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首要

在美國可選擇的養老方式

May 5, 2017 by Lei Pei 2 Comments

本文作者:立辛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人當中只有15%的人認為,養兒是為了防老。而七成以上的人認為,要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家庭的快樂。但東方人的觀念則是為了到老了有人孝敬、有人來養活自己。

按照美國投資機構研究院的調查報告,美國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主要有:社會安全金、僱主提供的養老金、個人退休儲蓄賬戶。那麼美國人在老了之後是怎樣安排自己的養老狀況,去哪裡安頓自己的老來生活,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選擇。

 

●退休新鎮

《美國養老社區研究》介紹,在美國有專為養老建的「退休新鎮」 (retirement new towns),一般是在佛羅里達、新墨西哥、亞利桑那等南部各州。那裡陽光充足、氣候適宜且物價低廉,吸引了全美老人遷徙定居。最有名的當屬亞利桑那州目前世界最大的退休社區——「陽光城」。

太陽城從1961年開始建設,歷經40年的開發建設,目前有來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住戶約17000名,而且一直處於持續增長的態勢,平均年齡為75歲。

作為老人城,太陽城明文規定:所有居民必需55歲以上,這個年齡以下的,即便是親屬子女也沒有居住權。子女想護理生病的老人,也只能住在該城之外的地方,18歲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時間不能超過30天。

所有建築計劃完全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設計,小區內實現無障礙設計。許多種住宅類型,以獨棟和雙拼為主,還有多層公寓、獨立居住中心、生活照料社區、復合公寓住宅等。根據一項調查表明,生活在這樣環境的老年社區中,老年人的平均壽命要延長10歲。

 

●退休村

退休村較新鎮規模小,是在現有社區里再划出土地建老人公寓,利用社區內已有的醫療、健身資源。

拉古納森林村(Laguna Woods)可能是迄今全世界規模最大,族群最繁雜的退休村。拉古納森林村是美國加州橙縣下屬的一座城市。建市於1999年3月24日,面積 大約為3.12平方英里 。50年來,拉古納森林村一直是55歲及以上人口的首選南加州獨立生活社區。這裡是美國真正的休閑世界,目前80%是住宅區、20%商業區,環繞社區的是購物中心、醫院、復健中心及養老院。 所以這裡也是很多華人退休後的理想居所。

 

●養老院或照顧中心

這些機構不同程度地依靠聯邦、州政府或其它民間機構的贊助來興建,接納對象多是年老體弱、需要照顧的老人。住在這類機構裡的生活開銷視具體條件而定,各級政府會提供補貼,宗教、慈善機構和非盈利組織也會提供資金援助。

 

 

 

●居家援助式

不過退休後賣掉自己的房子,搬到氣候宜人、生活成本更低的社區去住,這種養老方式在美國早就過氣了;現在,老人們更願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養老,或搬到子女所住社區建的「居家援助式」老人公寓安度晚年。

較之於傳統養老院中通常由兩、三位老人合住一間、中間以布簾隔開的居住形式,這種公寓令老人們生活得更自在。而且對於養老院里的老人,活動和膳食都有嚴格限制,而在「居家援助式」的老人公寓中,老人可自己開伙,或讓服務人員提供每日三餐,更具靈活性。這些都是令「居家援助式」公寓一時風靡、甚至出現供不應求局面的優勢。

當然,對於低收入老人而言,「居家援助式」老人公寓的收費比較昂貴,又因其是私人公司籌建的,不能像由地方政府興建的養老院和老人中心那樣,為低收入老人提供政府補貼,所以「居家援助式」的老人公寓,在入住老人的經濟實力上,門檻還是很高的。

 

●海外養老

美國海外養老人數在2010年到2015年之間成長17%,隨著愈來愈多嬰兒潮退休,未來10年海外養老料繼續攀升。根據美國社會安全局,目前居住海外的退休美國人數量略低於40萬人。多半選擇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德國和英國。

