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作者:Dan Novak
2023 年 7 月 在東京度假時,山本拓海(Takumi Yamamoto)吃了一頓特別的午餐,包括咖哩蟋蟀和蠶生魚片(cricket curry and silkworm sashimi),這些午餐通常是用生魚製成的。他喝了一杯水蟲蘋果酒 (water bug cider)。這位 26 歲的辦公室職員是世界各地對食蟲現像日益感興趣的人之一。蟲子正慢慢變得更適合作為食物來源。
山本說,他小時候有時會吃沾醬油的蚱蜢(grasshoppers)。在東京,他在 Take-Noko 咖啡館吃昆蟲食品,那裡供應許多昆蟲菜餚。「從更多種類的菜餚中進行選擇很有趣,」山本說「一切都很美味。特別是水蝽蘋果酒非常清爽……就像青蘋果一樣。」
在聯合國宣佈昆蟲是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良好蛋白質來源之後,食蟲行為開始受到認真對待。由於畜牧業對氣候變遷以及天氣和戰爭造成的世界飢餓問題的影響,人們對昆蟲提供的營養愈來愈感興趣。有些人認為吃昆蟲是很噁心的。但日本在利用昆蟲作為食物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該國肉和魚很少的地區,傳統上人們吃蚱蜢、蠶和黃蜂。 Take-Noko 經理 Michiko Miura 表示,由於二戰期間和戰後的糧食短缺,這種做法愈來愈受歡迎。「最近,在飼養蟋蟀和黃粉蟲(crickets and mealworms)等食物方面取得了進展,因此使用昆蟲作為原料的可能性確實在增加,」她補充道。日本有幾家公司出售用蟋蟀粉製成的蛋糕和零食。
Take-Noko 的興趣也與日俱增,週末常常客滿。餐廳的咖哩含有肉丸形式的蟋蟀。 「生魚片」是蠶剩下的殼,蘋果酒含有水蟲萃取物,上面放著一整隻昆蟲。
齋藤武夫開設了餐廳。他還擁有一家包裝食品公司,提供從蝎子到狼蛛(scorpions to tarantulas.)等 60 多種昆蟲食品。齊藤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讓昆蟲成為單獨的東西,而是與蔬菜、魚和肉一起在同一張桌子上享用。」
不僅在日本,韓國政府於2021年10月宣佈,蝗蟲可食用,成為韓國第10種可食昆蟲,其餘包括蚱蜢、蟬蛹、黃粉蟲、獨角仙幼蟲、黃斑黑蟋蟀、蜜蜂幼蟲等。韓國農業部指出,蝗蟲70%熱量來自蛋白質、7.7% 為不飽和脂肪酸,且生理構造與蚱蜢(已被批准可食)差異不大,適合食用。「而且,蝗蟲是蚱蜢的兩倍大,繁殖速度還更快。」韓國農業部表示。
全球食用昆蟲市場增長,市調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 預估,2024年美國食用昆蟲的市場價值將逼近8000萬美金,而2025年亞太地區國家的消費則可達2億7000萬美金。國際食品專業媒體FoodNavigator Asia指出,亞太地區食用昆蟲市場發展最快的就屬於韓國,韓國食用昆蟲市場2016年僅有1900萬美元市場,到2020年食用昆蟲市場已經成長到3500萬美元,成長約84%。官方准許的可食用昆蟲更從2016年的3種成長到2020年的9種。
除了政府支持外,從東南亞的昆蟲產業來看得以發現,民間企業也必需研發出消費者能接受的昆蟲食用方式,才有辦法推動產業。例如,緬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早有吃炸昆蟲的傳統與習慣,然而與近年興起的「食用昆蟲」運動不同的是,後者更注重提升可食昆蟲的接受度、甚至透過加工與料理技術吸引消費者買單。越南公司CricketOne正在研發蟋蟀肉排,並把主要市場設定在喜愛吃漢堡排的日本。馬來西亞公司Ento也正在使用昆蟲蛋白研發餅乾、穀物棒等點心。再者,新加坡公司Atimate Nutrition也正用蟋蟀研發蛋白棒,可見食用昆蟲的用途不小,就看如何發揮。


