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首席執行官Albert Bourla於3/13表示,民眾將需要第四劑Covid-19疫苗來幫助抵禦另一波大流行。Bourla說,當面對像Omicron這樣的變體時,三劑後的保護「對感染不是那麼好」並且「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說法,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已經接種了三劑輝瑞或Moderna Covid-19疫苗,已經可以接種第四劑。但目前尚不清楚FDA是否或何時會批准第四劑Covid-19用於健康的青少年和成人。
COVID-19
關於COVID-19疫苗和幼童的注意事項
領先兒科專科醫師分享5至11歲兒童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Health Matters》( 健康問題)雜誌對許多專家如:NewYork-Presbyterian Komansky(紐約長老會科曼斯基兒童醫院)兒科傳染病專科醫師暨 Weill Cornell Medicine(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臨床兒科助理教授Dr. Karen Acker以及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科主任暨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哥倫比亞大學瓦格羅斯內外科醫師學院)兒科副教授Dr. Melissa Stockwell等人進行了訪談,分享父母應該對這個年齡層兒童的疫苗有哪些瞭解,包括它的安全性、副作用以及它在保護兒童免受COVID-19感染方面的有效性。
為什麼幼童接種疫苗很重要?
自疫情爆發以來,約有200萬名5至11歲的兒童感染了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8,300人住院接受治療,其中1/3需要加護病房照護。幸運的是,過去一年中死於COVID-19的兒童人數不多,但 COVID-19仍然是這個年齡層的十大死因之一。我們可以透過讓兒童接種疫苗來幫助預防這種情況發生。
我們知道兒童無論是否感染了COVID-19病毒,他們都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極大影響。我們還看到,居住在疫苗接種率低的地區的兒童感染COVID-19並住院治療的可能性更大。當幼童接種疫苗時,父母可以放心,他們的孩子可以安全地上學、與同齡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並在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保持安全。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越早接種疫苗,我們就越能放心,我們已盡最大努力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COVID-19病毒的侵害。
問:Pfizer(輝瑞)/BNT COVID-19疫苗對5至11歲年齡層的效果如何?
答:在一項涉及約4,500名兒童的臨床試驗中,發現該疫苗對5至11歲的兒童非常有效。在該試驗中,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效價與16至25歲的青少年和年輕人身上發現的相似,並且在預防症狀型COVID-19方面有90.7%的有效性。
問:Pfizer(輝瑞)/BNT COVID-19疫苗對5至11歲的兒童安全嗎?
答:是的。據發現,該疫苗在這個年齡層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副作用通常與參加試驗的12歲或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相似,注射部位的疼痛在5至11歲年齡層中略低,但紅腫現象略高。與年滿12歲的人相比,5至11歲年齡層的發燒、疲勞、頭痛、發冷和肌肉疼痛等全身性影響通常較不常發現,嚴重程度較輕微。對於這個年齡層的兒童來說,劑量較低的好處在於它可能會使這些輕微的副作用變得更小。
問: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確切劑量是多少,又是如何確定的?
答: 與12 歲及以上兒童的劑量30微克相比,5至11歲兒童的劑量為10微克。這個劑量是在試驗的第一階段確定的,他們認為這個劑量在平衡副作用和對疫苗的免疫反應上是最佳的。劑量僅依據年齡;體重不是考慮因素。
答:截至目前為止,完整接種疫苗的定義對所有年齡層的人都是相同的 – 自接種最後一劑疫苗系列以來已經經過兩週。以 mRNA 疫苗(比如Pfizer疫苗)來說,則是第二劑接種兩週後。
問:哪些孩童不應接種疫苗?
答:任何對先前的COVID-19疫苗劑量或成分有過嚴重立即反應(例如過敏反應)的人不應接種相同的疫苗。mRNA疫苗中唯一被認為會引起過敏反應的成分是聚乙二醇。這是Miralax的主要成分,許多兒童和成人使用它來治療便秘。如果您的孩子對Miralax 沒有任何問題,則您的孩子不太可能會對這種成分產生過敏反應。
問:我們怎麼知道不會對兒童產生長期的副作用?
