著名的泰國湯有冬蔭功,分為清湯和加椰漿的濃湯。由於泰國位於氣候潮濕和炎熱的熱帶地區,所以各種蔬菜和水果都極其豐富。北部有山河,南部有地峽,兩邊有海,而中部的田地肥沃,國家豐富的資源可以在國民的飲食中看得出。泰國菜色彩鮮艷而且名種出產都極為鮮味。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东南亚, 佛教, 泰国, 热带气候

47 個不同國家文化系列簡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人文與社會( Bangladesh)

December 29, 2023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通稱孟加拉是南亞國家,為孟加拉地區的東部部份,位於孟加拉灣之北;東南山區一小部與緬甸為鄰,其他部份都與印度接壤。國土絕大部份為賈木納河沖積平原,位於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積大致等同於陸地面積。

孟加拉早期的宗教和文化傳承是多元的,涵蓋了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等。今天孟加拉 98%的人口使用孟加拉語,國教為伊斯蘭教;人口1.7億,排名世界穆斯林國家第三、僅次於印尼和巴基斯坦,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七。第一大城市是首都達卡。

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區最早的居民是亞澳人。爾後有使用藏緬語族的蒙古種人從東北部進來,再後又有與達羅毗荼人混血的雅利安人遷入。這幾部份人經過長期融合,逐漸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

孟加拉國的多樣化歷史和河流地理形成了孟加拉國美食。該國屬熱帶季風氣候。米和魚是孟加拉國人民的主要食物。著名的諺語“mache bhate bangali”翻譯為“孟加拉:魚和米飯”。除了魚之外,日常膳食還包括配以各種各樣的咖哩,綠葉蔬菜,扁豆的普通米飯,以及作為配菜的土豆泥,紅燒蔬菜和/或油炸蔬菜。孟加拉菜餚呈現出濃鬱的芳香味,通常材料包括雞蛋,土豆,番茄和茄子。孟加拉的烹飪中使用各種香料和草藥,以及芥末油和酥油。

雖然該國許多地區都有各自的美食,但以下食品的使用和消費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並且是孟加拉國食品的特徵:食用各種米糕、烤餅、魚特別是淡水魚,這是孟加拉國飲食的一個顯著特徵,魚頭是用來招待貴賓。肉類消費包括牛肉 (國內的印度教徒和西孟加拉邦人則不吃),山羊肉,羊肉,鹿肉,雞肉,鴨肉,廣泛食用各種各樣的植物,整個植物的莖和葉都在孟加拉菜中食用。龍蝦和蝦等海鮮也很普遍。乳製品和甜食一直是孟加拉飲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當地人除了在高級飯舘或正式社交場合使用刀叉外,平時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飯。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伊斯蘭教, 佛教, 南亞國家, 印度教, 孟加拉, 孟加拉灣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典禮 在2025年5月21日,這個快樂且有意義的日子裡,亞太文化中心(APCC)與LIHI(低收入住房研究所)榮幸共同舉辦慶祝 Patsy Surh Place 的盛大開幕典禮。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案例,說明願景、社群和同情心走到一起時,發生的巨大成就和榮耀。 這座全新的六層樓建築,擁有77套負擔得起的老年公寓(affordable senior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在我們強調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公共衛生專業人士的最新採訪中,我們繼續與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的菲律賓移民業主進行對話,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是一家本地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因其文化能力而得到認可。 他們分享了:「作為菲律賓移民,我們重視不同文化觀點的重要性,我們的藥房透過為塔科馬的廣泛人口服務,包括移民和AANHPI社群,反映了這一點。」正如他們的藥房的使命 … [繼續閱讀……] about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2025年5月8日亞太文化中心(APCC)和低收入住房研究所(LIHI)很高興地宣佈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這是一個致力於5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經濟適用房社群。這座六層樓的建築位於塔科馬林肯區南G街3740號(3740 South G Street in Tacoma’s Lincoln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活動訊息

先鋒廣場節 7月5日至6日。先鋒廣場節有一個自由市場,有80個藝術品和食品供應商,以及 Occidental Square Park, 117 S Washington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疫苗 據KFF健康新聞報導,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向國會議員傳送的一份檔案,以支持健康部長Robert F. Kennedy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伊朗節 6月28日。在Seattle Center Armory, 305 Harrison St. in Seattle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