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意見

新冠疫情期間,讓我們一起投入那些不健康,但卻令人愉悅的美食之中吧!

June 3,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最近,我故意打破了自己的健康飲食規定。我的讀者們或許會為此大吃一驚。雖然我一直在宣揚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我也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吃到一些不健康的美食。

如果我告訴你它們是什麼,你肯定會覺得很好笑。沒錯,在新冠疫情的一整年裏,我一直超級想吃法式吐司和草莓華夫餅 (French toast and strawberry waffles) 。各位大概會說,這些不過是卡路里(calories)、全是加了糖漿和奶油用白麵粉做的麵包,和那些餐館永遠不會讓顧客知道的不健康但美味的配料。

The Cheesecake Factory 超棒的草莓華夫餅。 (攝影: 吳靜雯)

為了不讓自己在這瘋狂又要命的一年裡生病,我一直過著嚴於律己的生活。96%的時間我都以健康的飲食作為我自己和丈夫的一日三餐。一頓健康的午餐是蘋果鱷梨堅果沙拉,搭配麵條或麵包,而我們的晚餐通常是蔬菜、海鮮或肉類。但吃了一段時間,這些食物就變得乏味而無聊。我想做個壞孩子,而不是乖寶寶。讓自己保持健康什麼的見鬼方法,就讓它暫時滾到一邊去吧!

相信我,丈夫和我嘗試過在家做法式吐司,不過沒有成功。雖然我還是吃掉了它,但是真的不怎麼好吃。這一點也不能滿足我,反而讓我愈來愈想要吃到真正的美味的法式吐司。而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去餐館大塊朶頤一番。

但是,居家令讓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去餐廳吃飯。相比之下,我們更願意叫外賣。而我在新冠疫情期間最渴望的這兩樣美食必需在剛出爐的時候趁熱吃,不能叫外賣。吐司和華夫餅如果不馬上吃,過幾分鐘就會變得軟塌塌的。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社交距離,我們也不放心去任何一家餐廳,即使是在接種了疫苗之後。再說我也沒時間去找那些好吃的美食。

有一天,我們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城裡最好吃的法式吐司。令人驚訝的是,一家海鮮餐廳竟然能做出這麼美味的吐司。我們原本是去吃煎牡蠣的。請注意,我喜歡煎的,而不是油炸的。前者不會那麼油膩,味道也更好。

(攝影: 吳靜雯)

因為那天是復活節。這家餐廳在早午餐的菜單上增加了法式吐司。咬了一口法式吐司,我簡直猶如置身於天堂。那感覺真是太美妙了!因為我下次再來這家餐廳的時候,可能就不會在菜單上找到這道菜了。

我從沒想過會吃到這麼豐盛的午餐。煎牡蠣怎麼樣?還可以,只不過所有的讚美都被吐司搶走了!那天的吐司鬆軟柔綿,造型、味道和大小都很完美,入口即化。 雖然我在品嚐法式吐司的過程中非常開心,但我難以置信地看到,這家餐廳將很多沒有預定座位的客人拒之門外。看到一家餐廳有這麼多空座,卻不被允許坐滿,真是令人難過。餐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潛在收入被趕走,卻什麼也做不了。當時,我們華州只允許餐廳開放50%的用餐座位。

法式吐司早午餐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是能夠滿足我渴望的大事。如果這樣就能讓我開心,我只想感激自己童心未泯。演員Michael Douglas在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雜誌(AARP Magazine)的一篇文章中說過,他年輕時所追求的快樂與現在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如今他已經76歲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在尋找美好的時刻所帶來的快樂」。

Elliott’s Oyster House 最美味的法式吐司 (攝影: 吳靜雯)

在新冠疫情期間,尋找簡單的快樂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時,我會自己創造這些小快樂。它們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更有趣,更有活力。有時候,不管我注意與否,它們就在我的周圍。別把你的小快樂當成理所當然的事。

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天用心去發現這些小快樂。它們有一種魔力,能在我們害怕、不確定和沮喪的時候鼓勵我們。當你回味起生活中這些珍貴的回憶時,它們能幫助我們更輕鬆地度過每一天,有時甚至是一整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

令我驚訝的是,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我也能輕鬆地發現一些幸福的瞬間。它提醒我,「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但仍然值得我們堅持下去。」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健康, 沙拉, 社交距離, 餐廳

口罩是給誰用的? 亞洲人或者也是美國人

May 27,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口罩一直是東方和西方、左翼和右翼爭論的話題。然而,口罩給我帶來的好處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盡管我也不喜歡戴口罩。

有一段時間還有人拿口罩開玩笑說:「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戴口罩,那這些人很可能是共和黨人。」關於口罩還有另一個刻板印象,那就是「亞洲人更傾向於戴口罩。」其實也不盡然。去年2月,我的美籍亞裔朋友試圖爭辯說,口罩不能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現在,她已經有了不同的觀點。

5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懷著慶祝的心情宣佈,完全接種疫苗的美國人不必繼續戴口罩。他的動機是要鼓勵更多的人接種疫苗。但這條新聞確實給了我一個博客主題,因為它立即引發了民眾的疑惑和分歧。而我們專欄作家喜歡討論的就是像這樣具有爭議的話題。

從那以後,更多接種過疫苗的美國人選擇仍繼續戴著口罩,即使他們可以選擇不戴。不願放棄囗罩的他們,相信口罩可以保護他們免受拒絕接種疫苗者的傷害,同時一些不誠實和自私的人甚至不願透露自己沒有接種疫苗。這扭轉了去年許多美國人對口罩持強硬抵制和懷疑態度的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美國人以前從未經歷過這種大規模傳染病。這也可能是因為口罩本身起源於亞洲。

在新冠爆發的前幾個月裏,白宮(The White House)和疾病控制中心(CDC)就佩戴口罩的問題給出了完全矛盾的信息。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川普的衛生署署長(Surgeon General)Jerome Adams博士,於2020年2月29日在Instagram上發帖稱:「說真的,大家別再買口罩了!」後來他改變了這一說法。

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後來也改變了看法。福奇解釋說,他不建議使用口罩,是因為他擔心如果公眾大量購買口罩,將導致醫護人員的口罩供應出現短缺。

當然,最大的反對者是前總統川普。他不僅不相信新冠病毒的存在和嚴重性,還用他的言行阻止美國人戴上口罩。在他競選的最後一週,他的籌款集會和在白宮舉行的活動,都不要求參與者佩戴口罩。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他的安保團隊中有130多名成員感染了COVID,這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稱,48名與白宮有關的工作人員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當然,他自己、第一夫人Melania Trump和他們的兒子Baron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他不負責任的行為和言語激怒了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

「川普殺了很多人,」有人說。《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等報紙的社論指責他雙手沾滿鮮血。

口罩是唯一的武器

2015年當選的西雅圖市議員Debadutta Dash在旅行禁令實施前剛從印度回來,他非常認同口罩有助於阻止病毒傳播。印度是目前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和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上週,印度僅一天就報告了超過4500例的死亡人數。

當Dash在印度的時候,他很震驚的發現在他入住的酒店內舉行的450人的婚禮上竟然沒有人戴口罩。他覺得很不舒服,於是離開去了另一家酒店。那家酒店內也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依然沒人戴口罩。

Dash說,在印度抗擊新冠肺炎取得了一些成效之後,人們開始放鬆。現在印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異病毒(virus variants)。他說:「當病毒進入體內之後,它會重組並變得更加致命。」即便疫苗也不是100%有效。Dash說,表爾威男子Prem Lal Bahoth,是一名IT專業人士,也是Quadrant Resources的一名員工,他在4月份回印度探親時感染了COVID並死亡。他在去印度之前已經接種了強生的疫苗。這名男子還有妻子和一個18個月大的女兒。

我知道口罩有用,盡管我不怎麼喜歡戴。我從香港那個我長大的地方學到了教訓。到目前為止,受益於口罩和其他安全措施,我和家人得以遠離病毒。盡管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四高的地區,但在最近20多天其居民中沒有出現任何新冠肺炎病例。這是一個里程碑。但香港今年已經幾次達到過這樣的里程碑。唯一的病例來自外來的旅客。

口罩是香港人唯一對抗病毒的武器。不像一些抵制口罩的美國人,沒有人需要強迫香港人戴口罩。每個人都會自動也自愛戴著它,即使是在華氏90多度的炎熱夏天。其他措施,如社交距離和接種疫苗,並沒有在香港得到有效實施。因為在香港擁擠的交通方式和工具下,如地鐵、公共汽車和小巴,是不可能保持社交距離的。當然更別說升降機(elevator)。香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高樓大廈,有9000棟,超過了紐約和任何其他中國城市。

香港人乘大樓內的升降機時怎麼辦呢?我的親戚說:「如果可以,我會等下一次人少些的升降機。如果裡面有4-6個人,那我們每個人都會面朝升降機的牆壁站著。」我在香港的大部份親戚都還沒有接種疫苗。他們有些猶豫,因為每一種疫苗,包括科興(Sinovac)、強生(Johnson & Johnson)和輝瑞(Pfizer)都有一些問題。所以疫苗接種在那裡還沒有被完全接受。目前,我的很多朋友和親戚仍然把自己關在家裏。你能想像住在自己搭建像監獄的閣樓裡,那會有多沮喪嗎?