生活費通常是退休人士選擇海外養老最常提到的理由。退休人士發現在某些國家,請人洗衣、打掃、煮飯,甚至提供長期照護的費用比美國便宜許多。

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海外養老仍有些障礙待克服。最大的障礙是說當地的語言,瞭解當地的文化。很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會講西班牙文,但其實只會一點皮毛,不足以應付看醫生和上商店採購。醫療可能是一大挑戰。海外養老雖然仍可以領取社會安全金,卻沒辦法利用聯邦醫療保險。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居家, 海外, 美國, 退休, 養老

華州廣州廣府會會址落成及世界廣府人聯誼總會華州分會成立 典禮花絮

April 27,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典禮, 廣府人聯誼總會, 廣府會

老年人對社會的經濟貢獻

April 27,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南希

目前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多數人可以期望活到60歲以上,到2050年世界60歲以上人口預計將增加一倍,上達到近20億人。所以全球社
會都正面臨著一連串與人口老化有關的挑戰,然而這些挑戰卻經常被看作一種造成對未來世代負擔的社會與經濟危機,這是由於不少人只關注在老年人口帶來的社會成本增加,以及老人造許多負面問題取向的看法,因此把老人當做社會負擔而非社會資產,相對忽視老人對整個國家社會與經濟福祉的貢獻。

人都會老,都會一步一步邁向中年、老年。但老人可不是只會坐著等待生命終結,其實他們對家庭社會有
許多的貢獻,尤其是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更是不能忽視的一群生力軍。

 

做無薪義工 節省政府支出

老人以作為工作者、家庭成員、志工和照顧者等各種方式來貢獻家庭和社會,並對社區與社會資本做出普
遍貢獻,這話怎麼說呢?

因為這些老人會透過自己對其他家庭的其他成員以及廣泛社區的非家庭成員提供實質的財政貢獻。如果不是老人的無給工作,至少某些照顧供給的成本就必需由政府支出。因此在我們不僅關心老人的成本負擔時,也需考慮老人無給工作所帶來的正面貢獻與節省下的成本。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增加,他們貢獻的總值也將增加。譬如說,志願服務日益被認為是一種生產活動,而且可歸屬成一種經濟價值。根據學者估計澳洲65歲以上老人每年貢獻的無給照顧與志願服務工作約390億元,如果把55~64歲老人也算進去,那麼,這類貢獻增加到每年745億元。

 

提供醫療實踐中的技術創新和成本回收

雖然大多數老年人最終會經歷多重健康問題,但老年人不是導致衛生保健費用的最明顯因素, 也不意味著要依賴他人。例如, 美國曾有一段空前的人口老齡化時期(1940-1990年),其間,老齡化導致衛生支出增長了約2%,而醫療實踐中的技術創新卻達到51%。

舉例來說,日本是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2015年時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佔日本總人口26.7%,遠高於全球平均的約8.5%。於是日本科研單位在今年底將推出穿戴式復健機器腳,協助半身癱瘓的病患行走,這款機器腳將以租賃方式提供給醫院等醫療照護中心。而隨著全球人口老化,未來市場對類似功能的機器人的需求勢必也會增加。

這款機器腳名為WelwalkWW-1000系統。該裝置專為因中風等病症導致下半身嚴重癱瘓的病患設計,病患套上Welwalk後,機器腳會包覆其大腿、膝蓋、腳踝和腳掌,協助病患行走。研發單位將100套機器腳系統出租給日本的醫療機構,租金包含第一次租賃時需支付的100萬日圓(9000美元)以及35萬日圓(3200美元)的月費,從而回收了研發的成本。

 

創造高消費高消遣的經濟價值

在英國老年人通過納稅及消費支出和其它經濟上有價值的活動、做出的貢獻價值近400億英鎊,超過了用於他們的養老金、福利和衛生保健的綜合支出,到2030年其貢獻值將上升到770億英鎊。

