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華州登山客嘉利波特Garry Porter的一項能源循環再用計劃最近榮獲二O一七年國際聯盟保護山嶽大獎UIAA Mountain Protection Award 2017,他的低科技方法,幫助解決世界最高峰喜瑪拉雅山的一項令尼泊爾政府及所有登山人士感到頭痛的問題,化腐朽為神奇,將人類排泄物變為源源供應不絕的能源。這項實驗已成功在望,目前倘若能再降低器材的製作成本及製作本地化,喜瑪拉雅山的天然環境肯定在未來能受到保護。
喜瑪拉雅山自從在一九五三年開始被人類征服登峰以來,估計已有超過四千五百人成功攀登山頂。舉凡登山者都會理解在茫茫大自然中,很多舉動都會回歸原始及絕對接地氣,這包括了人類的大小解生理情況。山上根本就沒有任何排污與厠所設備。人類的大小解就一如原野動物一樣,祗能就地解決,也全數留在山野之間等待自然腐化。但在高山如喜瑪拉雅山上則並不可行,因為山上太寒冷,大自然的氣候令正常的腐化也不能進行。尼泊爾政府與在喜瑪拉雅山營地工作的挑夫都沒有處理這些排泄物的方法。他們唯有用最原始方式,用桶以人力將登山客遺留在山上的所有垃圾及排泄物搬運下山,然後遺棄在營地附近的村莊。
在二O一五年時尼泊爾登山協會終於發出嚴正聲明,指出登山客雖然給當地帶來財富及就業機會,但卻漸漸破壞了山上的清淨與清新環境,旅客的排泄物已污染了當地的水源及釀成細菌,危害居民健康及損害環境生態。因為每年在登山營地附近都會堆積了近二萬六千磅排泄物。
華州的波特熱愛到世界各地登山,他到喜瑪拉雅山的經歷雖然好,他腦海中卻一直想著人類在大自然中留在山上垃圾及排泄物應該要有解決方法。故此他開始研究在缺氧的狀態將排泄物製造成為沼氣Biogas,然後利用這些氣體作為能源或肥料。他們需要在登山營地附近設立一個沼氣製造容器,但這容器必須置於華氏七十至八十度的溫度下才能令再造循環順利進行。在氣溫偏低的喜瑪拉雅山要有上述高溫也很困難,當地能源也不充足,波特想到唯有利用太陽能來解決問題。他還要利用當地的資源來製造器材,這才能省去昂貴的運費。
在二O一七年十月波特的沼氣製造構思獲得國際登山組織UIAA的認可,在二十二名提交保護山嶽計劃中脫穎而出。目前他們正希望取得足夠的贊助,然後在今年開始打造沼氣生產器材,在進一步實驗後才大量生產,為保護大自然盡力。如欲瞭解嘉利的沼氣計劃詳情,請瀏覽http://mteverestbiogasproject.org。




2018年10大預期成長的房市




數據顯示,中國留守在家的老人數量正逐年增多,除了沒有子女在身邊照料外,留守老人養老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沒有退休金,他們只能靠土地或住房維持生活,一旦失去勞動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 因此以土地或住房流轉支撐農村養老,即「以地(房)養老」,讓只有房子、沒有生活費的老人,可以向銀行貸款有錢安享晚年,是許多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的一種重要方式,藉此方式能有錢請到無能力或無時間照顧長者的兒女,也是老人自救的一種方式。
香港明報報導,湖北萬松街機場社區居委會開辦項目名曰「親情互換,空巢不空」,讓獨居長者讓出一間空餘房間予年輕人免費居住,大學生或職場新人每週抽出固定時間陪伴老人,彌補獨居老人孤寂感之餘。有人照顧老人家日常生活,又幫到有經濟困難的年輕人解決租房問題,目前已有47組人參加這個項目。64歲姚順建中風後半身不遂,以前總是獨居在家足不出戶;3個月前和24歲河南青年馮露晨簽訂「親情互換」協議後,大讚項目令帶給他很多歡樂:「讓我走出了家門與別人接觸,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如今,智能科技一步步充實著這個世界,智能科技不僅投放在年輕人的市場,還投在老年人市場,目標於智能健康養老,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適應這個科技化智能化的社會,同時最重要的還是保障老年人的健康與安全。老年人通過購買這些產品,讓自己可以安心在家養老,同時也減輕兒女照顧上的時間。
陝西西安閻良區推出「共享養老」計劃,長者可獲得免費家政照顧,參與計劃的義工可領取報酬或「儲存服務時數」,他日自己家中老人需要服務時,可以換取「對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