答:任何疫苗的長期副作用都非常罕見,幾乎所有疫苗的副作用都會在接種疫苗後的前六週內出現。我們還沒有看到其他年齡層出現長期副作用,在幼童身上極不可能看到長期副作用。然而,我們確實知道,兒童可能會因COVID-19本身而產生長期副作用,也稱為「長期 COVID」。
Pfizer(輝瑞)於2021年3月開始收納6個月至11歲的兒童,因此他們有研究數據並將繼續追蹤這些兒童兩年時間。這是我們有史以來審查最嚴格的疫苗之一,所有短期和長期的副作用都受到密切監測。
本健康系列由華盛頓衛生部(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Health)提供資金支持,該部門對此內容沒有編輯意見或進行監督。
未接種疫苗的人面臨更大的財務破產風險
隨著新冠疫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未接種疫苗的人更加有可能面臨更高的醫療費用。他們住院治療的可能性雖然因州而異,但仍然明顯高於接種過疫苗的人。
根據衛生部2月9日的一份報告,在華盛頓州,年齡在35-64歲之間未接種疫苗的人因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是已接種疫苗者的7倍。而對於老年人來說,這種可能性高達8倍。
華盛頓大學醫學系醫學副教授兼衛生系統副主席Josh Liao博士(Dr. Josh Li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associate chair for Health Systems in the UW Department of Medicine)說:「州數據表明,各個年齡層未接種疫苗的人都要比接種過疫苗的人更有可能感染Covid-19並因此住院。除了健康後果外,這可能會給未接種疫苗的人帶來更大的經濟負擔,增加醫療費用和醫療債務風險,而此時一些人可能還在努力解決失業和保險範圍。」在洛杉磯郡(Los Angeles County),這種對比更加明顯。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月4日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稱,那些未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高達23倍。由於這種差異,已接種疫苗的人或有更大的機會避免醫療債務。
「我們知道那些接種了疫苗的人不太可能住院,而且通常需要更便宜的治療措施,這自然會降低他們的醫療債務風險,」RIP醫療債務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 of RIP Medical Debt)Allison Sesso說。然而,對於未接種疫苗的人來說,即使這僅僅轉化為較高的醫療債務率,其影響仍然可能是驚人的。在調查的案例中,因醫療債務而受損的信用評級,導致人們無法租到公寓,無法獲得信用卡,甚至無法獲得政府醫療保障的資格。
亞裔美國人一直是近年來醫保新參保者中最多的一部份,他們可能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媒體上出現的關於covid-19引發的意外醫療債務,以及由此導致的信貸崩潰的可怕遭遇的影響。但是,曾經的特種作戰海軍訓練員,現在的律師Bob Mitchell,為許多亞太裔客戶擔任辯護律師。他說,恰恰相反,他們更容易受到欺詐和虛假陳述的影響。Mitchell說,出於文化原因,亞太裔客戶傾向於支付他們收到的所有醫療債務,而不會有所質疑。
隨著疫情消退,更多的醫療債務將要到期,欺詐性醫療費用似乎也在增加。這將使亞太裔患者更難應對。他說:「我所代理的客戶中,亞裔美國人最少。這是文化問題。他們不喜歡被人指責。他們寧願付錢也不願意找律師。作為一個不同的文化群體,他們更傾向於直接付錢,即使他們並不欠任何費用。」
但是,簡單地支付一筆意外或欺騙性醫療債務就可能是麻煩的開始。Mitchell的一位客戶是太平洋島民,最初同意公開,但後來要求匿名。盡管支付了疫情期間累積的三筆醫療費用,所有費用最終都以收款的形式結束。據報導的一份訴訟稱,收債人故意更改了欠款金額,因此,即使這名男子還清了欠款,從技術上講,他仍然欠債,而這破壞了他的信用記錄。
有些人, 無論是否接種過疫苗,都會試圖尋找其他資金來源以償還高額的醫療債務,比如眾籌,在線建立一個網站來請求捐款。但學者們表示,這種做法實際上鞏固了種族和階級等級,而且往往不能解決問題。
「眾籌是美國醫療系統崩潰的不幸後果,其核心的等級制度與私有化醫療解決方案中嵌入的等級製度是一樣的。事實上,社區和企業應該選擇誰來獲得醫療保障的理念,是最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醫療保障替代方案的核心基礎,也是反對全民醫療保障的基石。」華盛頓大學護理與健康研究學院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Nursing and Health Studies)Nora Kenworthy在2021年發表於《醫學人類學季刊-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就像一塊磨刀石:眾籌平台如何創造、延續和重視健康不平等。」
Kenworthy在她的研究中發現,GoFundMe這款應用程序採用了一些算法,可以將瀏覽者引向那些盈利狀況良好的網站,而不是那些不太成功的網站。這給邊緣群體帶來了比現實更大的成功。Kenworthy說,這也會影響到未接種疫苗的人,因為未接種疫苗的最大人群是失業者。Sesso說,在2020年2月至5月間,有540萬人失去了工作和醫療保險,其連鎖反應仍在通過醫療保障系統發揮作用。
在使用像GoFundMe這樣的眾籌應用程序時,那些擁有最富裕的社交網絡的人可以收獲好結果,而那些由窮人和邊緣化人群發起的眾籌活動則沒有多少資源可供求助,盡管他們絕望地呼籲幫助,但往往一無所獲。此外,強調簡單而可靠的治療方法的運動往往得到更多的關注,使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的命運變得複雜,這些疾病在一些邊緣群體中更為普遍。這也可能包括那些因未接種疫苗而遭受病痛的人。
