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藝術&娛樂

梅琳達首次回應離婚原因 稱蓋茨與愛潑斯坦交情頗深

March 10,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自去年5月與前妻梅琳達(Melinda Gates)離婚後,雙方一直低調不提離婚原因。梅琳達相隔近1年後首次接受電視採訪,透露婚變內情。她稱蓋茨曾與性罪犯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頗有交情,自己也曾與愛潑斯坦有過一面之緣,並為此深感悔恨。

媒體紀錄顯示,蓋茨與愛潑斯坦的關係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歷年來二人曾經多次會面,這段歷史曝光後,梅琳達於2019年10月開始委託律師處理離婚事宜。梅琳達在採訪中稱自己曾向蓋茨明確表示,不希望他與愛潑斯坦接觸。

梅琳達透露,自己曾與愛潑斯坦有過一面之緣,當時只是想看看他是何方神聖,但卻因這一次見面後悔不已,曾多次被夢魘驚醒,不斷回想遭到他侵犯的少女而頻頻心碎。梅琳達稱,除了與性罪犯交情頗深外,蓋茨在2000年出軌也是不爭的事實,自己曾寬恕他的錯誤。根據媒體報導,蓋茨至少有兩次出軌行為,除2000年外,2019年還曾與公司下屬存在婚外情,致使董事會介入調查。當被問及是否還有其他出軌行為時,梅琳達表示這一問題由蓋茨本人回答更為適合。

蓋茨在這段訪談節目播出後透過發言人回應,表示自己曾傷害梅琳達及家人,長時間來一直心懷歉意,也承認當年不應與愛潑斯坦接觸。同時表示自己將在基金會上繼續與前妻合作,改善全球女性的生活。但梅琳達在採訪中明確表態,自己仍可與蓋茨一起工作,但無法繼續做朋友。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人物特寫, 藝術&娛樂, 首要 Tagged With: 比爾·蓋茨, 離婚

史上首位華人女性趙婷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引用三字經相信人性良善

April 29,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華人導演趙婷(Chloe Zhao)奪得2021年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93rd Academy Awards)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女性,也是李安之後第2個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華人。

她憑《遊牧人生》(Nomadland,又名《浪跡天地》/《無依之地》)在2021年頒獎季接連創造歷史——此前她已經獲得本年度金球獎最佳導演。她同時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華人女性和第二個女性最佳導演。

奧斯卡歷來首次有兩名女性導演獲最佳導演提名——另一位是導演埃默拉爾德·芬內爾(Emerald Fennell)。

在她們之前的92年裡,總共只有5位女性曾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並只有一人最終得獎,是2010年憑《拆彈部隊》的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

趙婷特別在上台致詞時表示,得獎歸功於在中國的成長經歷,父親小時候教她要背誦古詩句, 其中之一就是「三字經」,還用中文說出:「人之初,性本善。」她永遠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將獎獻給所有艱困的環境中,能堅守內心的善良,並相信他人善意的人。「這是給有信念和勇氣堅持自己內心的善,並且無論在如何艱難的時候仍然堅守著彼此善心的每一個人。」

《游牧人生》贏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身兼製片與女主角的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 )更3度封后,是今年更是史無前例的超級贏家。

本屆影帝由《父親》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拿下,他擊敗大熱門的已故「黑豹」男星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二度稱帝,並以83歲高齡成了奧斯卡史上最年長的男主角得主。

Filed Under: 人物特寫, 藝術&娛樂,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奧斯卡金像獎, 導演, 華人

本地記者重視電視新聞的多樣性、技術和未來

April 27,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這些日子,記者不得不拿著微薄的薪水做更多的工作。全國電視市場中新聞工作者人數正在縮小,導致的結果就是許多廣播記者在他們的電台內承擔更多的角色責任。

「之前, 較小的市場將會有類似個人男士或者女士全能表演。但是現在也開始在西雅圖這樣的大型市場盛行。」KING 5的Ryan Takeo說。Takeo就是媒體業界所指的MMJ: 一名多媒體記者。除了在屏幕上報導他的故事,還得經常做拍攝和編輯視頻的工作。

但這不是全部。生產電視產品只是他工作的一部份。Takeo與許多MMJ一樣,也負責為在線觀眾製作故事。他經常寫他的電視故事的網絡版本,並發佈新聞內容到Twitter和Facebook上。幾位本地電視記者表示,現在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發佈故事已成為必要的。最初記者首次開始使用社交媒體來推廣自己的工作時,那時候只有在有時間的時候才這麼做。但是社交媒體現已成為講故事過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KING 5主播Lori Matsukawa表示:「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競爭方式的變化,現在是電視新聞與互聯網競爭。這已經是在業界不言而喻的頭號大事。Lori在電視新聞界工作了將近40年,她已經接受了社交媒體向網絡講故事的轉變。「其實這有助於讓我做得更好,因為那裡也有很多我們的觀眾。」 Lori說。