口罩帶來的靈感

去年,當新冠死亡人數和感染率急劇上升時,我們報社的業務也遭到了重創。去年5月,Outdoor Research公司(OR)請我們刊登分類廣告,而當時大多數企業都在關閉和裁員。OR公司卻正在招聘、擴張,有超過100個口罩生產崗位,而不僅僅是公司原本生產的運動服裝。那真是一股清流。

所以我採訪並寫下了關於OR公司的文章。口罩啟發了OR公司,反過來也給了我靈感,讓我寫下了他們在「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的精神指引下,所做的創新和創造的就業機會。我感謝它給我提供的報導靈感和給《西華報》帶來的廣告業務。

更令人振奮的是, 得知醫用口罩是在1910年中國東北滿洲鼠疫(Manchurian Plague)時由馬來西亞華裔流行病學家(Chinese-Malaysian epidemiologist)吳連德博士(Dr. Wu Lien-teh)發明的,這一發明同時促使了N95口罩的發明。

吳博士用手術膠帶和紗布綁在一起做成的口罩遮住自己的臉。他的一位法國同事不相信吳博士開拓性的理念並拒絕戴口罩,後來病死了。

我們仍然需要口罩

西雅圖- 金郡公共衛生官員Jeff Duchin博士(Seattle – King County Public Health officer Dr. Jeff Duchin)在他的推特(Twitter)賬戶上敦促大家仍要佩戴口罩,盡管疾病控制中心(CDC)說如果民眾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就可以不再戴口罩。

據《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在認同Jeff Duchin博士的一份聲明報導稱,疾病控制中心(CDC)「這麼早就取消疫苗接種人群佩戴口罩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截至5月25日,全美有50%的人接種了疫苗。

這段日子,我們很多人都在考慮旅行。請務必帶上口罩,因為旅客在飛機上仍需要戴上。疾病控制中心(CDC)對於佩戴口罩的指導方針是:除乘坐飛機外,在到訪醫院、療養院、監獄和無家可歸者的收容所時也應佩戴口罩。

出門時一定要記得帶上口罩。在你的口袋或錢包裡放一個,以防萬一,因為你也不知道遇到的人是不是都接種了疫苗。在新冠疫情真正結束前,口罩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救世主。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CDC, 印度, 口罩, 川普, 拜登, 新冠疫情, 疫苗, 西華報, 香港

注射新冠疫苗後要做的六件事

May 20,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對男人來說,女人戴不戴耳環可能不是件什麼大事。但是對我們女人來說,耳環就算不是身份的象徵,也代表著我們的女人味。我決定戴哪副耳環花費的時間比決定穿哪套衣服還要長。但是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好好妝扮自己了。我以前最在意的規矩和習慣去哪了!在新冠肺炎期間,我們見不到朋友,哪也不去,每天過著自我隔離的生活,為什麼還要打扮自己呢!而且戴著口罩讓我們看起來一點也不美。

我意識到去年我每天都穿同樣的那幾套衣服。我的耳洞幾乎都快封死了。新冠肺炎偷走了我對化妝、享樂、無畏和冒險的渴望!

當朋友們邀請我出去吃午飯時,我仿佛聽到了酒店裡叫醒旅客起床的電話,要我快點醒過來,讓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軌。我決定重新戴上我的首飾,當然要有一對漂亮的耳環。疫情期間,我們忽視了太多自己的感受!而在此同時,你們之中又有多少人沒去看牙醫和進行體檢?

我們的生活在這場新冠疫情中停滯不前。而現在,就在我們接種了疫苗之後,是時候該認真做些事了。

1. 紀念逝去的人們

我希望能出席幾位因不同原因去世的朋友的葬禮,並安慰他們的家人。然而,在疫情期間,舉行葬禮是不可能的。新冠肺炎奪走了許多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然而他們的家人和摯愛親朋連一場葬禮也無法為他們舉行。現在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接種了疫苗,逝者應該得到一場適當的和有尊嚴的生命告別儀式。疫情期間,這樣的活動應該在室外舉行,不妨準備一些食物野餐或午餐。因為中國傳統習俗文化中,在葬禮結束後大家一起吃頓洗穢酒是必不可少的。

喪禮活動應該要從正面去紀念並歌頌逝者的生命,所以應該伴隨著的是生動的講述,而不是悲傷的悼辭。告訴我們能從驟然逝去的親人身上學到些什麼人生的經歷和啟示。

如果逝者是佛教徒,可以通過佛教儀式來引導他/她的靈魂轉世。如果你是天主教徒,也許可以為逝者做一場彌撒。遲做總比不做好。如果你無法做到上述狀況,那就帶著花或信去拜訪他/她的墓地,跟他們做個最後的告別。

2. 翻開你人生的新篇章

新冠疫情讓我們許多人在生活中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改變。有人說:「如果必需回到辦公室上班,那我就要找一份新的願意支持遠程辦公的工作。」也有人說,「我們該要個孩子了,」而這出自一對在疫情爆發前不想要孩子的夫婦之口。還有人說,「我想退休。」或者,「這是我遺願清單上要去的地方。」

也許,「我想搬到」另一個城市或者其它州。總之,是時候開啟我們生活的新篇章,去迎接新的挑戰或新的環境。不要因為沒有給自己機會去嘗試而後悔莫及。

3. 牙科護理和平均壽命

推遲洗牙是不好的。在幾項調查中都有牙醫表示,在疫情期間,斷齒和牙科急診的病例有所增加。

據口腔健康基金會(The Oral Health Foundation)一項關於牙齒脫落和死亡的研究表明,我們擁有的牙齒數量與我們的平均壽命顯著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在70歲時擁有20顆以上牙齒的人,比那些擁有不足20顆牙齒的人的壽命更長。

我的一個朋友說她每年要做三次洗牙和口腔檢查。由於新冠爆發,她沒有去看牙醫,而是通過每頓飯後刷牙來照顧自己的牙齒。

過度刷牙會磨損牙釉質降低了對牙齒的保護。去年我沒有錯過任何一次定期的牙醫預約。我的牙醫診室既乾凈又安全,並遵守所有的安全措施和本州的疫情指導方針。在入口處,有人為我驗體溫,在醫生開始為我檢查和治療之前,我還會用準備的消毒漱口水漱口。整個診療過程讓我感覺很好。所以,去看牙醫吧!

4. 體檢

如果你錯過了2020年的年度體檢,是時候在今年要做一次了。不過我已經有一年多沒做視力檢查了,我想我需要盡快去預約。

我很幸運的在居家令之前做了一次體檢。最近,我又做了一次檢查。有關疾病的早期排查,包括癌症,這是治癒疾病的關鍵。

一些常規檢查,包括採集你的尿液和血液樣本以檢測任何類型的疾病。被一根針紮進身體去抽血可不是件愉快的事。我總是驚訝於醫療科學可以從一滴血液中判斷出你的健康狀況。它可以顯示膽固醇水平、鐵水平、維生素B和葡萄糖水平。也可以排查多種疾病,包括癌症或中風,肝臟或腎臟功能不全,都可以從化驗報告中看出端倪。

看到自己的化驗結果正常,你就可以放心了。如果不是,你也可以努力改善一些已經發現的健康問題。健康意識是保持健康的先決條件。

還有一些朋友推遲了乳腺檢查。現在是時候行動了。

最近,我還檢查了骨質密度。這種檢查既有效又安全。從我到達診所到完成這項檢查大約花了35分鐘。每週或隔週安排一個預約,這樣你就不會被鋪天蓋地的醫療程序搞得不知所措。

5. 美容

整整一年, 我都沒怎麼化過妝。化妝幹嘛? 又沒人能看到我們。不塗口紅,是因為會蹭到口罩內面。我沒心情打扮自己。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化妝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快樂和滿足。接種疫苗之後,我改變了我的態度。這不是好看與否的問題,這是愛自己和享受生活的一部份。

除了每天換衣服,我還發現我有很多衣服應該捐給Goodwill,但有點捨不得。我正在做清理篩檢。至於化妝,只要我們戴著口罩,我就不化妝。因為根本沒有意義。如果說對這個新習慣能帶給我什麼安慰的話,那就是讓我省了不少錢,但這對刺激經濟沒什麼好處。

6. 和所愛的人在一起

夏天就要來了。弟弟正在組織家庭旅行,準備帶上他的孫子孫女去阿拉斯加。和所愛的人團聚是件好事。國內旅遊現在很熱門。開啟那些你一直推遲的旅行吧!在計劃的時候要註意安全。租一輛房車給全家遊玩。但還是要小心防護。

如果在家裡聚會,那應該安排在院子裡。戶外是最好的場所。忘記那些精心安排聚會的豪華場所吧!在公園或戶外,野餐或燒烤,都是不錯的選擇。

去年,我們失去了太多,包括我們所愛的人。我們有太多太多悲傷的回憶。讓我們在這個夏天好好彌補自己,好好享受我們最最珍貴的時光。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新冠疫情, 旅行, 體檢

「瘋狂的」媽媽們萬歲!

