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口罩或醫用口罩(Medical masks)是一系列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阻擋外界有害的物質進入佩戴者口鼻;或阻擋佩戴者呼吸道分泌物沾污他人或環境的用具,多為醫護人員所用,亦被廣泛地用於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流感的傳播。
外科口罩依著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設計。在用料方面,大多以布、不織布、紙、塑膠等材料製成。而固定方法多以橡皮筋或布繫至頭部或耳部。而所有外科口罩必需蓋過口和鼻才能發揮作用。
在亞洲城市中,類似的口罩亦用以日常生活中以阻擋煙塵。在日本,人們生病期間在公眾場合佩戴口罩是很平常的事情,這樣做可防止疾病傳播,也有人出於其他目的常戴口罩。在香港和澳門,衛生部門亦鼓勵市民佩戴以預防呼吸道傳染病,而市民亦普遍接受。不過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外科口罩可以預防佩戴者感染呼吸道疾病則抱持懷疑態度,並且歐美民眾也甚少佩戴口罩。
戴法
一次性口罩顏色深的是正面,正面朝外,內有鼻夾金屬條。口罩的折痕方向的設計是配合臉型的,如果口罩戴反就無法緊貼住整個臉部,外面的空氣、細菌和污染物就會沿著縫隙進入上呼吸道,口罩就無法發揮過濾功能。
另外不少口罩採用的是三層設計類型,其中過濾病菌的過濾層位於中間。正反面的功能也不同,最簡單的口罩設計,外層為防水層,裡面為吸水層。如果戴反的話,吸水層就會變成防水層,防水層變成吸水層,這樣就會導致口水依附於口罩表面,而且愈積愈多,就可能弄濕口罩,讓口罩失去過濾功能。
注意事項
1、為更好地發揮口罩的防護作用,在佩戴口罩時盡量收緊口罩的松緊帶,壓緊鼻兩側的鋁片,以減少四周的泄漏,且最好緩慢呼吸。
2、佩戴的時間要適宜。醫用無紡布口罩可以持續應用6-8小時,遇以下情況應及時更換:呼吸困難、口罩有破損或毀壞,口罩與面部無法密合,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漬或飛沫等異物時),曾使用於隔離病房或病患接觸,有異味。
所以不要自己隨便做個口罩就以為可以防疫,或將用過的,或以自己的消毒方法,再拿來重複使用,都是十分不正確和不安全的作法。
3、佩戴後絕對不要用手去擠壓口罩。各種口罩包括N95口罩,都只能把病毒隔離在口罩表層,如果用手擠壓口罩,使得病毒隨飛沫濕透口罩,還是有機會感染病毒。
歷史起源
19世紀口罩才被發明並開始應用於醫療領域。現在卻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阻擋的也不再只是粉塵或口氣,而更被常用於阻擋病菌。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必備品。
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約5000萬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禦病毒。20世紀中後期,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度扮演重要角色。
1897年,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一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繫在耳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
使用狀況
2003年時中國發生了非典型肺炎疾病的傳染,口罩在這時也達到了鼎盛。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非典」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藥店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
2009年,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大軍再一次出現在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鏡頭前。受霧霾困擾的市民在霧霾期間外出習慣戴口罩。
2020年初中國發生了武漢肺炎事件,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疾病的傳染後,口罩在這時再次達到了鼎盛。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武漢肺炎」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藥店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甚至出現無良商人炒賣口罩價格數倍至十倍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