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華裔

華裔移民之女成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女性億萬富豪

April 25, 2025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Lucy Guo持Scale AI股份成為最年輕白手起家女富豪,公司估值250億美元。

儘管多年前已經離開聯合創辦的Scale AI,30歲的LucyGuo仍持有該公司的股份,並因此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性億萬富豪。

作為一家備受矚目的人工智能非上市公司,成立九年的ScaleAI正在促成一份股份轉讓要約,允許老員工和投資者將所持股份賣給新投資者或再度參與投資的舊股東。有消息稱,這筆交易「只要天不塌下來就會推進」,預計將於6月1日完成。據幾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交易對ScaleAI的估值為250億美元,較去年5月大漲80%。彼時,該公司以138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輪10億美元融資。

憑借這一最新估值,30歲的Scale AI聯合創始人LucyGuo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性億萬富豪,取代了35歲的流行樂巨星泰勒·斯威夫特(TaylorSwift),後者自《福布斯》於2023年末宣佈其成為億萬富豪以來一直保持這一頭銜。

Lucy Guo曾在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但在2016年,21歲的她決定輟學,與當時19歲的AlexandrWang共同創辦了人工智能公司ScaleAI。Alexandr出任首席執行官,Lucy則負責這家舊金山初創公司的運營和產品設計團隊。2018年,兩位聯合創始人雙雙入選《福布斯》30Under30榜單。同年,兩人在公司管理方式上出現分歧,據稱Alexandr解雇了Lucy。Lucy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在一些觀點上存在分歧,但我為ScaleAI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離開ScaleAI後,Lucy明智地保留了她在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同時著手創辦她的下一家初創企業。Lucy目前仍大約持有不足5%的ScaleAI股份,價值近12億美元。對於她是否將在本輪股份轉讓要約中出售部分持股,她未予置評。據《福布斯》估算,加上她在第二家初創企業Passes中的持股等其他資產,她的總身家達到12.5億美元。對於自己的新晉億萬富豪身份,Lucy通過短信回應道:「我其實沒太多想這件事,這有點不可思議。可惜身家都只是賬面數字,哈哈。」

Lucy是全球僅有的六位40歲以下白手起家女億萬富豪之一,同時,她也是唯一一位在離開所創辦的公司數年後,依然憑借其股份賺得大部分身家的女性。

Lucy Guo是華裔移民之女,在舊金山灣區長大,中學時期便開始接觸編程。她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和人機交互,但在畢業前選擇輟學,加入由億萬富豪彼得·蒂爾(Peter Thiel)創立的「蒂爾獎學金」計劃——該項目旨在資助具有創業潛力的青年學生創建公司。2015年,她進入問答平台Quora擔任產品設計師,期間結識了AlexandrWang。之後她又在Snapchat短暫任職,從事產品設計工作。2016年,她與Alexandr共同創立了人工智能公司ScaleAI。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Lucy Guo, Scale AI, 女性億萬富豪, 華裔

川普宣佈 華裔Steven Cheung將出任白宮通訊總監

November 22,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當選總統川普宣佈,過去兩年來一直擔任他競選團隊通訊總監的Steven Cheung將加入新一屆政府,擔任總統助理和白宮通訊總監。

雖然Steven Cheung不像川普其他助手那樣經常出現在電視上,但他經常在媒體報導中捍衛川普,以好鬥形象著稱,譴責對前總統批評的報導是「假新聞」。Steven Cheung已與川普合作多年,包括在他第一個總統任期內擔任戰略反應主任。

在加入川普團隊前,Steven Cheung曾在川普盟友Dana White領導的終極格鬥冠軍賽UFC擔任高級公關官員。

川普尚未宣佈白宮發言人,他的競選團隊發言人Karoline Leavitt 被廣泛認為是該職位的領跑者。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Steven Cheung, 川普, 白宮, 華裔, 通訊總監

華裔女將巴黎奧運會100米蝶泳奪冠

August 2,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2024年巴黎奧運會賽場熙熙攘攘,觀眾席上擠滿了熱情的觀眾。美國游泳選手托里·赫斯克(中文名簡愛,Torri Huske)在100米蝶泳項目中以出色的成績奪冠。

在7月28日週日晚間的巴黎競技場上,簡愛以55.59秒的成績擊敗了隊友Gretchen Walsh,以0.04秒的微弱優勢贏得了這枚東京奧運時未能獲得的金牌。

簡愛對自己的勝利感到難以置信,她興奮地說:「你可以用眼角余光看到(結果),但你永遠無法真正確定。」她在運動員職業生涯之初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簡愛的成就離不開她的父母,尤其是她的華裔母親的支持。