當我12年前第一次來西雅圖,華人耆老告訴我,不需要訂閱中文報紙,因為這裡有很多免費的中文報紙,但我不同意。從那時起,我已經訂閱了12年的西華報。所以可以知道我是西華報的忠實讀者。西華報是份內容充實完整,報導涵蓋各種新聞的報紙。我知道這份報紙比其他中文報紙更有影響力。我的一些朋友喜歡在微信上看新聞,但我覺得內容不多報導不廣,不如西華報的內容豐富。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感覺,我的朋友也這樣說。
適值西華報35週年慶,送上祝賀之誠。我多年來一直在讀你們的報紙,十分喜歡。從中學到了很多,它教我們很多移民不知道的事情。
讓我們聽聽西華報,它是份活潑、翔實的報紙,是35年必讀的報刊,它涵蓋了最新的消息,從商業發展到名人報導、政治趨勢和流行文化。西華報建立了鞏固,加強和賦予整個社區力量的紐帶。
我從第一天讀了西華報,從此就喜歡它。我喜歡所有的訊息,包括靜雯的博客,我學到了很多。
西華,西華,西華報!
衷心祝福你生日快樂西華報!你我相識二十餘載,我是你成功的見證、你是我成才的沃土;你是我博才多學的導師、我是你多愁善感的文青。我們既有閨蜜的親密也有師生的情懷……。愛你到永遠!
在中文版西華報和甚姐妹報英文版的Northwest Asian Weekly共同聯合努力下,使本地區的數以千計的讀者了解到,不僅讓人們知道在我們周遭發生的事情,而且以一種方式將事件與大家的觀點和意見聯繫起來,分享本地的文化和遺產,這種共同性和共同的經驗,提供了一個可能不總是在其他地方找得到的鏡頭新聞或媒體。
35年來,西華報一直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社區新聞媒體,擔任著從報導本地文化活動、作為一個消息資源、突出社區領導的工作、提供一個論壇,分享創新的想法,報導美國西北各種社區的文化活動等等,西華報塑造了我們區域的歷史進程。
由於我不能參加所有亞太島民(API)舉辦的社區活動或會議,我喜歡通過閱讀西華報的英文版來了解社區。我個人對亞太裔島民社區的認可,如同西華報幾十年來舉辦的婦女午餐會(women’s luncheons)一樣,感覺都很美好。我在華盛頓州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的Gate和 Centralia 社區長大,西華報英文版補充了我對亞太裔島民及Puget灣地區多樣化的問題和教育方面的認識。
報紙有告知民眾社會現象和推動輿論的力量,我讚賞西華報的中英文版,長期堅定地報導了影響我們亞裔美國人和亞太島民,在多樣化社區及日常生活中有爭議的事項。
自從我第一次去華埠國際區購物,就發現了有西華報和英文版Northwest Asian Weekly,20多年來,我一直是忠實且狂熱的讀者。高質量深入的原創新聞以及廣泛準確的新聞報導,讓我從早期大學時期,到職業生涯中能脫穎而出。
賀《西華報》
2004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很特別的一年,這一年我宣誓成了美國公民;這一年也是我與西華報結緣的一年,每到週末我總是期
我喜歡通過西華報的姐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聯繫關於社區重要的事件和訪談。此份報紙非常有助於讓讀者了解州政府在教育、公共安全、移民等重要的許多其他重要問題。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這種重要的媒體聲音。恭喜35年!
了解Northwest Asian Weekly的重要性是了解希望的本身,每週一次,當對事件感到懷疑時,這份報紙精彩的報導將會表明闡釋出立場。許多日子我盼著這份報紙出刊等待閱讀。這份報紙是讓我在華埠國際區更幸福的一部份,而我從來沒想過,我的生活可以圍繞在這份報紙的氛圍中。
通過西華報基金會,我多年來被邀請參加舉辦的彩虹書報(Rainbow Bookfest)活動。通過社長吳靜雯、Carmen Palomera和許多志願者的努力,我們少數族裔的美國作家有機會與少數族裔的美國讀者進行互動。此外,我們還能與其他少數族裔的美國作家進行互動,並且發現西北地區的人才財富。西華報姐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堅持真正的新聞傳統,這意味著把不同的觀點放在報紙上,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去做決定。
哇!已經有35年了。我期盼從第一版讀到最後一版的報紙。我最喜歡的部份是文章和博客。恭喜能保持提供35年的社區消息給讀者。
是什麼原因觸動了吳社長由中文版的西華報,增加了一份英文版的Northwest AsianWeekly的原因,是因為她知道許多人來自不同的亞裔社區。而這份報紙仍迄立至今已達35年之久,提供了許多重要消息來源給大家。恭喜!






我是在2007 年參加西華報舉辦的《青少年領袖夏令營活動——SYLP》的參與者。在3個星期裡我從這個活動中感受中獲得授權、自信和強烈的團結,並感受到同學間彼此的互愛和尊重。我喜歡Northwest Asian Weekly支持本地社區的商業活動,並在西雅圖舉辦涵蓋了亞裔美國社區的故事。這絕對是重要的,因為這些通常不被主流媒體報導。
英文版的Northwest Asian Weekly 和中文版的西華報,服務於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化社區,並塑造了我們幾代人的城市特徵。恭喜吳靜雯社長和員工們,把時間和自己奉獻給華埠國際區和亞裔太平洋島民,致力去確保報紙擁有強大且獨立的聲音。
祝賀Northwest Asian Weekly成立35週年。這些年來,專業精神和工作時間都是持續的。Northwest Asian Weekly是華埠國際區非常寶貴的財富。社長通過購買舊劇院,並將其重新設計成報社大樓,致力於多年的出版,並保持華埠國際區獨一無二媒體業務而不動搖。




我在Garfield高中時是和許多亞洲人、猶太人和黑人一起長大。最近與許多亞洲人同時被列入Garfield高中的名人堂。西華報組妹報英文版Northwest Asian Weekly一直是社區的喉舌,向讀者介紹了本地亞裔社區發生的事情以及亞裔社區涉及的美國和國際問題。一直以來,它涵蓋了有色族裔從市政廳到華州的影響力和力量。我很感激能參與慶祝35週年的活動。相關的慶祝活動是及時給平時不發聲的人的平台,同時也突出了經常沒有被聽到的婦女們的心聲。
我通過西華報組妹報英文版Northwest Asian Weekly了解華埠國際區。華埠國際區是非裔的榜樣,如果非裔社區想擁有一個經濟強大的社區,應該效仿華埠國際區。它鼓舞人心希望非裔社區同樣可以做類似的事情。Northwest Asian Weekly過去35年來一直致力於亞裔社區的最大利益,每個社區都應該有像Northwest Asian Weekly這樣的報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