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歧視

川普將簽行政令 要求高校披露錄取者族裔信息

August 15,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白宮宣佈,總統川普預計將簽署一項行政令,意在全面清除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與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相關的招生政策。該命令將要求各大高校提交詳細的入學數據,以證明在招生過程中未將種族因素納入考量。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在X上公佈了這一消息,但並未說明政府將採用哪些標準來判斷學校是否存在違規行為。此舉標誌著川普政府針對「多元、公平與包容」(DEI)項目的行動進一步升級。

上個月,常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與布朗大學在與聯邦政府就撥款問題拉鋸數月後,最終與政府達成和解。根據協議,兩所大學除需公佈學術成績外,還須披露申請者的種族信息。該協議迅速引發關於學術自由和政府角色的廣泛爭議。

此次行政令源於最高法院在兩年多以前作出的里程碑式裁決。在審理涉及哈佛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招生歧視」案件時,最高法院裁定,錄取過程中考慮種族因素違反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這一裁決被保守派視為重大勝利,他們長期主張,平權政策對白人及亞裔學生構成了逆向歧視。

然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也引發了嚴厲批評。反對者認為,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長期存在種族不平等的背景下,允許在招生中考慮種族因素,是幫助邊緣化群體學生獲得公平機會的必要手段。

非裔大法官傑克遜(Ketanji Brown Jackson)在涉及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反對意見中寫道:「在法律層面上否認種族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在與美國過去和現在的實際經驗嚴重脫節的情況下,最高法院正在干涉大學為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所做的努力。」

川普在上任初期就確立了反DEI立場。他在上任第一週的行政令要求聯邦政府終止「歧視性和非法的偏好、授權、政策和項目」。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DEI, 哥倫比亞大學, 川普, 布朗大學, 常春藤盟校, 平權法案, 招生, 歧視, 白宮, 種族, 聯邦

1/3 的 AAPI亞裔人士稱去年曾遭歧視

November 24, 2023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來源: NBC

儘管在疫情後期有種種打擊反亞裔種族主義的努力,但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根據 AAPI Data 和美聯社-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調,大約三分之一的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表示,在過去一年中,他們曾因種族或族裔原因遭遇過歧視虐待,具體包括口頭騷擾、種族侮辱、人身威脅或網路 欺凌。

數據顯示,15% 的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認為自己曾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約一半的人認為種族主義在美國是一個「極其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問題。大約 23% 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曾遭到口頭騷擾,22% 的人聲稱曾因種族或族裔受到侮辱。約 1/10 的人表示曾遭到身體攻擊或人身 威脅。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透露,在求職時經常或有時會因種族或族裔遭受歧視。

聯邦調查局上個月報告稱,仇恨犯罪總體增加了 7%,但 2022 年反亞裔事件比 2021 年卻下降了 33%。對於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Stop AAPI Hate 倡導團體的數據和研究主管 Stephanie Chan 並不感到驚訝。她指出:「我們知道亞裔美國人是最不可能報告他們經歷的犯罪的群體之一。在疫情後 世界似乎恢復正常之時,看到這些水平仍然非常高,這真是令人警醒。」

而對於未來的情況,許多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也不抱樂觀態度。大約一半的人認為,他們至少有一些可能性在未來五年內,因種族或族裔原因成為歧視的受害者,甚至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在那些曾是仇恨犯罪受害者的人群中,20% 認為在未來五年內再次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很大」或「極大」。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歧視, 種族主義, 美國人

市長競選廣告涉嫌歧視被候選人撤回 對手哈雷爾發聲明回應

October 28, 2021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哈雷爾在大同飯店會見社區領袖

(本報訊)西雅圖市長候選人、現市議會議長洛雷娜·岡薩雷斯(Lorena Gonzalez)日前因一條競選廣告備受爭議。廣告內容為一年輕白人女性講述自己遭到性侵犯的經歷,並提到岡薩雷斯的日非裔混血競選對手——前市議會議長哈雷爾(Bruce Harrell)在2017年前市長墨瑞(Ed Murray)涉嫌性侵兒童時,未曾表態讓其辭職,作為數年前同樣遭受性侵的倖存者,自己永遠無法為他投票。