即使在日本這個唯一60歲以上人口超過30%的國家,也有證據表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非常有限。雖然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證據較少,但這些環境中老年人的貢獻也很大。例如,在非洲肯尼亞小農戶的平均年齡為60歲,這對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據中國老齡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每年老年人旅遊人數已經佔到全國旅游總人數20%以上,2015年老年人走出家門旅遊有8.24億人次,平均每人每年
達4次。老年人已經成為中國旅遊市場重要的一環。旅遊已經成為銀髮族退休生活中最大的消遣方式,省心省力,服務周全的跟團遊成為老年人出行的首選佔比超6成。

且中國老年遊客已經不是一味追求低價。根據產品預訂數據顯示,老人較年輕人要求要住得好一點、餐標高一點、行程舒緩一點,服務周到一點,但
同時又具有更高性價比的4鑽產品成為老年市場首選佔比40%以上。子女也將送爸媽去旅遊作為重要的「孝親禮」。

老年人不需再為養兒育女花錢,他們甚至可以為下一代的養兒育女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有不少的老年人經過一生的奮鬥,手頭上反而比年輕時寬裕,花
錢上不再斤斤計較,而且也願意多為自己花費,在購物等行為上反而成為高消費高消遣型的經濟幫手。

 

創造工作機會

如果沒有老年人口,許多工作也相對的消失了。如針對老年的科研單位、藥廠、醫院、養老院、保險業、衛生部、社區服務部,居家護理照顧等機構
的工作人員將沒有工作。所以老年人對社會在經濟上的負擔,相對的也成就了社會經濟的成長和保障,這種互贏互利的的方式,正是老年人對社會經濟不可否定的重要貢獻。而這些龐大的產業有不少是因為老年人口的需要而孕育開發和創造的。其實人口老化不僅提供老人各種機會,也提供社會許多機會。

公眾輿論大多將老年人視為公共支出和經濟增長的負擔,改變這種關於人口老齡化的負面言論,讓老年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力成為社會經濟脈動不可或缺的角色。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工作機會, 旅遊, 社會, 經濟, 義工, 老年人, 醫療

本地記者重視電視新聞的多樣性、技術和未來

April 27,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這些日子,記者不得不拿著微薄的薪水做更多的工作。全國電視市場中新聞工作者人數正在縮小,導致的結果就是許多廣播記者在他們的電台內承擔更多的角色責任。

「之前, 較小的市場將會有類似個人男士或者女士全能表演。但是現在也開始在西雅圖這樣的大型市場盛行。」KING 5的Ryan Takeo說。Takeo就是媒體業界所指的MMJ: 一名多媒體記者。除了在屏幕上報導他的故事,還得經常做拍攝和編輯視頻的工作。

但這不是全部。生產電視產品只是他工作的一部份。Takeo與許多MMJ一樣,也負責為在線觀眾製作故事。他經常寫他的電視故事的網絡版本,並發佈新聞內容到Twitter和Facebook上。幾位本地電視記者表示,現在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發佈故事已成為必要的。最初記者首次開始使用社交媒體來推廣自己的工作時,那時候只有在有時間的時候才這麼做。但是社交媒體現已成為講故事過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KING 5主播Lori Matsukawa表示:「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競爭方式的變化,現在是電視新聞與互聯網競爭。這已經是在業界不言而喻的頭號大事。Lori在電視新聞界工作了將近40年,她已經接受了社交媒體向網絡講故事的轉變。「其實這有助於讓我做得更好,因為那裡也有很多我們的觀眾。」 Lori說。

由於從傳統電視新聞到網絡的轉變,也讓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期待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我上大學時,我們根本不知道談論使用社交媒體,那時我們只談到如何把故事放在一起然後在電視播出。」福克斯Q13報導和週末主持人Brian Flores說。

