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基督教

蒙古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

June 27, 2025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蒙古文化擁有獨特且深遠的歷史淵源,其特色、價值觀及對全球的貢獻涵蓋歷史、哲學、環境觀念與戰略影響等多個層面。以下是清晰而完整的整理:

一、蒙古文化的特色

  1. 遊牧文化——核心特徵是遷徙式放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以牛、羊、馬、駱駝為主。居住於蒙古包(Ger),可拆卸、便於運輸,體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強調自然循環、尊重生態,使用資源極為節制。
  2. 馬文化——蒙古人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術高超,從小就學會騎馬,馬在生活、戰爭、文化儀式中都非常重要。馬頭琴(morin khuur)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琴頭雕成馬頭,樂音悠揚哀婉。
  3. 信仰與哲學——傳統信仰為薩滿教,後來與**藏傳佛教(喇嘛教)**融合。崇拜天地、祖靈、自然萬物,強調與萬物互敬共生。擁有許多與自然相關的禁忌與習俗,如不可踐踏火爐、不可大聲喧嘩於高地。
  4. 節慶文化——那達慕(Naadam Festival):蒙古最大節慶,包含「男兒三藝」:賽馬、摔跤與射箭。展現民族勇氣、體能與集體榮耀,亦為家庭與社會的重要聚會。

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及其當代價值

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具有豐富的內涵,滲透在觀念形態、物質形態、制度形態以及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諸多方面。在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加強對蒙古族生態文化的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資源和生態智慧,對於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維持地區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天人相諧的生態宇宙觀。蒙古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於宇宙———遨爾其朗的生態直覺,認為遨爾其朗是由水、土、氣等各種物質要素構成的混沌狀態,並不斷由淺變深、由小變大,通過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逐漸生成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因而把天地視為至高無上的萬物之「本源」。

蒙古族先民信奉薩滿教「天父地母說」而產生「天地崇拜」,進而崇拜自然界中日月星辰、山川樹木以及走獸良禽等諸多事物。薩滿教對多神的崇拜,形成了地上有多少自然現象,則天上就有多少神靈的「萬物皆有靈」的樸素觀念。蒙古族萬物有靈論的觀念賦予了自然萬物以功能各異的客觀價值,認為自然萬物皆有神性,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樹神以及動物神、祖先神等等諸多神靈,保佑牧民們賴以生存的草原河湖豐盈、雨水充足、草木茂盛、五畜平安,自然萬物因此被賦予了自為價值、工具價值和生態價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態文化價值觀。

2.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蒙古人崇拜自然、尊重生態、愛護環境,以此為自豪和榮耀,進而形成對於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的生態倫理觀。「和諧是遊牧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蒙古族不僅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以敬畏崇尚之心看待自然,祭天、祭地、祭萬物生靈,形成了泛倫理主義情懷,鑄就了蒙古人從古至今歷代傳承的敬畏生命的美德。在蒙古人根深蒂固的傳統生態觀念中,保護自然是上天賜予的神聖職責,行“善事”就是保護森林草原,保護野生動物,做“惡事”就是破壞森林草原,濫殺濫捕動物。

3、「順應自然」的生態實踐觀——既超越了原始人類完全屈從於自然的生存態度,又不同於把人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由其所處的無邊的穹廬和遼闊的草原生態環境所造就。遊牧生產生活實踐證明,人們只有積極適應、適度利用、合理改造自然,積極保護環境,「順其自然」,就會得到大自然慷慨的回饋;當人們破壞生態平衡,掠奪自然、盲目索取、暴殄天物,就會遭受大自然無情的懲罰。

4、簡約實用的生態消費觀——蒙古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循環利用的消費理念、消費過程、消費行為,無不鐫刻著簡約實用的生態特質,形成了具有豐富生態內涵的生活習俗,體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中,最典型的體現就是蒙古包和勒勒車。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在適應草原遊牧、適時遷徙的生活實踐中聰明才智的結晶,是蒙古遊牧民族綠色家園的一種居住形式,兼具簡易的構成和多功能用途的特點。蒙古包用手工擀制羊毛圍氈和用柳條編制的“哈那”搭建而成,其餘構件皆為草原特色的毛繩、皮帶,製作簡單、拆除方便、易於搬運、結實耐用,具有防風、防寒、防火、防雨的功能,凸顯省料、省工、省時的特點。

