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移民

國安部提出H-1B簽證新規 包含這些重大變化

October 27, 2023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拜登政府本週推出了一系列提案,以改變工作簽證H1B的授予方式,以及它們賦予外國人的權利。

國土安全部DHS在《聯邦公報》中公佈了這些變更,稱新提案「旨在實現H-1B項目的現代化並提高其效率,以增加福利和靈活性,並改進誠信措施」。

總體上,該提案放寬了H-1B的某些方面要求,同時收緊了律師擔心可能會使申請過程變得更加困難的規定。

H-1B簽證通常授予給美國大學的畢業生,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從美國大學或研究生院,通往永久居留權或入籍之間的橋樑。

然而,由於綠卡數量存在每個國家的上限限制,這使得像印度這樣擁有大量H-1B簽證持有者的國家,其公民的綠卡申請有長達數十年的積壓狀態,並需要在2個3年期的H-1B簽證結束後,每年更新他們H-1B。

由於現行法規使得更換雇主充滿風險且困難,因此遭遇綠卡積壓的勞工面臨著更高的勞工虐待風險。

專家表示,新規定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還增加了一些措辭,可能會讓獲得簽證變得更加困難。

移民律師梅塔(Cyrus Mehta)還指出,新規收緊了大學和研究生學位與職業的匹配規則,「將使H-1B計劃受到更多限制,並否定所有優點。」

「尋求修改專業職業定義的擬議法規令人高度關注,因為這將激勵移民局的審查員發出證據請求,這反過來會給雇主帶來負擔。」梅塔寫道。

政府的新提案將採用類似於川普政府提案的措辭,即申請人的工作需要與其學習以及任何特定工作的需求「直接相關」。

由於人們經常研究一件事,最終卻在不同的領域工作,移民法專家擔心這一措施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繁文縟節。

但政府的新提議也降低了申請H-1B的風險。根據現有規則,無論申請人數多少,簽證都會授予一定數量的人,簽證獲得者通常是從符合資格的申請人中隨機選出的。

這使得許多申請人重新考慮申請的費用和精力,而其他一些申請人則通過不同公司的擔保(sponsor)下重複申請,以獲得更多的中籤幾率。

在新系統下,每個申請人無論提交了多少份申請,都只在抽籤系統中計算一次。

新提案還將制定一種企業家申請人的自我擔保(self-sponsor)的選項,而現在只有美國公司才可以擔保申請人。

新的提案還將延長美國大學應屆國際畢業生在獲得H-1B簽證前,允許在美國合法工作的時間,這一過程被稱OPT。

新規還要求發放工作許可證的移民局遵循其先前的決定,這意味著基本情況沒有改變的H-1B簽證持有人在續簽時實質上能獲得通過。

與此同時,國務院正在考慮一項允許 H-1B 申請人無需離開美國即可獲得簽證蓋章的提案。目前,申請人必須離開該國才能在美國駐外領事館蓋章。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國土安全部, 工作簽證H1B, 拜登政府, 畢業生, 移民, 綠卡

移民比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對未來更抱有希望 但需面對文化和語言的挑戰

October 13, 2023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譯自作者:Gregory Stachel

最近一項針對 3,358 名成年移民的民意調查發現了這一點。這項研究或調查旨在了解移民成年人對許多問題的看法。香農·舒馬赫 (Shannon Schumacher) 是 KFF 的研究員,KFF 是一家位於舊金山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衛生政策研究。它的前身是Kaiser 家庭基金會。她這樣描述移民告訴她的話:“ 他們說,’你知道,我在美國面臨著挑戰​​,但這比我來自的地方要好得多。而且我相信,我的孩子們的情況會更好。’”舒馬克補充道,“無論是他們的教育、安全、經濟機會……他們認為自己和他們的孩子都過得更好。”

這項調查是 KFF 和《洛杉磯時報》合作進行的。這些組織於2023年4月10日至6月12日進行了這項研究。移民透過電話、郵件和網路回答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用美國 10 種最常用語言中的任何一種來回答。它們包括英語、西班牙語、中文、韓語、越南語、葡萄牙語、海地語、阿拉伯語、法語和他加祿語。舒馬克表示,這是當今對美國移民最全面的調查。“這項調查確實可以幫助公眾更多地了解移民,並真正將他們的聲音帶到最前沿,”她說。舒馬克補充道,“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經常聽到移民自己的聲音。”