奧運官網資料顯示,簡愛具有華人血統。她的母親Ying Weng Huske出生於中國廣州,後來決定移居美國。

簡愛把自己的獲勝歸功於母親,她說:「我覺得她(母親)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很幸運有她的支持,我覺得我正在實現我的美國夢。」

中國恢復高考後,簡愛的母親參加了考試,當時她已經30歲了。她最終考入了一所大學,並獲得了建築學位。

簡愛向媒體雜誌提到:「她(母親)在中國學習建築,但她非常討厭它,後來她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學習工程,她也不太喜歡工程,然後她成為一名IT人員。」

1991年,Ying帶著遠大的夢想來到美國。她在接受NBC採訪時提到:「政府為我們支付學費。我來(美國)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機會,以及為我未來的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

Ying隨後轉而學習IT專業,追求自己的愛好。簡愛出生後,她的父母讓她參加多種活動,如滑冰、芭蕾等。但當Ying和女兒一起游泳時,她驚訝地發現8歲的簡愛速度和成年人一樣快。

她的母親提到了簡愛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成功的決心。她指出:「她(簡愛)是一個勤奮的女孩。有時候我不得不說:「嘿,簡愛,放鬆!你不必這麼嚴肅。」」

簡愛的父母把她送到游泳班,在經歷了多年的奮鬥之後,簡愛成為了一名奧運金牌得主。

這位美國游泳運動員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同一項目中僅獲得第四名。因此,要取得一場勝利,還需要再多走三步。

東京奧運後,簡愛進入斯坦福大學,並加入了赫赫有名的斯坦福大學游泳隊。

值得一提的是,簡愛說相比於游泳,她反而更喜歡滑冰、足球、跑步和跆拳道。

簡愛表示:「我總是覺得水很冷,我覺得這是我前兩年(不太喜歡游泳)的主要原因。我真的不太喜歡游泳,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具體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最終我開始慢慢進步,並真正喜歡上游泳。」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巴黎奧運會, 托里·赫斯克, 美國, 華裔

美國華裔收入差距驚人:與其他亞裔群體相比,差異最大

June 21,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分析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2022年,美國華裔家庭在收入梯隊上頂端的收入是底端的19倍以上,這一差距在所有亞裔美國人中是最大的。

收入不平等一直是美國公眾關注的熱點議題,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引發經濟動蕩之後。2018年的一項分析已經發現,亞裔美國人的收入不平等超過了其他任何種族和族裔群體。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了構成亞裔美國人口的各個來源群體內的收入不平等情況。

2022年在美國所有亞裔群體中,華裔美國家庭的收入不平等最為嚴重,其90/10比率高達19.2。也就是說,收入在前10%的華裔家庭收入是收入在底部10%的家庭的19.2倍。

其他如斯里蘭卡裔、韓國裔和巴基斯坦裔美國家庭在2022年的收入不平等也非常嚴重。這些群體中,頂層10%的家庭收入是底層10%的13倍以上。老撾裔和越南裔家庭的90/10比率也超過11,顯示出高度的收入不平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緬甸裔、菲律賓裔、尼泊爾裔和苗裔美國家庭2022年的收入差距最小,所有這些群體的90/10比率均低於8。儘管如此,即使是收入差距最小的苗族家庭,頂層10%的收入也是底層10%的7.3倍。

自1980年以來,美國幾乎所有最大的亞裔來源群體的收入不平等都有所上升。增幅最大的是華裔美國家庭,其90/10收入比率從1980年的8.3上升到2022年的19.2。韓國裔、日本裔、菲律賓裔和印度裔家庭在這段時間內的收入不平等也有所增加。

越南裔美國人則是一個例外。自1980年以來,越南家庭的收入不平等比率在90/10收入比中下降了超過17個百分點。這一趨勢背後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許多1980年的越南裔美國人是在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進入美國的新移民。

在亞裔美國人中,華裔家庭在收入分布的兩端都有所體現:在收入最低的10%中,2022年最低收入的華裔美國家庭年收入僅為10,500美元,是最貧窮的亞裔群體之一;而在收入分布的90%高端,華裔家庭年收入達到200,000美元,僅次於印度裔美國人。(收入數據已根據家庭大小調整,並以2022年美元計價。)

在美國六大亞裔來源群體中,處於收入分配最低端和最高端的人在人口統計特徵上存在一些關鍵差異。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COVID-19, 皮尤研究中心, 美國, 華裔, 越南

美國亞裔經濟狀況有所改善

June 21,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根據Pew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分析,自2010年以來,居住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亞裔美國人比例保持穩定。2023年,大約48%的亞裔美國人屬於中產階級,與2010年相比並無太大變化。