她在去年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的另一篇論文中寫道:「GoFundMe策劃並向公眾展示的故事,強化了一種以個人、意外和可解決的悲劇為中心的應得言論。眾籌作為應對COVID-19的一種方式:在危機時期日益加劇的不平等。」
Kenworthy說,即便是像眾籌這樣看似新穎的解決醫療債務的方法,也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讓邊緣群體認為自己不值得得到醫療服務。可以通過info@nwasianweekly.com聯繫Mahlon。
本健康系列由華盛頓衛生部(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Health)提供資金支持,該部門對內容沒有編輯意見或進行監督。
中國和台灣在烏克蘭戰爭中看到了什麼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2020鼠年帶來了Covid-19的大流行。2022虎年帶來了戰爭,並延續了大流行的疫情。10多天以前,俄羅斯(Russia)在沒有任何挑釁的情況下入侵了鄰邦烏克蘭(Ukraine)。從表面上看,亞裔社區似乎與這場戰爭無關。事實上卻恰恰相反。
美國和歐洲一直在制裁俄羅斯,以迫使普京(Putin)停止戰爭。中國和台灣雙方都在密切關注著這場戰爭。因為許多亞裔美國人的先輩都來自於這兩個地方。
中國想要知道世界對於這場戰爭的反應,也想了解美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採取的行動,如果中國計劃收回台灣作為其國家的一部份,並因此攻打台灣,那麼俄羅斯的出兵行動可能會對中國產生影響。
但這還不是全部。正如俄烏衝突一樣,中國和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俄羅斯和烏克蘭從歷史上就有著密切的血濃於水的關係。兩者同屬蘇維埃(Slavic)政權。在1991年獨立前,烏克蘭是俄羅斯帝國——蘇聯(Soviet Union)的一部份。兩國的公民間有許多通婚,以及直系親屬和遠親等密切的家庭關係。經常會發現在家庭中丈夫來自俄羅斯,妻子來自烏克蘭,反之亦然。兩國間的戰爭將給這些俄烏組成的大家庭帶來不必要的悲劇、衝突和負擔。
1949年,當蔣介石的軍隊敗給共產中國後撤退到台灣時,他帶著成千上萬的大陸人播遷落戶到了台灣。台灣本地人與大陸人之間的通婚也不少。直到今天,中國和台灣仍共享一種文化和語言。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商業和貿易一直很強勁。盡管台灣堅稱他們已經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即台灣人。但兩岸之間的聯繫是不可分割的。如果雙方發生戰爭,士兵們可能會產生今天俄烏戰爭中類似的反應。CNN的一篇報導稱,一名俄羅斯士兵在與烏克蘭人的戰鬥中遭遇了困難,因為他感到困惑,不知道為什麽要與一個長得像自己的人戰鬥。大陸和台灣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政體。與專制的俄羅斯一樣,中國也在共產黨的統治之下,而台灣則和烏克蘭一樣,都是享有選舉自由的民主制度。
秘密戰爭已經過時了
中國可能已經從烏克蘭戰爭中看到,做什麼事都無法隱瞞。社交媒體上傳播消息猶如野火一般。俄羅斯不希望全世界眼睜睜地看著它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並一再否認俄羅斯是侵略者。然而,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在谷歌(Google)等社交媒體上被展示得淋漓盡致。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俄羅斯坦克部隊在進攻的第一天就出乎意料地暴露在谷歌地圖上,「因為谷歌想要提醒司機,俄羅斯裝甲車正在造成交通擁堵。」
戰爭取代人才培養
具諷刺意味的是,谷歌(Google)的聯合創始人Sergey Brin是俄羅斯人,他在6歲時移居美國。在MSNBC 節目中,採訪Friedman的Lawrence O’donnell表示,俄羅斯缺乏機會可能是導致Brin一家移民美國的原因。如果普京治國的重點是培養人才而不是捲入戰爭和破壞,那麼跨國科技公司谷歌可能成為是俄羅斯的發明而不是美國的發明。
全世界的譴責
中國可能會驚訝於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站在烏克蘭這邊。如果中國想突然入侵台灣,可能也會有類似的反應。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地的記者都在烏克蘭不同地點的戰區報導這場戰爭。許多美國的紙媒和網絡團隊正在共同努力,馬不停蹄地報導這場戰爭。我從未見過這麼多的報導。全球觀點並不看好俄羅斯。因為它正在攻擊一個 比他小得多的國家。 烏克蘭擁有4400萬人口,是俄羅斯人口的1/3。即使俄羅斯獲勝,記者們也會繼續關注烏克蘭人的勇敢、堅韌和抵抗。西方幾乎沒有報導過俄羅斯士兵的故事,除非他們死了。
戰爭的代價
各國已禁止航班飛往俄羅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受到多項體育制裁。國際奧委會和足球管理機構已宣佈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剝奪俄羅斯舉辦體育賽事和參加世界盃的權利。在這些比賽活動中,俄羅斯的國旗和國歌不會成為運動場上和節目的一部份。
戰爭期間在現場網絡上顯示的破壞景象令人看得很難受。這可能會對中國產生影響——以不同的方式解決不滿。不要有戰爭。然而,普京的想法恰恰相反。
