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盛頓州,越來越多患者發現,想要獲取屬於自己的醫療記錄變得異常困難。
根據華州衛生部的數據,自2020年以來,關於醫療記錄的投訴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從59起增至2024年的112起,預計2025年將達到135起。按照法律,醫療機構應在15個工作日內提供所需記錄,但現實中,等待數月甚至數年的情況並不少見。
南西雅圖居民Elba Quijano在車禍中受傷,其律師向MultiCare申請醫療記錄以進行保險索賠。然而,本應三週完成的流程,拖延到四個月後才有進展。更令人震驚的是,MultiCare一度否認她曾在該機構接受過治療。漫長的等待讓她的法律案件停滯,財務援助被迫延遲,她本人在精神和經濟上承受了額外的巨大壓力。
投訴數據背後,是受害患者的縮影。很多人因無法及時拿到醫療記錄而遭遇連鎖反應:工人賠償索賠被拒、失去工作、癌症治療延誤。
Pierce縣居民Linda O’Brien的經歷同樣令人揪心。她因要求居家辦公被解僱後,需要MultiCare提供癌症治療的相關記錄。結果收到的賬單高達2260美元。當時她已失業且沒有醫療保險,根本無力承擔這筆費用。
最終,在律師幫助下,她才獲得了所需記錄,並在工作場所歧視案中贏得了300萬美元的陪審團裁決。然而不幸的是,她在不久後驟然離世。
長期代理此類案件的律師Nicholas Lepore直言,獲取醫療記錄的困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他已成功對MultiCare和Swedish Health Services提起訴訟,法院裁定這兩家機構違反了華州法律,並命令其提供記錄並支付相關費用。
面對外界質疑,MultiCare發言人Scott Thompson表示,公司將向患者提供所需記錄,並承諾改善流程。Providence Swedish的Ed Boyle則解釋稱,部分延誤源於供應商和診所操作調整,屬於「孤立事件」。不過很多患者和律師均認為,這類說法難以緩解公眾的不滿。
在立法層面,Des Moines的州參議員Tina Orwall今年早些時候提出法案,旨在進一步強化患者獲取醫療信息的權利,並限制醫療機構收取過高費用。雖然該法案在本屆會議中受阻,但Orwall強調,未來將繼續推動這一立法進程,以保障患者免受不公平待遇。
對於在美華人家庭而言,醫療記錄往往是移民申請、保險理賠、工作糾紛和重大疾病治療的重要憑證。業內律師提醒市民:務必提前保存好個人醫療信息,在需要時盡早提出申請,並保留一切溝通記錄。一旦遇到拖延或不合理收費,應積極尋求法律幫助,避免因信息缺失而影響權益。
(From KING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