然而,從總體上看,亞裔美國人的經濟狀況自2010年以來有所改善。進入高收入階層的亞裔美國人比例從2010年的27%上升到2023年的32%,而低收入階層的比例則從26%下降到21%。在低收入階層中,2023年亞裔美國人的比例(21%)低於整體美國人(30%),而在高收入階層中,亞裔美國人的比例(32%)則高於整體美國人(19%)。

隨著亞裔美國人收入階層的上升,收入增長速度對於處於更高階梯的家庭而言也更快。因此,自2010年以來,屬於中產階級的亞裔美國家庭所持有的總收入份額有所下降,而高收入階層的份額則有所增加。

總之,亞裔美國人的經濟狀況在不同的收入階層和起源群體之間表現出顯著差異。從2018年到2022年的數據顯示,例如,約四成的印度裔亞美人(39%)和三成的華裔(29%)屬於高收入階層。在這段時間內,中產階級的亞裔美國人比例雖然沒有顯著變化,但高收入層的亞裔美國人所持有的總收入份額從2009年的59%增長到2022年的64%,而低收入層的份額則從6%略微下降到4%。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Pew研究中心, 印度, 美國, 華裔

追溯半世紀前的歷史 李小龍在西雅圖華埠的第一所功夫學校到底在哪裡?

January 12, 2023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2023年對李小龍來說可能是非凡的一年。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李安將執導傳記片《李小龍》,這是一部由李安兒子李淳(Mason Lee)主演的史詩級影片。如果電影在2023年上映,將配合李小龍逝世50週年的冥誕。

除了在華埠的《陸榮昌亞洲博物館》的《李小龍永久展覽-permanent Bruce Lee’ s exhibit 》外,西雅圖在李小龍的成長歲月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雖然李小龍生於舊金山,長在香港,但在父親的安排下,19歲時來到西雅圖,棲身於已故金郡議員周馬雙金(Ruby Chow)的餐廳和寓所。

正是在西雅圖的歲月,他開始打造自己武術品牌的願景,即東西方融合的截拳道(Jeet Kune Do),並被聯邦公認為亞裔美國人獨特創新的武術。

李小龍己然是偶像級的人物,然而他在西雅圖無聲無息創辦的第一所武術學校,仍是撲朔迷離疑團重重持續至今。它到底在哪裡?是在 S. King St.、S. Weller St. 還是 S.Jackson St.?

根據Matthew Polly寫的《Bruce Lee: A life》這本書,說它在 S.King街上。這是真的嗎?這就開始了我對李小龍第一個功夫學校校址在那裡的荒謬到連我自己都覺得可笑的探索。當終於找到它時,我感到很震驚。這從來都不是我考慮的地點,我丈夫甚至也曾在那裡工作了很多個年頭歲月!

探尋

「怎麼突然對中國功夫感興趣了?」知道我對這項運動一無所知的功夫大師Tony Au問道。當時我無法解釋為什麼我癡迷於尋找這個地方。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我們社區的歷史。也許,直覺促使我這樣做。當我們發現他的第一所學校的位置時,具諷刺的是這居然是我最後一個考慮的地方,然而,幾十年來它一直遠在天邊卻近在我眼前,甚至和我的工作朝夕與共。

半個世紀前,由於命運的曲折,我與偶像李小龍聯繫在一起……

當李小龍在西雅圖還是個無名武術老師時,那時的我是個在香港生活的孩子。當他在1971年作為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回到香港時,我已經離開香港前往美國,並於1971年到達西雅圖。他去世時,我在西雅圖,我只知道他是一個大明星。沒想到,1973年的夏天,他的死亡竟然和我這樣的陌生人聯繫上了。

「李小龍剛剛去世,」我在《華盛頓大學日報 –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aily》的前編輯,從通訊社(wire service)得知他的死訊後打電話給我。「我想要一篇關於華人社區反應他去世的報導。」這是那年夏天我作為一名學生記者最艱鉅的任務。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一位中國女演員家中因腦水腫 (brain edema)突然去世。他的死因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據history.com報導,這可能是由對處方止痛藥的反應引起的。最近關於他的死因又有一種說法。即使在50年後,粉絲們仍然對他的噩耗凶訊和周圍的謎團感到好奇,崇拜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李小龍和華盛頓大學有什麼關係?」我問編輯。

「嗯,他曾在華大求學,」他回答。

「哦!」得知他甚至住在西雅圖,我感到很驚訝。我當時對他一無所知,只知道他是一位武打電影明星。那時我不知道自己以前看過他的電影。那是六十年代他還是童星時在香港看過他演的《孤兒 – The Orphan》和《雷雨-Thunderstorm》兩部電影。