俄羅斯在普京20多年統治下參與的戰爭數量眾多,包括車臣共和國(Chenchen Republic)、併吞克里米亞(Crimea)、阿富汗(Afghanistan)、敘利亞(Syria)及其它小規模的戰爭。他認為戰爭可以使國家團結起來,使他成為英雄並獲得領土。 這是錯誤的。看看俄羅斯百姓抗議烏克蘭戰爭的人數。即使俄羅斯獲勝,一些法律專家也在對普京提出戰爭罪指控。與此同時,烏克蘭也贏得了世界各國讚譽和欽佩特別是總統Zelenskyy。
戰前,沒有多少人關心烏克蘭,也不知道總統是誰。現在每個人都說,「他是個英雄。」不像去年塔利班(Taliban)解放阿富汗時,第一個離開國土的是阿富汗(Afghanistan)總統。當美國提出幫助Zelenskyy總統撤離烏克蘭時,Zelenskyy說:「我需要彈藥而不是搭便車。」
亞洲沒有北約
但台灣不是烏克蘭。烏克蘭的大多數鄰國都站在烏克蘭這邊。亞洲沒有北約 (NATO),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來為台灣遊說。台灣沒有類似的組織可以依靠。許多亞洲國家,如柬埔寨(Cambodia)、越南(Vietnam)、老撾(Laos)都從中國的援助中受益,修建了道路、橋樑以及其他類型的經濟投資。中國的戰略是孤立台灣。
台灣最大的盟友是美國。如果台灣與中國開戰,很多亞洲國家不太可能願意支持台灣。
社會穩定
中國重視社會穩定,相信穩定對一個國家的繁榮至關重要。中台摩擦雖然從1950年就已經存在,但並沒有發生過戰爭。這是因為這些年來雙方都表現出克制以避免戰爭。
這兩個對手一直在努力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經濟並改善教育體系,以便在世界舞台上競爭。兩者都極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並減少了人民的貧困。中國未來很可能被認為是世界大國和經濟體,其在子彈頭列車(bullet train)等交通系統方面的進步和眾多成就,超過美國第一的地位。外界也很欣賞台灣在技術上的實力。在芯片製造(chipmaking)、良好公民和治理方面比美國先進。
「面子」問題
中國和台灣都有興趣看看普京如何擺脫這場戰爭。普京的假設是,他龐大而強大的軍事集團將能快速輕鬆地遏制烏克蘭,而其領導人Zenlenskyy總統會立即俯首向他磕頭。
然而相反,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戰爭使俄羅斯花費的時間比普京預期的要長得多,而且目前他沒有獲勝。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3月2日報導,截至當天已有近500名俄羅斯士兵陣亡,1600人受傷。為了保護自己自負和強人的形象,他不能就這樣退出,即使這樣做也不能被稱為失敗者。為了「面子」問題,因此,他將進入烏克蘭首都的坦克數量增加了一倍,甚至下令發出核警報以引發更多恐懼。各方都可以看到,如果戰爭持續下去,它將給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帶來更多的痛苦。
恐怕現在會是一個僵持的局面。留給大家的教訓是:不要輕易發動戰爭,因為結束戰爭對於擔心面子的挑釁者來說同樣重要和困難。
開戰不僅會傷害雙方,還會傷害整個世界,最後的結果人人都是輸家!
注射疫苗和加強劑是唯一保障您健康、 財富、幸福的途徑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傳播進入第3年,變異毒株接二連三出現,大規模疫苗接種持續推廣而疫情仍不斷反複,感染病例及死亡病例持續。進入2022年,全世界確診感染人數超過3億, 死亡人數超過500萬。確診感染病例最多的國家包括美國、印度和巴西,還有英國、法國和俄國。全世界幾乎無處不見新冠病毒的蹤跡。
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目前為止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佔全球總數的近1/3。美國死亡病例數同樣為世界最多。2月初已有915255宗(資料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巴爾蒂莫),地方執法機關數字最後更新:2022年2月14日下午9:09 [GMT+8]) ,造成親人死亡和別離的悲劇和悲痛。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深度影響政治、經濟、社會各領域。面對百年罕有的負面衝擊,為了托底經濟損失、保障社會穩定,美國推出了數輪財政刺激與救助計劃。
2022年1月美國《紐約時報》與研究公司Momentive聯合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僅有21%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比一年前有所改善,而40%的人則認為有所惡化。至於長期經濟前景,有近2/3的人認為美國經濟未來5年的表現會比較差。
新冠疫情可望從全球大流行變成「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的論點,令華爾街對美國經濟中期展望重燃希望。但專家認為,即便疫情變得較可控制、病毒朝輕症化發展,仍然會對美國民眾健康、工作乃至於整體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但如果人人都能及早注射疫苗,我們的社會經濟,人民的生命財產,就相對的能得到更早的改善和改變。所以及早注射疫苗不僅是對自己健康生命的負責,更是對國家社會的一份責任。
因此無論你的移民身份如何,所有華盛頓州居民均可免費接種任何一種COVID-19疫苗。我們愈快接種疫苗,就有愈多的就業機會迅速地回到我們當地的經濟中。為了您的家人和您所愛的人的幸福,請務必立刻現在就接種疫苗吧!
接種疫苗的途徑
您的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通過您的醫生辦公室或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進行預約。如果您沒有健康保險,請查詢您是否符合資格申請 Apple Health 計劃(Medicaid 聯邦醫療輔助方案)。