新聞消費者愈來愈多地轉向移動設備和筆記本電腦瀏覽新聞,電視台正面臨著如何跟上觀眾喜好的挑戰。身兼記者和週五早上的KING 5號主播的Michelle Li表示,電視新聞記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不得不在社交網絡上同時發展。Li積極參與社交媒體,很多互動報導獲得了艾美獎。當她不在電視上時,她經常使用Facebook現場直播,報導她正在處理的故事。

Li說:「以前,人們等到電視上播出這個消息才能看到這個故事,現在我們把觀眾帶到發現的路上,一起找出故事。」Li說,社交媒體也允許更多的機會與家裡的觀眾進行雙向的對話。例如,在Facebook現場直播中,記者可以實時響應觀眾的評論,無論他們是現場報告還是在直播間報導。

KIRO 7的記者和主持人Siemny Kim也喜歡這個功能提供的互動。例如,當她在Facebook Live現場直播方式面試專家時,那些在家裡的觀眾可以有時間讓專家們回答問題。Facebook與電視相比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除了為觀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外,社交媒體也是向記者們提供反饋的途徑。當然,社交媒體往往是毒舌評論的滋生地。但同時建設性的對話可以由網絡互動產生。

Q13福克斯記者Hana Kim表示:「這些互動真的值得一聽,並讓自己對作為一名記者負責。即使人們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也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參與。」KIRO 7主持人Monique Ming Laven表示,觀眾的參與通常會帶來獎勵和鼓舞人心的結果。她收到了她的「感覺良好」系列觀眾積極的反饋,#SeattleAntiFreeze,這個系列致力於解凍西雅圖對待陌生人冷淡的聲譽,KIRO 7上的系列產品同時被發佈到Laven的Facebook頁面。

在這個系列裡的一個故事中,Laven報導的是卡羅爾·洛克斯塔德(Carol Rockstad),他在遠足時摔在石頭上被20幾個陌生人救助。當故事第一次播出時,Laven只知道Rockstad的名字和她來自哪裡,所以Laven無法與她聯繫上。這個故事在Facebook上共享了460多次,並且已經達到了數十萬用戶的新聞消息,包括Rockstad的。Laven後來能夠將Rockstad繼續,同時找到而且報導她的一名救援人員的後續#SeattleAntifreeze故事,這得感謝網絡傳播的巨大效應。

Q13福克斯體育總監和《Q It Up Sports》主持人Aaron Levine也重視網絡數字互動活動。他利用社交媒體收集觀眾對電視評論的意見,並就針對體育展開討論對話。Levine說:「社交媒體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發出聲音的平台。」

 

經驗塑造了我們 也塑造了我們如何講故事

對於許多亞裔記者而言,文化和種族背景在其職業生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Siemny Kim出生於泰國的一個難民營,她的柬埔寨和中國血統的家逃離柬埔寨的紅色高壓政權。「我的父母有著這樣的『疤痕』」Kim說。

她的家人搬到美國時她才一歲,幾乎沒有難民營的任何回憶。但是Kim永遠都記著她家人的背景。Kim說:「這是把我帶到新聞界的原因。我尊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我喜歡這樣一個觀點:一個自由的新聞媒體有利於對政府進行監督。」

Kim認識到給予那些少數族裔社區更多關注的重要性。最近,她還介紹了有關柬埔寨美國人被驅逐出境的論壇。KIRO 7是在這個論壇上唯一相關的電視新聞台。Kim表示,她不知道主辦方是否邀請其他電視記者來報導這個件,但是由於她與柬埔寨社會的關係,她覺得自己感到很舒服。

在Facebook 發佈故事之後,Kim很驚訝地發現,社交媒體的故事不僅在本地而且在全國範圍內都引起不同凡響。「有時候這些移民社區被邊緣化,他們的故事並沒有被主流所報導。只是為了說明為什麼在媒體上有不同的聲音來倡導這些故事,其他人可能不會認識到這樣一個故事的重要性。」Kim說。

涉及族裔社區的報導也使記者能夠覆蓋報導主流媒體中經常忽視的故事和問題。

KOMO 4主播Ryan Yamamoto表示:「有時你會覺得你是一個亞洲大使,因為你有這個論壇,你可以談論社區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不會被主流新聞報導。」