那時我也是個孩子,所以很難把他的中國演員名字「小龍」和他的英文名字Bruce Lee聯繫起來。我也認不出他就是那些香港電影裡的同一個演員。孩提和成年的李小龍長相看起來很不一樣。

但我不能拒絕我的編輯,老闆。 他可以請誰來做這項工作?我應該是不二人選,因為我是唯一的亞裔記者。然而,作為一名國際學生,我的世界主要集中在校園裡,我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包括華埠。

「我想在下一期登他的故事,」他說。感謝上帝,《華盛頓大學日報》在夏季是以週刊發行。我還有週末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在我要說出另一個字之前,他掛斷了電話。我完全迷失了,就像被困在樹林中,不知道從哪個方向能走出去?我應該從哪裡開始?

我唯一的指引是華盛頓大學。所以我打電話給大學的招生辦公室,他們證實李小龍確實在華大註冊上課了幾個季度,但從未畢業。李小龍也是一個成績不怎麼樣的平庸學生。然而,香港媒體隨後聲稱李畢業於華大,獲得哲學學位。這些都不是真的。那時沒有互聯網。我猜他們都是互相抄襲,用的是沒來得及核實的資料。當時我的這篇文章對這件事,是唯一作了準確無誤的報導。

周馬雙金夫婦與李小龍(中)。照片由周氏家族提供

追踪與華埠的關係

記者的工作更像是一名偵探,將拼圖拼湊在一起。在我的報導故事中,我採訪了三個人,李小龍的前室友楊九福; 華盛頓大學中文教授嚴博士(Isabella Yen)和她的前學生Sue Palmason。楊和嚴教授都在幾十年前去世了。我不記得50年前我是如何知道Sue Palmason的名字的。可能嚴教授是建議我找Sue的人。嚴教授不是我的教授,但她總是熱心幫助學生。

我經常想知道Sue是否還健在。有報料她還在世而且我見過她。但她從來不是我最瘋狂夢想中的那個人。Sue婚後不久隨夫改了原來的姓。

嚴博士在我的那篇文章中說「結合中國哲學和中國功夫是他(李)的夢想。」她接下來告訴我的話是無價的——「李小龍以前在周馬雙金的餐廳工作和生活,」嚴說。

兩年前我來自夏威夷的室友的父母曾帶我去過這家餐廳時。這位餐廳東主且是華盛頓州首位華裔民選官員的周馬雙金和我這位室友的父母是好朋友。我無足輕重只是當個小跟班,在那次會面的場合沒能說上半句話。

當我打電話給周馬雙金時,有個人回應說:「等一下。」我的心怦怦直跳,我希望能從她那得到一些關於李小龍不尋常的花絮。當時沒有西雅圖媒體知道周馬雙金和李小龍間有聯繫關係。作為主流和華人社區之間的橋樑,周是一名社區領袖,與包括西雅圖市長和西雅圖警察在內的民選官員有著密切的聯繫。而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一位中國電影明星,他曾要求周馬雙金和她的丈夫、前粵劇明星周少平照顧他的兒子。

「我是Ruby Chow,」周馬雙金說。

「周夫人,我聽說李小龍曾為你工作並和你們一起生活,」我說。「我是華大日報的一名記者。你願意分享一些關於他的事嗎?」

「為什麼人們要問我關於李小龍的事?」她生氣地說。在我進一步詢問之前,周馬雙金掛斷了我的電話。我震驚地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很顯然,兩人之間有些不和。直到最近——50年後,我才弄清楚原因。

「李小龍從不尊重我的母親,」現在是社區領袖的周馬雙金的兒子周英烈(Brien Chow)說。他從沒叫過她Ruby姨媽或周夫人。他從不對她說話。他不尊重我媽媽。當有人試圖和她談論李小龍時,周英烈說她的母親會回答說,『我不需要談他。』他不尊重幫助過他的兩位長輩(周英烈的父母)。

李在周家住了四年。研究李小龍的歷史學家和長期收藏家Perry Lee表示,李小龍與周並不合得來,但向記者展示了周對他產生影響的證據。Perry有一份李的早期名片和他的武術學校的文具,其設計和格式與周馬雙金使用的近似,頗令人震驚,可以看出周夫人對李小龍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找到第一所學校

Sue Kay 和 Tony Au 在李小龍第一所武術學校門口。

根據作者Polly寫的關於李小龍的書中陳述,這位偶像首先在 S. King St. 和 S. Weller St. 這兩個地方開辦了他的學校。Polly既對又錯。我無法驗證 S. Weller St.,但我能夠確定李小龍是在 S. King St.開了武術館。

在尋找李最早的功夫學校時,我請Perry找到Sue Palmason,我在華大日報的故事中曾提到她和李小龍的遺孀李琳達(Linda Lee Caldwell)是好朋友。Perry給琳達發短信說這個Sue是誰,她是否還活著?

