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塞拉利昂蟹

在野外重新發現的「最想要的」物種

March 14,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譯自CNN The ‘most wanted’ species rediscovered in the wild

氣味探測犬傑西和她的團隊正在尋找德溫頓金鼴鼠( De Winton’s golden mole),這是一種已消失在科學視線中84年的小型哺乳動物。這種鼴鼠是自然保護組織Re:wild「最想找到的失落物種」名單前25名中的一員。南非瀕危野生動物信托基金會(South Africa’s Endangered Wildlife Trust)與Re:wild合作,使用新的檢測技術尋找這些物種,包括使用DNA分析技術和像Jessie這樣的探測犬。

德溫頓金鼴鼠(De Winton’s golden mole)

這些鼴鼠在沙子裡挖洞,通過油性分泌物的幫助在沙丘下來去自如,而這種分泌物能潤滑它們的皮毛,賦予它們光澤,從而得名「金」鼴鼠。由於生活在地下,所以這些金鼴鼠完全是失明的,但它們可以利用自身先進的導航能力探測到獵物。目前,它們在南非的棲息地正受到大規模採礦作業的威脅。

塞拉利昂蟹(Sierra Leone crab)

這種蟹自1955年後就沒有再出現過,直到上個月在塞拉利昂國家公園的糖麵包山(Sugar Loaf Mountain in a national park in Sierra Leone)附近被重新發現。它是Re:wild名單上的第8個物種。因為擁有紫色的爪子,塞拉利昂蟹看起來色彩斑斕,但它在水裏呆的時間並不長。相反,它生活在巖石縫隙、樹洞和地下。喀麥隆杜阿拉大學(University of Douala in Cameroon)的研究員Pierre A. Mvogo Ndongo根據對當地居民的走訪,花了三週時間尋找這種螃蟹。

華萊士巨型蜜蜂(Wallace’s giant bee)

在這裏,一名探險隊成員正在檢查一個樹棲白蟻丘,在那裏面有世界上第一個重新發現的華萊士巨型蜜蜂和它的巢穴。這個巢穴是在印度尼西亞北部一片森林裏的一棵離地面約8英尺高的樹上發現的,在那裏,森林砍伐正在威脅它的棲息地。這種蜜蜂自1981年以來就消失在了科學視野中,並於2019年初被一個獨立的搜索團隊發現。當重新發現後,該團隊開始討論在其他地方尋找華萊士巨型蜜蜂,並采取保護措施。

這是華萊士巨型蜜蜂的首批照片之一。它是世界上現存已知最大的蜜蜂物種,大約是歐洲蜜蜂(European honey bee)的四倍大。1858年,英國博物學家Alfred Russel Wallace在探索印度尼西亞熱帶島嶼Bacan的最後一天發現了這種巨型蜜蜂。他將這種蜜蜂描述為「一種巨大的、黑色的、像黃蜂一樣的昆蟲,有著像鍬蟲(stag beetle)一樣的巨大下顎。」盡管體型巨大,但直到1981年,人們才再次看到華萊士巨型蜜蜂。

自然歷史攝影師Clay Bolt在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群島(Moluccas islands of Indonesia)拍攝下了華萊士巨型蜜蜂的第一張照片,它的巢穴在一個活躍的白蟻丘中。雌性巨型蜜蜂在土丘上築巢,用粘稠的樹脂來保護自己免受白蟻的侵害。

沃爾茨科夫變色龍(Voeltzkow’s chameleon)

經過對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西北部為期兩周的探險之後,人們重新發現了沃爾茨科夫變色龍。該物種在1893年首次被描述,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1913年。雖然這次探險是在2018年,但對該物種的重新發現是於2020年公佈在科學雜誌《Salamandra》上的。探險隊提供了關於該物種自然歷史的第一批數據以及與它的近親拉布德變色龍(Labord’s chameleon)的差異。研究小組表示,雌性變色龍非常引人註目,因為它們具有醒目的圖案和顏色,包括紫色、橙色、紅色、綠色、黑色和白色,並且認為它們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改變顏色。

索馬里桑吉(Somali sengi)

自1968年消失在科學視線以來,索馬里桑吉於2019年被重新發現。202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宣布在非洲之角的國家吉布提(Djibouti)重新發現了它。這種小型哺乳動物用後肢行走,一生只有一個伴侶,與選定的伴侶共享領地。只有幾英寸大的索馬裏桑吉會用它的長鼻子吃昆蟲。