金郡——通過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 西雅圖和金郡診所進行預約,包括兒童保育援助計劃、殘疾人士輔助和免費交通工具服務。
華盛頓州——通過位於西雅圖及本州內的醫療保健合作夥伴站點,包括藥局、診所和醫療中心進行預約。
退伍軍人——通過位於Silverlake、西雅圖、American Lake 和 Mount Vernon 的退伍軍人事務部(Veterans Affairs, VA)Puget Sound診所進行預約。
一般居民——通過電話預約任何站點的接種。請於週一至週五上午9:00至下午4:00致電仁人服務社(CISC)。粵語請撥打(206)278-7446。普通話請撥打(206)278-7447。
重要的COVID-19檢測和疫苗資源
COVID-19檢測站點——尋找您附近的COVID-19檢測地點。如果您接觸過COVID-19或出現症狀,請接受檢測。
隔離檢疫資訊——請向西雅圖和金郡公共衛生部查詢有關接觸 COVID-19或COVID-19檢測呈陽性要如何處理的資訊。
疫苗接種資源——請向西雅圖和金郡公共衛生部查詢疫苗接種資源,包括托兒援助和前往疫苗接種地點的免費交通服務。
社區疫苗診所——尋找鄰近值得信賴的社區疫苗接種合作診所。移民和難民事務辦公室 (OIRA) 與社區團體合作,開設了一系列語言服務熱線,為英語能力有限和/或上網機會有限的移民和難民回答問題和/或尋找疫苗接種機會。
本健康系列由華盛頓衛生部(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Health)提供資金支持,該部門對此內容沒有編輯意見或進行監督。
ICHS呼籲接種疫苗和加強劑很重要 能保護自己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
農曆新年又稱中國新年或春節,是家庭、美食和好運的終極慶祝活動,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間舉行。盡管如此,全球仍有數百萬人會在2月的第一週飛回家與家人團聚,教祖父母如何使用在線視頻聊天軟件,用炸春卷、年糕和湯圓等美食來迎接新的一年。
隨著Omicron將COVID-19病例推至歷史高峰,在全球最大的節日之一期間,個人和社區安全已變得至關重要。西雅圖國際診所( Seattle’s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簡稱ICHS) 的醫生Jessica Lu博士說:「每當我們舉行現場聚會時,傳播的風險就會增加。」ICHS是一家旨在為亞太裔社區提供符合其文化和語言的醫療保健服務的診所。
「特別是由於我們的許多患者來自包括祖父母和幼兒在內的多代家庭,我們必需格外注意那些更有可能感染COVID-19的人。」
盡管農曆新年最重要的傳統之一是大家庭的團聚, 但Omicron讓旅行變得問題重重,甚至可能存在危險。事實上,由於5歲以下的兒童仍然沒有接種疫苗的資格,而老年人更有可能受到嚴重感染,許多官員再次敦促人們不要旅行。
對於那些決定旅行的人,Lu博士建議他們「要非常清楚回家的風險和好處」。她補充說,「通過接種疫苗和增強劑來保護自己很重要,但我們也必需警惕通過戴口罩來保護他人。與此同時,像ICHS等醫療診所和中心將繼續提供疫苗接種、現場檢測和檢測試劑盒。」
Lu博士還強調了檢測對於那些參加現場聚會或旅行的人們的重要性。「大多數人熟悉的檢測方法是快速檢測和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快速檢測的好處是很容易在家裡完成,並能很快得到結果。然而,這種檢測方式不利於發現早期感染,因此假陰性的可能性更高。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出現COVID-19症狀,建議你對自己進行兩次快速檢測。」
「另一方面,PCR檢測對早期感染更敏感,通常會產生更準確的結果。但由於該檢測方式必需由診所或檢測點操作,所以人們無法像進行快速檢測那樣容易處理。歸根結底,如果你出現了症狀,或者在大型聚會或旅行後知道自己接觸過COVID-19,那麼接受檢測是你可以做的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最好的事情之一,自我隔離也是。」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還建議升級到外科口罩,因為事實證明,布口罩在過濾空氣中顆粒物的效果方面比較差。如果你能夠使用標準的外科口罩或KN95口罩,則可以降低任何現場聚會中的傳播風險。
就像今年中國十二生肖中無畏、頑強的虎一樣,人們在慶祝活動中不斷調整以適應新冠疫情的新情況。尤其是像Zoom和微信(WeChat)等在線視頻服務已將虛擬慶祝活動作為預防任何疾病傳播的一種選擇。「當然,科技確實消除了很多障礙,就像我用微信視頻通話與國外的家人保持聯繫。這只是決定哪種方式最適合你和你的家人的問題。」
無論是見面慶祝還是網上慶祝,農曆新年永遠都是慶祝和團聚的時刻。正如Lu博士所說,我們將繼續「與家人聯繫,感恩,為新的一年祈福」,擁抱我們內心的虎之力量,期待後疫情時代的到來。
「留校測試」Test-to-stay 可以讓學生安全地留在學校
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主任Rochelle Walensky博士表示,新的證據表明,一種被稱為「留校測試–test-to-stay」的做法可以讓孩子們在安全地留在教室裡:即使他們已經接觸過導致Covid19的病毒。Walensky日前在白宮的網絡新聞發佈會上說:「留校測試是一項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繼續留在學校的令人鼓舞的公共衛生做法。」
當在一所學校發現Covid-19病例時,「留校測試」會使用定期檢測的辦法,而不是隔離所有與該患者接觸的人,這為在新冠疫情期間因遠程教育而不堪重負的家長們提供了一些緩解。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表示,如果接觸者沒有症狀,並且在7天內至少兩次Covid-19檢測呈陰性,他們就可以繼續面對面學習。如果檢測呈陽性,他們就必需隔離。在過去的幾個月CDC與美國各地的一些學區合作評估了「留校測試」項目。