為了紀念日本裔集中營75週年,Yamamoto在安大略省(Ontario)的一個靠近愛達荷州(Idaho)邊界的城市報導了一個故事。這是美國首批允許日本被拘留者離開營地在農場工作的城市之一。「他們都是人類,那時候他們的生活完全被顛倒了,有些民間團體擔心這樣的事件會再次發生。」Yamamoto說。

Yamamot表示,新聞編輯室要反映社區的多樣性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對一個族裔社區的看法及其報導方式,將會因他們在這個社區的經驗中得到加強。他說:「這不是非亞裔新聞人不能報導亞裔社區的問題,是我有可能在新聞編輯室提出其他的觀點,因為我的經歷不一樣,我是在這個亞裔社區長大的。」

Li也表示她獨特的文化背景影響了她的工作方法。Li出生在韓國,被密蘇里州(Missouri)的一個家庭收養。在學校裡,她只認識另外兩個亞洲人,而且其他的Li的朋友和家人都是白人。直到18歲,Li才與韓國家庭取得聯繫。

在她的大部份生活中,Li就認為自己是一個美國女孩。但是很多人都不這麼認為。Li說:「有人對我說: 『你的英語說得這麼好』。」

作為記者, 這些經歷告訴Li,不要在製作新聞報導時輕易下結論。「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提醒,你不能隨便輕易下結論,因為你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經驗和背景。」Li說。

接觸不同文化也影響了KIRO 7 的Patranya Bhoolsuwan的職業生涯。她出生在泰國,經常作為外交人員旅行。她的身影遍及泰國、沙特阿拉伯、印度和以色列。被暴露在不同群體的人中,Bhoolsuwan想成為一名記者。所以她搬到美國追求自己的新聞事業。

Bhoolsuwan說:「我非常喜歡這裡的新聞文化,只要你努力工作並充滿熱情,你就可以做到很好。」在前往舊金山大學的同時,Bhoolsuwan幾乎在該市的每一個電視新聞台都實習過。在實習期間,她與新聞導師建立了很好的關係。Bhoolsuwan說:「我真的是被不同族裔女性記者深深吸引,特別是亞裔美國記者。我覺得她們是我的榜樣。」族裔並不是讓西雅圖電視記者從事新聞界的唯一因素。

對於Fores來說,新聞報導就是家庭事業。Fores是第三代記者 – 他的祖父是菲律賓的記者,他的父親在聖地亞哥(Santiago)開始做菲律賓新聞之前,就在為亞利桑那州(Arizona)最大報紙《亞利桑那共和國》寫新聞。Fores說:「當我得到駕駛執照時,我開始為我爸爸派送報紙。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新聞工作。我把我的91本田裝滿了報紙,開到整個聖地亞哥去發送。」

對於其他記者來說,在新聞界工作不是原來的計劃。Levine在廣播方面的職業生涯起因於他對運動的熱愛。他十幾歲的時候打高爾夫球,而且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高爾夫球隊。3個星期後,他就從球隊出來了。

Levine說:「成為記者是我最好的決定,因為真的能夠擴大我的視野。」

作為體育記者,Levine對西雅圖運動隊的球迷深表感謝。Levine說:「我認為自己是粉絲倡導者,我和球迷一樣熱衷於這支球隊。」

 

電視新聞的未來

當被問及他們認為電視新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時候,大多數記者接受採訪時都回答說:「我不知道!」

隨著故事講述的技術快速變化,很難預測未來5到10年內的行業發展。許多人都強調使用社交媒體會、直播和小屏幕。

除技術變革外,就業市場的變化也使業界震動。僅僅在過去一年裡,幾個地方的新聞編輯室就已經出現了縮小規模,包括KOMO 4、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以及最近的新聞論壇報(The News Tribune),NWCN也在1月播出了最後的新聞。