這種生物之前只在索馬里(Somalia)被發現過,但這支科學家團隊在得到消息後開始在吉布提(Djibouti)尋找索馬里桑吉。利用地面採訪的信息和糞便分析,即研究動物糞便中未消化的食物殘留的結果,該團隊分別在12個地點共設置了1259個陷阱。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他們設置的第一個陷阱種就抓住了一隻索馬里桑吉。該團隊沿途總共看到了12隻桑吉,並為科學研究獲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張索馬裏桑吉的現場照片和視頻。

銀背鼷鹿(Silver-backed chevrotain)

自1990年消失在科學視線以來,銀背鼷鹿的重新發現於2019年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它們也被稱為越南鼠鹿(Vietnamese mouse-deer),這種動物大約和兔子一樣大,有兩顆小尖牙。它們很害羞,看似用蹄尖走路。

這一物種首次被記錄是在1920年,當時在越南(Vietnam)南部發現了4隻這種動物。1990年,俄羅斯探險對記錄了第五次發現。科學家們對銀背鼷鹿的生態和保護狀況知之甚少,因此對其高度重視。

在採訪了當地村民和政府巡警後,現場小組在越南南部的目擊報告地區設置了三個長達5個月的攝像機陷阱。這些陷阱拍攝了275張該物種的照片。另外29臺相機拍攝了1881張照片。該團隊目前正在對該物種進行首次全面調查。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塞拉利昂蟹, 蜜蜂, 變色龍, 金鼴鼠, 銀背鼷鹿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快報——即將舉行的活動、盛大開幕、候選人論壇

即將舉行的活動 K-POP惡魔獵人漢吉繪畫工作坊-10月17日和18日。 點選此處註冊。 沖繩日-10月18日上午10點至下午2點 K-Pop惡魔獵人手鍊製作-10月24日下午4點至7點。 點選此處註冊。 菲律賓日-10月25日。上午8:30至下午5:00 看不見的護士電影放映和小組討論-上午8:30至中午 美食網明星-Jan … [繼續閱讀……] about 快報——即將舉行的活動、盛大開幕、候選人論壇

APCC的菲律賓日嘉年華 – 2025年10月25日

上午8:30開始一整天(上午8:00開門),放映《看不見的護士》,然後是晚上1:00到5點的Bayanihan活動(下午12:45開門) 事件一覽 亞太文化中心 | 4851 S Tacoma Way, Tacoma, WA | 上午8:30 – 下午5:00 看不見的護士 - 上午8:30 – 下午12:00 | 電影、演示和討論 … [繼續閱讀……] about APCC的菲律賓日嘉年華 – 2025年10月25日

從南韓到APCC 的Jade Choe 畫廊 MinHwa 南韓藝術展覽

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 以來自南韓 Samwon Art Studio的藝術家為特色。 由Kellis Partlett策劃。 Jade Choe畫廊營業時間:週一至週三上午9:00至下午5:00。週四至週六上午9:00至晚上7:00 請參加10月18日下午4點至6點在蓮花室(Lotus Room) … [繼續閱讀……] about 從南韓到APCC 的Jade Choe 畫廊 MinHwa 南韓藝術展覽

K-POP Demon Hunters Hanji 繪畫工作坊 來自韓國的實踐文化藝術體驗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下午6點到8點。 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下午1點至3點 這個研討會使用了圍繞最近Netflix動畫《K-Pop Demon Hunters》中的角色「Duffy the Tiger」開發的繪畫工具包。 參與者使用專門用於東方繪畫的顏料在預先設計的韓國桑紙面板上作畫。 參加一個特別研討會,由Netflix的K-POP惡魔獵人中的Tiger … [繼續閱讀……] about K-POP Demon Hunters Hanji 繪畫工作坊 來自韓國的實踐文化藝術體驗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西雅圖輕軌擬試行閘機收費 Sound Transit董事會主席Dow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報導

波蘭食品和集市 11月1日(下午12點到5點)。在樓下吃餃子、香腸、白菜卷、羅宋湯、啤酒、咖啡和糕點(或買食物外賣),然後在西雅圖第18大道1714號波蘭文化中心的波蘭秋季集市瀏覽樓上出售的波蘭工藝品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報導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