幾天後,答案來了,既令人震驚又令人欣喜。她不是別人,正是著名的社區活動家Sue Kay,西華報英文版《the Northwest Asian Weekly》不時引用她的話。77歲的Kay結婚不久就改用夫姓。

「你能幫我找到李小龍的(第一所)功夫學校嗎?」我給Sue打了電話。 因此,我們一起踏上了澄清事實的歷史使命。

兩棟並排的建築位於8th Ave. S 和S. King St的街區,Sue確定這是李小龍在華埠的學校所在地,也就是說在陸榮昌博物館對面。然而,她不記得六十年前她是在哪棟樓上的課。也正是在這裡,她招募了李小龍未來的妻子琳達向李學習武術,他們就是這樣認識的。

在8th Ave. S.和S. King St.的拐角處是一個有租戶的兄弟會俱樂部合勝堂 的總部。另一棟樓是1967-1987年陸榮昌博物館的第一個舘址所在地,也是自博物館遷出後《西華報》的社址。

Au安排我和Kay去拜訪協勝公會會長Tony Wong,他知道我們來訪的目的。

「你聽說過李小龍在華埠的武術學校嗎?」我問。

「每個人(老一輩)都說它在我們(大樓)的地下室,」Wong 說。他打開門,讓我們漫步探索地下室。

「SUe,你還記得這個地方嗎?」我問。「你能認出……嗎?」她一步一步走過樓梯時仔細端詳著,回憶著自己六十年前的生活片段。地下室現在主要用於存儲物件。

「我不記得它位於拐角處,」她說。「我不確定。」嗯!我回應了。「我們應該去第二棟大樓(414 8th Ave. S)嗎?」 該建築原為博物館,現已改建為餐廳。

Au敲了敲地下室的門。沒人回應。他推了推門,門沒鎖,於是我們三個人走進了黑暗的地下室。

Sue試圖將她的過去與現在對李小龍的第一所學校的探尋聯繫起來。當我們漫遊下來時,此情此景令我毛骨悚然。如果就是這裡,那麼這些年來,《西華報》的員工都在上層辛勤工作,而我丈夫在地下室裡做了15年的攝影工作和照片沖印,以及印前數字放映。

地下室是我們購買二手相機以加快生產速度的原因,這樣我們就不必再找另一台打印機了。我們不知道李小龍曾經在這裡,年輕而充滿活力,第一次在這個骯髒的巢穴裡,以樂觀和幹勁闖蕩世界。那是琳達和李小龍相遇的地方,也是他們墜入愛河的地方……

「這個(地方)更像我記得的第一所學校,」Sue說,她曾在這裡學習使用雨傘的自衛技巧。「六十年代幾乎沒有針對女性的自衛課程。」

然而,Sue卻猶豫著要不要馬上確認這個地方。「讓我和琳達確認一下?」

幾天後,琳達回答說:「這個地方絕對不是在拐角處。肯定是街區的中段。試著回憶一下我對這個地方的印象,我記得它基本上是水泥牆和一個懸掛在天花板上的燈泡。(它)當然不迷人。我不記得牆上有什麼東西。但我記得在那裡玩得很開心,上完課後去吃點心。」

Sue Kay 和李小龍(中)在大學區功夫館。照片由 Sue Kay 提供

所以它就是前陸榮昌亞洲博物館和《西華報》前辦公室所在的建築。這是Sue記得的地下室,那間曾是學生們「學青蛙跳和練習彼此過招」的場所。

Polk說李曾在 S. King St. 教書也是對的,因為Sue的弟弟、來自夏威夷的Roger Kay也是李的學生,他告訴記者父親邀請李在 S. King St. 的舊華人浸信會教堂教童子軍武術 。

根據Roger的說法,李小龍不僅在華埠教過武術,還在西雅圖和表爾威的各個地方的某個人的家裡、公共車庫、公園、Ruby Chow 餐廳和舊的Beacon Hill 學校(現在的 El Centro dela Raza)教過武術。

Au與414大樓也有關係。由陳胡袁三姓組成的《至孝篤親公所》去年買下了這棟樓。Au的妻子姓陳,岳父是該公所的一位年長領導。

被問及當得知公所大樓曾是李小龍第一所武術學校的所在地時,TonyAu的反應如何,他說:「我很感動。這座建築有著驚人的歷史,是文化和武術的獨特結合。它曾經是陸榮昌博物館、自1927年以來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第一份中文報紙《西華報》,以及李小龍的功夫學校的所在地。這也是《西華報》英文姐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由《Seattle Chinese Post’ s English edition》更名的地方。在中華文化中人地同具備文武雙全的稱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該建築的歷史也反映了種族主義的明顯證據。當華州在1960年代決定擴大I-5時,華埠被從中切斷。因此,當年這楝建築物後面30%的部份被砍掉拆除,以便為高速公路讓路。