由於從傳統電視新聞到網絡的轉變,也讓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期待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我上大學時,我們根本不知道談論使用社交媒體,那時我們只談到如何把故事放在一起然後在電視播出。」福克斯Q13報導和週末主持人Brian Flores說。

新聞消費者愈來愈多地轉向移動設備和筆記本電腦瀏覽新聞,電視台正面臨著如何跟上觀眾喜好的挑戰。身兼記者和週五早上的KING 5號主播的Michelle Li表示,電視新聞記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不得不在社交網絡上同時發展。Li積極參與社交媒體,很多互動報導獲得了艾美獎。當她不在電視上時,她經常使用Facebook現場直播,報導她正在處理的故事。

Li說:「以前,人們等到電視上播出這個消息才能看到這個故事,現在我們把觀眾帶到發現的路上,一起找出故事。」Li說,社交媒體也允許更多的機會與家裡的觀眾進行雙向的對話。例如,在Facebook現場直播中,記者可以實時響應觀眾的評論,無論他們是現場報告還是在直播間報導。

KIRO 7的記者和主持人Siemny Kim也喜歡這個功能提供的互動。例如,當她在Facebook Live現場直播方式面試專家時,那些在家裡的觀眾可以有時間讓專家們回答問題。Facebook與電視相比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除了為觀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外,社交媒體也是向記者們提供反饋的途徑。當然,社交媒體往往是毒舌評論的滋生地。但同時建設性的對話可以由網絡互動產生。

Q13福克斯記者Hana Kim表示:「這些互動真的值得一聽,並讓自己對作為一名記者負責。即使人們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也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參與。」KIRO 7主持人Monique Ming Laven表示,觀眾的參與通常會帶來獎勵和鼓舞人心的結果。她收到了她的「感覺良好」系列觀眾積極的反饋,#SeattleAntiFreeze,這個系列致力於解凍西雅圖對待陌生人冷淡的聲譽,KIRO 7上的系列產品同時被發佈到Laven的Facebook頁面。

在這個系列裡的一個故事中,Laven報導的是卡羅爾·洛克斯塔德(Carol Rockstad),他在遠足時摔在石頭上被20幾個陌生人救助。當故事第一次播出時,Laven只知道Rockstad的名字和她來自哪裡,所以Laven無法與她聯繫上。這個故事在Facebook上共享了460多次,並且已經達到了數十萬用戶的新聞消息,包括Rockstad的。Laven後來能夠將Rockstad繼續,同時找到而且報導她的一名救援人員的後續#SeattleAntifreeze故事,這得感謝網絡傳播的巨大效應。

Q13福克斯體育總監和《Q It Up Sports》主持人Aaron Levine也重視網絡數字互動活動。他利用社交媒體收集觀眾對電視評論的意見,並就針對體育展開討論對話。Levine說:「社交媒體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發出聲音的平台。」

 

經驗塑造了我們 也塑造了我們如何講故事

對於許多亞裔記者而言,文化和種族背景在其職業生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Siemny Kim出生於泰國的一個難民營,她的柬埔寨和中國血統的家逃離柬埔寨的紅色高壓政權。「我的父母有著這樣的『疤痕』」Kim說。

她的家人搬到美國時她才一歲,幾乎沒有難民營的任何回憶。但是Kim永遠都記著她家人的背景。Kim說:「這是把我帶到新聞界的原因。我尊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我喜歡這樣一個觀點:一個自由的新聞媒體有利於對政府進行監督。」

Kim認識到給予那些少數族裔社區更多關注的重要性。最近,她還介紹了有關柬埔寨美國人被驅逐出境的論壇。KIRO 7是在這個論壇上唯一相關的電視新聞台。Kim表示,她不知道主辦方是否邀請其他電視記者來報導這個件,但是由於她與柬埔寨社會的關係,她覺得自己感到很舒服。

在Facebook 發佈故事之後,Kim很驚訝地發現,社交媒體的故事不僅在本地而且在全國範圍內都引起不同凡響。「有時候這些移民社區被邊緣化,他們的故事並沒有被主流所報導。只是為了說明為什麼在媒體上有不同的聲音來倡導這些故事,其他人可能不會認識到這樣一個故事的重要性。」Kim說。