10月24日哈雷爾在大同飯店舉行籌款活動,他專門接受了本報採訪,並表示當他第一次看到這則廣告時,感到「悲傷和憤怒」。哈雷爾說自己更願與對手就政策問題進行辯論,這樣的競選廣告只顯示了對手糟糕的領導能力。

早在2017年哈雷爾擔任市議會議長時,他曾為當時的市長墨瑞就性侵事件作出辯護,而岡薩雷斯則是第一個要求墨瑞辭職的議員。哈雷爾當時提出的建議是「墨瑞不應該因為『33年前發生或可能沒有發生的事情』而受到評判」。在受爭議的廣告中,講述親身經歷的Caitliin F表示:「我5年前遭到性侵犯,侵犯我的人從未被起訴。因此,聽到哈雷爾為墨瑞辯護說人們不應該以他過去的所作所為來評判時,讓我感到非常震驚。」

日裔及非裔社區要求岡薩雷斯撤回廣告並公開致歉,非裔社區領袖表示,岡薩雷斯的廣告利用了恐懼和族裔刻板印象對哈雷爾進行攻擊。一名白人女性作為性侵受害者講述創傷,並與非裔候選人哈雷爾的無關行為聯繫起來,讓人不得不將非裔與性侵、暴力等詞彙相連。

社區領袖黃浩聲(James Wong)、Cindy Li、區偉明(Tony Au)、吳小燕(Shiao-Yen Wu)和肖鳴醫生在24小時內組織社區人士簽署公開信,最後獲得共計200多名亞裔社區成員簽名,公開信稱該廣告「旨在喚起對美國非裔人群的族裔偏見和刻板印象。」

10月19日民調結果顯示,在西雅圖617名可能投票的選民中,有48%表示他們將支持哈雷爾競選市長,32%表示他們投票支持岡薩雷斯。18%的人表示他們不確定,2%的人表示他們不會為市長選舉投票。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市長競選, 性侵, 族裔偏見, 暴力, 歧視, 西雅圖, 雷爾競, 非裔

金郡康士坦丁郡長訪華埠聽民意

May 27, 2021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即將競選連任的金郡康士坦丁郡長日前短暫到訪華埠,在本地僑領陪同下,為配合疫情預防安全,康士坦丁郡長在華埠內路經多個僑社組織,與本地僑領在戶外會面,聽取民意,最後由舍路合勝總支堂在宴請簡便午餐。

基於五月份為傳統亞太月,對亞裔來說極具意義。在疫情期間,亞太裔社區受到歧視與暴力衝擊,康士坦丁郡長特別強調,這是絕對不容許的,並提醒市民面對歧視時,不要畏懼,大家應該站起來回應這些不平等與偏激行為。

居住在松栢樓的長者們聚集在大廈外歡迎郡長到來,並向他陳述長者關注區內的治安與流浪者問題。

舍路合勝總支堂元老李文輝在午宴上希望康士坦丁郡長關注華埠的治安與理解疫後中小型商業的經營困難,並多提供協助資源。

Filed Under: 新聞, 特寫,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康士坦丁, 歧視, 流浪者, 疫情, 華埠, 金郡

治歧視之根在治心

February 26, 2021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較諸紐約與三藩市亞裔近期被歧視及暴力欺凌的嚴重性,西雅圖目前的情況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僥倖,但絕對不代表是可以接受;誠如拜登總統夫婦在恭賀華人新年賀詞時表示,族裔歧視是悲劇,我們不應該緃容這行為,在任何情況下,歧視是不應該存在。

自從新冠疫情出現後,華裔被誤導為病毒禍根,令歧視情況更趨嚴重,對海外各地華人的生活構成更多潛伏危機。亞裔民族性內向,容忍與包融是其特質,與美國本土文化開放,凡事要求平權,講究民主自由,基本上是強烈對比。這也是亞裔成為欺凌目標主要原因之一。

