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Maldives)是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由一系列南北長820公里,東西寬120公里,包含了26個環礁的約1,192座珊瑚礁島組成。平均土地高度僅海拔4英尺11英寸,為海拔最低的國家之一;最高點亦為最低的國家之一,僅7英尺10英寸。馬爾地夫面積為298平方公里,為亞洲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位於印度洋的群島國家馬爾地夫,這個集海洋文明的瑰寶,文化融合的典範,以絢麗海水與珊瑚生態聞名於世。除旅遊天堂的形象外,馬爾地夫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出海洋民族的靈性與包容。
歷史上馬爾地夫曾經輸出大量貝殼,為史前時期常用的貨幣。馬爾代夫是個穆斯林國家。着裝比較保守,婦女上街要着遮體長裙,男人要着長褲。在飲食文化上按照清真教規不吃豬肉以及螃蟹和貝類,平時常用肉類有家禽、羊肉、蛋和魚。咖爾迪亞是用來招待客人和宴會食物,它包含有主食—面糕、薯類和蒸香蕉;湯—椰肉、洋蔥、檸檬汁和魚片湯。馬爾代夫的歌舞文化深受東非文化和南亞文化的影響。BODUBERO是一種椰樹木質鼓,是用於歌舞演奏時的打擊樂器。
文化特色
馬爾地夫自古為印度洋貿易樞紐,受印度、阿拉伯、非洲與東南亞文化影響深遠。官方語言迪維希語(Dhivehi)源自印歐語系,吸收阿拉伯與斯瓦希里語詞彙。傳統詩歌「Raivaru」以押韻與節奏展現口述文學之美。代表性舞蹈「Bodu Beru」以鼓樂與集體舞姿展現團結精神,常見於節慶與婚禮。自12世紀伊斯蘭化以來,伊斯蘭信仰深植社會生活,體現在建築、服飾與飲食中。
核心價值
馬爾地夫人視海洋為生命根源,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傳統漁業以可持續捕撈為榮,尊重生態平衡。社會重視社群互助(communal solidarity)與家庭連結,村落文化至今仍保留互相扶持的制度。近年來,氣候變遷威脅海平面上升,促使馬爾地夫成為全球環保倡議的象徵。該國領導人多次在聯合國呼籲各國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成為「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道德代表。
對全球的貢獻
馬爾地夫的經濟以旅遊為主,但政府早在2000年代即推動「生態旅遊(eco-tourism)」概念,成為全球範例。許多度假村採用珊瑚復育、海龜保護與無塑政策,吸引環保旅客。馬爾地夫的海洋研究計劃與聯合國合作,為珊瑚礁修復、氣候監測提供寶貴數據。此外,該國在文化外交與軟實力推廣上逐漸崛起,透過旅遊影像與國際展覽,傳遞「人海合一」的理念。
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雖然馬爾地夫在美國移民社群規模不大,但其文化影響力在以下幾方面逐漸擴散:美國高校與環保機構常引用馬爾地夫的實例作為「氣候變遷前線國」教材。馬爾地夫的海島風光成為好萊塢與時尚品牌的取景首選,塑造出「純淨與永續」的度假形象。部份馬爾地夫青年在美攻讀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參與國際環保論壇,促進文化理解。
馬爾地夫的文化不僅是海洋的詩篇,更是一種人與自然共存的哲學。在全球化與氣候危機交錯的時代,這個小小的島國以其文化力量提醒世人:珍惜地球、維護多元、共創永續未來。(維基百科/百度百 科/ AI Overview / 網路國家基本資料整合編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