該機構在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週報(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簡稱MMWR)中發表了兩項研究,內容涉及學校如何在保持學生出勤率的同時,利用「留校測試」來限製新冠病毒在教室中的傳播。
Walensky說:「CDC正在更新我們的材料,以幫助學校和家長知道如何最好地實施這一有希望且已得到證實的做法,以及我們的多層預防策略,將幫助我們的孩子安全地留在教室。這些研究表明,『留校測試』能夠讓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安全地在校學習。」
其中一項新研究包括了8/16-10/31期間洛杉磯郡(Los Angeles County)學生和公立學校的數據。在9月和10月,432所學校實施了「留校測試」,1635所學校沒有實施。洛杉磯郡公共衛生部(Los Angeles County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人員發現,與未實施這一策略的學校相比,在使用「留校測試」的學校中,「Covid-19的發病率並未增加」。
數據顯示,在實施「留校測試」之前,在隨後實施「留校測試」的地區,學生Covid-19的日平均發病率為10/100000,而在非「留校測試」的地區,學生Covid-19的日平均發病率為20/100000。在實施「留校測試」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學區學生的日平均發病率都有所下降,但在實施「留校測試」的學區,日平均發病率仍然較低,為6/100000,而未實施「留校測試」的學區,這一比例為每11/100000。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研究中寫道,沒有實施「留校測試」的學校「失去了大量的面對面學習時間」。但他們補充說,「有些學校目前可能不具備實施這一策略的資源」,並指出「較高比例的弱勢學校」沒有實施「留校測試」。
馬里蘭大學的傳染病傳播模型師和醫學助理教授(an infectious diseasetransmission modeler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Meagan Fitzpatrick博士在10月告訴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當我在馬里蘭(Maryland)討論「留校測試」項目時,聽到的首要困難是人員問題。」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Fitzpatrick說:「當這些學區考慮「留校測試」項目時,考慮的是實施這一項目所需要的。它需要有人跟蹤哪些學生被指定為首次感染的接觸者。並且需要跟蹤這些學生是誰,跟蹤他們每天的測試結果,並他們入學前再次反復核查他們是否進行了測試。尤其是,學校的護理人員已經不堪重負,而且許多地區似乎在獲得他們需要的額外人員方面都面臨著挑戰。」
另一項同樣發佈於發病率和死亡率週報(MMWR)中的研究,包括了伊利諾伊州萊克郡(LakeCounty, Illinois)內31個學區的90所學校的數據,這些學校在8/9-10/29期間實施了「留校測試」項目。在此期間,共報告了258例新冠病例和1664例密切接觸者。
來自CDC、Rosalind Franklin大學和萊克郡衛生部的研究人員檢查了有多少密切接觸者的冠狀病毒感染檢測呈陽性,以及病毒是否傳播給了任何接觸者的接觸者。研究人員發現,16名密切接觸者的感染檢測呈陽性。所有人都是學生,似乎沒有人將病毒傳染給學校裏的其他接觸者。然而,在校外家庭接觸者中總共發現了9例Covid-19病例,其中4例是完全接種了疫苗的人。
總體而言,研究人員寫道,「留校測試」為密切接觸者保留了長達8152天的面對面學習時間,並「結合口罩和保持距離等多種預防措施」的實施,降低了新冠病毒在幼兒園及中小學校的二次傳播。
華大醫學院限制新冠檢測量 推遲非必要手術
(本報訊)日前,華大醫學院宣佈,由於本地新冠病毒(COVID-19)檢測陽性率空前高漲,因此將限制檢測量,不再為因旅行需提供陰性證明的民眾進行檢測,僅對有新冠症狀或已暴露在病毒環境內的人進行檢測。
在華大醫學院現有的12個社區檢測點中,將有9個檢測點限制檢測量,每日檢測量將降至8,000-12,000次。另外3個會暫時關閉,關閉站點分別為巴拉德(Ballard)、西雅圖市政廳和薩馬米什(Sammamish)。
華大檢驗科及病理學主席Geoff Baird博士表示,化驗出現的高陽性率,為華大醫學院的檢測過程帶來巨大挑戰。在南金郡(King County)的一些檢測點,樣本中超過40%檢測結果呈陽性。Baird稱,「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之中」。
華大醫學院方面以奧本(Auburn)檢測點收集到的樣本為例,該檢測點的陽性率為49%。Baird博士將其稱為「天文數字」,因為在此次病例激增之前,西雅圖各檢測點樣本的陽性率僅為5%-10%。
除限制檢測數量外,華大醫學院還表示,隨著社區中新冠病例數量持續增加,院方計劃推遲原定於1月14日之前進行的非緊急手術,以緩解醫護人員配備和床位緊張的難題。但同時表示,此舉不會影響正常緊急手術的進行,他們僅會對推遲日期不會造成健康影響的手術重新安排。
今年與去年對比儘管有COVID但還是 一個特別的感恩節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這兩年的COVID-19疫惰,給我們帶來了兩個不同的感恩節。即便是2021年這個delta變種比上個病毒來的更致命,但在打完疫苗後我寬心了不少,加上最近也接種了加強劑,我對今年比去年感到有希望。前後兩個感恩節有什麼不同!
