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食品券」(SNAP, 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其實有超過 80 年的歷史,它的誕生與美國經濟危機密切相關。食品券的本質,是從「糧食過剩」中拯救「飢餓的人民」。它象徵著美國社會福利從慈善走向制度化的第一步。從1930年代的紙票到今天的電子卡,SNAP反映出政府努力在「市場經濟」與「人道關懷」之間尋求平衡。
食品券在美國是防止飢餓的最後防線。它不只是慈善,而是一種政府認可的「公共投資」:幫助家庭穩定度過低潮、維持工作能力、減少兒童營養不良問題。不過,這也反映出美國貧富差距、醫療與住房問題仍未解決。
食品券的正式名稱是 SNAP(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補充營養援助計畫。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統計,約有 4,000萬人以上(全美約12%人口)在使用SNAP。主要原因如下:
- 貧富差距擴大、生活成本上升——美國的房租、醫療、學貸和日常開銷不斷上漲,但低薪階層的工資多年來成長緩慢,導致許多家庭即使有工作仍難以負擔食物費用。這群人被稱為 working poor「有工作的窮人」。
- 臨時失業或工時減少——SNAP 不只給失業者,也給收入不穩定的人。像服務業、兼職、季節性工作者,一旦工時減少,就可能申請食品券渡過難關。
- 單親與年長族群比例高——單親媽媽、獨居長者、或行動受限者常依靠SNAP維持基本營養,因為他們無法長時間工作或收入有限。
- 申請門檻相對容易——只要家庭收入低於聯邦貧窮線的130%左右,就可申請。政府也推行電子卡(EBT card),使用方便、無需貼紙券,減少了羞辱感。
並不是所有有困難的人都符合資格或願意申請,沒有食品券的人常依靠以下幾種方式:
- 食物銀行與社區發放(Food Bank / Pantry)——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非營利食物銀行,如「西雅圖的Food Lifeline」或「Northwest Harvest」。他們收集捐贈食物,免費提供給低收入居民。許多教會、社區中心、亞裔文化中心(如APCC)也定期舉辦食物分發活動。
- 家庭或社區互助——許多移民家庭會互相照應、共煮、共享食材,減少個別負擔。這種文化在亞裔、拉美裔社群尤其常見。
- 利用免費餐食計劃——學校的免費早餐與午餐計劃、長者中心提供的午餐(如 Meals on Wheels 送餐到府),也是許多人重要的營養來源。
- 打多份工或延後支付其他費用——部份人靠臨時工、兼職、外送等方式補貼家計,有時甚至延後繳房租、水電或醫療帳單,以便先確保「能吃飯」。
SNAP在美國的未來命運,目前有許多強烈的政策動向、經濟風險和改革倡議正在進行中。2025 年 5 月,保守派主導的眾議院通過一項草案,預計在 2034 年前對 SNAP 削減近 3000 億美元。 這意味著若改革通過,受助人數、每戶補助金額或資格標準均可能縮緊。
根據最新法案(如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和行政機關通告,對於「無扶養子女的健康成人」(ABAWDs)將有更嚴格的工作/訓練要求。 這將導致部分份原本符合資格的人被排除,或需要更多「證明就業/工作時數」才能拿到補助。
傳統上,聯邦政府負擔 SNAP 補助金,州政府負擔行政成本。但改革方案可能將部份補助金、甚至部分州負擔拿掉/變高。 對高貧窮或財政困難的州而言,這可能導致州內受助資格削減或政策變緊。
SNAP 不只是「給你食物券」這麼簡單,它與低收入家庭的醫療支出、經濟不穩定、兒童教育、營養健康都有互動。研究指出,當醫療支出大或家庭經濟撐不住時,參與 SNAP 的機率也較高。 也有研究指出即使 SNAP 幫助了很多人,但在最貧窮的群體或長期極端飢餓情況下,其效果也有侷限。
食品價格飆升、通貨膨脹、疫情後經濟結構改變,都會影響 SNAP 補助金的實質購買力。此外,是否把「健康飲食」納入補助範圍、是否限制某些不健康食品(如軟飲/糖果)也在討論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