「至孝篤親公所成員會驚訝地發現這座建築是如此獨特,」Au繼續說。「市政府應該買下這座建築,把它變成地標,以突出華埠的重要歷史性和價值。」我丈夫有另一觀點:「西市府不應該收購,而應該是博物館。 保持原狀不要拆建或裝修,因為它是博物館的第一個家。」

另一個有趣的消息是,Sue告訴我,她和李小龍及朋友們去以前的《國際劇院 – Kokusai Theater》(現在是西華報的辦公室)看電影。Roger說他記得在電影院看過李小龍以前拍的中國電影,比如《孤兒》。所以李小龍踏入過我的房產物業。

「這是天意」

Au陳述著這份意想不到的巧合。我們稱之為「命運」。不管是什麼,它激勵我去發現隱藏的歷史和人間冥冥中的聯繫和緣份,我完全同意。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功夫學校, 李小龍, 華埠, 華盛頓大學, 華裔, 西雅圖

表爾威新港高中獲全美火箭比賽冠軍 華裔學生代表稱致勝關鍵是友誼

July 14,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圖片來自:表爾威校區

(本報訊)表爾威(Bellevue)新港高中(Newport High School)學生代表隊近日在全美中學生火箭挑戰賽中,擊敗了來自美國41個州的720多支學生代表隊,奪得冠軍,並將代表美國參加7月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比賽。

這場被稱為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火箭比賽」在弗吉尼亞州(Virginia)舉辦,參加全美總決賽的學生代表隊必須製作並發射一枚能夠安全攜帶兩個生雞蛋的火箭,而且火箭還要飛行41至44秒並達到835英呎的飛行高度。

代表華州參賽的表爾威新港高中代表隊表示,取得這一勝利並不容易。他們經歷了許多挫折,諸如降落傘著火、發動機故障、火箭掉在樹上等等。但是全隊上下從未放棄,一直努力地解決各種問題。而適應西雅圖地區惡劣的陰雨天氣,也為他們贏得全國比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代表隊中的華裔學生Rose Liu剛從新港高中畢業,她在大一時加入了該校火箭俱樂部。Liu在採訪中表示:「我們成功的原因是友誼。 我們決心不計代價一定要堅持到底。一旦設定了目標,就會全力以赴。」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新港高中, 火箭比賽, 華裔, 表爾威

華埠慶喜公園舉行的陣亡將士紀念日儀式

June 9,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美國退伍軍人協會舉辦了一年一度的陣亡將士紀念日服務,以紀念在二戰期間獻出生命的西雅圖華裔軍人。今年的活動於5/30在慶喜公園舉行,眾議員Sharon Tomiko Santos發表了評論,談到了退伍軍人的愛、忠誠和遺產。今年陣亡將士紀念日標誌著退伍軍人及其家人第一次以國會金牌慶祝這個節日。

倖存的華裔退伍軍人因在二戰期間的傑出貢獻而獲得金牌硬幣。

Cathay Post 186是由美國華裔退伍軍人組成的美國軍團的一個單位。這個總部位於西雅圖的組織每年都會在華埠的慶喜公園舉辦陣亡將士紀念日服務。
今年活動於5/28日舉行。其中包括西雅圖Chinese Drill Team的表演。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慶喜公園, 華裔, 西雅圖, 退伍軍人, 陣亡將士紀念日

宇和島屋(Uwajimaya) 在長達10頁的信件中表達了對華埠連接輕軌站的擔憂

June 2,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圖片: Han Bui

Sound Transit委員會舉行了一次特別研討會,討論了一項計劃在西西雅圖(West Seattle)和Ballard之間提供輕軌連接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項目。這些線路將往返於西雅圖的眾多社區,包括華埠。

有關該項目的最終決定預計將於明年做出。但華埠的居民和企業擔心,這一切進展得太快了。

Uwajimaya發出了一封由Denise、Miye Moriguchi和Kenneth Louie簽署的長達10頁的信件,要求Sound Transit延長截止日期,並與社區利益相關者合作,花更多時間研究可能產生的影響。

信中指出,在連通性、財產收購和遷移、空氣質量、噪音以及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影響等方面的分析不夠充足。