May 13,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Toshiko Hasegawa和我有一些共同之處,盡管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但也許我們都是「瘋狂的媽媽」!

Toshiko Hasegawa

Hasegawa生下小女兒幾個月後,隨即宣佈要競選公職。Hasegawa是華盛頓州亞太美國事務委員會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 of Washington State Commission for Asian American Affairs),正在競選西雅圖港專員(the Port of Seattle Commissioner)。如果當選,她將成為歷史上首位擔任該職位的亞裔美國女性。但她不是第一個有孩子的女性專員。前專員Courtney Gregoire在競選獲勝時也有年幼的小孩。而她的媽媽是前華州州長。

雖然有些人認為Hasegawa很大膽,但沒有人有資格評判任何一位想要為自己創造一條與眾不同的、有意義的人生道路的女性。事實上,Hasegawa並沒有把她的小女兒看作自己事業上的負擔或是挑戰。

「我認為孩子正是我競選的理由,」她說。「孕育著她,讓我的內心充滿了力量。」

沒有人會對一個競選公職同時有小孩的男人指手畫腳。社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女性就是照顧家庭的不二人選,即便有例外,但女性也應該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而社會從不會這樣要求男性。

我沒有競選公職。但我做過的事也絕對會讓大多數媽媽目瞪口呆。大家知道我是一個出版人。然而,我更自豪的是成為了一個母親,而不僅僅是位報業出版人。當我有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的父母和公婆都希望我辭掉教書的工作,留在家裏照顧孩子。我母親認為做家庭主婦是對一個女人來說最好的生活。我試過,但很不幸失敗了。在我的事業取得成功後,我已故的母親和公婆都為我感到非常驕傲。

我確實辭職了。不過兩個月後,我回到華盛頓大學開始攻讀碩士學位。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我懷上了第二個兒子。當我的兩個孩子分別在三歲和一歲半的時候,我創辦了《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並在一年後又創辦了《西華報英文版– Northwest Asian Weekly》。感謝丈夫的支持,讓我可以同時投身於這兩份全職工作中。

我們這些職場媽媽正在幫助男人解放他們,因為他們不再是家庭中唯一的經濟來源。這不僅可以減輕男人養家糊口的壓力。同時,多一份收入意味著能帶給家庭更好的生活,並有機會建立家庭應急基金。

我的一位女朋友回到了工作崗位,只是因為幾十年前她沒有700美元來為她的三個孩子開一個投資賬戶。現在,當年那些投資回報已變成了黃金般的高價。

我一直覺得我能在兼顧家庭與事業上做得更好。然而這種負罪感對女性的影響要大於男性,這是不公平的。只有說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才能在生活中做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選擇。不用太過在乎別人的想法。單顧家庭或只顧事業對我來說都是不夠圓滿的。我們並不是「瘋狂的媽媽」,而是充滿激情的職場媽媽,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我們也試圖為社會帶來改變。Hasegawa有一長串想要為西雅圖港實現更好未來的清單。

職場媽媽的適應能力很好,可以快速做出艱難的決定,而且對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直覺。舉個例子,在我大兒子5歲的時候,有一次肚子疼。當時,我養育過7個孩子的婆婆來看望我們。那時我正在上班,婆婆在我兒子的肚子上塗了些虎皮油(tiger balm oil)。或許她認為孩子的爸爸在家,所以不用馬上通知我。等我一到家,她馬上告訴我孩子肚子疼。只是看了一眼兒子難受的樣子,我便知道情況很嚴重。

「他需要馬上去醫院,」我說道。我和丈夫立即開車帶他去了兒童醫院。醫生診斷是闌尾炎(appendicitis),他的闌尾破了,需要立刻動手術。我很感激丈夫聽了我的話送兒子就醫問診。


對於那些身為職場媽媽的家庭又需要知道些什麼呢?

接受混亂

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在家裏招待朋友和聚會。一個朋友在日記中寫道,她在一年內在我的公寓吃了三次晚餐。但是有了孩子後,我再也不邀請朋友來我家了。我更喜歡在餐廳招待大家,這樣聚會前後打掃和準備工作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我不想讓朋友看到我亂糟糟的家。家是我的避難所,可以讓我輕鬆下來的地方。我的廚房和餐桌上到處都是書和文件。客廳裏的沙發是我打盹的地方。

不要著急

當剛開始投入報業的時候,我什麽都想嘗試。現在我想給那些想要成功的年輕女性一個建議:不要著急。你有一生的時間去實現你的目標,需要的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花點時間去享受人生中每個階段的冒險和經歷。有時候,需要讓自己慢下腳步,欣賞當下並準備未來。

獲得幫助

Hasegawa做了一件我想做而沒做的事,那就是僱一個兼職媬姆。因為經濟壓力大,我和丈夫幾乎全靠我們自己操持,沒有僱人幫忙。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財務狀況很吃緊。而當我去讀研究生時,我得帶著兒子一起去上課。雖然兒子在整個課堂上很安靜,但我的教授還是不太高興。當我用嬰兒車把兒子帶進課堂時,他朝我做了個鬼臉。實上,當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大部份的約會都遲到了。我實在是無能為力。我永遠感激丈夫,當我在華盛頓大學圖書館學習的時候,他幫忙照顧孩子。順便說一下,我念碩士學位的費用也是他支付的。

男人也應該做家務

我很幸運有一位從不抱怨做家務的丈夫。如今,在更平等的婚姻關係中,男性分擔家務可能是很常見的。幾十年前,我曾親眼目睹很多男人沒有盡到這份責任。

當今世界比我們那個時代開放得多。現在家庭主夫和奶爸更容易被接受。我的那些年輕朋友,夫妻正在共同分擔父母的角色。早上妻子照看孩子,下午換丈夫照顧,這樣妻子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時間。

一村人的支援

撫養孩子需要大家的力量和支援,前參議員希萊莉·克林頓(Hillary Clinton)說。在我的身邊也有一些女性在幫助我照顧孩子。第一位就是我已故的婆婆。她在我生產之後留下來照顧我和孩子,教我如何給寶寶洗澡和吃飯,以及其他寶貴的經驗。

當我創辦報紙時,我已故的姑祖母成了我的媬姆。她和我一起住了3年,直到我最小的兒子長到4歲。如果不是她提出這樣的安排,我永遠也不可能開始我的出版之路。

有一次,丈夫要回香港照顧家人,我媽媽就飛來西雅圖幫我。

還有所有在Calvary路德教會(Calvary Lutheran Church)和我兒子去過的大學托兒所(University daycares)工作的偉大女性。在我兒子入學期間,托兒所沒有男性工作人員。我向所有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女性致敬。

孩子的獨立性

人們認為職場媽媽會忽視孩子。我的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負責任和獨立。他們身心健康,並不覺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有什麼缺失。我的兒子們非常尊重堅強的女性,因為他們一直把我視作他們的榜樣。當他們小的時候認為我是一家之主。把父母視為平等的夥伴和團隊,而不是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這是健康的,尤其是對男孩子來說。也許用「開明的兒子—liberal sons」並不是最貼切的描述,應該說是對家庭動力和夫妻關係有更廣泛理解的兒子。

問問我的兒子們,他們會告訴你,我不總是在家,但我總會在週末和他們共度美好時光。我們經常在吃飯時進行有趣的討論、經常參加他們的音樂會、辯論賽和其他學校活動。

洗衣機、幫寶適等

孩子出生後,因為洗的衣服太多幾乎弄壞了我們才用了兩年的洗衣機。嬰兒和小孩需要經常換洗衣服,因為他們很容易把衣服弄臟。

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洗衣機和烘乾機,只能手洗所有的髒衣服,那樣我一定會發瘋的。當我12歲的時候,家裡所有的衣服都是我手洗的,然後再把它們掛起來晾乾。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沒有熱水和暖氣。這段經歷非常折磨人。洗衣機和烘乾機是現代女性的救星。在1937年,也就是這種機器被發明出來以前,所有的衣服都靠女性手洗。她們根本就沒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

