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是位於婆羅洲北岸的東南亞國家,是北婆三邦之一,位於南海南岸,整個國土被砂拉越所分割、環繞。1984年1月1日汶萊脫離英國和平獨立,1月7日加入東協。汶萊經濟狀況頗佳,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7%,社會福利之程度與範圍皆非常完善,更以不需要繳稅而聞名。
原油和天然氣是國家的主要支柱,總產值幾乎占整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90%。在東南亞,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第2位。汶萊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東南亞最富裕國家之一,但目前仍被視為開發中國家。
回教徒一律禁食豬肉,不允許在中餐廳用餐,除非有註明符合回教食品的告示牌方可進入。每逢星期五中午12時至14時,所有商店均不營業。汶萊國內的旅館、餐廳和娛樂場所嚴禁售酒,公共場合內亦不可飲酒。齋戒月期間,回教徒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進食,為示尊重,非回教徒亦不宜在他們面前飲食。 拜訪汶萊官員或到汶萊人家中作客,如主人以茶點招待,最好能吃一點,如果不想吃,最好用右手輕觸一下盤子,以示謝意。
汶萊四季如夏,故宜著夏裝。由於是回教王國,女性忌著無領、無袖上衣及短熱褲。正式場合男士宜穿西裝,女士宜著洋裝或傳統服飾。另亦盛行穿馬來服,男士戴黑色或白色小瓜帽、圍腰,女士包各色頭巾、著各色長衫、長裙。 女性穿著忌暴露,在正式活動或公共場合,女士應著長衣、長裙,裙長需於膝下或長褲。男士著長袖衫和西褲,正式場合穿西服或巴迪衫(馬來民族服裝)。如參加官方宴會及正式場合,一般人避免穿黃色衣服,王室人員除外。到馬來人家中作客時,進門前要脫鞋。
文化特色——汶萊是東南亞少數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奉行伊斯蘭教法(Sharia)。日常生活深受伊斯蘭規範影響,包括飲食、衣著、節日。主要族群為馬來人,華人與原住民族(如Dusun、Iban)也有一定人口。傳統音樂樂器如 gulingtangan(鑼鼓樂器組合)、竹笛、馬來鼓。舞蹈多為禮儀和慶典表演,展現馬來宮廷文化的莊重。工藝方面以金飾、銀器、紡織、木雕而聞名。受馬來、印尼、馬來西亞及華人飲食影響。代表食物有 ambuyat(木薯澱粉料理)、椰漿飯(nasi lemak)、沙爹。
文化價值——宗教信仰為核心,社會強調虔誠、遵守伊斯蘭教義。家庭為社會基礎,長幼尊卑關係明顯。雖有石油富裕的現代生活,仍重視宮廷禮儀、文化傳承。社會強調穩定、尊重權威、保守的道德價值。
對全球的文化貢獻——透過汶萊王室與國際伊斯蘭組織的交流,推廣伊斯蘭教育、慈善與文化活動。透過東協(ASEAN)、國際伊斯蘭合作組織(OIC)等平台分享文化與宗教觀點。在全球化影響下,汶萊仍嚴格保存傳統與宗教規範,為文化多樣性做出貢獻。馬來宮廷藝術與美食進入國際活動,例如文化節、旅遊推廣展現汶萊特色。
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雖然汶萊人口不大,但在美國的留學生群體,尤其在西海岸與東岸大學有助推廣馬來伊斯蘭文化。美國部份大學與汶萊有教育合作,例如文萊政府資助學生赴美攻讀工程、醫學、教育。在美國多元文化節(Asian Pacific Heritage Month、國際學生文化日中,汶萊學生與社群會展示傳統舞蹈、音樂、服飾與飲食。文萊人與美國穆斯林社群互動,增進對東南亞伊斯蘭文化的理解。因汶萊人口少,規模不如中國、越南、菲律賓裔社群明顯,但在美國多元文化結構中仍有其存在感。
(維基百科/百度百 科/ AI Overview / 網路國家基本資料整合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