勒勒車(Луужин тэрэг / Leleche / Lele cart) 是一種用牛、馬或駱駝拉動的雙輪或四輪木製車輛,常用於:搬運蒙古包(Ger)與家具。遷徙放牧時搬運物資。特殊節慶或婚禮中的儀式運輸。

三、蒙古對世界的貢獻

  1. 歷史上的帝國建構與文化交流——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13 世紀):建立橫跨歐亞的史上最大陸上帝國。實現「草原絲路」:促進東西貿易、科技、文化與思想交流。鼓勵宗教寬容:允許基督教、佛教、伊斯蘭、道教等共存。建立郵遞系統(Yam system)、護照制度(paiza)、道路網絡等。
  2. 戰略與軍事管理——蒙古騎兵以機動性、戰術靈活性、分隊協同作戰聞名,對後世戰爭理論與機動部隊有深遠影響。
  3. 環境哲學與可持續生活方式——現代人重新關注蒙古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全球永續發展、極簡主義與生態設計的潮流中。
  4. 音樂與藝術——蒙古喉音(Khoomei)是獨特聲樂形式,能一人同時發出兩種音高。馬頭琴已被列入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佛教, 基督教, 成吉思汗, 蒙古

海達爾木板教堂(Heddal Stavkirke)

February 14, 2025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文化遺產介紹

海達爾木板教堂是挪威最大的木板教堂,它不僅是中世紀建築的傑作,也是至今還被Telemark和Notodden地區教會使用的教堂。在外部通道的牆壁上刻著古日耳曼字母,表明這座教堂是為聖母瑪利亞建造的。

海達爾木板教堂是一座三層木製建築,建於13世紀初,隨後在經歷了多年的時代變遷後逐漸頹圯,後來在1849-1851年進行了重新修復。然而,由於原來的建築工人技藝不足,後又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又一次完善的修復。在海達爾木板教堂內,遊客可以看到大約有1200年歷史的精美木雕椅子和始於1668年的壁畫。在地下室西側的牆壁上,仍然保存著創作於約1300年前的壁畫。

海達爾木板教堂背靠長滿林木的山麓,前有石塊壘成的圍牆,周圍自然環境優美。教堂全部用木材構成,每層都有陡峭的披檐,上有尖頂,外形很像東方式古廟,古樸典雅。

海達爾木板教堂建於十三世紀,當時挪威人已經放棄北歐的傳統宗教,皈依基督教。教堂經過長期的改建、擴建和修復,屹立到今天仍具有教堂功能,不時用作舉辦婚禮和聚會之用,同時也是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相傳興建教堂時,有過這麼一個傳說故事:話說,基督教傳入北歐後,居民陸續希望興建屬於當地的教堂。在一個鄉鎮海達爾(Heddal),一位名叫Raud Rygi的人受當地人所託,在他的農田上修建一座新教堂。當Raud Rygi正苦惱如何完成委託時,一名陌生人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並說能夠幫到他。但幫助是有條件的,Raud Rygi必需在教堂興建完成前完成陌生人所定的三個條件的其中一個。如果無法履行到條件,那麼陌生人便會把Raud Rygi心臟挖出來作為報酬。這三個條件分別是:1. 把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拿下來;或2. 把Raud Rygi身上的血抽出來;或3. 說出陌生人的名字。

Raud Rygi認為他必能夠猜中陌生人的名字,於是他便爽快答應了。於是,陌生人便開始著手興建教堂,只花了三天便竣工。Raud Rygi沒預料到陌生人竟能這麼快便完工,此刻他卻對陌生人的名字毫無頭緒,於是十分擔心。他只好踱步郊外,苦思陌生人的名字。想著想著,他無意間來到了一座名為「Svintruberget」的石山。突然間,他聽到歌聲,原來是一位女性洞穴巨人(Troll)正在唱歌安撫孩子:「安靜吧,安靜吧,孩子。你爸爸芬恩明天將帶著一顆基督徒男人的心臟回來。」

洞穴巨人是北歐神話中的一種體型較小的食人巨人。此刻,Raud Rygi知道陌生人名叫芬恩,本居在深山之中,卻偽裝成普通人來到村裡。他快速地趕回教堂,拍打著其中一條木柱,跟在旁的陌生人說道:「這條木柱不夠筆直啊,我的好夥計芬恩!」陌生人十分驚訝,這傢伙竟知道自己的名子,勃然大怒。他立即跑到離教堂不遠的一座山丘上,向教堂投擲石頭,企圖摧毀教堂,卻沒有命中。海達爾其他村民聞訊立即趕來,敲響教堂的鐘錘。芬恩忍受不了這些鏗鏘的鐘聲,只好帶著自己的家人,落荒而逃離海達