去年的感恩節很孤單,只有我和老伴相依相守,沒和其他人與我們共度佳節,四天的週末假期是零活動,像烏雲滿天籠罩著我們,承受著的是死亡、疾病和停工的威脅。當天我們去了西雅圖中心但它是關閉的,幾乎沒有人在那裡。即使去年沒有太多過節的興奮之情,但對我的家人在大流行中倖存下來,對我們的報紙按期付梓發行,我仍是心存感激。
儘管事實上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消除或從COVID中恢復過來,但2021年的感恩節是一股清新的空氣。去年12月我錯了……我以為在今年的現在COVID會消失。但是沒有,我們有的是比上一個更糟糕的COVID變體。我以為我們會恢復正常。然而相反的是我們有了新常態。我的辦公室重開了嗎?還沒有。但我的員工都不想回來,包括我自己在內……。
感謝上帝, 社會隔離( social isolation)不是今年COVID禁令要求的一部份。我們決定謹慎地在感恩節期間與朋友和家人聚在一起。沒有大規模聚會,只有親切的互動。人們只需稍作調整即可在餐廳用餐,例如在進入之前出示疫苗接種卡並戴上口罩,真是太好了。如果你忘記帶口罩,因為我經常把它留在車裡,不要驚慌。餐廳總是提供給顧客。所以我們出去吃了三頓美餐來慶祝節日,兩次在華埠,吃的是港式飲茶和晚餐,一次是在表爾威。
我們也可以旅行。即使有COVID限制,我們也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做更多計劃。與去年相比,今年簡直是在過天堂的日子。
數數我們的祝福
感恩節的主題是數數你的祝福。作為從事新聞行業的我,數了數過去幾天收到的好消息的數量。首先,我們的自由作家Vivian Nguyen在我們11月15日拜訪她三天後生下了她的女兒。真是完美的時機。她的預產期實際上是感恩節。有什麼比你自己在感恩節獲得新生的寶寶要來的更好的禮物!我們相識多年,兩年前我們見過面,我感到很幸運,能在她孩子出生前再見到她。
感恩節是與老朋友重新聯繫的最佳時間。我住在倫敦的前高中同學在閱讀了我的博客後給我發了短信。我們自2015年以來就沒有見過面。這些年來我們也沒有說過話。想念她的聲音。於是我拿起電話打了過去,不知道她那邊是白天還是黑夜。我的衝動反映了我與朋友聯繫的緊迫性。雖然我們只聊了不到10分鐘,我很高興得知她92歲的印度裔母親從香港來訪,在玩中國象棋時居然擊敗她的女兒。我雖然對她媽媽的記憶模糊然而確念念不忘。
丈夫和我已經與包括大洋彼岸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進行了交談。他們清晰的聲音照亮了我的精神,就好像他們在我旁邊說話一樣。我很感激電話和手機的輝煌發明,尤其是因為這些電話既便宜又方便。在感恩節、聖誕節和新年等重要節日裡,如果沒有親人的來信,那該是多麼的孤獨和可怕啊!
為我們寫作了近20 年的作者Jason Cruz上週來領取新聞獎匾額,他於10月8日從華盛頓報業出版商協會(Washington Newspaper Publisher Association)那裡贏得了獎牌。作為一名律師,他在百忙中進來拿獎。為了表示感謝,我開心有趣的在他的包裡裝滿了亞洲美食和巧克力。我們的作家每獲得一個獎項就會得到50美元的現金。算一算支票的金額,Cruz從他的體育專欄和新聞報導中獲得了五項獎項。
與姨甥一家人
我們遵循CDC(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不適合舉行大型聚會。感恩節前一天的晚上,我們在華埠的利口福海鮮餐廳與侄子的家人共進龍蝦晚餐,取而代之大家庭團聚,我們已經兩年沒見面了。姨甥和他的妻子很長時間沒有在餐廳吃飯了。他們喜歡利囗福的所有主菜,甚至把所有剩菜都帶回家,雖然到我們大家吃完晚飯時已經是所剩不多了。
我們已經有22個月沒見過姨甥的孩子了。一個三歲,一個一歲半。他們長大了不少。看到他們如此快樂、好奇、活潑和淘氣是多麼有趣。在他們想要的時候會擁抱你,因為他們的擁抱和親吻讓人感到十分可愛,而另一刻,他們可能會因為飢餓、疲倦和困倦而暴躁和哭泣。
他們在進我們偌大的辦公室後非常自在一點也不認生。我不知道還有人可以在一個工作的場所玩的這麼開心。我們迷宮般的小隔間吸引了孩子們躲藏和奔跑的想像力。他們喜歡和我玩捉迷藏。在我的辦公室為接待貴賓和組織許多籌款活動而發揮的所有功能中,這可能是我辦公室在COVID期間最令人驚訝有趣的用途。自從我的員工回家工作以來,我在辦公室裡再也沒有聽到過如此響亮的笑聲。
如何做美味的火雞
我沒想到火雞的黑肉是這麼好吃。我的兒媳Tracy今天又做了一次。她發現了如同獲獎廚師James Beard一樣烹飪火雞的秘訣。Tracy說:「技巧不是在烤箱裡烤整隻火雞,原因是火雞胸肉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烹飪。與其把整隻火雞放進烤箱,不如把火雞切成不同的部份,想吃的時候再做。」
這的確是講得通的秘訣。因為把整個東西都煮熟了,結果得吃上幾個星期的不新鮮的剩菜。感恩節期間,她為我們烤了火雞腿。
吃的那天令人垂涎三尺,隔天吃剩的也更美味。皮和肉是如此多汁和豐盛,我不介意很快再吃火雞作為晚餐。它改變了我對這隻大鳥的看法。從現在開始,只要是烹飪得當,我會把火雞列為美味佳餚。哇!Tracy你做的火鷄又更上一層樓了。
不錯的北京烤鴨
談到禽鳥類的食物,前幾天晚上我們在表爾威的Baron’s餐廳與媳婦Tracy和兒子John一起吃了道北京烤鴨。我們第一次去那裡是朋友推薦了這個地方,但在4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嚐它店裡的鴨子。為什麼花了我們這麼多的年頭才去吃?因為它比華埠的北京烤鴨要貴得多,一隻是78元大洋。一位朋友說:「它是很不便宜,但你至少應該去吃一次。」聽起來頗有道理的。
但如果顧客在週一用餐,鴨子的價格會降到49美元。但是我們週一總是很忙,得努力為週三在印報截止日準備好所有的事。這家的鴨子是很好吃,其他菜餚如鱸魚、豌豆莢和炒飯也做得很好。就在我們離開前,女服務員給了我們一個外帶的鴨骨盒。大家都知道北京烤鴨的皮很脆,當鴨子上桌時,我們吃的只是皮和肉但沒有骨頭,用鴨骨架來熬湯是非常美味的。這對我媳婦來說更是特別好物,她是位多才多藝的廚師,可以將所有東西變成神奇的菜餚,包括被剃下皮肉的鴨骨頭也都能得心應手。