移民佔美國成年人的16%。他們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屬於不同階層的人。儘管面臨許多困難,但他們對更美好未來的信念仍然存在。調查中的大多數移民都有工作。大約一半的人表示,他們在工作場所經歷過歧視。十分之三的人表示,與在美國出生的同事相比,他們做同樣工作的報酬較低,或獲得更好工作或加薪的機會較少。

醫療保健可能是另一個問題。在過去幾年中,1/5的移民延遲或沒有獲得醫療保健。通常原因是缺乏金錢或健康保險。如果他們去看醫務人員,體驗並不總是好的。舒馬克說:“大約1/4 的移民表示,他們在醫療保健環境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例如被人居高臨下。”她補充說,他們可能沒有醫療保健提供者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事情。他們也可能沒有人用他們的語言來解釋問題。調查稱,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面臨的歧視最多。

研究人員與不同移民社區內的活動團體合作,尋找可以交談的人。研究人員表示,英語單字 “discrimination”是一個問題,因為它在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中並不總是表示相同的意思。“人們不確定這意味著什麼,”舒馬克說。她補充說,他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詞語,“或者他們說的話我們作為研究人員可能會說,‘哦!這是歧視’,但他們稱之為欺凌或有人只是刻薄。”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溝通不良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直接問題,以確定他們定義為歧視的經驗。即使調查對象沒有將這種經驗稱為“歧視”,他們也會這樣做。例如,研究人員可能會問:“是否曾經因為工作的所有時間而沒有得到報酬?” “是否受到騷擾、威脅或被告知要回國?”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Kaiser, 民意調查, 洛杉磯時報, 移民, 美國, 醫療保健

亞太文化中心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9/8/2023 舉行新建大樓奠基破土典禮

October 3, 2023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1996 年本地藝術家兼社區領袖 Patsy Surh O’Connell 會見了來自 Pierce 郡的一小群亞太社區領袖,討論了為所有亞洲人和太平洋島民建立一個中央聚集地的必要性。出於對文化聯繫及對未來的美好願景,亞太文化中心——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 縮寫APCC)——應運而生。

亞太文化中心是一家 501(c)3 非營利組織,位於華盛頓州塔科馬市 ( 253-383-3900, info@asiapacificculturalcenter.org, 3513 East Portland AvenueTacoma, WA 98404 :temporary address),為大普捷灣 ( Greater Puget Sound ) 及週邊地區提供多元化服務。 中心自豪地代表和服務來自 47 個不同國家的亞太地區人民,提供廣泛的免費或低入場費的項目和活動。本著接受和理解的精神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幫助今世和後代建立一個更強大、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社區。

中心的使命是通過藝術、文化、教育和商業,為社區和世代搭建橋樑。提供旨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島民提高認識、理解、公平和包容性的項目和服務。是一個包括移民、難民、兒童、青少年、老年人、低收入者以及亞太社區所有群體的中心。是一個把社區轉變為多元化、多文化和多世代的充滿活力、包容性的中心。

文化中心的最大優勢和成就是以尊重和了解社區的歷史背景與亞太島民社區緊密聯繫。 90% 以上的員工和 90% 以上的董事會成員都是亞洲或太平洋島民。這些董事會成員和工作人員也是其所代表社區的積極成員和領導者。這種聯繫有助於確保中心真正代表並服務於亞太地區人民。所有的計劃和活動都包括來自亞太地區不同團體的代表,他們幫助提供意見、制定、規劃和實施中心的計劃。這些文化和社區聯繫使中心能夠更好地了解社區的需求,並能從不同的角度滿足這些需求。通過網絡和活動與其他文化組織保持合作夥伴關係,並與亞太社區進行溝通且保持聯繫。這種種方式和努力,使中心適應且自豪地服務不同人群的文化、社會及制度的複雜性。

奠基破土動工典禮

慶祝活動已於於2023 年 9 月 8 日舉行。民選官員、贊助者、合作夥伴、文化領袖和社區成員將共同慶祝這一里程碑——夢想的實現!