人善被人欺,但惡也不一定有效。去年的「黑人命貴」運動席捲全國,每當偶有出現不同聲音或異見時就會被馬上被圍堵攻擊。雖然看似非裔人士的要求與社會地位能重新定位;但卻引來迴響,很多人心中不爽,嘀咕為何祗有黑人命才重要。言語發自心聲,及後出現的「所有人的命都重要」口號就是最佳寫照。這場族裔運動的負面影響是有機會在某部份人心中埋下仇恨的惡根,成為另類計時炸彈,日後隨時會被引爆造成暴力行為。

不講理與靠惡並不是解決族裔歧視的長期良方。生命誠可貴,基本上與膚色無關,人人都應該受尊重才是真正的人權與平權。治歧視之根始於人心。嚴懲是法治,能治標而不治本。治心始於教育,明道理,能分辨是非的人是不會去欺壓去欺負弱小,人若能開拓心志,寛闊胸懷,自然能廣納百川,接受他人,尊重不同聲音,共通共融。

Filed Under: 短評 Tagged With: 三藩市, 亞裔, 新冠疫情, 族裔歧視, 歧視, 美國

祗需要十分鐘回應人口普查 將會改變亞裔美國人的世界

September 17, 2020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以促進亞裔美國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權,並建立和促進為全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為宗旨的亞裔正義促進協會(AAJC),日前發出向全國亞裔的呼籲,請大家積極回應人口普查問卷。協會總裁兼執行董事John C. Yang表示,如果只花十分鐘不到的時間可以確保有翻譯完整的材料給英語能力有限的亞裔社區成員,給當地銷售亞洲產品的雜貨店,或者告知亞裔企業在哪裏建立新的商店,你願意嗎?

現在,如果大家花數分鐘時間填寫二O二O年人口普查,就可以在如何看待和支持社區方面起到作用。亞裔再也不能讓其他人將自己的社區籠統地混為一談。目前,亞裔正處於危機之中。通過這次冠狀病毒疫情,在全國範圍內有關病毒對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影響的數據少之又少。疫情開始後,將資源分配送到何處成為了政府官員的難題。

在全國各地,各州以及特定社區,藉助準確的人口普查數據,可以證明需要在何處部署資源。在冠狀病毒如何影響數據中,缺少了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的相關情況。最初,報告並沒有表明社區中的人死於該病毒的速度比其他種族更快。大約有十九萬美國人死於新冠病疫,但是關於該病毒對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影響的數據卻很少或甚至沒有。太平洋島民美國人的死亡率高於亞裔美國人社區,但也是花費了數月的時間才報導了這些少量的統計數字。大家仍然無法準確瞭解這其中具體差距的程度。亞裔美國人社區是美國人口增長最快的社區。大家得知這個事實是源於二O一O年人口普查數據。如果不是每個人都填寫二O二O年人口普查,大家將無法知道這是否屬實,也無法知道自己的社區如何成長或變化。大家也不能要求建立新的學校,老年護理服務,或在國會,州立法機關及當地的教育委員會中爭取公平的代表席位進行辯論。

全國的社區中有超過五十個詳細的子分類,它們的社會和經濟指標均有顯著不同。二O二O年人口普查的詳細數據是打破「模範少數族裔」刻板印象的關鍵。一直以來,這種刻板印象被用來抹除亞裔美國人受歧視和排斥的歷史,也被用來掩蓋大家的擔憂,即無法認識到亞裔美國人羣體之間的關鍵差異和優先事項,因而也成為了亞裔社區中政府資源匱乏和缺少投資的藉口。

社區中某些人可能現在家中有經濟困難,或業務勉強維持生計,或是擔心能否保住工作。人口普查的數據會告知政府將資源部署在哪裏以協助大家的業務發展,在哪裏派發醫療用品或派遣醫療人員,以及告知企業在哪裏新建或重建。大家必須充分參與普查,以確保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能夠被納入規劃和獲得我們應得的資源的份額。

但如果不填寫人口普查,這一切就不可能發生。回覆的截止日期已經延長,因此,亞裔社區該做正確的事,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現在在疫情期間,大家可能不清楚要做什麼或者怎麼做才能在抗議和集會中呼籲種族公正,但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改變大家的可見度。通過填寫人口普查,亞裔才能被看到,被算上。十分鐘的時間,大家總有吧?