還有,我很感激幫寶適(PAMPERS)產品上市。如果要我每天清洗孩子用髒的尿布,我肯定連吃飯的欲望都沒有。感謝上帝,讓我擁有這些工具,也讓如今的廣大女性得以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

為人父母既是挑戰也是獎勵。我不會為任何事改變我的孩子。此文獻給那些堅持夢想的職場媽媽們,是家庭與事業的兼顧,才成就了我們作為現代女性的驕傲和自豪。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職場媽媽, 華盛頓大學, 西華報

想長壽,吃蘑菇

May 6,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最近我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意外得到了一個超大的蘑菇 (又或稱冬菇、香菇)。

問題是我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這個大蘑菇。要吃掉它麽?還是要把這個美麗的菌菇收藏起來。不是我心存偏見,但是就像很多中國人一樣,我媽一定會說,“收藏!?”你瘋了嗎?不要浪費好東西。”意思是說如果它能滋養我們的身體,那麽吃它就是一種福氣。別說什麽如果或者但是……

超大蘑菇和其他種類的蘑菇(攝影:吳靜雯)

蘑菇的世代演變

蘑菇是亞洲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食材。我在一個“蘑菇”家庭長大。我媽媽以及和我們一起生活的阿姨和祖母做什麽菜都會用到蘑菇。無論是燉菜煲湯,還是烹炒清蒸,蘑菇都是主要的食材。蘑菇象徵著長壽,是新年期間的重要食材。在你看到我後面寫的蘑菇為健康帶來的好處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麽亞洲人相信那些古老的傳說和故事,相信蘑菇具有延年益壽和起死回生的魔力。

烹飪中國和日本蘑菇的傳統方式是需要比較高成本的,因為蘑菇一開始是乾燥的。需要先在水中浸泡一個小時以上,才能讓它們恢復原有的飽滿模樣。

如果你想縮短時間,可以把蘑菇浸泡在熱水中。這樣它會在半小時內發好,以便烹飪。

現在回想起來,我才知道我的家人為家裏烹飪的每一道蘑菇料理花費了多少工夫。如果我早知道這些,我一定會更加用心的品味這些料理。

不過現在已經不一樣了。我小時候,日本和中國的乾蘑菇都很貴。現在的價格合理多了。我已經好多年沒買過中國或日本的乾蘑菇了。我只在亞洲餐館吃蘑菇料理。現在我更喜歡新鮮的蘑菇,無論產自東方還是西方。

吃蘑菇的好處

蘑菇不被認為是植物,而是隸屬於真菌科。有超過一萬個種類。在食品店常見的品種有金針菇,香菇,褐菇,口蘑,杏鮑菇,平菇等等。

亞洲人在烹飪中經常使用蘑菇作為主要食材或配菜的原因是它們很美味,而且可以增加食物的鮮味,尤其是和素菜搭配在一起。每當我沒有時間做湯的時候,我就在骨頭湯或雞湯裏加一些蘑菇。瞬間,一碗濃郁美味的蘑菇湯就誕生了。

我母親的一個朋友沈溺於各種不健康的飲食。她有高血壓。為了應付她的醫生,她會在年度體檢前的一週吃大量的蘑菇來凈化調整自己的身體。然後,她的健康報告就會恢復正常。

蘑菇是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血壓、血糖和膽固醇。它們還能對抗癌細胞和感染,增強免疫力,清除動脈中的斑塊以及許多其他功能。它還不含麩質( gluten-free),能夠對抗細菌和炎症。

當然,也有蘑菇補品,比如靈芝,它因其藥用價值而聞名。我的朋友送給我一盒靈芝丸作為禮物,那是從許氏參業訂購的。許氏參業(Hsu Ginseng)為慶祝週年慶典,特為每一位買它禮品的客戶,都致贈上一份額外禮物。禮盒內的驚喜是一個大蘑菇。這些補品對健康很有好處。日本人、韓國人和中國人都認為蘑菇可以延年益壽。而我服用這些補品的原因是它們含有褪黑素,有助於睡眠。不過,如果你已經失眠有一段時間了,那就別指望瞬間有奇跡了,那是需幾個月後才會發現它的效果。靈芝丸的主要功效是調理身體,使其恢復健康。

蘑菇配青豆(攝影:吳靜雯)

烹飪蘑菇

一位醫生給了我一個建議——千萬不要生吃蘑菇。我不會用蘑菇做沙拉。我會確保它們都煮熟了。不用擔心,太熟的蘑菇也還是很好吃的。即使在高溫下,蘑菇也不會變硬或失去味道。哪怕你的廚藝沒那麽出色,也能把蘑菇做的美味無比。

最近,我的兒媳婦給我們做了一道美味的蘑菇料理。你可以把蘑菇和黃油一起炒,也可以和大蒜、姜、蔥一起炒。我通常和蔬菜或肉一起炒。如果是和蔬菜一起炒,我還會在炒好後加入肉湯,這樣連湯都有了。

人們對烹飪蘑菇有一個誤解,那就是以為蘑菇料理應該以鹹味為主,而不是甜味。但是多年前,我在Queen Anne一家正宗的中華素食餐廳吃到了有生以來最美味的蘑菇甜湯。店主先生用磨碎的甜杏仁搭配金針菇。這道菜叫金針杏仁茶。簡直太美味了。遺憾的是,西雅圖沒有餐廳能做出一樣的菜。

華盛頓湖大道上湖畔的野生蘑菇(攝影:吳靜雯)

採摘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遍佈於西雅圖地區。我在華盛頓湖大道的水邊上看到過它們。但請不要採摘,因為很多野生蘑菇可能有毒。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已故的社區領袖胡國恩夫婦(Ben和Ruth Woo)。他們喜歡徒步尋找野生蘑菇。他們是野生蘑菇專家,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對於那些探索野生蘑菇的人們來說,發現各種奇特的蘑菇令他們興奮異常,他們喜歡尋找形態各異的蘑菇,有些野生蘑菇甚至像樹一樣高大。俄勒岡州的馬魯爾國家森林(Malheur National Forest in Oregon)內發現了一個巨型蘑菇,據估計大約有8650年的歷史。

為了安全起見,你可以欣賞它們,可以給這些看起來很有趣的生物拍照。但千萬不要碰它們。當我初到美國,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Portland, Oregon)上大學時,曾經誤碰過一次野生蘑菇。好像農村女孩第一次進城。而對我來說,情況恰恰相反,一個來自香港的城市女孩,在一個春日第一次看到校園後面的原野。大自然的美麗令我激動欣喜,手舞足蹈,我在草地上酣然入夢,也在草地上採摘野花和蘑菇,而並沒有意識到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我的手指很快就腫了。最後我去看了醫生,手指上縫了三針。我把這段初到美國的經歷寫進了家書,阿姨告訴我,我媽媽看完信後哭了。

當時我真的很害怕,但這也是我在美國的第一次野外探險——一臉的天真無邪自由自在,被那些對我無條件微笑的奇異菌菇所吸引。

華盛頓湖大道上湖畔的野生蘑菇(攝影:吳靜雯)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健康, 失眠, 華盛頓湖, 蘑菇

居家令結束後的生活

April 29,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我們一起吃午飯吧!」朋友們聽說我接種了新冠疫苗後這樣說到。在同意赴約前,我想到了一些在居家令結束之後帶給我的提示和心得。

經過幾個月的隔離,大家都很想念自己的朋友們。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和他們面對面共聚。有些人甚至認為在餐館裡,就算是坐在陌生人旁邊都有一種親切感,似乎也不存在社交距離的壓迫感。然而不管坐在陌生人旁邊有或沒有親切感,我都非常想念和朋友們一起談笑風生的時光,想念從他們眼中看到的快樂,想念他們不被口罩遮住的臉龐。大家都認為接種疫苗後我們就是安全無虞的。但在許多州的死亡率和感染率仍在上升的情況下,這份安全或許並不是萬無一失的。

我們該怎麼辦?不出門?不出去玩?不,我們可以出去走走。我們被居家令限制了一年多,這點自由是我們現在應得的。但是,就在新冠病毒正在變異為傳染性更高的變異病毒時,我們一定得好好想想如何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同時,也能去享受這來之不易的自由。

放慢腳步

不要急著去實現想要做的每一件事。畢竟,經過困居的2020年,事實證明我們可以把所有事情擱置一年。或者,一次只做一件想要的事。忙中易出錯,而這樣的錯誤可能會讓你後悔一輩子。不如花點時間好好計劃一下,三思而後行。

