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報
  • 廣告價目表
  • 活動
  • 聯繫本報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亞裔青少年面臨大學入學壓力

June 9,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Juliet Fang

每年5月,數百萬高中生在他們的大學申請網站上點擊「接受」按鈕,承諾他們將在那裡度過未來四年的生活。

他們已經正式完成了大學申請——這是一個令人生畏、難以承受、充滿壓力和精神挑戰的過程。過去兩年,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影響著2026屆學生,從他們高中二年級開始,申請大學只會變得更加困難。

「疫情開始時,我的日常生活被完全打亂了。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感到完全不知所措,」加州弗雷斯諾市布坎南高中(Buchanan High School in Fresno, California)的高三學生Emily Chen說。「突然變成遠程學習,不僅使我的成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保持,而且我的暑期實習被推遲了,辯論比賽也被取消了。」

這些課外活動,包括暑期夏令營、科學博覽會和社團活動正在變得愈來愈重要,因為學生們試圖在愈來愈多競爭激烈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跟據大學招生網站「大學機密-College Confidential」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申請人數激增,部份原因是可選考試政策。哈佛大學的錄取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為3.19%,斯坦福大學為3.95%、布朗大學為5%、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14%,全部都有所下降。而對學生來說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答案是壓力,很多壓力。

「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打擊,就像我的很多同學一樣,」加州弗雷斯諾大學高中(University High Schoolin Fresno , California )的高三學生Emilea Okayasu說。

「我被孤立了,所以我高中的大部份時間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對未來四年要做的事情感到困惑和壓力。」

「大學錄取過程非常困難,我幾乎是一個人在摸索。你不能把事情搞砸,忘記提交文件,尤其是像助學金這樣的事情。更糟糕的是,我身邊沒有輔導員這樣的人來幫助我。」

事實上,由於大學在申請中要求多篇論文、助學金文件、成績單、考試成績和推薦信,因此錄取過程往往是模糊的。

由於無法親自接觸到學校的指導顧問,許多學生不得不自己應對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我應該參加SAT考試嗎?我要申請多少所大學?申請哪一所大學?助學金如何運作?我要參加什麼活動?

Christie Saetang是加州奧蘭治市(Orange, California)奧蘭治高中(Orange high school)的一名高三學生,她發現自己很難回答這些問題。

「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就已經計劃好了大學生活。我要在大學取得好成績,在SAT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參與課外活動,與老師建立有意義的聯繫。但疫情打破了這一切。突然間,我覺得自己無處可去,我所做的一切都不夠好,永遠都進不了大學。那是一段艱難的時期。」

她說內部和外部的壓力是她焦慮的根源。「我害怕失敗。我也害怕讓我的父母和家人失望,因為我一直承受著考上名牌大學的壓力。家裡關於我上大學的氣氛讓我覺得如果我沒有被斯坦福大學、常春藤盟校或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我就會失去職業生涯的機會。」

Saetang的故事很普遍。文化和父母的期望是亞太裔高中生經常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聲望的價值,比如成為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而且許多有移民背景的亞太裔家庭,尤其是東亞家庭,將大學教育視為對小學、中學教育、音樂課以及學校導師多年投資的回報。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Allison Singh表示:「來自嚴格的亞太裔家庭的學生總是被寄予厚望,就讀常春藤盟校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從本質上說,上一所「好學校」意味著在研究生或專業學校有更好的機會,意味著更高質量的職業選擇和未來的經濟保障。

這是一個很大程度上錯誤的假設。精英本科學校不是精英研究生院的「附屬」學校。例如,在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所代表的本科院校就像學生本身一樣多元化。通常,通往職業生涯的道路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死板。

Saetang、Chen和Okayasu分別計劃報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和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現在他們很高興大學申請流程結束了。

「當我進入伯克利時,我如釋重負,」Saetang說。「我很感激能被錄取,但是,回顧過去,我知道我在任何一所學校都會很開心。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擺脫那種以成就衡量價值的思維定式。現在看來,那種心態是多麽的不合理,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非常真實的。」