Uwajimaya表示,華埠車站區域是西西雅圖和Ballard連接擴展(West Seattle and Ballard Link Extensions,簡稱WSBLE)項目走廊中唯一一個有色人種密集居住社區的車站區域。華埠的大多數居民是華裔,但也有相當多的日裔、越裔、韓裔和菲裔的居民。

Sound Transit應該選擇一個考慮並解決這些公平問題的替代方案,而避免選擇一個造成更大的差距和進一步傷害這個歷史上資源不足的社區的替代方案。

Sound Transit的環境影響報告草案提出了兩種備選方案,分別是第四大道方案(the 4th Avenue Alternative),包括淺層(CID-1a)和深層(CID-1b);以及第五大道方案(the 5th Avenue Alternative),包括淺層(CID-2a),淺層對角線(CID-2a)和深層(CID-2b)。

Uwajimaya寫道:「盡管環境影響報告草案並沒有確定首選方案,但環境分析表明,Sound Transit對第五大道淺層方案的潛在偏好,尤其是CID-2a對角線方案。這一點可以從歪曲的分析中得到證明,該分析低估了第四大道替代方案的相對收益,同時淡化了第五大道替代方案的不利影響。

雖然我們堅持認為環境影響報告草案並沒有充分分析任何一個華埠的替代方案對環境的影響,但迄今提供的信息證實,第五大道替代方案將再次邊緣化這個重要的少數族裔社區。」

Uwajimaya信中的其他部份內容摘錄如下:

財產收購和遷移

環境影響報告草案未能充分評估財產收購和遷移的影響。其草案指出,第五大道淺層替代方案將導致16-19處房產的收購。但它並沒有澄清或考慮其中幾處房產位於華埠的文化中心,並且為有色人種所擁有。

在華埠車站建設期間,歷史悠久中華門(Chinatown Gate)將被遮蓋保護。Sound Transit準備掩蓋象徵著歷史意義的華埠大門,以此從有色人種那裡收購華埠的財產,並剝奪這個獨特社區的歷史身份,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失誤和歷史上公共項目錯誤的重演。為此,我們敦促Sound Transit不要這樣做。

空氣質量

環境影響報告草案未能按照聯邦法規的要求分析空氣質量對華埠的影響。

2020華埠健康社區行動計劃(2020CID Healthy Community Action Plan)研究表明,在華埠生活和工作的人們的健康狀況不如西雅圖和金郡其他社區的人,平均壽命比大多數富裕社區的人少了7年。

在這種不平等的視角下,我們希望Sound Transit為這些已經在經歷著巨大健康差異的弱勢群體超出對空氣質量研究的要求。

噪音

環境影響報告草案同樣未能充分評估噪音對華埠社區的影響。其草案列出了聯邦交通管理局 (FTA) 類別一和特殊建築噪音敏感區域。這份清單不包括華埠內的任何房產,但整個「西雅圖華埠歷史街區」被認為是值得「特別考慮」的。

根據FTA《交通噪音和振動影響評估手冊-Transit Noise and Vibration Impact Assessment Manual》,「歷史遺蹟」需要「特別考慮」。「歷史遺蹟」的定義包括《國家歷史遺蹟名錄-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中的所有歷史街區。「西雅圖華埠歷史街區」於1989年被列入該名錄,其中包括了如今通常被稱為華埠的大部份地區。

因此,需要對「西雅圖華埠歷史街區」的噪聲影響進行特別的分析。

歷史文化資源

環境影響報告草案指出,華埠被列為國家歷史街區,擁有許多歷史建築和空間。然後,該草案在幾段簡短的段落中承認所有華埠備選方案都會對華埠的歷史資源產生不利影響,而這就是分析的範圍。環境影響報告草案並未就這些影響對華埠社區的歷史活力的性質,或在此背景下本應解決的任何其他有意義的問題提供任何評估。在處理一個歷史上獨特和邊緣化的社區時,這種遺漏令人格外擔憂。

要求的行動方案

因此,我們要求Sound T ransit推遲選擇首選方案,並與主要的社區利益相關者合作,對華埠備選方案的影響進行更徹底的評估,並提供更有意義和具體的緩解措施。此外,我們敦促Sound Transit將更加協調和包容的規劃納入華埠備選方案。具體來說,Sound Transit應該解決社區對傑克遜樞紐(Jackson Hub)的願景。傑克遜樞紐(Jackson Hub)概念計劃在2019年3月通過先鋒廣場(Pioneer Square)、西雅圖華埠保護與發展局(Seattle Chinatown Internation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和歷史悠久的南市中心(South Downtown)的共同協調努力而最終敲定。該聯盟尋求了包括SoundTransit在內的眾多政府機構的意見。