不確定性是令人擔憂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許多記者仍然抱有希望。「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說新聞行業正在死亡,但我認為我們將在未來幾年內再次興起。」Yamamoto說。

通常,記者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小型電視新聞市場上展露,然後每隔幾年升遷一次,到達更大的市場。

雖然這個方法對於幾乎每一個被採訪的記者而言都是有效的,但一些新聞記者還是採取了非傳統的路線。Hana Kim開始在位於馬里蘭州(Maryland)的公共訪問站工作,在那裡她的報導覆蓋了州議會和哥倫比亞特區周邊地區。她從那裡開始然後到了位於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CBS子公司,該公司被Nielsen評為第38大電視市場。在到西雅圖之前,Kim在田納西州(Tennessee)第14大市場的Knoxville工作。Kim說:「在這個業務中,不能只靠一種方法到你想要工作的地方」。盡管有不同的成功之路,但對於年輕的記者來說,一些素質是必需的, 包括努力工作和厚臉皮。Kim建議有抱負的記者,要仔細考慮自己加入這個行業的原因。

「還有一些人認為做電視節目很迷人」她笑著說。

「這是現在最大的誤導觀念之一,這個觀念不值得推薦。這個工作需要磨砂。」廣播新聞行業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除了不斷的轉移,許多記者不得不在其他時間加班加點。有些人做的是早班,要求他們早在凌晨2點或3點就到達車站。另一方面,這個行業也確實帶來了有意義的生活經歷。Levine在2014年超級盃冠軍賽期間,報導海鷹隊(Seahawks)這是他職業生涯的亮點。Levine表示,10年前在西雅圖進行製作之前,他曾在加州的Bakersfiel擔任單人解說,他說:「我還記得在Bakersfield時,我努力尋找在大都會城市工作的機會。西雅圖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作為威斯康星州Madison的記者,Laven在911事件發生後報導了紐約,並表示這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

在密歇根州(Mich)的Grand Rapids,Takeo製作報導了一個故事,這個新聞後來導致了國家法律的變化。因為他暴露了一個法律漏洞,之前法律允許
教師和高中生進行性關係。

Matsukawa說嚴肅的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她說,這個行業需要願意提出棘手問題的人,提出多個觀點,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觀點。她鼓勵新聞學生繼續追求這一職業。

「不要害怕未來!」她說。

Filed Under: 人物特寫, 藝術&娛樂, 首要 Tagged With: Aaron Levine, Brian Flores, Hana Kim, Lori Matsukawa, Michelle Li, Monque Ming Laven, Patranya Bhoolsuwan, Ryan Takeo, Ryan Yamamoto, Siemny Kim, 新聞, 記者

女性薪優的專業

April 27, 2017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一般來說,大學生畢業不久後,男女之間的收入差距就會開始顯現。據Glassdoor公司近日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大學畢業五年後,男女之間的收入
比就會達到100:88,也就是說,同樣是工作,男人能賺1美元,女人只能賺0.88美元。這還只是大學畢業生之間的差距,如果將尺度到整個美國經濟,男女收入比就會擴大到100:82。該研究的作者們指出,這是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收入差距還會繼續擴大。

該研究選取了46,900份簡歷對男女薪酬差異進行衡量。在50個最常見的大學專業的畢業生中,男性在畢業五年後的平均薪酬為56,957美元,女性為50,426美元。

男女之間的這種薪酬差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於男女對大學專業和工作崗位的選擇不同而造成的。比如在10個平均薪資最高的專業中,有9個都是以
男性為主力軍,如電腦科學和電子工程等;而在10個平均薪資最低的專業裏,卻有6個以女性居多,比如社交網路和醫療管理。

即便是從同一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中,男女的薪資差異也是依然存在的,男性往往仍然能拿到更高的薪水。

不過這種趨勢並非是絕對的,也有些專業女性賺得比男性多,而且它們並非都是低薪專業——比如化學和機械工程等。

下表可以看出有哪些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五年後,女性能比男性拿到更多薪水。

Filed Under: 商務, 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Glassdoor, 女性, 薪水