盡管我很喜歡和朋友們一起吃飯,但我不會把這些聚會排的太滿。我的安排一般是在每週五中午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我每週只和家裡以外的人吃一次飯。我不大會改變我的作息。比起晚餐,我還是更喜歡午餐時間和朋友們聚一聚,因為這樣不會影響我就寢的時間。健康是頭等大事。

重新思考一切

培養一個新的心態,讓健康成為生活的目標。即使接種了疫苗,仍然可能會生病,也許不是因為新冠病毒而是其他疾病。好好照顧自己和你愛的人。因為一些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太多,可能導致無法受理你所需要的手術和護理。在外出就餐或旅行時,要多想想如何保護自己的健康。

「你接種疫苗了嗎?」

當計劃和朋友出去時,問問他們是否接種了疫苗是個明智之舉。這個提問並不是無禮之舉,因為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你有權去問,這樣才能決定自己到底要不要和對方出去。我向一位重要的生意夥伴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的秘書去和他確認了。答案是肯定的。這樣我們就不至於在會議期間,一直糾結於他到底打沒打疫苗的這件事。

如果他們還沒有接種疫苗,問問他們打算什麼時候接種。那樣的話,你可以把和他們聚會的日子往後面排一排。或者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保持戴口罩。不過如要一起吃飯可能還不是時候。

外出用餐

雖然4月9日和朋友們在餐館的聚餐讓我很興奮,但我保證我們的聚會不超過4人。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和家人以外的人一起吃飯了。

現在,和一大群人在室內吃飯會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安心。這意味著我不會參加大型派對,除非州長JayInslee宣佈這樣做是安全的。當擁有700萬人口的香港恢復開放時,限制是每桌4人,外加社交距離。也許再過幾個月6個人一桌就沒問題了。

上週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飯時,我們旁邊的桌子起先是空的。等我們吃完飯聊天的時候,服務員帶來一桌5位客人,就坐在我們鄰桌,距離太近了。於是我就先走了。現在,我有個新對策。不要在餐館內待超過一個半小時。待得愈久,健康風險就愈高。

另外一天,我和丈夫在外面吃飯。服務員把我們帶到吧臺區而不是餐廳內。我明白。餐館老闆希望我們點些酒水,也想讓餐廳的生意透過窗子看起來顯得更好。但我拒絕了。餐廳裡沒有什麽客人,坐在那裡我會覺得比較踏實心安。

旅行計劃

這張照片來自SeaTac機場的社交媒體Instagram。

疾病控制中心建議我們現在不要旅行,除非是必要性的。但大多數人都不聽。西塔克機場(Sea-Tac Airport)在三月份平均每天增加2500多名旅客。而在復活節的那週日,全美超過600萬名旅客。

盡管我已經厭倦了足足16個月困在西雅圖的日子,但我還是說服自己晚點再去旅行,「有耐心的才是聰明人。」

如果你已經超過65歲了,那最好還是先收起你的「野心和玩心」。選擇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在熟悉的地方欣賞風景的細微變化也是一種享受。但是別待太久了。我現在可不會去埃及旅行了,盡管那是個令人興奮的地方。不要冒險去一個陌生的,連語言都不通的國度。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著想,現在還是少冒點險吧!

對於那些不想再忍受居家令的年輕人,你們可知道近期新冠病毒的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至40歲之間嗎?所以不要以為自己的免疫力強大到足以保護自己。無論去哪裡還是要注意並遵守防疫措施。最後就是,當你旅行的時候戴兩層口罩會是個不錯的主意。

隨機應變

新冠大流行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一切,家庭,工作,乃至整個社會都在隨之改變。我們大多數的員工都是採取遠程辦公。在新冠疫情之前,我是不會同意這種安排的。但是現在,「不能」這兩個字已經從我的字典裡消失了。這種靈活的工作方式,不僅我的員工喜歡,我也挺喜歡。

對每個人來說,尤其是對那些有家庭,或者住在西雅圖市以外的人來說,這樣的工作方式更加靈活自主。實際上,有些員工甚至比平時做得更多,比如他們會在週末給我發文章。遠程辦公實際上提高了生產力。

但我確實懷念與員工們的互動和合作。比如,要是我需要技術方面的幫助,我總是去找我的老師Han Bui,她是西華報英文版—Northwest Asian Weekly的版面編輯。如果我需要頭腦風暴,集思廣益,我會直接去辦公室找大家共商對策。

然而現在,這間辦公室卻像一個廢棄的倉庫空蕩蕩的,悄無聲息。過去,訪客和讀者都願意慕名而來。現在,我們無法讓他們進來。信件投遞口成了我們的交流工具,用來處理大家寄來的各種廣告和信件。我們只能在辦公室外面和他們聊天。當然,我們的談話通常都很簡短。現在,打電話要比當面交流更好些,也更實際些。

同時,我也很驚訝和感激我們可以通過Zoom會議、電腦和手機完成這麽多事情。盡管有很多障礙,但我們還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感恩所有

我理解每一個人現在都想走出家門,恢復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我不介意耐心地再待在家裏,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感恩。我感恩自己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所擁有的和能夠實現的一切。

我感恩自己還有一份工作,感恩我的員工也能繼續他們的工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Nobel Prize author Ernest Hemingway)說過,「工作幾乎可以治癒一切。—Work can cure almost anything」想像一下,如果日子沒有目標,那我一定無法過下去。

我也感恩我的家人和所愛的人都平安健康。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不用為申請各種援助而感到壓力,因為我最近收到了我的社會保障支票(social security checks)。

創造生活

新冠疫情期間困居的日子,有時還真的會讓人發瘋,但創造力肯定能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我們已經領悟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止一個。COVID是打破常規,改變固有思維模式的最佳時機。

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每週寫作是我的幸運。寫作是創造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能豐富內心的感受,增強表達情感的能力。在編輯付梓《西華報》的過程中,我非常享受排版的過程。一份報紙的排版就像創作一件藝術品——不是用顏料,而是用標題、照片、內容和圖像作為素材。它是《西華報》最具藝術性和趣味性的工作,可以突出,也可以淡化一篇報導。我不做排版的工作,但我的投入和喜愛感是顯而易見的。

我要做的是改良和優化版面,所以我會對印刷紙版做一些調整,也會對電子版進行少許修改,當然,它們本身都是合乎標準的。有一次,我直接把報紙中的內容顛倒過來,原本在裡版的一篇報導被移到了前面,另一篇報導被移到了下方的版面。我很高興我的員工對我如此耐心,我曾在一期報紙上進行了多達13處的修改。

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在做這些事時,我就像是有了另一雙不是作為出版人的眼睛,而是用一個普通讀者挑剔的眼光,來審視每一期報紙。如果我不能做到這些,那怎麽能得到讀者們的支持和喜愛呢?

我就連日常生活中在整理床鋪和疊被子的時候,也會想出很多辦法把這項瑣碎的家務變成一門藝術。烹飪也是培養創造力的好方法。時不時地調整一下家中家俱的位置,改變一下房間裡的裝飾,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新鮮感和幸福感。不是只有藝術家才能實現藝術創作。所以,試試用你自己的藝術去創造生活吧!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讓人想要發瘋的日子應該不會持續太久的,且讓我們大家再堅持、再忍耐一下吧!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健康, 口罩, 新冠, 疫苗, 社交距離, 西塔克機場, 隔離

我接種強生疫苗沒問題

April 22,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幾週前在我接種強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後得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一開始,有些人的回應是羨慕和嫉妒,因為他們也想要接種只需要注射一劑的強生疫苗,而不是必需注射兩劑的輝瑞(Pfizer)或者莫得那(Moderna)疫苗。但是很快,這些人的羨慕和嫉妒就變成了對我們的擔心,因為6名女性在接種強生疫苗後患上了血栓(blood clots),這導致聯邦政府暫停了強生疫苗的接種工作。

4月13日,在暫停強生的新聞公佈後,我和先生收到了來自親朋好友的慰問短信和電話。我很感謝他們的關心,但我真的那麼需要被關注麼?他們真的了解事情的真相嗎?還只是人云亦云,危言聳聽?