新建築創造滿足需求的空間

在 2021 年慶祝文化中心成立 25 週年時,社區認識到需要更換當前的文化中心建築,該建築位於南方公園運營的前社區中心內。這棟建築長年來已經進行了多次翻建修葺,以適應各種用途,但即使進行了這些更新,該建築也無法足夠提供旨在有效支持中心提供的項目和活動的空間。而且建築物老化的基礎設施更帶來了其他運營挑戰。幾年來中心一直在與社區討論開發一座新建築以更好地支持文化項目。新建築的信息旨在增強社區和文化中心遊客體驗的建築,以取代當前老舊功能欠佳的大樓,從而滿足每年參與文化中心活動的數萬名社區成員的利益。

這是 APCC 27 年來為社區服務的一個備受期待的時刻。經過 27 年的租賃各種建築空間後,APCC 的規模已經超出了目前的中心規模。APCC 非營利組織很快就會擁有一個新的、多用途專門設計和建造的,以更好地滿足節目需求並提供空間來容納更多的社區成員的文化中心。有關中心與都會公園合作夥伴關係的更多信息,請瀏覽:https://www.metroparkstacoma.org/apcc-project/。

Filed Under: 新聞, 特寫,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APCC, 低收入, 塔科馬, 社區, 移民, 華盛頓州, 難民

「真實身份」法生效時間再次推遲至二〇二五年

December 8,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真實身份」(Real ID)法案最初設立的截止日期一再推遲,日前再次宣佈該法案執行日前被推遲至2025年。

運輸安全管理局和其他聯邦機構原計劃從2023年5月3日起只接受國家批准的身份證件。但本月5日,國土安全部宣佈將截止日期延長至2025年5月7日。

聯邦機構表示,州機動車輛部門需要更多時間來梳理因大流行造成的申請積壓。 但病毒只是導致多年來實施身份識別方式出現延誤的最新原因。

國土安全部部長Alejandro Mayorkas在一份新聞聲明中說:「這一延期將為各州提供所需的時間,以確保其居民能夠獲得符合真實身份的駕照或身份證。」

18歲及以上民眾在美國境內任何地方飛行,或訪問聯邦設施(如軍事基地)都需要符合真實身份的許可證或身份證。目前包括華盛頓州、密歇根州(Michigan)、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紐約州和佛蒙特州(Vermont)在內的一些州也創建了自己的符合聯邦標準的增強型駕照。 國家批准的身份證件通常可以通過右上角的星號來識別。

正如許多其他法案一樣,真實身份法並不受所有人歡迎。繼911襲擊事件後,國會於2005年通過了「真實身份法」。當時,9/11委員會發現人們獲得駕照太過容易。該組織呼籲提高申請身份證要求,並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標準化。

該法律原定於2008年實施,但多年來有幾個州以成本或隱私問題為由拒絕遵守。直到2020年,包括哥倫比亞特區(DC)在內的所有50個州才開始頒發符合真實身份標準的證照。 除美屬薩摩亞外,所有美國領土也都遵守。

據國土安全部稱,截至2021年,只有43%的州頒發的駕駛執照和身份證被認為符合真實身份。其他人則對該法律對移民的影響表示擔憂,尤其是那些不能合法在美國居住的人。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佛蒙特州, 明尼蘇達州, 真實身份法案, 移民, 紐約州, 華盛頓州, 駕照

華州民主黨贏得第3區席位 結束共和黨12年控制

November 17,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由OneAmerica Votes支持的親移民候選人佩雷斯(Marie Gluesenkamp Perez)戰勝其極右翼競選對手,結束了共和黨對華州第3國會區長達12年的控制。

佩雷斯的勝利是華州西南部組織數十年努力工作的結果。在民意如此接近競選中,每一次選民對話都很重要。佩雷斯是一名汽車店老闆,自稱是一位思想獨立的民主黨人。她此次擊敗的對手是來自共和黨的喬·肯特(Joe Kent),肯特曾因其極右主張獲得前總統川普背書。

佩雷斯支持墮胎法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但同時也表示自己是一名持槍者,反對禁售突擊式步槍,但她支持將此類槍支的購買年齡提高到 21 歲。佩雷斯表示自己不會是國會中的「典型民主黨人」。佩雷斯在一份聲明中說:「華州西南部人民對我投出的信任票讓我感到謙卑和榮幸。」

佩雷斯的勝選對於華州政治局面產生極大影響,因為她所屬的第3國會區被標記為「偏共和黨區域」,位於華州與俄勒岡交界地帶,這是在本屆中期選舉中首個出現反轉的結果。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佩雷斯, 共和黨, 墮胎法, 氣候變化, 移民, 華州

為什麼移民需要參與政治?