今年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感恩節,我不會忘記。它提醒我不要將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值此感恩佳節我衷心謝謝大家,謝謝大家,並感恩上帝和所有的祝福。
華盛頓州資訊、服務和資源
西方國家應接受口罩文化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口罩必不可少。事實上,口罩不僅是一種醫療衛生防護用具,其背後更蘊含著人類歷史文化的積澱。
顧名思義,口罩就是用於遮掩人口鼻的用具。人類遮掩口鼻的歷史極為久遠,最早要追溯到各種宗教祭祀中所使用的面具。保有原始的萬物有靈信仰的人們,會在祭祀時將面部用面具遮蔽,以阻擋自己呼出的不潔之氣的傳播。這種面具既有宗教儀式中的像徵意義,也包含了遮蔽不潔之物的內涵。
隨著人類社會與疾病的不斷鬥爭,人們開始發明專門保護呼吸系統的口罩。中世紀「黑死病」的暴發促成了「鳥嘴面具」——一種真正意義上醫用「類口罩物」的誕生,其直接作用就是防疫抗疫。19世紀後,近代醫學、科學飛速進步,使得口罩的發明有了明確的科學理論依據,人類進而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口罩。
口罩展現了人類在諸多方面的智慧與創意,它既是一種物質文化,也是後來公共衛生理念和民族區域文化的符號載體。在現代社會,口罩早已不僅是具有防護功能的專業用品,更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和大眾心理的一面鏡子。
從東西方文化差異來看,戴不戴口罩形成了非常有趣的鮮明對比。中國、韓國、日本乃至東南亞的民眾都嚴格遵守政府關於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規定,這種習慣其實與東亞各國莊重自持的禮儀規範和謹言慎行的行為意識不無淵源。而在歐美各國,疫情下的口罩強制令遭遇了抵制和抗議,許多人認為這是對其自由的限制和權利的侵犯,各種由佩戴口罩而引發的街頭抗爭時有發生。
因為被政治舞台上某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刻意政治化和標簽化,作為防疫裝備的口罩無奈地卷入了政黨政治和國際政治的各種紛爭。本該屬於公共衛生領域的議題,卻演變成了政治表演、政治鬥爭、政治站隊的焦點問題。這造成信息傳遞和功能定位上的錯亂,進而殃及的是一個個生命。
然而口罩禁忌正在迅速消失,不僅是在美國,在西方各國都是如此,因為愈來愈多的專家表示,這種做法在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方面是有效的。對西方國家來說,這種轉變意義深遠,不僅需要克服後勤挑戰,確保足夠的口罩供應,還需要克服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力,甚至是與戴口罩有關的污名——一些西方領導人直接把戴口罩的人說成「異類」。
有關口罩本身的討論,有時演變成關於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的更大討論,將西方的個人主義與亞洲的集體主義對立起來。在川普總統宣佈美國疾控中心現在支持廣泛佩戴口罩時,卻表示自己不會戴口罩,似乎就體現了這種矛盾心態。專門研究流行病的法國人類學家Frédéric Keck說,在西方,人們以個人主義角度看待戴口罩的問題。「『外面有病毒,所以我戴口罩只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在亞洲社會,集體主義理性說,『我戴口罩是為了保護別人。』」
德國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Friedrich E ngels)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新冠疫情是一場人類共同面對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口罩既是人類應對這場戰爭的重要武器,也是人類社會共有的集體記憶中的新成員。在危難面前,人類需要放下分歧,共擔風雨。小小的口罩將是這一切的見證者。
加州在6月16日正式對疫情解封,關於已經施打COVID-19疫苗者可以免戴口罩的鬆綁令,史瓦茲柏格(John Swartzberg)這位享譽國際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傳染病學專家,舊金山灣區當地有關疫情資訊的權威 表示,疫情對全球人類帶來創傷,人們盡其所能保護自己,不可能一下子就中斷保護的行為。他說,「也許很多人沒有困難就能輕易甩掉口罩」,但口罩不只是防疫情,還有許多的好處。
他記得4年前曾到台灣進行系列演講,有一天傍晚走在台北街頭,發現很多人戴著口罩,那時他想「我也要這麼做」。現年76歲的史瓦茲柏格說,過去他每年至少感冒2、3次,記憶所及從2019年10月以來沒有感冒,就是因為戴口罩,「我享受那種感覺」。在加州啟動後疫情時代社會新常態之際,他仍會繼續奉行戴口罩,「若處於擁擠、不受限制的環境,或者因為感冒了、沒有重症又需要出門就會戴上口罩」。只有確定與都接種過疫苗的人同處一室,他才選擇不戴口罩。
史瓦茲柏格希望美國能夠接受口罩文化。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為什麼不戴口罩呢?保護自己、保護他人。」他表示,戴口罩將是美國人可以學到真正有價值的疫情教訓之一。前衛生部長、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現任主席Jean-François Mattéi,表示,這次疫情結束後,流行病期間戴口罩很可能在西方國家成為「常態」。口罩將成為家庭必備的醫療用品之一。
本健康系列由華盛頓衛生部(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Health)提供資金支持,該部門對此內容沒有編輯意見或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