Filed Under: 新聞, 特寫,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人口普查, 冠狀病毒, 歧視, 疫情, AAJC

華大研究出租廣告措詞 隱晦含意分化族裔與鄰里區

September 10, 2020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根據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一項專門針對租房廣告用詞的研究報告顯示,雖然聯邦自五十多年前經已規定,禁止出租房屋的任何歧視行為,包括種族與性別等等,但在本地出租房屋廣告中,卻還是發現很多鄰里區的出租廣告,一看即可以分辦出區內的族裔階層及特徵。

當然現時租房廣告用字已較含蓄,並沒有如一九六八年以前會直接指明祗租給白人租客的字句。但房東為了吸引他們心目中的租客,都會用上一套市場共識的編碼語言。例如本地以白人為主的首府山及中央地區,出租公寓廣告上大家鮮有見到提及建築備有「二十四小時安全監控及私人地域」的字眼。因為有監控設施表示該區並不安全。這些用字大多數會呈現在西雅圖南區出租廣告。

在白人區的出租房廣告不難發現大多數強調鄰里區步行性良好,建築物典雅,靠近飲食娛樂場所。反之而在非白人區的出租屋廣告大多強調出入方便,靠近公共交通。但近年由於強調減廢氣與環保,公共交通方便又被混合在不同的族裔居住鄰里區內。

今次華大的研究並沒有做任何結論,因為租客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鄰里及他們認為合適的族群,故此那些隠晦含意的廣告詞也是應市場需要而會繼續出現。

Filed Under: 新聞, 特寫,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出租, 廣告, 族裔, 歧視,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平權法案多樣情

November 7, 2019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毅成

在美國, 《平權法案--Affirmativeaction / Affirmative Act》又稱為積極平權措施,是指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法律要求的平等機會。這些措施是為了防止在「膚色、宗教、性別或族裔出身」上,對僱員或就業申請人的歧視。例如美國勞工部提供的扶持行動包括宣傳活動,有針對性的招聘,員工和管理的發展以及員工的支持計劃。

歷史發展

美國平權運動是1960年代伴隨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女權運動、性革命等一連串民權運動興起的一項社會運動,並於民權法案通過後進一步擴大。

1965年由民主黨政府的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發起,主張在大學招生、政府招標等情況下照顧如少數族裔、女性等弱勢群體,是一個特定時期「族裔優先」的法律,保障他們不會在教育及工作方面受到歧視及不公平對待。

是最具爭議的法案

1961 年, 肯尼迪( John F . Kennedy)總統簽署了第10925號行政命令,規定聯邦政府需僱佣並平等對待少數族裔工作人員,這是《平權法案》第一次正式見諸政府文件。

自實施以來,少數族裔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的狀況明顯得到改善。然而僅僅以族裔、膚色、性別等群體差別作為得到優惠措施的標準逐漸受到質疑:只要是少數族裔或女性,在很多社會領域的競爭中都可以享受若干照顧;與此相反的族裔或人群,即使他們擁有明顯高於少數族裔的能力和成績,在競爭中也無法勝出。「逆向歧視」逐漸成為平權運動繞不開的絆腳石。《平權法案》也成為當代美國最有爭議的法案。

支持者認為,致力於少數族裔和有色人種的利益保護,真正將公平、公正的價值觀付諸實踐。反對者則認為,法案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憲法原則,它把以族裔、膚色、性別等為基準賦予的權利凌駕於公民權利之上,在競爭中對一個人的評判應著眼於其能力大小,而非族裔或膚色等其他因素。

白人支持率最低

兩位亞裔學者日前在《社會科學-Soci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指出無論亞裔是否屬於平權措施的受惠者,白人對平權措施的支持率都是最低。