這故事的真實性存疑,卻可讓我們知道十三世紀的北歐時期的宗教情況。基督教雖然已經成為當地宗教,但仍有著古老北歐神話的影子。故事既有教堂,也有食人巨人,結合基督教和北歐神話的元素。食人巨人表現出北歐神話在基督教角度的「異教」元素,正義的基督教戰勝了邪惡的巨人,象徵基督教才是真實的信仰。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基督教, 挪威, 海達爾木板教堂, 聖母瑪利亞

亞裔美國人如何看待他們與宗教和文化的聯繫

October 11,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亞裔美國人如何看待他們與宗教和文化的聯繫。

研究包括來自不同亞洲背景的人,代表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儒教、道教和神道教。當被問及他們的宗教信仰時,有些參與者認同特定的信仰,但他們也認為他們的信仰是他們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份。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覺得自己與某種宗教傳統很親近,他們也會覺得它與他們的文化、家庭和社區有關。這種與宗教和文化的連結是研究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例如,佛教徒和與佛教密切相關的人更多地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嚴格的宗教。印度教徒也將印度教視為一種宗教和一種生活方式。此外,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亞裔美國人(32%)認為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比例較2012年的26%增加。

基督教仍然是最大的宗教團體(34%),儘管自2012年以來下降了8%。亞裔美國基督徒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中幾乎各佔一半(分別佔美國所有亞裔成年人的17%和16%)。福音派新教徒(再次佔人口的10%)。

只有11%的亞裔美國成年人認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但21%的人因為其他原因(例如家庭傳統和文化)感到與佛教有密切的聯繫。其他宗教團體,包括佛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以及道教、耆那教、猶太教、錫克教等的追隨者,總共約佔亞裔美國成年人口的4%。

亞裔群體的宗教信仰存在差異,其中華裔和日裔美國人無宗教信仰的比例最高。同時,菲律賓裔美國人主要被認為是基督徒,特別是天主教徒,韓裔美國人也有大量基督徒人口,其中包括相當比例的重生或福音派新教徒(born-again or evangelical Protestants)。

印度裔美國人更有可能是印度教徒,儘管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自己是基督徒、穆斯林或錫克教徒(Muslim, or Sikh)。在主要的亞洲血統群體中,越南裔美國人最有可能被認為是佛教徒。與六個最大的亞洲血統群體相比,美國的南亞人,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和不丹等國家的南亞人,其穆斯林(Muslims)比例較高。菲律賓和越南以外的東南亞裔美國人主要是佛教徒。

這項研究涉及深入的焦點小組討論以及對100多名亞裔美國人的一對一採訪,使其成為同類調查中最廣泛的調查之一。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伊斯蘭教, 佛教, 儒教, 印度教, 基督教, 皮尤研究中心, 神道教, 美國, 道教

世界上最大的女子大學校友及其校長在西雅圖團聚

November 7,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吳靜雯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著閃閃發光的晚禮服和量身定制禮服的女士超過了男士,她們正品嚐著開胃菜,大家聊天說笑,好像是自家姐妹一樣的熟絡。但她們並不是親戚,而是來自北美各地梨花(Ewha)女子大學的校友,他們於10月26日在表爾威市的希爾頓酒店(Hilton Hotel)聚會團圓。

10月26日在表爾威市希爾頓酒店舉行的團聚會。(照片由George Liu提供)

梨花大學是位於南韓的世界上最大的女子大學,招收超過20,000名學生,而美國最大的女子大學衛里斯(Wellesley)只有大約2,000名學生。全美200多間量身定作的女子大學,已有3 4所關門。像日本人心中第一名的御茶水女子大學(Ochanomizu University),學生招生人數約3000左右,但由於時空的改變,目前也開始招收男生入學了。但如果各位用Google查一下,會發現梨花大學就像一座迷你城市,擁有超過81棟的建築物而且還在不斷發展。

梨花大學由美國傳教士Mary F. Scranton於1886年創立,Mary開始是在家裡為一個單身女學生上課。據撰述梨花大學歷史的《梨花:一個邀請-- Ewha: An Invitation》一書中所言,從此開始了「韓國女性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在父權制度下,當時南韓傳統社會的婦女是沒有賜姓氏,也不得隨意離家。

