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成吉思汗

蒙古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

June 27, 2025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蒙古文化擁有獨特且深遠的歷史淵源,其特色、價值觀及對全球的貢獻涵蓋歷史、哲學、環境觀念與戰略影響等多個層面。以下是清晰而完整的整理:

一、蒙古文化的特色

  1. 遊牧文化——核心特徵是遷徙式放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以牛、羊、馬、駱駝為主。居住於蒙古包(Ger),可拆卸、便於運輸,體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強調自然循環、尊重生態,使用資源極為節制。
  2. 馬文化——蒙古人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術高超,從小就學會騎馬,馬在生活、戰爭、文化儀式中都非常重要。馬頭琴(morin khuur)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琴頭雕成馬頭,樂音悠揚哀婉。
  3. 信仰與哲學——傳統信仰為薩滿教,後來與**藏傳佛教(喇嘛教)**融合。崇拜天地、祖靈、自然萬物,強調與萬物互敬共生。擁有許多與自然相關的禁忌與習俗,如不可踐踏火爐、不可大聲喧嘩於高地。
  4. 節慶文化——那達慕(Naadam Festival):蒙古最大節慶,包含「男兒三藝」:賽馬、摔跤與射箭。展現民族勇氣、體能與集體榮耀,亦為家庭與社會的重要聚會。

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及其當代價值

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具有豐富的內涵,滲透在觀念形態、物質形態、制度形態以及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諸多方面。在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加強對蒙古族生態文化的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資源和生態智慧,對於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維持地區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天人相諧的生態宇宙觀。蒙古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於宇宙———遨爾其朗的生態直覺,認為遨爾其朗是由水、土、氣等各種物質要素構成的混沌狀態,並不斷由淺變深、由小變大,通過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逐漸生成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因而把天地視為至高無上的萬物之「本源」。

蒙古族先民信奉薩滿教「天父地母說」而產生「天地崇拜」,進而崇拜自然界中日月星辰、山川樹木以及走獸良禽等諸多事物。薩滿教對多神的崇拜,形成了地上有多少自然現象,則天上就有多少神靈的「萬物皆有靈」的樸素觀念。蒙古族萬物有靈論的觀念賦予了自然萬物以功能各異的客觀價值,認為自然萬物皆有神性,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樹神以及動物神、祖先神等等諸多神靈,保佑牧民們賴以生存的草原河湖豐盈、雨水充足、草木茂盛、五畜平安,自然萬物因此被賦予了自為價值、工具價值和生態價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態文化價值觀。

2.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蒙古人崇拜自然、尊重生態、愛護環境,以此為自豪和榮耀,進而形成對於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的生態倫理觀。「和諧是遊牧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蒙古族不僅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以敬畏崇尚之心看待自然,祭天、祭地、祭萬物生靈,形成了泛倫理主義情懷,鑄就了蒙古人從古至今歷代傳承的敬畏生命的美德。在蒙古人根深蒂固的傳統生態觀念中,保護自然是上天賜予的神聖職責,行“善事”就是保護森林草原,保護野生動物,做“惡事”就是破壞森林草原,濫殺濫捕動物。

3、「順應自然」的生態實踐觀——既超越了原始人類完全屈從於自然的生存態度,又不同於把人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由其所處的無邊的穹廬和遼闊的草原生態環境所造就。遊牧生產生活實踐證明,人們只有積極適應、適度利用、合理改造自然,積極保護環境,「順其自然」,就會得到大自然慷慨的回饋;當人們破壞生態平衡,掠奪自然、盲目索取、暴殄天物,就會遭受大自然無情的懲罰。

4、簡約實用的生態消費觀——蒙古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循環利用的消費理念、消費過程、消費行為,無不鐫刻著簡約實用的生態特質,形成了具有豐富生態內涵的生活習俗,體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中,最典型的體現就是蒙古包和勒勒車。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在適應草原遊牧、適時遷徙的生活實踐中聰明才智的結晶,是蒙古遊牧民族綠色家園的一種居住形式,兼具簡易的構成和多功能用途的特點。蒙古包用手工擀制羊毛圍氈和用柳條編制的“哈那”搭建而成,其餘構件皆為草原特色的毛繩、皮帶,製作簡單、拆除方便、易於搬運、結實耐用,具有防風、防寒、防火、防雨的功能,凸顯省料、省工、省時的特點。