November 4,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踴躍申請民主代金計劃是參與的方式之一

對於生活在華盛頓州的菲律賓4口之家來說,參與政治是他們最不想考慮的事情。母親因腦瘤住院。這位已經在這裡做生意10年的父親指望移民律師為他們掃清障礙並獲得公民身份。但律師失敗了。協助這家人的倡導者艾倫·阿貝勒拉(Ellen Abellera)表示,移民局發誓要把這家人驅逐出境,「即使他們不得不把母親帶出醫院」。

隨後,在當時擔任華盛頓州亞太裔美國人事務委員會主席的Abellera的幫助下,這個家庭能夠進行的政治遊說可以為其他面臨任何問題的移民樹立榜樣——並且參與公民參與的必要性。

「我告訴他們的第一件事是,如果他們有問題,他們需要聯繫他們的立法者,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Abellera在接受採訪時說。

除此之外,Abellera和其他人概述了移民可以影響投票過程、滿足他們的需求和參與當地政治的各種方式。

通過加入宣傳團體、報名參加西雅圖市的民主優惠券計劃/民主代金計劃(Seattle’ s Democracy Voucher program),以及接觸民選官員,即使是綠卡持有者——但還不是選民——也可以對影響他們生活的政策產生重大影響,這可能是大家做夢也沒想到的狀況。

對於這個將要被驅逐的菲律賓家庭(出於隱私原因,他們的名字保密),在Abellera的幫助下,他們能夠通過來自菲律賓的來訪官員聯繫到當時的州長、參議員、甚至是當時的喬治.布殊總統。當布殊總統訪問表爾威市的一家酒店時,當地的一個菲律賓裔美國倡導團體舉行了一次集會。Abellera能夠得到許多官員和當地倡導者寫的信,這些信都轉給了布殊。

結果,他們獲得了申請公民身份的新機會。

今天,當時還是年幼的孩子的兩個女兒現在已是註冊護士。「所以,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他們正在回饋社區,」Abellera 說。

致電您的州議員

但並非所有問題都需要如此可怕。根據亞洲諮詢和轉介服務(ACRS)政策和公民參與主任Shomya Tripathy的說法,當地政府機構和立法者希望了解居住在其社區中的居民的需求,無論他們是否是選民。例如,Metro King County與 ACRS建立了一個工作組,以確定取消現金票價(eliminate cash fares)是否有意義以及其他事情上的改變。

ACRS將一名與移民打交道的案件經理帶進房間,他解釋說他的所有客戶都在公共汽車上使用現金。Metro聽到了民眾的反應。

同樣,Abellera敦促移民如果有任何問題,請聯繫當地的立法者。她敦促他們首先確定誰是他們的代表,然後簡單地打電話給他或她的辦公室,或者如果他們對英語沒有信心,讓其他人來做。立法助理將記下來電者的姓名和疑慮,立法者或助理將回電。

「立法者對此持開放態度,因為他們需要了解他們所在地區選民的問題,」Abellera說。

猶豫不決

然而,在獲得綠卡後,第一代甚至第二代移民可能會謹慎使用這種方法甚至登記投票。

韓裔美國人聯盟(KAC)華盛頓分會主席、港口專員Sam Cho表示,一些移民來自具有威權背景的國家,這可能會阻止他們參與公民進程。

他說:「逃離政治或宗教迫害的創傷已經傳承了下來。」不過,他說,移民可以加入倡導團體或登記註冊獨特的計劃,例如民主券計劃。

即使沒有投票也能夠支持候選人

民主券計劃使登記選民和尚未成為公民的永久居民,都可以通過向他們選擇的候選人捐款來支持候選人。該市會自動將這些代金券(其中有4張,每張價值25美元)郵寄給每位登記選民。

綠卡持有人可以通過簡單的在線表格申請,並指定他們希望以何種語言接收代金券。

到了投票的時候,移民可以從所有選擇接受這些代金券的候選人中進行選擇(大多數都接受),然後將其發送給其中任何一個。然後,該候選人將從該市的金庫中獲得這筆錢。

該計劃於2015年獲得選民批准,是解決競選資金改革和讓所有居民參與政治進程的一種方式,該計劃的經理 Renee LeBeau說。

只是出現服務

與協助金郡移民的眾多服務提供商建立聯繫,是移民了解政治進程以及如何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的另一種方式。ACRS以其客戶的語言在食品袋中分發有關民主券和其他計劃的材料。同時,該組織通過在立法機關發表公開評論並為客戶進行宣傳,為客戶樹立公民參與的榜樣。

