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一個南亞君主立憲制內陸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工業部門目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大部份生產來自家庭手工業,但正在鼓勵更大的工業,並建立了一些工業,如水泥、鋼鐵和鐵合金。大多數開發項目,例如道路建設,都依賴鄰國印度的合同工,農產品包括大米、辣椒、乳製品(一些犛牛,主要是奶牛)產品、蕎麥、大麥、塊根作物、蘋果以及低海拔的柑橘和玉米。 行業包括水泥、木製品、加工水果、酒精。國內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都是免費的。
大米、蕎麥和玉米是不丹的主食,豬、牛、犛牛和雞肉是常食用的肉類。用餐時供應肉類、乾蔬菜湯和燉菜,通常搭配辣椒和奶酪,飲料經常有紅茶、酥油茶、米酒和啤酒。不丹的牛及犛牛奶多數製成奶酪和黃油,乳製品很普遍。Ema datshi 是用奶酪和辣椒製成非常辣的食物,在不丹無處不在,因不丹人很感自豪而被稱為國菜。
儘管於1980年頒 佈《婚姻法》限定一夫一妻制,但因為傳統習俗及歷史關係,不丹仍是少數可實行一妻多夫及一夫多妻的國家,只要雙方自願就可以。不丹政府雖然沒有阻止國人與異國人士通婚,但對於異國通婚法律相當嚴苛。
根據不丹婚姻法,與外籍人士結婚的不丹人將在婚後失去國民福利,當中包括不再獲得政府的貨款、創業資金、土地和牲口,若是公務人員,他們就只能停留在當下的等級,從此不能獲得晉升,若是外交官員和國防工作者,必需得呈辭或被辭退。即使有不丹人願意犧牲國民福利,結婚的申請和手續也相當複雜和很難批准,不丹政府會對外籍伴侶拷問歷史,習俗、傳統、語言等,確保該名伴侶充分瞭解不丹,否則拿不到結婚證書。
同時,外籍人士與不丹人結婚後不會自動獲得國籍,而是需要經過一套複雜嚴苛的程序才能申請,再來,外籍伴侶必需遵守不丹的習俗傳統、法律等。外籍伴侶更不能宣揚佛教以外的宗教。
文化特色
以藏傳佛教,尤其是寧瑪派與噶舉派為主的國家。宗教滲透到社會、藝術、建築、服飾與生活習慣。寺廟(Dzong)不僅是宗教中心,也是行政重鎮。傳統建築不用釘子,以木榫結構與彩繪外牆著稱。人民日常穿著民族服裝:男性穿“Gho”,女性穿著“Kira”,象徵尊重與民族自豪。政府實施「文化保護政策」,例如規定公共場合需穿著傳統服飾、建築必須保留傳統風格。這些措施讓不丹在現代化浪潮中仍能保有古老風貌。唐卡(Thangka)繪畫、面具舞(Cham dance)和宗教節日(如Paro Tshechu)都是重要文化資產。這些節日不僅是宗教儀式,也促進社區凝聚力。
核心價值
「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概念以「幸福」而非「GDP」衡量國家進步,強調:永續發展、文化保存、環境保護、良好治理這是全球少有的「精神與物質平衡」發展模式。憲法規定:國土至少 60% 必須維持森林覆蓋率。全民重視生態與環境永續,是世界上首個「碳負排」國家。社會以家庭、村落為單位,強調合作與互助,體現佛教「緣起」與「慈悲」的精神。
對全球的貢獻
推動「幸福經濟學」理念,GNH 成為聯合國、世界銀行及多國政府研究「永續幸福政策」的重要參考。 2011 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將「幸福」納入國家發展指標。透過森林保護、限制旅遊人數、使用水力發電等政策,提供世界綠色發展的範例。以「微笑國度」「最後的香格里拉」形象,傳達內在平靜與精神價值的重要性,為全球物質主義社會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向。
在美國的影響力
哈佛、哥倫比亞、史丹福等大學設有「幸福指數研究」或「正向心理學」課程,部分理論受不丹GNH概念啟發。多部美國紀錄片(如 The Happiest Place on Earth)以不丹為主題,反思現代人的幸福定義。美國的不丹喇嘛(如Khyentse Rinpoche、Dzongsar Khyentse)在美弘法,推廣慈悲、正念(mindfulness)與簡樸生活的觀念,影響心理治療與靈性社群。工藝、唐卡畫展、以及「不丹電影節」等活動在美國大城市紐約、舊金山、西雅圖定期舉行,促進文化理解與多元對話。
不丹文化強調心靈富足、文化自覺與生態平衡,在全球快速現代化的脈絡下,成為「以幸福為核心的發展典範」。在美國,不丹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學術研究、心理學、環保理念與靈性實踐中,提醒現代社會重新思考「幸福」的真正意義。
(維基百科/百度百 科/ AI Overview / 網路國家基本資料整合編撰)
(Kiro7/ Komo News/ Google 整合編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