勒勒車(Луужин тэрэг / Leleche / Lele cart) 是一種用牛、馬或駱駝拉動的雙輪或四輪木製車輛,常用於:搬運蒙古包(Ger)與家具。遷徙放牧時搬運物資。特殊節慶或婚禮中的儀式運輸。

三、蒙古對世界的貢獻

  1. 歷史上的帝國建構與文化交流——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13 世紀):建立橫跨歐亞的史上最大陸上帝國。實現「草原絲路」:促進東西貿易、科技、文化與思想交流。鼓勵宗教寬容:允許基督教、佛教、伊斯蘭、道教等共存。建立郵遞系統(Yam system)、護照制度(paiza)、道路網絡等。
  2. 戰略與軍事管理——蒙古騎兵以機動性、戰術靈活性、分隊協同作戰聞名,對後世戰爭理論與機動部隊有深遠影響。
  3. 環境哲學與可持續生活方式——現代人重新關注蒙古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全球永續發展、極簡主義與生態設計的潮流中。
  4. 音樂與藝術——蒙古喉音(Khoomei)是獨特聲樂形式,能一人同時發出兩種音高。馬頭琴已被列入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佛教, 基督教, 成吉思汗, 蒙古

疾情下的萬花筒

July 2,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成成

疫情斷飛航男駕帆船橫渡大西洋探親

新疫情打亂全球空中交通,一名阿根廷籍水手為了返鄉探視年邁雙親,日前從葡萄牙獨自駕駛一艘簡樸的小船,花了85天時間完成橫渡大西洋壯舉。Juan Manuel Ballestero 於6月中旬抵達阿根廷故鄉Mar del Plata時,在碼頭興奮高呼「任務完成!我成功了!」47歲的他獨自一人駕駛長9公尺的小船「賊鷗號」(Skua),完成這趟長達85天、令人精疲力竭的長途冒險。

在採檢COVID-19呈陰性反應後,他獲准踏上陸地,探望高齡82 歲的母親Nilda和90歲老父親Carlos。Juan說:「我達成了過去這3個月來一直在奮鬥的事。歸根究柢,就是為了和家人在一起。這是我此行的目的。」他曾希望趕在父親5月15日過90大壽前抵達阿根廷,雖然錯過祝壽,但至少能和家人一起慶祝父親節。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是在6月的第3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

當疫情肆虐全球,飛回阿根廷的班機遭到取消後,在西班牙工作的Juan便開始策劃這場雄心勃勃的單人海路返鄉壯舉。Juan在海上期間,家人一度長達54天都沒有他的音訊。老父親卡微笑表示:「但我們知道他會來。我們毫不懷疑他會來到家鄕陪伴他的雙親。」

澳洲海豚狂送「禮物」給員工討吃

受到COVID-19影響,澳洲昆士蘭州的一個海岸咖啡館「Barnacles Café」遊客銳減,原先舉辦的餵食野生海豚活動也沒什麼人參與,不過聰明的海豚也馬上想到解決辦法,就是送禮物討好員工,以換取好吃的食物。

負責餵養海豚的志工Lyn McPherson表示,有一隻29歲的雄性海豚「Mystique」在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的情況下,突然開始從海底找各種禮物送給他們,包括貝殼、珊瑚碎片、木頭、玻璃瓶等等,他們也會拿鮮魚回送牠,「如果牠把禮物放得太遠,我們會跟牠說『再過來一點!』牠就會再把它頂過來」。據悉,牠是在這附近的七隻海豚裡面,唯一一隻會尋找禮物送人的海豚。

西班牙劇院舉辦盆栽坐滿觀眾席音樂會

COVID-19全球疫情趨緩,原疫區熱點歐洲逐漸解封,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的利塞奧大劇院(Liceu opera)也在3個月後重新恢復演出,弦樂家在放滿近2300個盆栽的觀眾席前,進行疫情後首次音樂會。4名弦樂家在盆栽觀眾前演奏義大利作曲家Giacomo Puccini)的作品「菊」,6分鐘的演出也同時在網路直播。

利塞奧大劇院在官網表示,在經歷一段奇怪而痛苦的時期後,創作者、利塞奧藝術總監及演出策畫人托雷(Blanca de la Torre),希望民眾在重返生活的同時,能對人類與自然的密切關係有不同觀點。劇院表示,希望這次表演能夠重新肯定藝術、音樂及自然的價值,並為疫情流行後恢復正常活動踏出一步。在音樂會結束後,共2292盆植物觀眾則被贈送給前線的衛生醫療工作者。