涉及族裔社區的報導也使記者能夠覆蓋報導主流媒體中經常忽視的故事和問題。

KOMO 4主播Ryan Yamamoto表示:「有時你會覺得你是一個亞洲大使,因為你有這個論壇,你可以談論社區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不會被主流新聞報導。」

為了紀念日本裔集中營75週年,Yamamoto在安大略省(Ontario)的一個靠近愛達荷州(Idaho)邊界的城市報導了一個故事。這是美國首批允許日本被拘留者離開營地在農場工作的城市之一。「他們都是人類,那時候他們的生活完全被顛倒了,有些民間團體擔心這樣的事件會再次發生。」Yamamoto說。

Yamamot表示,新聞編輯室要反映社區的多樣性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對一個族裔社區的看法及其報導方式,將會因他們在這個社區的經驗中得到加強。他說:「這不是非亞裔新聞人不能報導亞裔社區的問題,是我有可能在新聞編輯室提出其他的觀點,因為我的經歷不一樣,我是在這個亞裔社區長大的。」

Li也表示她獨特的文化背景影響了她的工作方法。Li出生在韓國,被密蘇里州(Missouri)的一個家庭收養。在學校裡,她只認識另外兩個亞洲人,而且其他的Li的朋友和家人都是白人。直到18歲,Li才與韓國家庭取得聯繫。

在她的大部份生活中,Li就認為自己是一個美國女孩。但是很多人都不這麼認為。Li說:「有人對我說: 『你的英語說得這麼好』。」

作為記者, 這些經歷告訴Li,不要在製作新聞報導時輕易下結論。「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提醒,你不能隨便輕易下結論,因為你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經驗和背景。」Li說。

接觸不同文化也影響了KIRO 7 的Patranya Bhoolsuwan的職業生涯。她出生在泰國,經常作為外交人員旅行。她的身影遍及泰國、沙特阿拉伯、印度和以色列。被暴露在不同群體的人中,Bhoolsuwan想成為一名記者。所以她搬到美國追求自己的新聞事業。

Bhoolsuwan說:「我非常喜歡這裡的新聞文化,只要你努力工作並充滿熱情,你就可以做到很好。」在前往舊金山大學的同時,Bhoolsuwan幾乎在該市的每一個電視新聞台都實習過。在實習期間,她與新聞導師建立了很好的關係。Bhoolsuwan說:「我真的是被不同族裔女性記者深深吸引,特別是亞裔美國記者。我覺得她們是我的榜樣。」族裔並不是讓西雅圖電視記者從事新聞界的唯一因素。

對於Fores來說,新聞報導就是家庭事業。Fores是第三代記者 – 他的祖父是菲律賓的記者,他的父親在聖地亞哥(Santiago)開始做菲律賓新聞之前,就在為亞利桑那州(Arizona)最大報紙《亞利桑那共和國》寫新聞。Fores說:「當我得到駕駛執照時,我開始為我爸爸派送報紙。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新聞工作。我把我的91本田裝滿了報紙,開到整個聖地亞哥去發送。」

對於其他記者來說,在新聞界工作不是原來的計劃。Levine在廣播方面的職業生涯起因於他對運動的熱愛。他十幾歲的時候打高爾夫球,而且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高爾夫球隊。3個星期後,他就從球隊出來了。

Levine說:「成為記者是我最好的決定,因為真的能夠擴大我的視野。」

作為體育記者,Levine對西雅圖運動隊的球迷深表感謝。Levine說:「我認為自己是粉絲倡導者,我和球迷一樣熱衷於這支球隊。」

 

電視新聞的未來

當被問及他們認為電視新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時候,大多數記者接受採訪時都回答說:「我不知道!」

隨著故事講述的技術快速變化,很難預測未來5到10年內的行業發展。許多人都強調使用社交媒體會、直播和小屏幕。

除技術變革外,就業市場的變化也使業界震動。僅僅在過去一年裡,幾個地方的新聞編輯室就已經出現了縮小規模,包括KOMO 4、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以及最近的新聞論壇報(The News Tribune),NWCN也在1月播出了最後的新聞。

不確定性是令人擔憂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許多記者仍然抱有希望。「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說新聞行業正在死亡,但我認為我們將在未來幾年內再次興起。」Yamamoto說。

通常,記者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小型電視新聞市場上展露,然後每隔幾年升遷一次,到達更大的市場。