然而,基督教的價值觀集中在「婦女的人性化」上,這是自上個世紀以來學校所追求的目標。

我不敢相信華盛頓大學(UW)的 Donald Hellmann 教授也來參加梨花的聚會。他說,梨花與美國大學將就交換計劃達成協議。他說,不久前,一位女士漫遊在華大的走廊上,是唯一一個沒有穿著漂亮衣服而是穿著便裝的女人。她洋溢著尊嚴的氣質和難以形容的品質和力量。當我們被介紹時,我感到驚訝和謙虛……她竟然是梨花大學校長金惠淑(Heisook Kim)。這真是我意外的榮幸,我總是很高興能見到女性領導人。

華盛頓大學教授Donald Hellmann與梨花校長金惠淑(左三)和校友。(照片由George Liu提供)

華盛頓大學韓國研究中心教授Clark Sorensen說:「金惠淑是韓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的大使,也是婦女教育國際化的關鍵人物。」

校友Seungja Song說,現年64歲的校長金惠淑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被梨花大學的學生投票選出。後來,董事會於2017年任命了她。而華大校長的產生是每次由董事會成員面試候選人後選出校長。此外,梨花的教職員工投票贊成金惠淑出任,她獲得了超過57%的選票。

校長金惠淑(Heisook Kim)夫人(照片由George Liu提供)

金惠淑是前哲學教授,在過去的30多年中,她還在梨花大學獲得了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她的博士學位來自芝加哥大學。

金惠淑表示,由於韓國仍存在儒家對女性在社會偏見糾纏的矛盾中,所以她的目標是「為婦女參與社會做準備並為之奮鬥。 」

Song 說:「金惠淑校長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她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始終鼓勵婦女參與各種領域和挑戰。她幫助了很多女人。」

金惠淑以梨花為發展女性先驅而工作感到驕傲,她提到韓國1948年建國以來的第一位女總理後遭彈劾的校友、前 Korea Times的社長校友和在1990年公開談論被遭到日本軍隊性剝削的「慰安婦」的校友 Yun Jung Ok。

上週首次訪問西雅圖的金惠淑在華大演講並會見了其他官員。

梨花的聚會是一個為期四天的活動,包括晚餐、才藝表演、唱歌、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表演。華大環境與森林科學學院的L. Monika Moskal博士發表主題演講,以配合梨花的主題《走向綠色--Go Green》。300多人參加了這場聚會。

Filed Under: 副刊, 文化, 首要 Tagged With: 基督教, 希爾頓酒店, 日本, 梨花大學, 華盛頓大學, 表爾威, 西雅圖, 韓國

斯里蘭卡連環爆炸 359死近60人遭當局拘押

April 25,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斯里蘭卡(Sri Lanka)4月20日發生連環爆炸案,最新數據為390人喪生、500多人受傷。爆炸案集中發生在高檔旅館和當時正舉行復活節儀式的教堂。斯里蘭卡就在印度的正下方,像一滴水滴垂掛在印度半島的南方,與印度雖有間距,關係卻永不分離。

目前斯里蘭卡當局指恐攻是由在地伊斯蘭極端團體國家一神教團(National Thowheeth Jama’ath, NTJ)發動,但幕後疑有境外恐怖組織協助。伊斯蘭國(IS)激進團體23日聲稱7起連環攻擊案是他們所犯。又有人指說是可倫坡一名香料富商的兩個兒子,就是造成三座教堂以及三家豪華酒店爆炸案的炸彈客。但目前尚未有證據證實他們的說法。這場連環爆炸案更是斯里蘭卡10年前結束「坦米爾」(Tamil)暴動以來,最慘重的暴力事件。

自事件發生以來, 已有近60人遭當局拘押。3 座位於可倫坡北方Negombo、東部城鎮Batticaloa和首都可倫坡Kochchikade區的教堂遭殃;可倫坡Shangri-La、Kingsbury和Cinnamon Grand 3家知名飯店也遇襲。