永懐駱伍寶琴 在她那個時代的一位非傳統女性

April 14, 2017 by Bonnie Zhou Leave a Comment

駱伍寶琴1927年1月11日生於香港,1947年與駱榮碩在香港結為連理,之後兩人同赴美,於1954年宣誓為美國公民,於本年4月6日在家中安祥往生,積潤享壽90。 [Read more…] about 永懐駱伍寶琴 在她那個時代的一位非傳統女性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首要

旅行啟發你的聰明

April 7, 2017 by Bonnie Zhou Leave a Comment

從事媒體工作是壓力很大的。為了給自己充電,我最近去了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California and Mexico)。 [Read more…] about 旅行啟發你的聰明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首要

白人首席執行官在族裔多元化中的領導力 值得效仿的肯.科林Ken Colling

April 1, 2017 by Bonnie Zhou Leave a Comment

首席執行官(CEO)有巨大的力量創造變革,但是很少在族裔多樣性上取得好成績,特別是白人男性的CEO。一個由黑人領導人共同組織的團體Tabor100,去年,在Rainier俱樂部上,認可了前Goodwill首席執行官科林的作為,由於科林專注於個人和專業世界的多樣性,所以他是數以百計的白人CEO中很不一樣的一名。 [Read more…] about 白人首席執行官在族裔多元化中的領導力 值得效仿的肯.科林Ken Colling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首要

碧近山的最壞和最好 許多亞裔美國領導者的家

March 23, 2017 by Bonnie Zhou Leave a Comment

最近,最壞的和最好的事情相互沖擊著碧近山 (Beacon Hill)。 [Read more…] about 碧近山的最壞和最好 許多亞裔美國領導者的家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首要

世界上第一位 扶輪社華裔女會員

March 16, 2017 by Bonnie Zhou 1 Comment

大多數人認為我是名記者,但我最不尋常的頭銜是:世界上第一位華裔扶輪社女會員。由於一群聰明的人,在1986年決定婦女應該也是扶輪社(Rotary)的一部份,儘管他們的同行是持反對態度。 [Read more…] about 世界上第一位 扶輪社華裔女會員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首要

  • « Go to Previous Page
  • Go to page 1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127
  • Go to page 128
  • Go to page 129
  • Go to page 130
  • Go to page 131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137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典禮 在2025年5月21日,這個快樂且有意義的日子裡,亞太文化中心(APCC)與LIHI(低收入住房研究所)榮幸共同舉辦慶祝 Patsy Surh Place 的盛大開幕典禮。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案例,說明願景、社群和同情心走到一起時,發生的巨大成就和榮耀。 這座全新的六層樓建築,擁有77套負擔得起的老年公寓(affordable senior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在我們強調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公共衛生專業人士的最新採訪中,我們繼續與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的菲律賓移民業主進行對話,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是一家本地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因其文化能力而得到認可。 他們分享了:「作為菲律賓移民,我們重視不同文化觀點的重要性,我們的藥房透過為塔科馬的廣泛人口服務,包括移民和AANHPI社群,反映了這一點。」正如他們的藥房的使命 … [繼續閱讀……] about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2025年5月8日亞太文化中心(APCC)和低收入住房研究所(LIHI)很高興地宣佈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這是一個致力於5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經濟適用房社群。這座六層樓的建築位於塔科馬林肯區南G街3740號(3740 South G Street in Tacoma’s Lincoln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活動訊息

先鋒廣場節 7月5日至6日。先鋒廣場節有一個自由市場,有80個藝術品和食品供應商,以及 Occidental Square Park, 117 S Washington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疫苗 據KFF健康新聞報導,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向國會議員傳送的一份檔案,以支持健康部長Robert F. Kennedy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伊朗節 6月28日。在Seattle Center Armory, 305 Harrison St. in Seattle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