「我們採取更全面的方法,我們將公民參與理解為意味著人們了解他們可以獲得影響和改變他們生活的途徑,例如所有可用的工具和發表公眾意見的選項,」Tripathy說。

此類問題可能包括公交線路是否沒有到達需要的地方或圖書館關閉。「但這種教育必需融入我們提供的其他計劃,因為它是最有效的,」她說。

克服語言問題

語言可能是移民參與政治進程的主要障礙之一。即使對於身為公民並有投票權的長期居民來說,如何以英語以外的語言要求選舉或其他材料也並不總是不言而知的。

選民必需能夠識別在信封中郵寄給他們的民主券,這些券確實有多種語言的標記,但主要是英語。如果他們只打開信封,裡面有一個多語言的插頁,允許他們要求以他們的母語重新發送代金券。

對於移民來說,語言問題可能更嚴重。倡導團體在廣播節目或YouTube頻道上以母語舉辦選舉和其他公民教育節目。例如,KAC在選舉前不久在韓國廣播電台舉辦了一個候選人論壇(信息可以在KAC主頁上找到)。

「即使你沒有投票權,關注社會問題和候選人也是很重要,」Abellera說。

超越日常的掙扎

許多移民只是在基本需求、食物、住房和語言方面苦苦掙扎。但Tripathy表示,ACRS已經意識到,民眾無法將這些基本需求與更廣泛的政治環境分開。「這座城市的政治完全影響了我們如何支持我們的邊緣化社區,」她說。「人人都必需參與進來。」

要登記註冊民主券人士請瀏覽:https://seattle.gov/democracyvoucher/i-am-a-seattle-resident/apply-now[seattle.gov]

編者按:

什麼是民主代金券(Democracy Voucher)?

西雅圖市(City of Seattle)向居民提供「民主代金券」(Democracy Voucher)。「民主代金券」(Democracy Voucher)是每張價值為25美元的憑證,西雅圖居民可將其捐贈給地方競選活動,也是直接參與選舉的方式之一。

哪些候選人可以獲得「民主代金券」(Democracy Voucher)?

候選人可選擇參加或不參加該計劃。參加該計劃的候選人可以接受您的代金券。您可將「民主代金券」(Democracy Voucher) 捐贈給競選西雅圖市議會或市律政司或市長職位的參與候選人。通過「民主代金券計劃」能夠讓西雅圖居民參加地方選舉,並透過提供資金資源減少公職參選障礙。

哪些人有資格申請「民主代金券」?

•西雅圖居民且至少在西雅圖居住了30天。

•年滿18週歲,並且是美國公民、美國國民或合法永久居民。

註冊登記的選民將自動收到「民主代金券」。

登記有疑問怎麼處理?

•致電:(206) 727-8855 (有提供語言協助)

•電子郵件: democracyvoucher@seattle.gov

Filed Under: 副刊, 政治, 首要 Tagged With: 優惠券, 政治, 移民, 選民

仁人服務社慶祝服務社區50週年

September 22,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Kai Curry

從人行道上的卡片桌,到每年為15,000名移民及其家人提供幫助的非營利組織——仁人服務社(CISC)標誌著今年服務50週年。儘管幾十年來仁人隨著社會趨勢而擴展,但CISC為移民社區成員創造成功機會的核心使命從未改變。

憑藉熱情和專業知識,仁人繼續以多種語言服務多代家庭的需求,以改善整個金郡。

1970年代布殊酒店地下室的開放日。(圖片來自CISC)

「我在西雅圖先鋒廣場社區衛生站工作……看到有很多新來的華人移民不知道去哪裡檢查他們的疾病。」現居住在香港的CISC創始人John Loo回憶道。「然後我看到,有些人不懂英語。他們需要其他人幫助他們閱讀信件和填寫表格以申請福利。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們可以有福利。因此,我們印製了宣傳當時稱為「人人服務社」的傳單,並以只有義工服務的小規模起步。」

「對於CISC為社區服務50年,這超出了我的最大期望,」Liana Fong說,她是1972年的首批義工之一。對「使CISC發展到這一重要里程碑」所採取的「深刻的奉獻精神和遠見卓識表示敬意。」正如現居紐約的Fong所說,一群高中生和大學生意識到需要一個「植根於社區」的組織。

1970年代華盛頓大學的早期義工們。(圖片來自CISC)

「一開始我請年老的叔叔阿姨們,教我他們能聽懂的台山話,甚至我還會說一點,」Loo回憶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很高興能夠走在華埠的街道上,向每個人打招呼並知道他們的名字。」他補充說:「很高興看到仁人能夠發展得如此壯大……50週年當然是值得珍惜的時刻,是一場勝利。」