研究發現,僅有26.7%的白人支持在職場踐行平權措施,在招聘及升遷事項中給予非裔優惠政策。當亞裔與非裔同成為少數族裔受惠者,白人的支持率跌至23.4%。而當亞裔被描述成與白人一樣的平權措施受害者,白人對平權措施的支持率則反升至32.9%。

無論亞裔為受惠者或是受害者,白人對平權措施的支持率在所有族裔中均是最低。

堅定支持者的族裔

在平權運動之前,非裔美國人已經為爭取自身權利奮鬥了很久。縱觀美國平權運動半個世紀的歷程不難發現,權利的平等和機會的平等並非出於天賜,它來自非裔美國人持續不斷的抗爭。而這種抗爭能夠產生實際的效果。

而東南亞裔群體貧困率高,在平權行動以及其他社會正義問題上,他們的利益往往與黑人和拉丁裔群體一致。調查中顯示往往不被視作亞洲人的南亞人口,他們也是平權運動的堅定支持者。

不同代亞裔看法不同

據研究顯示,在亞裔社群當中,三代移民對在職場中給予非裔優惠政策的支持率,要比一代移民高出近三倍。對此,研究者之一、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社會學副教授陳凡(Van Tran,音譯)表示,一代亞裔移民在祖籍國往往沒有與平權措施相似的政策。當他們帶著不錯的教育背景與專業技能移民美國時,這些資本往往無法在勞動市場中有效轉換,可他們又不能像非裔一樣受惠於職場中的平權措施,加上對美國社會與主流的接觸和認知不多,一代移民認為自己是種族歧視與平權措施政策的雙重受害者,故會因自己與後代的利益受損而攻擊該政策。

部份亞裔認為,現實中的平權法案,不僅不保護作為少數族裔的亞裔,反而對亞裔的傷害多於對白人的傷害。甚至在一些情況下,白人將從中受益。 然而事實是此法案對亞裔是絕對受益的。舉例來說:

在大選前,華盛頓前州長駱家輝努力說服亞裔美國人支持88號公投。擔任過商務部長兼駐中國大使的他,說自己感到有被迫向前邁進推動平權法案的部份原因,是他從平權行動中受益,比如能入讀耶魯大學就是一例。他表示最近的一些移民不理解美國日益嚴重的種族不平等。亞裔美國人在我們的社會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確保其他族裔也能享受這些機會。改善多樣性可以幫助提高所有學生的教育經驗,同時也可以幫助培養歷史上處於邊緣地位的學生。少數族裔需要能夠在各個領域有發展和發聲的機會,唯有平權法案才能讓我們繼續往前進達到此一目標。

華盛頓州的樂透獎 (lottery) 於1982年由州長John Spellman簽署成立。當年適逢西華報創業,與其他少數族裔媒體一樣,西華報也亟需廣告商的支持才能生存壯大。但州府樂透部門因這些少數族裔媒體發行量少影響力低拒絕給廣告,於是這些媒體聯合上訴州府。幸得當年華州參議員黑裔George Flemina以平權法案的規範和實施,強烈要求州府樂透部門不得有歧視少數族裔媒體的作法,必需支持弱勢族裔的生意以扶植族裔社區經濟及文化的茁壯。由於平權法案使西華報在早年創業維艱時確實受益,才能為社區作出37年的服務和貢獻。

結語

美國這個多民族與族裔沙拉盤式混合的多元文化環境中,強勢族裔如何與弱勢族裔共處,強勢群體如何與弱勢群體共存,將是美國社會面臨的全新挑戰。

至截稿止,88號公投
支持率是48.67%
反對率是51.33%

Filed Under: 副刊, 法律,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宗教, 平權法案, 歧視, 白人, 美國, 美國勞工部, 聯邦政府, 非裔

法官裁定:哈佛歧視亞裔不成立 支持平權法案學生獲改革者獎殊榮

October 3, 2019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作為全美最頂尖高等學府之一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此前被指涉嫌在招生中歧視亞裔學生,遭到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起訴。