基於社區的意見和反饋,該聯盟制定了傑克遜樞紐(Jackson Hub)的願景,將其作為一個活躍的、受歡迎的步行交通中心,為華埠、先鋒廣場和分散在該地區的眾多交通走廊之間提供缺失鏈接。

與WSBLE類似,Jackson Hub的目的是提供鏈通性和增強社區活力。然而,環境影響報告草案對於實現Jackson Hub願景的協調規劃卻出奇地沈默。

華埠是一個獨特而寶貴的社區,值得特別考慮。我們感謝Sound Transit公司的持續拓展和傾聽社區的意見,因為只有通過對社區的深刻理解和有意義的參與,Sound Transit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Uwajimaya, 中華門, 空氣質量, 華埠, 華裔, 西西雅圖

紐約市地鐵站發生槍擊案29人傷 62歲槍手東城落網

April 14,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12日早上約8點半,紐約市布魯克林區(Brooklyn)第36街的地鐵站發生槍擊案。據紐約時報指,事件中受傷人數增加至29人,10人受到槍傷,5人重傷,其餘傷者多是被流彈射傷或逃離時跌傷。根據紐約市警方提供的消息,在逃亡超過24小時後,涉案的62歲黑人槍手詹姆斯(Frank James),在13日下午2時左右在紐約曼哈頓下東城被人認出,目前已被警方逮捕歸案。

事發後,警方發佈了嫌疑人詹姆斯的照片,描述他是一名身高5呎5吋(1.65米)、體重180磅(81公斤)的黑人男子。當時身穿橘綠色背心,戴著防毒面罩,在地鐵N線車內釋放多枚煙霧彈,隨後從包內掏槍掃射乘客,槍手至少開了33槍,與乘客在列車內搏鬥約五分鐘,列車才駛入36街地鐵站,開門後眾人逃離。受事件影響,附近的學校要關閉。警方還懸賞5萬美元通緝槍手,呼籲知情民眾立即提供信息。

據相關報導,29位受害者來自各種不同的族裔背景,年齡介乎於12-49歲,其中包括多名華裔受害者;案發時地鐵站內沒有正常工作的監控錄像,這加劇案件的調查難度。

據悉,警方在現場發現槍手使用過的手槍、三個加長彈匣外,還發現裝有一把斧頭、胡椒噴霧、瓦斯罐、槍彈以及煙花的袋子。

據報導,嫌疑人詹姆斯多次在社交平台發表過激言論。以長篇大論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抨擊,在視頻中時常咆哮著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很多涉及種族歧視問題和暴力問題。他還在視頻中自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並譴責城市心理健康服務。

他還特別批評了紐約市市長埃里克·亞當斯(Eric Adams)早前實施的地鐵公共安全政策,並闡述了在地鐵內犯罪的便利性。並稱:「即使地鐵裡部署很多警察,我也能逃脫。警察只能減少犯罪,但不能阻止犯罪。」據悉,亞當斯此前對寄居在紐約地鐵系統內部的無家可歸者展開大規模清理,此事引發熱議。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槍手, 槍擊案, 紐約, 華裔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9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對您的繼續支持我們衷心感激! 我們非常感謝在GiveBIG 項目推廣期間付出的每個人——您們的支援為APCC的心臟加強動力! 目前仍還有時間給予和幫助我們在保護文化,支援青年,並建立跨代社群的努力。 … [繼續閱讀……] about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隨著公共衛生部門的不斷發展,對不同觀點和文化代表的需求從未如此重要。在最近對一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採訪中,我們探討了文化認同和代表在公共衛生部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社群。 公共衛生對流行病學家意味著什麼 受訪者是華盛頓州當地郡衛生部門的流行病學家,是來自韓國的第一代移民。她對公共衛生有著深刻的承諾,在監測和分析健康資料以預防疾病和促進我們社群的健 … [繼續閱讀……] about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Kīkaha O Ke Kai正在期待所謂的「雙胞胎」,預產期有望在今年夏天。在獲得亞太文化中心25,000美元的贈款後,俱樂部購買兩輛被稱為「雙胞胎」的Kai Wa'a Hydra Pro OC6獨木舟。這筆贈款還允許俱樂部翻新三艘舊的獨木舟。         Hydra Pro是最新、最輕的設計。 Kai … [繼續閱讀……] about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CID的 Chew Lun 大樓懸垂倒塌  4月25日位於第7大道南416號的Chew Lun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非洲節 5月10日。非洲精神節在西雅圖中心的軍械庫提供音樂和舞蹈表演、時裝秀、工藝品市場和食品供應商。 波蘭節 5月10日(下午12點至4點)。Pierogi Fest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CID社群成員繼續反對Sound Transit 唐人街-國際區(CID)社群再次為未來而奮鬥,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需求被優先考慮。隨著Sound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