Mary Hsu

過去22年擔任仁人服務社董事會主席的Mary Hsu描述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為人民服務」的心態。「當John Loo在我們的學生團體中提出在西雅圖華人成立一個服務組織的想法時,我們中的一些人立即以熱情和積極的參與做出了回應,」Fong說。起初,「人人服務社」的重點是老年人。隨著案件量的增加,CISC採用了他們今天使用的整體方法。

「當一位祖父母進來說,『我需要獲得醫療保險。幫助我了解我的選擇,以便我做出明智的決定,』我們將與他們進行對話,然後還提出問題以了解他們的家庭和他們的經歷,」CISC執行董事Michael Itti解釋道。「他們可能會說……『我的孫子即將進入幼兒園』,我們會告訴他們『我們在Yesler社區中心有一個幼兒園項目。』」

仁人服務社的「不會走錯門政策 – no wrong door policy」使CISC成為金郡值得信賴的組織。「任何一位走進我們大門的人,我們都會盡力幫助他們,」Itti說。「如果我們知道合作夥伴組織,我們會推薦……我們不想拒絕任何人並說對不起,你來錯地方了。」

仁人服務社能及時響應社區需求。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由於封鎖,老年人經歷了無助和孤獨困境。在東區的CISC制定了一個計劃,提供俄羅斯和現在的烏克蘭(Russian, and now Ukrainian)老年人聚集。通過與表爾威市和亞馬遜(Amazon)合作,東區CISC能夠擴展到每週兩天的服務,並為參與者提供iPad。

「當耆老們不會說英語時……會感到孤立和孤獨,他們喜歡聚在一起、閒逛和與他人交談,」CISC的項目和臨床主任Hueiling Chan 說。

Chan and Hsu是「救生員- lifers」(Chan在CISC工作了33年),但這樣的專業人士很難找到。CISC預計在未來50年他們最大問題之一將是招聘新人和保留專業舊的員工。尋求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也稱利益市場、小眾市場)——需具有嚴格資格、且有雙文化和雙語,同時也能顧及生活成本挑戰的員工。

「我們的目標是為所有提供如此重要服務的團隊成員提供生活工資,」Itti說。「他們非常熱衷於為我們的社區服務,但我們希望確保他們能夠茁壯成長……我們機構的核心和靈魂是能有為社區服務的人。」

《西華報》詢問Itti, Hsu, and Chan在仁人服務社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得到的是員工的靈感。我們有如此敬業和忠誠的員工,他們真的很關心需要幫助的人……你會遇到很多機構,那裡的人只是官僚,而在這裡,工作人員不顧一切的想方設法解決移民的問題,因為他們感覺到這種聯繫,他們是他們所服務社區的一部份,」Hsu說。

對Chan來說,這是「我們可以做出的改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它可能非常小,也可能非常大。」

CISC執行董事Michael Itti於2018年在CISC的課堂上。

「我想知道我正在幫助其他人,」Itti說,仁人服務社的存在在金郡無處不在,因為CISC已經從幫助個人發展到幫助整個社區,如努力增加投票和人口普查參與,或停止反亞裔仇恨活勳。Itti在採訪中引用了啟發他的「開拓者」,例如社區活動人士已逝的胡國恩夫人Ruth Wu和山度士(Bob)叔叔。

「我真的受到我們社區領袖的影響……我也想盡我所能來支持社區。」

在討論50年社區努力的過程中,故事不斷湧現。這可能是一個關於CISC在亞裔社區培養自我宣傳的故事。人們不習慣或不能說出來,因為他們通常來自禁止公民參與的國家。

「當我們能夠邀請到一群家長到西雅圖公立學校董事會避難所/靜修會(Seattle Public School Board retreat)分享他們的經驗時,我感到非常自豪,」Chan分享道。

「這些父母幾年前拒絕參加家長會,」但在CISC的支持下,現在「他們勇敢地說『好吧,我要作證』。」

可能是一個正在上大學的年輕女孩,她回到CISC回饋社會,繼承了第一批義工的遺產。

「這真的很有意義, 因為他們已經成為所有服務的最佳冠軍, 」Chan說。對於Itti來說,當在走廊上看到員工和社區成員互動是一種樂趣。當孩子們到達CISC的課後活動時,聽到了他們腳下的隆隆聲感到很開心。「我們非常感謝幾十年來一直與我們在一起的社區,」Itti說。「考慮到我們在過去幾年中對疫情大流行甚至重要服務的影響,我們很高興有這個機構在這裡為大家服務。如果各位看看過去任何一個走過的10年,仁人服務社總是有辦法滿足社區需求……看到我們所經歷的旅程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有關仁人服務社50週年慶典的信息請瀏覽 cisc-seattle.ejoinme.org/50thGala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CISC, 仁人服務社, 疫情, 移民, 華埠, 西雅圖, 金郡