時隔一年,地區法官艾莉森·布羅斯(Allison D. Burroughs)否定了這一指控,並稱法庭不會去破壞一個「非常良好」的招生項目體系。法官在10月1日公佈的裁決中寫道:「法院不會僅僅因為它還可以做得更好,就去廢止一個非常良好且符合憲法規定的錄取項目」。

案件並沒有經過陪審團審理,前後經過近一年之後才最終達至裁決。預計SFFA將會對裁決提出上訴,這意味著案件很可能會最終遞交最高法院。

訴訟發起組織表示,哈佛大學在評估申請人時,不公平地將種族因素考慮進來,迫使亞裔美國人在爭取被哈佛錄取時不得不面對更高的門檻。校方使用一個「族裔平衡」系統來限制學校裡的亞裔學生人數,以此來為其他族裔保留一定的名額。假如不考慮族裔因素,只考慮學習成績,亞裔學生的錄取人數將比目前多一倍。

哈佛大學方面表示,他們是通過一個「整體」的策略體係來評估學生,族裔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考慮因素,學校裡的亞裔學生人數一直在上升,現已佔學生總人數的23% 。其他長春藤聯盟的名校和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ACLU)在這宗案件中都對哈佛大學表示支持。

雖然法院裁定哈佛歧視亞裔不成立,但在此次支持平權法案的行動中,一些亞裔學生表現十分勇敢堅定,學生代表Sally Chen及Jang Lee獲得2019年度美國勇氣獎的改革者獎項(Changemaker Award)。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SFFA, 亞裔, 哈佛大學, 族裔平衡, 最高法院, 歧視

1000動議案 對亞裔孩子不公平 並且分裂我們的社區

September 19, 2019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西華報姐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特約評論員Yvonne Kinoshita Ward

Yvonne Kinoshita Ward是華盛頓亞裔律師協會前任主席和華盛頓亞太美洲事務委員會前任主席。她兩次被《西北亞裔週刊》評為亞裔社區的最佳撰稿人,並因促進法律職業的多樣性而被授予華盛頓州司法協會Carl J. Maxey獎。

在政治知情人士的推動下,這裡的亞裔正面臨他們的孩子在未來會遭受一個令人不安的威脅:一場拒絕給予亞裔孩子教育機會和政府就業的運動。這一威脅是通過第1000號動議案(在你的投票中稱為第88號全民複決議案)實現的。該動議案將在大學招生錄取、公共就業和政府合同方面實施種族配額和上限。

目前,在華盛頓,根據我們的民權法案,這種歧視是非法的。但是政府和大公司知情人士希望通過第1000號動議案(I-1000)來廢除這些權利。這是對我們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終極背叛。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非常努力地工作並且忍受了殘酷的種族歧視。我們必需尊重這些犧牲,確保亞裔孩子不會被剝奪尊嚴,被剝奪公平和長輩們為他們贏得的尊重。我們必需拒絕I-1000。

I-1000通過配額和上限使反亞裔的偏見合法化,對哈佛的訴訟揭示了亞裔家庭所知道的事實:大學院校歧視亞裔學生。根據哈佛的平權行動政策,亞裔學生的SAT分數要比其他群體高出至少300分才會被接受。哈佛隨後對亞裔學生的入學人數設置了上限。盡管亞裔申請者在每個客觀類別中的得分都明顯高於所有其他群體,但他們的錄取率最低。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醫學院的平權行動政策上。在這些政策下,其他群體被錄取的比率是MCAT和GPA成績相同的亞裔學生的10倍。

如果I-1000通過,反亞裔的歧視將通過哈佛式的配額和上限在這裡合法化,而I-1000背後強大的知情人士將這些配額和上限隱匿在不可告人的漏洞中。各機構將按種族統計學生和僱員,決定哪些種族獲得優先地位,為這些種族設定目標,並做出有利於這些種族的大學錄取和招聘決定。根據定義,這些就是配額。它們將在政府的各級層面得以實施。官僚們將被授權根據他們所偏愛的種族地位來決定將誰納入大學院校和政府就業之內,將誰排除在大學院校和政府就業之外。亞裔非常清楚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經常被當權者排斥在外。