當局表示,絕大多數的受害者都是斯里蘭卡民眾,其中包含當時正參加復活節禮拜的基督教友。斯國外交部估計有36名外籍人士喪生,但仍有許多在太平間的遺體身分尚待釐清。

據斯國外交部和媒體統計,目前掌握到的外籍罹難者包含至少5名英國人(其中2名同時擁有美國籍)、3名丹麥人、1名葡萄牙人、3名印度人、2名土耳其工程師,以及1名荷蘭人。3名丹麥人是育有4名子女的丹麥首富Anders Holch Povlsen在此度假時遭到痛失3名孩子的災難。此外,斯里蘭卡警方也在21日表示,他們在可倫坡一處公車站發現87根炸彈雷管,也就是炸彈的引爆器。各國領導人紛紛對斯里蘭卡這起血腥連環爆炸案表達震驚與哀悼。包括巴黎艾菲爾鐵塔等許多國際知名地標,透過熄燈悼念斯國罹難者。這場連環爆炸案是斯里蘭卡2009年結束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恐攻。

Filed Under: 世界新聞, 新聞 Tagged With: IS, 印度, 基督教, 復活節, 恐攻, 教堂, 斯里蘭卡, 暴力事件, 爆炸, 神教團, 艾菲爾鐵塔, 連環爆炸案

過聖誕節

December 21,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裡,聖誕節的腳步已然來到,今年打算怎麼過聖誕節呢?不少人忙著參加聖誕晚會、聖誕大餐、準備徹夜狂歡……基督徒或許會去教堂望彌撒、準備一棵聖誕樹、甚至自己動手佈置一個馬槽,都是很有意思的過聖誕節的方式。 除了以上述的方式,我們想或許還有一些比較另類的、更彰顯聖誕意義的方式,願意提供給各位參考:

過安靜的聖誕節

  • 找個地方安靜下來半天——由於現代的商業活動,聖誕節的氣氛常常是喧鬧狂歡的,大家忙著相互傳遞人際間的溫情。不過如果能在這個天人同歡的慶節中, 空下半天的時間,靜靜地回到自己內心,享受今年的恩典,體會一切的歡樂慶祝背後所含有的最深意義,並祈求能得到最真實寶貴的祝福。
  • 寫封祈求寬恕與和好的信——對過去這一年或這一段時間的生活作一個小小的反省,有沒有需要和好的對象(如吵架過的朋友)?有沒有被自己冷漠忽略的人(如某個長輩)?讓聖誕節成為一個修和的機會,修復有裂痕的人際關係,成為締造和平的人。方法可以是打個電話致歉,甚至去拜訪他們!
  • 拜訪一些需要關心的人——利用聖誕假期去拜訪一些需要關心的人, 孤兒院院童、老人院、看守所……等的社會邊緣人,將溫暖帶給他們。
  • 親手作些聖誕禮物——自己用手工製作禮物,可以發揮創意和想像力。材料並不需要太貴重,也不需要太繁瑣,一張簡單的小卡片就能成為很好的禮物,寫封問候的信可能也是很好的表達。重要的不是禮物的價錢,而是親手製作的心意,真摯的關懷是無價的。
  • 給家人寫一封問候關懷的信--聖誕節是個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在西方遠方的家人都會設法趕回家來過節,跟中國人的農曆新年的味道是差不多的。利用這個時機寫個卡片給家人,表達對他們的關心,特別是平常用言語難以表達的部份。

過浪漫的聖誕節

  • 準備螢光棒和噴繪的雪花罐——帶著心愛的那個人,在漆黑的環境裡,用螢光棒裝飾,然後表達你的感情,當對方被這種浪漫的氣氛感動的時候,噴繪雪花罐就派上用場了。
  • 選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放在水裡,在冰箱裡凍起來,等結冰後,在吃燭光晚餐的時候取出,然後倒一瓶烈酒在冰塊上,此時,關燈,熄滅蠟燭,放點音樂,並用打火機點燃烈酒,看著冰塊在火焰中慢慢融化,含苞待放的玫瑰花由於熱量的關係在冰與火中綻放。
  • 找家蛋糕店訂做個聖誕樹模樣的蛋糕——最上面是心,然後拿起DV到大街上錄下陌生人對他/她的祝福, 最後你做出總結:最了解他/她的人是你。

去感受特殊的聖誕節

  • 去有名的芬蘭聖誕老人村——經由那個郵局寄出的信件卡片都有特別的郵戳。還有一個蓋在山洞裡面耶誕樂園,這個是小孩子的天堂,裡面大都是小孩子的玩意兒。
  • 去基督教或天主教國家/城市——找一間教堂,參加當週有整天的活動與晚上的平安夜音樂禮拜,或是平安夜彌撒,會讓你永生難忘。
  • 去澳洲聖誕節,是另類又熱情——在大太陽底下看到高聳又金光閃閃的聖誕樹。聽說那邊的老公公的紅大衣裡面是裝電風扇不停的吹預防中暑。