李小龍永久性裝置藝術在華大奧德加本科圖書館亮相

September 15,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9月6日,名為「飛小龍」(Bruce Lee Ascending)的一項李小龍永久性裝置藝術在華大奧德加(Odegaard)本科圖書館首次亮相,吸引超過150人前往聆聽演講並觀看舞獅者為這一藝術品進行祝福。

Han Edward So Eckelberg是華盛頓大學傳播領導力項目的現任研究生,他在就讀本科時,於2020年冬季製作並安裝了這件藝術品,當時他學習藝術和美國民族研究雙專業。

Eckelberg說:「一旦你知道李小龍的故事,你就明白他不僅是武術家,而且繼承了他家族的遺產——這是一個移民故事。李小龍出生在美國,曾去往香港然後回來,他的故事就像社區和我家人的許多故事一樣。他試圖在美國站穩腳跟是毅力的象徵,我想紀念他在華大故事。」

Eckelberg表示,「飛小龍」得到了華大和李小龍基金會的雙方面認可和支持。

麥顯輝龍獅團(Mak Fai Kung Fu Dragon & Lion Dance Association)為該藝術作品進行表演。他們的「李小龍獅子」由李小龍女兒李香凝(Sharon Lee)親筆簽名。這些舞獅者們爬上樓梯,為藝術裝置祝福,祈求帶來「好運和繁榮」。

要了解有關「飛小龍」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st.news/lee-ascending。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李小龍, 李小龍基金會, 移民, 華盛頓大學

高管們解釋為什麼亞裔未能在美國企業中崛起

September 8,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Mahlon Meyer

據一家為亞裔專業人士提供培訓和教育的非營利組織稱,在美國,亞裔是所有族裔中最不可能晉升到高級管理職位的族裔。

耐克(Nike)高管Iris Yen在Ascend基金會(Ascend Foundation)贊助的一個論壇上說,盡管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的6%和專業勞動力的12%,但只有1.5%的亞裔能夠晉升到高管級別。

5月11日的網上論壇是系列論壇中的第一場,亞裔企業領導人匯聚一堂,他們認為,過去兩年公開的種族主義也使亞裔社區對其所面臨的鬥爭有了賦權和理解。高管們表示,盡管美國對亞裔的種族主義已經存在了兩個世紀,但新的數據和理解為應對這種歧視提供了新的思路。

根據PEW 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76%的亞裔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Yen說,看到這樣的統計數據證實了她自己的觀察。她說:「你認為可能發生的事情正在發生,這讓我鬆了一口氣,讓我覺得自己沒瘋。」她說,從專業角度來講,了解這些數據對企業至關重要。「任何擁有亞裔員工的公司都需要了解這一點,」她說。

文化差異

Rob Ohno

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PGA Tour)的高管Rob Ohno說,除了公然的歧視和侵犯外,亞裔被提升到高層職位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原因有兩個,即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和對他們的無意識偏見。他承認自己指的是一個包含不同文化的多元化群體,並引用了Joyce Chen的一篇名為《巨大的文化鴻溝 — The Massive Culture Gap》的論文。

「我希望這是我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的事情,」Ohno說。他說,亞裔人重視社會秩序與和諧,他們不想破壞現狀。此外在工作場所強調任務,而不是情感聯繫,尤其是下屬和老闆之間。「要謙虛,讓老闆高興,」提到在一家典型的亞裔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時,他如此說到。

然而,在西方或英美世界,權力來自「影響力」。雖然取得成果很重要,但晉升更加取決於與其他所有級別的員工建立情感聯繫,甚至是與自己老闆之上的人。對亞洲人來說,這樣的要求似乎不合適。「你的職位愈高,這就愈重要,」他說。

Chen在她的論文中描述了許多亞洲移民家庭的謬論,他們認為「哈佛加努力」就意味著成功。她的父親從台灣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但卻避開了公司的聖誕派對,因為他「害怕與白人交談」,他的晉升因此受到了影響。她還對「財富500強公司 – top Fortune 500 companies」的領導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很少有人上過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 school)。

