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正努力應對不斷上漲的購車成本。最新數據顯示,如今,美國普通購車者平均需貸款約5萬美元,才能將新車開出展廳。買家通常支付約6000美元首付,簽訂70個月貸款協議,每月還款額超過750美元。
然而在車價普遍上漲的同時,一項常被忽視的支出——「目的地費用」——漲幅甚至超過通脹率。
「目的地費用」是汽車製造商為覆蓋新車從工廠運送至經銷商處的成本而收取的固定費用,通常介於1000至2000美元之間。這筆費用無法協商,無論消費者身在何地都必須支付。
《汽車新聞》指出,美國多款暢銷車型的目的地費用正快速上漲。以銷量最高的半噸級皮卡為例,福特F-150、雪佛蘭Silverado和道奇Ram 1500的目的地費用,已從約2000美元上升至近2600美元。
AutoPacific分析師Robbie DeGraff表示,希望車企在定價上能更加透明:「經銷商的附加費用和車輛配置都可以協商,但目的地費用是固定的,消費者無從談判。」
業內人士指出,價格上漲反映了製造商面臨的多重成本壓力。
首先,汽車製造商正承受更高的關稅負擔。今年3月,川普總統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徵至少25%的關稅,並將鋁材關稅提高至50%。鋁材是眾多美國車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油價上漲推高了運輸成本,中美貿易緊張導致的零部件短缺問題也令廠商雪上加霜。
中國近期限制汽車電子設備用磁鐵等關鍵原材料出口,美國製造業因此面臨新的供應瓶頸。
此外,紐約州北部的Novelis金屬廠發生火災,導致包括福特F-150在內的多款熱門車型生產中斷,福特預計此次事故將造成約10億美元損失。該公司表示,工廠預計於12月復工,比分析師預期的時間提前了數月。
儘管如此,Robbie認為車企仍應讓消費者清楚瞭解實際購車成本:「例如豐田對2026款卡羅拉的標價為‘起價22,725美元’,但加上強制性費用後,實際價格接近24,000美元。對於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這個差額影響巨大。」
(From Daily 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