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你知道以李小龍(Bruce Lee)為封面的雜誌比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還多嗎?
只要用谷歌搜索一下,就會發現李小龍不僅登上過武術領域中成百上千的雜誌封面,還登上過《滾石-Rolling Stone》、《時代-Time》和《人物-People》等主流媒體的封面。如果加上亞洲多語言的武術和娛樂媒體,那麼以李小龍為封面的雜誌數量很容易超過數千本。
如果計算一下有關李小龍形象的玩具和其他紀念品的數量,會發現有關李小龍的收藏價值不菲。據西雅圖的李小龍歷史學家和收藏家Perry Lee(與李小龍沒有親屬關係)說,李小龍的粉絲遍佈全球,不僅在美國和亞洲。
他與其他美國動作英雄的區別在於他是亞裔美國人。即使在他死後49年,超越一代人的時間後,他的人氣仍在飆升。
「他(李小龍)在今天仍然很重要,」Perry說,他在1964年見過李小龍。Perry當時只有14歲,他目睹了李小龍如何戰勝了一位高大的非亞裔拳王。「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才華。他徹底改變了武術。」
李小龍自創了一種功夫風格,那就是截拳道- Jeet Kune Do(簡稱 :JKD),被聯邦政府認為是獨特的亞裔美國功夫,它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功夫,因為其他武術風格皆起源於亞洲。作為一個革新者,他融合了東西方的武術哲學,並發展出了自己的現代品牌。
1959年至1964年,他在西雅圖的那段時間,在華埠和大學區(University District)創辦了功夫學校,教授柔道和武術,JDK的靈感正是由此產生的。全世界有數百萬的截拳道學生和學校。
為了解他是如何自學將哲學應用於功夫中,陸榮昌亞洲博物館(Wing Luke Asian Museum)的《李小龍新展覽- new Bruce Lee exhibit》將從他32年的生涯中收集的2800本書籍中揭示他對知識的渴望。在他收藏的230多本書中巧妙地展示了他高舉拳頭和高踢腿的剪紙(cut-out image)。
博物館的執行董事Joël Barraquiel Tan說:「這是對自我發現之旅的令人興奮和美好的延續。」
「它指出了年輕的李小龍是如何被這個社區塑造的。他的許多教誨和學習都來自這西雅圖。在一個安全的養育社區中的能力讓他能夠嘗試,並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就是他成為偶像李小龍的原因。」
他的女兒李香凝(Shannon Lee)早些時候在西市為新展覽揭幕。
逛舊書店是李小龍的消遣之一。他的書中有一小部份,約230本書,是展覽的一部份。
李香凝說:「他在每一本書上都簽了名。他從書本中學習,在書上劃線和標記,在頁邊空白處寫註釋。他是一個積極的閱讀者。他想自學,並將他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
在他積累的大量書籍中,包括哲學、電影、東西方武術,以及不同類型的運動,包括拳擊、重量訓練、瑜伽,甚至還有如何踢美式足球。為什麼是足球?我想李小龍學習足球是因為這是一項格鬥運動,暴力和毅力是主要組成部份。他或許在武術上可以運用其中的一些策略。
水是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通過師父葉問(Ip Man)的訓練,李小龍會練習擊打水面。他發現水是「功夫的精髓」。這次展覽的主題是「水,我的朋友:李小龍的教誨」。展覽展示了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如何進化的。通過水,可以窺見李小龍的內心世界。
展覽具有一種冥想的風格,不同於在舊金山和香港的任何其他李小龍展覽。李香凝說:「人們可以體驗到我父親前所未有的另一面。站在他的身邊,接觸他的知識、哲學和書籍。他如何培養自己的思想、身體和哲學,並將其融入他的生活中。」
李小龍的一部份書籍是用中文、英文甚至法語等其他語言寫的。他不全懂那些語言,但他研究了格鬥書籍的照片。李香凝說,這些書都很好讀,因為李小龍在書中劃線並做了筆記。還加入了自己的寫作,自我修習的階段,你可以看到他一生的整個過程和他獲得知識的過程。
李小龍在西雅圖
如果你讀過李小龍的書,會發現他教過好幾個好萊塢名人,從Steven McQueen到Chuck Norris。但在本地,他的學生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前州長駱家輝(Gary Locke)、前法官Park Eng和法官周英熊(Mark Chow)。
李小龍出生在舊金山,1941年隨全家搬回香港。1959年,19歲的李小龍回到了美國。
根據陸榮昌亞洲博物館組織的「李小龍之旅- Bruce Lee Tours」,他在南景街(South King Street)開設了一所武術學校,又在南威勒街( South Weller Street)開設了另一所武術學校。
李小龍的父母是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粵劇和電影明星。1940年,李小龍出生時,他們正在舊金山演出。他在年滿18歲後回到美國以保留美國公民身份。父母把他留給了自己的好朋友、Ruby Chow餐廳的老闆前市議員周馬雙金和周少平夫婦( Ruby and Ping Chow)。李小龍在那裡做過餐館雜工和服務員。他還住在餐廳的閣樓上。
周馬雙金的兒子周英烈在11歲時曾向李小龍學習柔道。現年71歲的周英烈說,他從未見過李小龍對學生大吼大叫,並還記得李小龍曾給他表演過魔術。
「他可以用手指穿過蝙蝠俠面具(Batman mask),速度之快,你根本看不出來。他就是這麽厲害。」所以當他打你的時候,你也不知道他是何時和如何出手的。
周英烈還說,李小龍練功很刻苦,用拳頭打在沙礫上,所以長了老繭。
李小龍曾經的學生74歲的Wendee Ong說:「和李小龍在一起最難忘的時刻就是當我把他從我的肩膀上翻過來,看著他在空中飛得很高!那一刻,我對自己的功夫充滿了信心。然而,在我內心深處,我知道他是故意飛得高高的,給我帶來信心和成功的感覺!」
沒有多少西雅圖人知道他還是一個狂熱的舞者。Ong說,李小龍是「一個惡作劇的人」。在周馬雙金餐廳的生日派對上,李小龍教西雅圖華人女子訓練隊(Seattle Chinese Girls Drill Team)的一群女孩跳恰恰舞(cha-cha)。
Ong說:「他會把敏捷的腿高高地踢向空中,然後在兩秒鐘內旋轉360度同時迅速回到原位,讓臀部隨著恰恰恰的節奏前後擺動!李小龍的表現令人驚嘆。」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李小龍在1958年贏得香港學校拳擊錦標賽(Hong Kong schools boxing tournament )和香港恰恰舞錦標賽(Hong Kong’s Cha-Cha Championship)的冠軍。
多數大師都會武術,但不會交際舞。這兩者需要的技巧截然不同:功夫需要有力的出拳和踢腿,充滿男子氣慨,而恰恰舞溫柔優雅,動作性感。能夠兩者兼備,體現了李小龍的天賦和陰陽兼備。
Ong說:「只要他在場,人們就會永遠記住他頑皮的笑容和笑聲。」
「李小龍擅長的事情太多了,」92歲的陳秀杏(Vi Mar)說,李小龍在西雅圖稱她為阿姨。「他是個詩人,是個智者。他喜歡寫詩。他學會並教會別人保護自己。他為華裔美國人被當作二等公民的待遇挺身而出。」
在李小龍的好萊塢之旅中,由於口音和擔心他不受歡迎,他被安排飾演了一些不太重要的角色,或沒有被選上。到了香港之後,李小龍證明所有人都錯了。他的電影票房大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