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作者:Dan Novak
2023 年 7 月 在東京度假時,山本拓海(Takumi Yamamoto)吃了一頓特別的午餐,包括咖哩蟋蟀和蠶生魚片(cricket curry and silkworm sashimi),這些午餐通常是用生魚製成的。他喝了一杯水蟲蘋果酒 (water bug cider)。這位 26 歲的辦公室職員是世界各地對食蟲現像日益感興趣的人之一。蟲子正慢慢變得更適合作為食物來源。
山本說,他小時候有時會吃沾醬油的蚱蜢(grasshoppers)。在東京,他在 Take-Noko 咖啡館吃昆蟲食品,那裡供應許多昆蟲菜餚。「從更多種類的菜餚中進行選擇很有趣,」山本說「一切都很美味。特別是水蝽蘋果酒非常清爽……就像青蘋果一樣。」
在聯合國宣佈昆蟲是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良好蛋白質來源之後,食蟲行為開始受到認真對待。由於畜牧業對氣候變遷以及天氣和戰爭造成的世界飢餓問題的影響,人們對昆蟲提供的營養愈來愈感興趣。有些人認為吃昆蟲是很噁心的。但日本在利用昆蟲作為食物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該國肉和魚很少的地區,傳統上人們吃蚱蜢、蠶和黃蜂。 Take-Noko 經理 Michiko Miura 表示,由於二戰期間和戰後的糧食短缺,這種做法愈來愈受歡迎。「最近,在飼養蟋蟀和黃粉蟲(crickets and mealworms)等食物方面取得了進展,因此使用昆蟲作為原料的可能性確實在增加,」她補充道。日本有幾家公司出售用蟋蟀粉製成的蛋糕和零食。
Take-Noko 的興趣也與日俱增,週末常常客滿。餐廳的咖哩含有肉丸形式的蟋蟀。 「生魚片」是蠶剩下的殼,蘋果酒含有水蟲萃取物,上面放著一整隻昆蟲。
齋藤武夫開設了餐廳。他還擁有一家包裝食品公司,提供從蝎子到狼蛛(scorpions to tarantulas.)等 60 多種昆蟲食品。齊藤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讓昆蟲成為單獨的東西,而是與蔬菜、魚和肉一起在同一張桌子上享用。」
不僅在日本,韓國政府於2021年10月宣佈,蝗蟲可食用,成為韓國第10種可食昆蟲,其餘包括蚱蜢、蟬蛹、黃粉蟲、獨角仙幼蟲、黃斑黑蟋蟀、蜜蜂幼蟲等。韓國農業部指出,蝗蟲70%熱量來自蛋白質、7.7% 為不飽和脂肪酸,且生理構造與蚱蜢(已被批准可食)差異不大,適合食用。「而且,蝗蟲是蚱蜢的兩倍大,繁殖速度還更快。」韓國農業部表示。
全球食用昆蟲市場增長,市調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 預估,2024年美國食用昆蟲的市場價值將逼近8000萬美金,而2025年亞太地區國家的消費則可達2億7000萬美金。國際食品專業媒體FoodNavigator Asia指出,亞太地區食用昆蟲市場發展最快的就屬於韓國,韓國食用昆蟲市場2016年僅有1900萬美元市場,到2020年食用昆蟲市場已經成長到3500萬美元,成長約84%。官方准許的可食用昆蟲更從2016年的3種成長到2020年的9種。
除了政府支持外,從東南亞的昆蟲產業來看得以發現,民間企業也必需研發出消費者能接受的昆蟲食用方式,才有辦法推動產業。例如,緬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早有吃炸昆蟲的傳統與習慣,然而與近年興起的「食用昆蟲」運動不同的是,後者更注重提升可食昆蟲的接受度、甚至透過加工與料理技術吸引消費者買單。越南公司CricketOne正在研發蟋蟀肉排,並把主要市場設定在喜愛吃漢堡排的日本。馬來西亞公司Ento也正在使用昆蟲蛋白研發餅乾、穀物棒等點心。再者,新加坡公司Atimate Nutrition也正用蟋蟀研發蛋白棒,可見食用昆蟲的用途不小,就看如何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