I-1000將通過利用一個充滿內幕的政府機構,對我們實施上限,來使這種歧視合法化。因為我們的孩子是亞裔就剝奪他們的教育和就業機會,這是不公平的。雖然我們作為父母已經得到教育和工作,但我們的孩子還沒有。如果I-1000通過,他們將會感受到歧視亞裔的全部影響。我們必需站起來拒絕I-1000。

I-1000分裂我們

I-1000具有分裂性,它使各種族互相對抗。它甚至撕裂了我們自己的社區:亞裔內部人士正在攻擊反對I-1000的亞裔,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並把他們邊緣化為局外人。這就是I-1000所做的,就像一個計劃。想像一下如果I-1000通過將會發生什麼。我們必需拒絕I-1000。

我們不能再沉默了

亞裔被視為民權運動中沉默的繼子而被忽視。我們一貫支持平等對待所有人,但當我們面臨歧視時,我們被忽視。面對教育領域的種族主義,比如哈佛大學,沒有一個支持I-1000的所謂民權組織站出來支持我們。事實上,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甚至稱贊這種歧視。

這些團體過去無視我們,現在他們希望我們支持對我們孩子的歧視。對此,我們必須說不。為了紀念那些在我們之前犧牲如此之多的人們,為了那些沒有做錯任何值得歧視的事情的孩子們,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與這種偏見作鬥爭。我們必須在投票箱前表明立場,因為在那裡,反亞裔的勢力不能忽視我們。手裡拿著你的選票,關注我們孩子的未來,關注他們擁有尊嚴的權利、他們得到公平的權利、以及他們受到尊重的基本權利。拒絕種族主義。拒絕I-1000。

Filed Under: 副刊, 法律, 首要 Tagged With: ACLU, I-1000, SAT, 亞裔, 亞裔學生, 哈佛, 大學, 歧視, 民權法案, 華盛頓, 西華報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從夢想到現實:APCC開啟通往新家園的大門

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堅定的決心,亞太文化中心美麗、充滿活力、最先進的設施已經完工。 APCC已於2025年8月29日舉行節日盛大開幕式以紀念這一里程碑。 新地址是:4851 South Tacoma Way, Tacoma, Washington 98409。 29年來,APCC一直在穩步發展,並一直在尋找一個永久的家。 多年來,APCC員工在Sheraton … [繼續閱讀……] about 從夢想到現實:APCC開啟通往新家園的大門

宣佈新的APCC會員計劃!

探索與亞太文化中心聯絡的多種方式,同時享受獨家會員福利。 成為會員意味著加入一個充滿活力的社群,慶祝亞太地區的多樣化文化和傳統,同時支援APCC對社群的使命。 作為會員,您將全年享受特殊福利,包括: 1、Judie … [繼續閱讀……] about 宣佈新的APCC會員計劃!

Patsy Surh O’Connell 個展

展期: 8月29日至9月6日(2025年) APCC Jade Choe Gallery地址 • 4851 S. Tacoma Way, Tacoma, WA 與藝術家會面: 9月4日下午四點至六點 《永恆的綻放牡丹致敬Eternal Blooms: Peony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O’Connell 個展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西市公立學校的安全觀察監測中心 從今年秋季開始,西雅圖公立學校將開始推行「安全觀察」應用程式和相關電腦程式。其目標是將發生在校內的威脅事件進一步惡化之前盡早進行通報;通過應用程序、短信或網絡來識別可疑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報導

參觀現代住宅 9月13日(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多個地點。西雅圖現代住宅之旅是自駕參觀西雅圖和東區的現代住宅,有機會與建築師、設計師和建築商會面,適合10歲以上(可以)。 交響樂的開幕之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報導

生活訊息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博物館 通行證計劃又回來了而且比以往更大,有15個景點可以免費參觀。在中斷了幾個月之後,這是在預算內參觀西雅圖博物館、水族館和動物園的好方法!在2025年8月又增加了兩個景點後,西雅圖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