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和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的官員所說的「極其罕見」的血栓形成後,我在4月13日早上7點左右收到了第一條有關暫停接種強生疫苗的信息。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標題。但當我讀這篇報導的時候,我很冷靜,因為我知道標題下面一定還會有更多內容和事實。

標題的下面一行寫道「680多萬接種疫苗的人中有6人出現了血栓。」所以,如果你像我一樣順著標題讀下去,你會了解到這些是極少數的案例。不到百萬分之一的疫苗接種者受到影響。到目前為止,在接種疫苗的近700萬人中,只有一人死亡。所以,那些被標題嚇到的人,是不是只看了或聽了一個標題,甚至懶得去看餘下的報導?很多人根本不探究這篇報導的內容,當然也就無法了解事實真相。

四月初接種了疫苗的《西華報》一位編輯也拿強生開玩笑說:「看看我兩週後會不會死?」

我和先生在3月13日接種了疫苗。我們感覺如何?我們,尤其是我丈夫很高興也很放心接種了強生疫苗。我對任何疫苗都能接受。機緣巧合,我先生這回如願以償。整個接種過程中,沒有不舒適感,而且過程很快。從進入藥房到打針,不到10分鐘。即使過了幾週,他也都安好沒事。而我在接種後感覺頭有點沈悶。但還沒有嚴重到讓我無法工作。那天下午,我甚至還採訪報導了華埠慶喜公園(Hing Hay Park)舉行的第一次針對反亞裔暴力的抗議活動。整整兩天,我都忘了從胳膊上取下打針後謢士貼的創可貼(bandage)。我只是想讓大家了解,接種疫苗後,我們是多麼迅速地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閱讀新聞

不得不承認,在我成為一名新聞從業員之前,我為自己也像許多普通讀者一樣的行為感到愧疚。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試圖通過與他人分享新聞報導中最可怕的內容和最糟糕的部份來引起關注,因為他們自己也只是關注這些內容,而不是至關重要的事實或全面完整的報導。

人們閱讀新聞時只關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而往往忽略了「誰,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而這些都是新聞中的關鍵信息。如果只看標題,而不試圖去理解原因,那麼你不僅會錯過這一篇報導,還會助長錯誤的假設,造成誤解。

通過提問來挑戰新聞工作者

即使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也不建議你相信你所讀到的一切。最好的辦法是在讀完報導後提出問題。這篇報導想要表達什麼?這裡面是否存在偏見,是否只是一面或是片面之詞?這篇文章是新聞報導還是觀點評論(commentary)?如果這是一篇嚴格意義的新聞報導,那麼新聞工作者是不是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放進去,除非它有助於理解該報導的複雜性?如果是評論,那麼其表述的觀點是否基於事實和分析?

兩年前,我打電話給《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的新聞從業員,因為他在報導市議會選舉時存在偏見。所有白人候選人的照片都被刊登在頭版新聞中,現任市議會成員也包括在內頁,唯獨缺了一名有色族裔女性候選人。結果是,新聞從業員確實提供了所有候選人的照片,但排版人員遺漏了有色族裔亞裔女性Ami Nguyen的照片。這不是故意的。我很高興《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後來做了更正。在那之後,Ami Nguyen甚至出現在頭版報導的另一個話題內容中。

當你看到不規範的新聞報導時,要打電話給新聞從業者。有時,他可能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排版這個問題,因為文案編輯通常負責寫頭版報導,而其他工作人員負責圖像和排版。

如果不是打了那通電話,我不會想到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

如果你接種強生疫苗

我聽說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是政府官員,在接種了強生疫苗後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健康。這是不理性的。如果你是男性,不應該有這種擔心。還有像我這樣的上了年紀的女性也不用害怕。強生疫苗只對18到40歲的年輕女性有影響,而且受影響的比例非常小。你應該知道接種任何疫苗都有風險。不過風險都是很小的。

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的工作就是將風險降到最低。因此,它建議暫停接種強生疫苗,並掌握更多關於強生疫苗的信息。同時表示,不接種疫苗將增加感染COVID的風險。

不接種疫苗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那些感染了COVID的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即使痊瘡了,也會伴有很多後遺症。他們的肺部受損,大腦意識變得思維不清晰,呼吸短促,肌肉疼痛,還有其它狀況。如果不接種疫苗,只會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時給自己和所愛的人帶來更大的風險。

如果要我再選一次,強生疫苗仍然是我的選擇。不作他想。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FDA, 強生, 慶喜公園, 疫苗, 莫得那, 華埠, 西華報, 輝瑞

名輕實重

April 16,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本文照片由 George Liu 拍攝

西雅圖米飯協會(Seattle Rice Society)。

該組織更多地是與增強亞裔美國人的聲音有關,而不僅僅只是一個通過飲食和文化交流來建設社區的泛AANHPI團體。該協會於4月3日在華埠組織了「停止仇恨亞裔— Stop Asian Hate」集會,以回應上個月發生在喬治亞州(Georgia)殺害的8人,包括6名亞裔婦女的事件。

在集會上,父母來自台灣的演講者和作家劉柏川(Eric Liu)注意到了「停止仇恨亞裔」,「現在就不要再發生—Never again is now」和「結束白人至上—End white supremacy」的標語牌。儘管他同意支持者對喬治亞州的屠殺作出反應的這些舉動,然而他傳達亞裔應爭取更多權力的信息並不是聽眾所期望的。劉柏川說,儘管他不否認發生的事情,但創造一些不同的東西更重要。

「一起創造新事物」公民大學 (Citizen University)的聯合創始人Eric敦促與會者做三件事。

Eric Liu

「在短時間內建立組織……站出來,並一次次地建立與他人一起做事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建立和練習使用權力的方式。」

那麼一個人要如何學習組織的能力?

「加入某個社團」劉柏川說。「如果不想參加別人的,那就自己創一個。」他鼓舞前來參加集會中那些帶著標語及未來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創建者,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講述今天在亞裔身上發生的事情。

劉柏川接著說說,第三件事就是開拓權力。

「記住所有的標語, 『我出面是代表我的長輩們。』我是移民之子……在美國出生真是傻運。我們的父母, 他們承擔了所有作為移民所面臨的風險, 他們付出了所有的犧牲。」

劉柏川說,體現出他的移民母親的精神:「我可能對這裡很陌生,可能不懂所有的語言和所有規定。」然而他的母親確信⋯⋯ 「這個地方是我的。是你們要作出調整,而不是要讓我去作調整……我開放,充滿好奇,並且……已經準備好與所有事情的連接點……這裡是我的街道,我的住所,我的城鎮,我的國家……一一遍遍地去講述今天發生的事情」

劉柏川說,必需要知道我們作為移民的歷史。

「組織,記住並想像一下……在開拓我們權力後這個地方會是什麼樣子。」

當天數以百計的亞裔美國人參加了這場集會,幾位演講者齊聚一堂,迎來了年輕的AAPI領導人和冉冉升起的社區新星。與過去的集會不同,它的的特色是表演,包括唱歌和跳舞。主講人是律師Troy Osaki、舞者和講師Tracey Wong、創意總監Lloyd Bagtas、歌手和詞曲作者Tomo Nakayama、烹飪藝術家DanecaTran、大提琴演奏家Erik Han和Nathan Chan、CURA集體創始人Kiko Eisner-Waters、博物館教育家Rayna Mathis、從Grace Takehare 來的 Marissa Childers 。

西雅圖米飯協會是由Grace Chung和Agatha (Aggie)Campana Tutia兩位朋友創立,這場集會的主旨是在增強和壯大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的聲音。

「我們想打破亞裔是『模範少數派』的神話。」創始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這不真實,不僅有害於我們的文化,而且不利於推動美國前進。」「我們拒絕同化,相反,我們為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感到驕傲。」

Chung說:「我絕對相信我們能夠在西雅圖社區中,擴大和展示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ANHNHPI聲音。」「這次集會中最快樂,最自豪的時刻是每個人都被感動並彼此互動,成為一個大型社區的一部份。」

「我們還想提出一個包括尊重和榮耀汎亞和跨ANHPI經驗的觀點。我們有AANHPI兄弟姐妹,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血統,不同的家庭等,他們仍在努力尋找最真實的自我。我們希望確保為每個人創造一個安全的集體空間,以表達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

這是迄今為止在華埠慶喜公園舉行的四次主要集會之一,以回應對包括華盛頓州在內的全美各地的反亞裔的暴力行為。

然而米飯二字為什麼是這個協會名稱的一部份?

