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件和後端服務外包大國、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內生產總值2500美元。 2023年人口約14.4億。國內生產總值3.57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美元2025年4月24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取消了對方國民的簽證 [63]。7月24日起,印度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遊簽證。8月,印度總理莫迪宣佈太空計劃:2035年建成印度空間站。
印度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佔總人口的46.3%,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2025年5月25日,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政府智庫“印度轉型國家研究所”CEO蘇布拉馬尼亞姆表示,印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並聲稱該國有望在未來3年間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鬆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一、文化特色
擁有超過20種官方語言、數百種方言,以及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錫克教、基督教、耆那教等多元宗教。重視冥想、瑜珈、修行與哲思,強調心靈與宇宙合一。咖哩、香料、素食料理盛行,強調香料與草藥的療效。排燈節(Diwali)、胡里節(Holi)、豐收節(Pongal)、九夜節(Navratri)等,展現宗教與社會凝聚力。強調家庭價值與長輩尊重,社會生活以家族與社群為核心。
二、文化價值
不同宗教、語言、種族能並存。從古代的那爛陀寺院到現代資訊科技教育,知識傳承被高度重視。講究「達摩」(法則)、「業力」(行為影響)、「解脫」(精神自由)。重視慈善與分享,例如「阿南達」(幸福源自於助人)的理念。
三、對全球的貢獻
佛教、瑜珈、冥想廣泛影響世界。零的概念、十進制、代數、天文觀測,對全球有重大貢獻。阿育吠陀(Ayurveda)、瑜珈療法影響現代整合醫學。印度香料與料理在全球普及,咖哩成為世界料理代表。印度成為軟件工程師、IT服務與外包的核心國家。文學與藝術上的貢獻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及泰戈爾的詩歌作品。
四、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印度裔美國人是成長最快的亞裔群體之一,在科技、醫學、教育、商業領域影響力巨大。咖哩、印度餐廳與香料食品在美國大受歡迎。瑜珈、冥想、正念(Mindfulness)成為美國主流健康生活方式。矽谷有大量印度裔工程師與企業家(如 Google、Microsoft 的印度裔CEO)。寶萊塢電影、印度音樂與舞蹈節目在美國各大城市舉辦。在美國的印度社群舉辦排燈節、胡里節,促進跨文化交流。
(維基百科/百度百 科/ AI Overview / 網路國家基本資料整合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