蒙古人歸功「成吉思汗」的精神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不過,蒙古卻只有約200例確診,不但全部都是境外移入,也無人死於疫情。對此,包括巫師、歷史學家及僧侶在內,不少蒙古人將此歸功於成吉思汗留下來的精神。

不少蒙古民眾將該國感染率低,歸功於清新空氣、天然放養的動物食物及乳品,他們並認為,世世代代蒙古人在馬背上生活,並在高溫的環境下於戶外工作,讓他們身體健壯,更耐疾病。

一位僧侶則比喻,病毒是一種強大的迦納(蛇),而迦納不希望傷害蒙古人,因為蒙古人生活更接近大自然。僧侶認為,蒙古的土地受到了成吉思汗的祝福,「成吉思汗為我們選擇了這片土地,因為這是一塊好土地。他承諾將保護我們」。

蒙古特別衛生顧問金柏仁(Chinburen Jigjidsuren)則表示,成吉思汗開發了有效的通訊系統,讓他在當時能迅速的將訊息從帝國的一端傳遞到另外一端。我們也這樣做,像成吉思汗的時代一樣,政府發出的信息迅速傳達給了偏遠省份的遊牧民族」。金柏仁認為,就連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都可以奏效,是因為人們聽從政府的指示,而成吉思汗軍隊紀律嚴明,這樣的精神也傳遞到了今天,讓人民遵從政府一切的防疫措施。

麥加去年250萬人朝聖沙國 今年僅限1千人

COVID-19疫情未歇,讓伊斯蘭教的年度盛事也受到影響。沙國朝覲部長Mohammad Benten表示:「(今年)朝聖者的人數將約為1000人,也許更少,也許會多一點。」他強調,「今年的人數不會成千上萬」。

衛生部長Tawfiq al-Rabiah也指出,預定7月底開始的朝聖活動將僅限於65歲以下且沒有慢性疾病的人參加,朝聖者在抵達聖城麥加之前得接受病毒檢測,結束後會被要求在家隔離。

朝覲部長沒有說明會如何選擇朝聖者,但他說,政府將與各外交使團合作,挑選符合健康標準的且居住在沙國的外國朝聖者。這是沙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禁止國外的穆斯林來朝覲。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COVID-19, 成吉思汗, 朝聖, 海豚, 西班牙劇院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美食即藝術-兩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在APCC畫廊展出

亞太文化中心臨時地址 3513 East Portland Avenue, Tacoma 98404的展覽於上午9:00至下午5:00向公眾開放。 請致電253-383-3900告知辦公室您的訪問情況。 Moch Snyder 20世紀80年代,她作為難民與家人一起抵達美國——這段旅程塑造了她對生活的深刻欣賞和對一路上每一步的感激之情。 … [繼續閱讀……] about 美食即藝術-兩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在APCC畫廊展出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典禮 在2025年5月21日,這個快樂且有意義的日子裡,亞太文化中心(APCC)與LIHI(低收入住房研究所)榮幸共同舉辦慶祝 Patsy Surh Place 的盛大開幕典禮。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案例,說明願景、社群和同情心走到一起時,發生的巨大成就和榮耀。 這座全新的六層樓建築,擁有77套負擔得起的老年公寓(affordable senior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在我們強調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公共衛生專業人士的最新採訪中,我們繼續與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的菲律賓移民業主進行對話,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是一家本地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因其文化能力而得到認可。 他們分享了:「作為菲律賓移民,我們重視不同文化觀點的重要性,我們的藥房透過為塔科馬的廣泛人口服務,包括移民和AANHPI社群,反映了這一點。」正如他們的藥房的使命 … [繼續閱讀……] about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七月起USCIS移民局簡訊號碼更改 7 月 1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報導

西西雅圖遊行 7月19日(上午11點至下午2點)。西西雅圖大遊行包括海盜、小丑、軍樂隊、演習隊、花車和在 California Avenue SW from Lander Street to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報導

生活資訊

西市智慧街道資訊站 西雅圖市議會於 6 月 25 日通過一項計劃,允許在市中心從 Denny Way 延伸至 Pioneer Square 設置 30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資訊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