Filed Under: 副刊, 文化, 首要 Tagged With: 基督教, 天主教, 彌撒, 澳洲, 狂歡, 聖誕樹, 聖誕節, 聖誕老人, 芬蘭

川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大使館將遷移

December 7,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美國總統川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且表示,已下令國務院提出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Tel Aviv)遷移至耶路撒冷的計劃。

川普說,這項決定並非表示美國將背離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永久和平的堅強承諾。美國仍然堅定承諾促成雙方可以接受的和平協議,而且如果以、巴雙方都同意,美國準備支持「兩個國家」的解決方案。

川普並且表示,對包括爭議的以、巴疆界問題,美國不會採取任何立場。

他說,他瞭解許多人對他這項決定有不同的意見。但延後承認並未能帶來和平,所以現在是承認的時候了。

川普並且說,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是處理以、巴衝突新方式的開始。

美國1995年通過一項法律,表示大使館應位於「未分裂的耶路撒冷」,儘管如此,官員仍表示,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明確主權界線將透過更大規模的和平協議釐清。

這項法律准許美國歷任總統每6個月簽署中止令,延後遷址作業。川普前幾任總統出自對戰略後果的顧慮,每隔6個月都會宣佈延後遷館。官員表示,川普也將簽署中止令延後遷址。

川普在競選期間,曾經承諾「將美國大使館遷至猶太人永久首都耶路撒冷」,但他上任後立場動搖,日前接受前阿肯色州長赫克比(Mike Huckabee)訪問時就曾表示,「在我考慮將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之前」,希望能給和平一次機會。

川普這項宣佈,將為他帶來許多國內政治上的好處,獲得許多美國猶太人和基督教福音派教徒支持。根據蓋洛普(Gallup),川普目前施政滿意度僅約37%。

以色列認為,整個耶路撒冷都是以國首都,但巴勒斯坦人希望,未來巴國首都能在東耶路撒冷。

除了以色列外,只有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承認耶路撒冷為以國首都,不過,這兩國的大使館都位在特拉維夫。聯合國表示,耶路撒冷的歸屬必須透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談判來決定。

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表示,國務院將立即遵照總統川普的命令,準備將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Tel Aviv)遷移到耶路撒冷。

提勒森在川普發表演說後不久即發表聲明說:「國務院將立即開始執行這項決定進程,準備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

正在德國訪問的提勒森說:「美國人的安全是國務院最高優先工作,在協同其他聯邦機構下,我們已執行有力的安全計劃,以保護受影響地區的美國人安全。」

Filed Under: 世界新聞, 新聞 Tagged With: Gallup, Mike Huckabee, Rex Tillerson, 以色列, 國務卿, 基督教, 大使館, 川普, 特拉維夫, 猶太人, 總統, 美國, 耶路撒冷, 首度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典禮 在2025年5月21日,這個快樂且有意義的日子裡,亞太文化中心(APCC)與LIHI(低收入住房研究所)榮幸共同舉辦慶祝 Patsy Surh Place 的盛大開幕典禮。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案例,說明願景、社群和同情心走到一起時,發生的巨大成就和榮耀。 這座全新的六層樓建築,擁有77套負擔得起的老年公寓(affordable senior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在我們強調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公共衛生專業人士的最新採訪中,我們繼續與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的菲律賓移民業主進行對話,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是一家本地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因其文化能力而得到認可。 他們分享了:「作為菲律賓移民,我們重視不同文化觀點的重要性,我們的藥房透過為塔科馬的廣泛人口服務,包括移民和AANHPI社群,反映了這一點。」正如他們的藥房的使命 … [繼續閱讀……] about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2025年5月8日亞太文化中心(APCC)和低收入住房研究所(LIHI)很高興地宣佈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這是一個致力於5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經濟適用房社群。這座六層樓的建築位於塔科馬林肯區南G街3740號(3740 South G Street in Tacoma’s Lincoln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資訊

西市智慧街道資訊站 西雅圖市議會於 6 月 25 日通過一項計劃,允許在市中心從 Denny Way 延伸至 Pioneer Square 設置 30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資訊

活動報導

波蘭節日 7月12日(下午12點至7點)。西雅圖波蘭音樂節在 Seattle Center Armory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報導

活動訊息

先鋒廣場節 7月5日至6日。先鋒廣場節有一個自由市場,有80個藝術品和食品供應商,以及 Occidental Square Park, 117 S Washington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