雖然這個方法對於幾乎每一個被採訪的記者而言都是有效的,但一些新聞記者還是採取了非傳統的路線。Hana Kim開始在位於馬里蘭州(Maryland)的公共訪問站工作,在那裡她的報導覆蓋了州議會和哥倫比亞特區周邊地區。她從那裡開始然後到了位於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CBS子公司,該公司被Nielsen評為第38大電視市場。在到西雅圖之前,Kim在田納西州(Tennessee)第14大市場的Knoxville工作。Kim說:「在這個業務中,不能只靠一種方法到你想要工作的地方」。盡管有不同的成功之路,但對於年輕的記者來說,一些素質是必需的, 包括努力工作和厚臉皮。Kim建議有抱負的記者,要仔細考慮自己加入這個行業的原因。

「還有一些人認為做電視節目很迷人」她笑著說。

「這是現在最大的誤導觀念之一,這個觀念不值得推薦。這個工作需要磨砂。」廣播新聞行業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除了不斷的轉移,許多記者不得不在其他時間加班加點。有些人做的是早班,要求他們早在凌晨2點或3點就到達車站。另一方面,這個行業也確實帶來了有意義的生活經歷。Levine在2014年超級盃冠軍賽期間,報導海鷹隊(Seahawks)這是他職業生涯的亮點。Levine表示,10年前在西雅圖進行製作之前,他曾在加州的Bakersfiel擔任單人解說,他說:「我還記得在Bakersfield時,我努力尋找在大都會城市工作的機會。西雅圖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作為威斯康星州Madison的記者,Laven在911事件發生後報導了紐約,並表示這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

在密歇根州(Mich)的Grand Rapids,Takeo製作報導了一個故事,這個新聞後來導致了國家法律的變化。因為他暴露了一個法律漏洞,之前法律允許
教師和高中生進行性關係。

Matsukawa說嚴肅的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她說,這個行業需要願意提出棘手問題的人,提出多個觀點,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觀點。她鼓勵新聞學生繼續追求這一職業。

「不要害怕未來!」她說。

Filed Under: 人物特寫, 藝術&娛樂, 首要 Tagged With: Aaron Levine, Brian Flores, Hana Kim, Lori Matsukawa, Michelle Li, Monque Ming Laven, Patranya Bhoolsuwan, Ryan Takeo, Ryan Yamamoto, Siemny Kim, 新聞, 記者

中國廣東民族樂團 首次西雅圖登場

September 8, 2016 by Bonnie Zhou Leave a Comment

9月12日13日, 中國廣東民族樂團(GNOC)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西海岸訪問一週年之際,將在西雅圖的交響樂團Benaroya Hall舉辦《跨越太平洋——中國藝術節》活動,可以說是意義非凡。 [Read more…] about 中國廣東民族樂團 首次西雅圖登場

Filed Under: 藝術&娛樂, 首要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對您的繼續支持我們衷心感激! 我們非常感謝在GiveBIG 項目推廣期間付出的每個人——您們的支援為APCC的心臟加強動力! 目前仍還有時間給予和幫助我們在保護文化,支援青年,並建立跨代社群的努力。 … [繼續閱讀……] about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隨著公共衛生部門的不斷發展,對不同觀點和文化代表的需求從未如此重要。在最近對一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採訪中,我們探討了文化認同和代表在公共衛生部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社群。 公共衛生對流行病學家意味著什麼 受訪者是華盛頓州當地郡衛生部門的流行病學家,是來自韓國的第一代移民。她對公共衛生有著深刻的承諾,在監測和分析健康資料以預防疾病和促進我們社群的健 … [繼續閱讀……] about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Kīkaha O Ke Kai正在期待所謂的「雙胞胎」,預產期有望在今年夏天。在獲得亞太文化中心25,000美元的贈款後,俱樂部購買兩輛被稱為「雙胞胎」的Kai Wa'a Hydra Pro OC6獨木舟。這筆贈款還允許俱樂部翻新三艘舊的獨木舟。         Hydra Pro是最新、最輕的設計。 Kai … [繼續閱讀……] about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CID的 Chew Lun 大樓懸垂倒塌  4月25日位於第7大道南416號的Chew Lun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非洲節 5月10日。非洲精神節在西雅圖中心的軍械庫提供音樂和舞蹈表演、時裝秀、工藝品市場和食品供應商。 波蘭節 5月10日(下午12點至4點)。Pierogi Fest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CID社群成員繼續反對Sound Transit 唐人街-國際區(CID)社群再次為未來而奮鬥,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需求被優先考慮。隨著Sound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