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南亞國家,為孟加拉地區(Bônggôdeś)的東部部分,位於孟加拉灣之北;孟加拉國東南部鄰緬甸,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連,南臨孟加拉灣。80%以上的領土位於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衝擊而成的三角洲上,屬於肥沃、平坦的沖積平原,河道縱橫密布,河運發達,河流和湖泊約佔全國面積10%,非常適合農業和漁業,但雨季極易泛濫。沿海多小島和沙洲。國土的大部分低於海拔39呎,如果海平面上升3呎,就會有大約10%土地會被淹沒。礦藏有天然氣、煤、鈦、鋯等。
孟加拉人以米飯為主,喜歡甜食。本地人除了在高級飯館或正式社交場合使用西餐刀叉外,平時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飯(注意是右手)。男子和婦女是分開用餐的,婦女常在男子吃過飯後才用餐。在吃飯過程中,不可以把食物從一個人的盤子中轉移到另一個人的盤子中,認為已在別人盤子中的東西是不乾淨的。
由於曾是英國殖民地,孟加拉國工商界人士多會英語,如果你會英語將會很方便。與孟加拉國商人初次見面,一般要交換名片,交換名片時應右手接送。在交談時,孟加拉人都迴避直接用”不”字作回答。在商務約會時要準時到達,在會談時,對方會給你糖、奶茶,對此不宜拒絕。
孟加拉人很友好,特別喜歡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人們互相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達習慣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我們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一、文化特色
孟加拉語(Bengali)是世界第七大語言,以其詩意與抒情著稱。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是孟加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曾以《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文學家。傳統音樂融合印度古典與民間曲風,如「Baul歌」以哲學性歌詞探討靈性與人生。孟加拉舞蹈常見優雅手勢與故事性動作,用以敘述愛情、神話與自然。以精緻的刺繡(Nakshi Kantha)、黃麻製品、陶藝及金屬工藝聞名。色彩鮮明、圖案對稱的藝術風格反映人民樂觀與堅毅的生活態度。以米飯、魚類與香料為主,如「Hilsa魚咖哩」是國菜。飲茶文化盛行,甜點如「Rasgulla」與「Sandesh」代表孟加拉人的熱情與好客。以伊斯蘭教徒為多數,但印度教、佛教與基督教亦並存。最大節日為「Pohela Boishakh」(孟加拉新年)與「杜爾迦女神節」(Durga Puja),展現多元包容精神。
二、文化價值
孟加拉人重視藝術、美學與思想交流,被譽為「詩的民族」。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單位,強調互助與尊老愛幼。面對天災與貧困仍展現樂觀、勤奮與創造力。孟加拉國父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倡導教育普及與語言權利運動。
三、對全球的貢獻
泰戈爾的詩與音樂影響亞洲文學及教育理念,推崇「世界一家」的人文理想。孟加拉是全球主要服裝出口國之一,支撐世界時尚供應鏈。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創辦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推動「微型貸款」,改變全球貧困者的經濟命運。孟加拉的水管理與防洪經驗成為全球氣候適應範例。
四、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孟加拉裔社群集中於紐約、紐澤西、加州與芝加哥,形成活躍的社區與商業網絡。在教育、醫療、科技與餐飲業貢獻顯著。孟加拉餐館與甜點店日益普及,讓更多美國人接觸南亞風味。孟加拉音樂、舞蹈團體及詩歌節(Bengali Literary Festival)豐富美國多元文化景觀。孟加拉裔美國學者與工程師在高科技與醫學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孟加拉文化節、語言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等活動增進社區族群間的理解與交流。孟加拉文化融合了古老文明與現代創新,展現詩意、堅韌與人道精神。其在全球化時代不僅透過文學、音樂與服裝產業影響世界,也在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中扮演推動包容與共榮的重要角色。
(維基百科/百度百 科/ AI Overview / 網路國家基本資料整合編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