「這可能是最有趣的部份!我們之所以選擇『西雅圖米鈑協會』之名,是因為我們想強調我們對食物和文化的熱愛。而且,我們認為,米飯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多數AANHPI美食的基礎!」Chung說

集會上也提供了食物。Ayako&Family慷慨捐贈了近100份日本咖哩飯 (Japanese curry rice)。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亞裔, 喬治亞州, 慶喜公園, 華埠, 華盛頓州, 西雅圖米飯協會

和杜爾肯在華埠同行 哪些是市長看到的和錯過的

April 8,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市長杜爾肯(Jenny Durkan) 原本計劃在3月22日參加由州長Jay Inslee,在華埠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並講話譴責反亞裔的仇恨事件,結果未能成行。一個致力於制止性暴力和照顧人口販運的倖存者獲得安全,聯繫和健康的亞裔援助組織API Chaya則在前幾天宣佈,將在州長集會當天,同樣的時間和地點舉行另外一場集會。

為避免衝突,州長辦公室在新聞發佈會的前兩天悄悄發佈了一份新聞稿,將活動地點改到了連頓市政廳(Renton City Hall)。杜爾肯驅車到離西雅圖12英里外的一個規模和人口都較小的城市,去譴責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主義,這實在是說不通,因為西雅圖擁有華州最多的亞裔人口,在2019年西雅圖的亞裔人口數量已超過12.5萬。且西雅圖的人口大約是連頓(Renton)的7倍。

可能是由於錯失了這個機會,讓市長更加迫切地想要為亞裔社區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左起:保安、市長杜爾肯、Tanya Woo(後側)和警察局長Adrian Diaz在南 King街。(攝影:George Liu)

來自守夜人的邀請

「社區守夜—Community Night Watch」是一個志願者組織,他們每週會有三天,在晚上9點到11點間於華埠巡邏,最近他們聯繫了市長,希望她能親自來華埠看看。Tanya Woo是許多社區觀察組織的領導者之一,她告訴《西華報》,希望杜爾肯親自看看華埠的公共安全問題和資源需求,包括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來緩解社區中無家可歸者所帶來的危機。

市長和她的團隊於3月25日公事造訪華埠,也就是杜爾肯原定於慶喜公園(Hing Hay Park)發表演講的3天後。杜爾肯最近一次出現在華埠的正式訪問,是在去年5月「黑人的命很重要– 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的分裂組織洗劫華埠的第二天。當時她帶著市府部門主管,包括警察局長,去會見並支持非營利組織。在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華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承受著比以往更嚴峻的掙扎和困頓。

對於華埠的考驗並不是從2020年3月頒佈了新冠居家令以後才開始的,而是早在2020年1月。民眾對爆發在中國武漢的病毒非常恐懼,致使人們遠離華埠,也就是從那時起,華埠的很多商業就都受到了影響。加上不同形式的種族主義,比如蓄意破壞和在很多建築物上的反亞裔塗鴉。

新冠大流行和居家令讓曾經充滿活力的社區遭受了沈重的打擊。杜爾肯在與社區成員的到訪和交談中見證了這一切。

這一年對市長來說同樣艱難,城市在混亂中掙扎,Cal Anderson公園被查封,許多市議員向她施壓,要求取消對警察局的撥款,結果導致時任警察局長Carmen Best被迫辭職。杜爾肯去年12月宣佈,她將放棄尋求連任,理由是她無法同時應對疫情和出席連任競選活動。

盡管面臨的挑戰很多, 但杜爾肯說至少有一個障礙已經消失了——川普終於下臺了。這位前總統曾威脅要取消西雅圖的聯邦撥款,並不斷批評杜爾肯。

左起:Michael Itti、市長杜爾肯 、Tanya Woo和警察局長Diaz在12th 大道南和Jackson街。(攝影:George Liu )

市長的到訪

與上次相比, 杜爾肯此次的到訪非常低調。包括副市長方威武(Michael Fong)和新任警察局長Adrian Diaz在內的安保人員和工作人員,人數超過了與她同行的社區成員人數。市長穿行在到處都封著圍板的街區,那裡的店面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取而代之的是塗鴉、關閉的店面以及無家可歸者的帳篷和垃圾。

上一次, 「黑人的命很重要–BLM」的亞裔美國人支持者們在Maynard大道上指責杜爾肯,原因是在市中心的BLM抗議活動中警察的暴行。盡管杜爾肯希望這些人可以在事後和她好好談談,並說她會調查到底發生了什麼,但示威人群仍在大喊大叫。她不得不縮短了拜訪時間。只有嗓門大沒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這一次, 杜爾肯從胡進培花園 (Danny Woo Garden)出發,走到Jackson街,經過King街和7th大道,再回到Jackson,然後走到小西貢(Little Saigon)的街區。

到訪後的行動

副市長方威武總結了華埠社區的需求,包括「幾個重點區域,例如5號高速公路(I-5)下方的Jackson和King街區;整個華埠地區的照明設施;以及當開始從新冠大流行中恢復時,重啟公共空間和支持商業及居民的整體需求。」

他說,杜爾肯「致力於盡快提供更多的城市資源」,包括發起「向社區組織、服務機構和旨在解決反亞裔仇恨及暴力犯罪的項目,提供100萬美元資金支持的努力」。3月30日市長辦公室發佈了一份新聞稿,以確認其對社區資金支持的承諾。

方威武表示西雅圖市政府將增加對老年人全方位護理中心(ICHS PACE Center)項目的資金投入,在2019年年底已為該項目獲得100萬美元的基礎上再額外增加50萬美元,以幫助位於北碧近山(North Beacon Hill)的亞裔社區,打造全美第一個在地養老項目 (aging-inplace program )。

市長杜爾肯和副市長方威武在華埠並肩同行。(攝影:George Liu)

哪些杜爾肯沒有看到的

市長永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悲劇。其中一起就發生在距離她與官員們步行集合地不遠處。三天前,鮮血濺在了街上。一名男子從陽臺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他為什麼會選擇死亡,但鄰居們懷疑死者生前因新冠大流行和自身疾病的折磨而患有憂鬱症。《西華報》遵循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的報業道德準則,不報導自殺事件,除非是名人或特殊情況。

在2020年,還有多家企業遭遇了非法入侵,而且不止一次。位於小西貢區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被襲擊了7次,盡管東主已經上了兩道鎖。所有的電腦和捐贈禮物都被洗劫一空。

許多餐館都在為生存而戰。盡管政府已經允許這些餐廳開放25%,以及之後50%的堂食座位,但東主並沒有這麼做。一位餐館老闆告訴我:「在所有人都接種疫苗之前,我們不打算開門營業。因為我們承擔不起風險。」對於一些開放外賣的餐館來說,他們關門的天數比不關門的天數多。「生意流失了,排長龍的光景歲月已不復存在。」

超過10家企業已經永久關閉。其中一家是1997年開業的華州第一家珍珠奶茶店忘情水(Ambrosia)。宇和島屋(Uwajimaya)的美食廣場中有一半的餐廳都關門了,包括1998年遷入這廣場後一直與之合作的Saigon Bistro。

好消息是,很多新餐館已經在南 King街重新開張了,而且大部份都在Louisa Hotel裡。

或許最好的消息是,華埠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量較低。與其他30個主要城市相比,西雅圖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量持續處於最低水平,同時也是傳播速度最低的城市之一。據我所知,在華埠居住或工作的新冠肺炎患者都已經康復。這裡的大多數人出門都戴著口罩,並遵循社交距離準則。許多耆老仍然在自我隔離,不敢走出他們的公寓。非營利組織在向耆老們提供教育和疫苗接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天都有愈來愈多的耆老們接種上疫苗。

到訪之後的感受

陪同杜爾肯同行的警察局長Diaz說:「這次到訪讓我看到了仇恨和偏見對我們亞裔社區的影響。西雅圖警察局將努力抓到那些應該對造成偏見和犯罪的主事者。我們與我們的亞裔社區站在一起,仇恨無處容身。」

「過去一年,華埠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仁人服務社執行董事Michael Itti說。「在同行的過程中,我們討論了改善公共安全和促進社區發展的想法。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而是需要社區和市府領導團隊進行長期和積極的對話,以制定基於社區的解決方案。」

「在這裡走走總是好的,」杜爾肯說。「這是艱難的一年……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整個城市都必需致力於改善現狀。我們需要有一個封閉街道的盛大開幕活動, 讓人們來到這裡, 幫助商家把封陳的圍板拿下來,讓大家都走出家門…要有音樂…我們要做的超有創意……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我們必需讓生活回到正軌,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去保護那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和事。這個社區已經培養和幫助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時候輪到我們為社區做些什麼了。」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亞裔, 仇恨犯罪, 新冠肺炎, 杜爾肯, 社區守夜, 華埠, 西雅圖

兩場集會的故事:孩子們在西雅圖華埠抗議發生在喬治亞州的仇殺亞裔事件

April 1,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接連兩個週六, 在西雅圖的華埠都舉行了抗議發生在喬治亞州(Georgia) 的襲擊亞裔的集會,但這兩場集會的反差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強烈,充滿了戲劇性。

3月13日的集會有很多知名人士參加,包括前州長駱家輝和金郡郡長Dow Constantine。同時這次集會中的一些組織者,大多數是過去在組織抗議活動和行動方面有著資深經驗的民選官員和社區領袖。參與集會的民眾大多是亞裔美國人。