她祝願即將升入高中的學生們都有好運和勇氣。不要去在意別人的想法,尤其是那些你幾個月後就不會再見到的人。在學校之外,我想說,我希望亞裔美國父母和家庭能更加理解斯坦福或哈佛不是終點,但這需要一些時間。你知道,這是雙向的。父母只是真心希望兒女們能夠得到最好的。」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伯克利,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南加州大學, 大學, 常春藤盟校, 移民

舊金山市長李孟賢驟逝 杜爾肯代表故鄉發哀悼聲明

December 14,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本月12日早,舊金山現任市長李孟賢(Ed Lee)在扎克伯格舊金山總醫院(Zuckerberg 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 去世,享年65歲。

李孟賢出生於西雅圖,後移居舊金山並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畢業。他是舊金山歷史上首位華裔市長,於2011 年開始任職,目前正處於第2個任期。據悉,李孟賢去世前一天晚上在當地超市購物時暈倒,10點左右被送往醫院急救,情況十分危急。在12日凌晨1時許宣佈不治,驟然離世。在其家屬要求要求下,李孟賢的具體治療程序並未公開。

舊金山市長辦公廳發表聲明向李孟賢的妻子及子女表示哀悼,並宣佈由舊金山城市監督委員會(Board of Supervisors)主席London Breed暫時代理市長一職,即日生效。

西雅圖市長杜爾肯(Jenny Durkan)在得知李孟賢去世的消息後,發表如下聲明:「李孟賢市長在打破屏障方面擁有很長久的歷史——他是家庭中第一個讀大學的人,之後又成為第一名領導舊金山市的華裔美國人。他是民權擁護者,是真正的人民公僕。在我當選後,他是首位與我接觸的市長。他讓舊金山市及我們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好的熱情十分鼓舞人心。在西雅圖,我們非常幸運地可以將他當成我們之中的一員,失去了他對於西雅圖來講也是一個重大損失,從他出生的家鄉,我們城市向他的朋友、家人、同事及我們深愛的舊金山市所有居民致以最真摯的哀悼。」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市長, 市長辦公廳, 李孟賢, 杜爾肯, 民權, 舊金山, 華裔

2018全球最佳高校 再開榜 華大位列第10

November 2,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2018年度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全新出爐,華盛頓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 及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齊名,一同排在榜單第10位。

同時在全美最佳公立高校中,華大排名第2,較去年上升一位,僅次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華大校長柯斯(Ana Mari Cauce)表示:「我非常驕傲地看到,在我們的教職員工和才華橫溢的學生攜手合作下,所產生的影響讓華大獲得廣泛認可」。

此外,在教學領域方面,以下專業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所列出的榜單中排在前25位:

  • 生物及生物化學(第14名)
  • 臨床醫學(第7名)
  • 地球科學(第5名)
  • 免疫學(第10名)
  • 材料科學(第25名)
  • 微生物學(第3名)
  • 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第7名)
  • 神經系統科學及行為學(第20名)
  • 藥理及毒理學(第5名)
  • 社會科學及公共衛生學(第8名)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免疫學, 公共衛生學, 分子生物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地球科學, 微生物學, 最佳大學, 材料科學, 柯斯, 校長, 毒理學, 生物, 生物化學, 社會科學, 神經系統科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耶魯大學, 臨床醫學, 華大, 藥理學, 行為學, 遺傳學

Primary Sidebar

靜雯博客

Frank Irigon:民權活動家和非傳統的父親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有關華盛頓大學2022年最高社區服務獎(UW 2022 highest community service award)的一切都充滿了諷刺意味。 華盛頓大學Charles E. Odegaard獎於今年5月頒發給美籍菲律賓裔的Frank … [繼續閱讀……] about Frank Irigon:民權活動家和非傳統的父親

西華報電子版(6-25-2022)

[點擊閱讀]

Copyright © 2022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