但一週後,也就是3月20日的集會,卻是由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Seneca Nguyen發起的。

這場集會沒有「推動者和有影響力的人」等候排隊作為發言人。人群也要少得多。它甚至連一個像樣一點的大橫幅或其他道具都沒有。這場集會的組織者顯然沒有那麼老道,但這並不會降低它的影響力,它依然贏得了來往車輛的鳴笛聲作為支持。

讓我們來看看這場集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當10歲的Nguyen於3月16日在電視上看到亞裔美國人在喬治亞州的亞裔經營的水療中心被殺害的新聞時,他告訴他的媽媽,「我想組織一次示威活動。」他的越裔父親Matt回憶說,當時,他和他的黑人妻子都感到很驚訝。

Nguyen一家從未組織過任何抗議活動。Matt表示,他們一家曾參加過2017年的「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去年還參加了三到四次「黑人的命很重要—Black Lives Matter」的集會。

Nguyen對《西華報》說,他想要組織示威活動,因為「亞裔美國人正在被謀殺」,這是不公平的。他想做點什麼來喚醒人們的意識。

Nguyen的想法不同尋常,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年紀還這麼小。Matt說:「Seneca是個內向靦腆的孩子,但他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他知道作為亞裔美國人,我們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不公平……比如人們在主題公園向我吐痰。」他也知道他的祖父作為越南難民經歷了什麼,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事」。在喬治亞州事件發生後,他很擔心他的祖父。

大多數家長可能會拒絕孩子去做像Nguyen想要舉行示威活動的提議。然而,Seneca的媽媽,Tia冷靜地回答兒子說:「讓我們來計劃一下吧!」

「我支持他,因為這是我們一家人都想要做的。」Tia說。「我們告訴孩子們,他們的聲音很重要,他們應該為正確和正義的事情,勇敢地發出他們的聲音。」

我必需承認,盡管我支持與不公正作鬥爭,但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提出組織抗議活動,我可能也會像其他的家長那樣對孩子說「不」。但Nguyen夫婦的教育理念會激勵其他父母,對於孩子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打破常規的想法,不要馬上拒絕,而是思考一下這些想法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這家人開始在臉書(Facebook)上發佈信息,邀請朋友參加,以及孩子學校的同學和他們的父母。消息就這樣傳開了。最後,大約有30個家庭應聲參加共襄支持。

示威活動當天的情況

示威人群由各家各戶的家長和孩子們組成。他們了解喬治亞州暴力事件的可怕之處,他們的臉上也顯現出嚴肅的態度和對抗的決心。演講者中沒有一個人是知名人士,他們哪怕只是站在眾人面前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孩子們表達的信息很簡短。大多數人的發言不超過一分鐘。

「人們應該彼此愛護。」一個男孩聲音顫抖地說。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相互愛護。」另一名學生說。

還有人說: 「種族主義是錯誤的。」

Nguyen則緊張到不行,盡管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一張紙上,並在家練習了無數次,但在現場他還是無法自己發表演講。最後,由他父母的一位朋友Andrew Yoshiwara代表Seneca宣讀了他的演講稿。

「我的名字是Seneca,我很感謝你們今天來到這裏,支持抗議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暴行。這些暴行讓我感到憤怒,所以我組織了這場集會。我組織這次示威是因為我們這些孩子有能力站起來反抗仇恨亞裔的犯罪,也因為我們是反對種族主義的孩子!」

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公共場合講話。這些小朋友身高不超過四、五英尺,最小的只有六歲。但他們短短一行或一分鐘的演講也同樣有力。抗議活動教給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的東西是深刻而長遠的。

對孩子們的影響

「我們為Seneca感到驕傲」Matt說。「在這樣的大事件中感到害怕和緊張都是正常的。但你必需要一直昂然以對。Seneca使自己在朋友中變得不一樣。有了那天的經歷,他的朋友們都很尊敬他。一位家長說Seneca是他兒子的好榜樣。」

Matt說,他和Tia希望他們的孩子「保持對不公正的警醒。我們想培養善良的孩子……當他們看到不公正的事情時,會大聲說出來,而不是緘默以對。」

Seneca學到了什麼,Matt說,即使是一個孩子「也可以組織並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孩子們可以說出他們的意見和觀點。」

Seneca的兄弟姐妹也為他感到驕傲。他13歲的哥哥Xaxier是學校黑人學生會的主席。Matt說Seneca可能一直以這個哥哥為榜樣。

Seneca那天除了得到很多人的贊許外,他說最讓他高興的是:「看到所有來自我們學校的孩子和其他我不認識的人,都在支持這次集會」。

當這家人被問到是否會在集會結束後進行慶祝時,Matt說,喬治亞州的整個事件是「不幸的,有8人被殺,這是社區的悲劇。」這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慶祝,他補充道。

Matt希望非亞裔人群應該意識到這一悲劇,並在類似情況發生時保護亞裔美國人。

在這場新冠大流行中,學生們和家長們一直在抱怨孩子們沒有在以往正常學年時學的那麽多。然而,當Seneca和他的同學們參加這次集會時,他們實際上學到了更加重要的一堂真實生活教育,而這是不可能在教室裏學到的。

對參與者們的影響

並不是所有的與會者都來自Nguyen的圈子。帶著家人一起來參加這次集會的Jennifer Sun,就是從同事那裏得知的消息。Sun是表爾威小學(Bellevue elementary school)的老師。

「作為教師,看到這樣一個由孩子們組織的反對種族主義的集會,令我們深受鼓舞。看到這麽多各個族裔的人們來支持我們亞裔社區,這個感覺真的很好。對任何人或任何一個組織受到迫害時,都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大家需要團結,無論是為了黑人的命很重要—BLM,還是停止對亞裔的仇恨–#stopAAPIhate。」

「在這樣的時候站出來表示支持是很重要的。」Sun的丈夫Gordon說。

「我和朋友聊天時,她對我說,華埠應該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尤其是對我們的亞裔耆老來說。但隨著仇恨犯罪的增加,這種安全感似乎正在消失。而在慶喜公園的抗議集會,讓我們感覺我們正在重新擁有這份安全感。」Sun的女兒Megan說。

Sun的兒子Matthew說:「看到社區裏這麼多人願意站出來抗議對亞裔的仇恨是一件好事。」

已退休的Gei Chan表示:「這麼多家庭帶著支持亞裔美國人的標語前來參加集會,讓我印象深刻。」她還說:「很高興看到……許多家庭留下來支持華埠社區的生意。」一些餐館反應,那天的午餐生意不錯。集會是在中午前後開始的。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這天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他們知道了自己也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就在這個三月春天的午後,這粒改變的種子已經播下,生根發芽,指日可待!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BLM, 亞裔, 抗議, 示威, 華埠, 西雅圖, 駱家輝

  • « Go to Previous Page
  • Go to page 1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5
  • Go to page 6
  • Go to page 7
  • Go to page 8
  • Go to page 9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38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對您的繼續支持我們衷心感激! 我們非常感謝在GiveBIG 項目推廣期間付出的每個人——您們的支援為APCC的心臟加強動力! 目前仍還有時間給予和幫助我們在保護文化,支援青年,並建立跨代社群的努力。 … [繼續閱讀……] about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隨著公共衛生部門的不斷發展,對不同觀點和文化代表的需求從未如此重要。在最近對一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採訪中,我們探討了文化認同和代表在公共衛生部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社群。 公共衛生對流行病學家意味著什麼 受訪者是華盛頓州當地郡衛生部門的流行病學家,是來自韓國的第一代移民。她對公共衛生有著深刻的承諾,在監測和分析健康資料以預防疾病和促進我們社群的健 … [繼續閱讀……] about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Kīkaha O Ke Kai正在期待所謂的「雙胞胎」,預產期有望在今年夏天。在獲得亞太文化中心25,000美元的贈款後,俱樂部購買兩輛被稱為「雙胞胎」的Kai Wa'a Hydra Pro OC6獨木舟。這筆贈款還允許俱樂部翻新三艘舊的獨木舟。         Hydra Pro是最新、最輕的設計。 Kai … [繼續閱讀……] about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CID的 Chew Lun 大樓懸垂倒塌  4月25日位於第7大道南416號的Chew Lun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非洲節 5月10日。非洲精神節在西雅圖中心的軍械庫提供音樂和舞蹈表演、時裝秀、工藝品市場和食品供應商。 波蘭節 5月10日(下午12點至4點)。Pierogi Fest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CID社群成員繼續反對Sound Transit 唐人街-國際區(CID)社群再次為未來而奮鬥,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需求被優先考慮。隨著Sound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