「在美國,常青藤盟校的學位在你30歲之前,也就是在你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後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對你最有幫助。在那個時候,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一些最負盛名的法律、銀行和管理諮詢公司幾乎只從最精英的學校裡招聘,」她寫到。

但是,她補充說,許多亞裔父母教導孩子們努力學習,不要貪玩,而這阻礙了他們的孩子發展必要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技能,而這些技能最終決定了誰能在美國公司裡成為頂尖人物。她寫道:「在成長過程中,當其他孩子在玩耍、學著成為朋友、交朋友時,我們卻是獨自一人,努力學習,為了獲得優異的成績,贏得數學競賽,為了進入哈佛。」

她補充說,「現在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哈佛加努力』的信條對我們的社區來說是如此危險的謬論。它不僅會誘使家庭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爭取常春藤盟校的學位,更糟糕的是,它會阻礙我們發展用來利用和引導所受教育所需要的人際關係技能。」

無意識的偏見

對亞裔的無意識偏見是阻礙他們在企業晉升的另一個因素。Blue Buffalo的高管 David Wurm在五年前參加了Ancestry.com的測試後才意識到自己基本上是菲律賓人。

正是在他發覺並選擇接受自己的亞裔血統之後,他才完全意識到,在幾乎每次關於領導力提升的談話中都對亞裔進行了分類,包括他之前在General Mills擔任高管時。「我當時在房間裡,」他說。

諸如「不適合」、「安靜」或「缺乏領導能力,無法領導多元化的團隊」等語句,都表明了對亞裔的無意識偏見。和其他人一樣,他的現任和前任僱主現在都有強制性的領導力培訓。他說,公司層面愈來愈了解無意識偏見的本質。

如何提升

Iris Yen

與此同時,高管們鼓勵亞裔從自己的背景和文化中汲取力量和靈感。來自移民家庭的Yen說,她在面對挑戰時想到的是「特立獨行」的移民精神。她說:「我每天都在思考能為我的團隊帶來一些什麼,並想到我的前輩為我和我的家人所做的事情而產生的巨大的責任感。」

面對近年來針對亞裔的暴力和敵對情緒的增加,以及參與Ascend的活動所帶來的鼓舞,Yen說,她直面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代表著什麼?」部份答案可能會讓非亞裔感到驚訝。

人口來自20多個原國籍,「我們體現了多樣性,以及多樣性帶來的一切,」她說。她補充道,亞裔也代表著未來。目前2200萬的人口預計到2060年將達到4600萬。她說,除了作為購買力增長最快的消費群體之外,亞裔還特別擅長駕馭日益多元化的工作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新想法會從「混雜的文化」中產生。「作為一個社區,我們確實分享了很多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見解。」至於教育他人,她說,分享個人故事非常有效。

Ohno在電子郵件中寫道,這個系列虛擬論壇「旨在幫助亞裔專業人士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我們有幫助下一代亞裔領導人的宏偉願景,無論他們是剛剛開始職業生涯,還是職業生涯的中途,或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階段。與會者不一定要從事銷售或創收工作。他們可以是從事任何學科的工作者,因為主題與所有亞裔專業人士有關。」

欲知更多ASCEND活動,請瀏覽RISE SERIES LinkedIn群組。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企業, 常春藤盟校, 移民, 種族主義, 耐克

住在松柏樓的人們

September 8,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戚安琪 筆

隨世界對於新常態的調適, 許多人或許仍掙扎著,尋找著安全和踏實感。在這期間,長者們更是不得不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格外謹慎。自從2020年3月在柯克蘭發生第一起養老院COVID-19案件以來,華盛頓州已採取嚴格的安全防範措施來保護居住在長期護理設施中的居民。而這些年長者,雖然能安然居住,卻深感孤單。

長者們每天可能已經要面臨不少擔憂及困難,這次疫情卻進一步將他們與家人、朋友和彼此隔離開來,迫使許多人默默地獨自應對挑戰。住在ICHS松柏樓的人們知道,無論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他們並不孤單。每個人都應該感到安心和被關心。

對於那些來到松柏樓的長者來說,這個像家庭一樣的社區尊重且反映了他們的文化價值。松柏樓在盡職盡責、知識淵博的工作人員之悉心照料下,提供多種亞語和方言的全方位服務,提倡健康的老齡生活。松柏樓已成為其居民的安全港,保護他們免受疫情的驚人影響,並在這個支柱性社區內為他們提供最好的護理。

左文科先生

松柏樓的居民左文科先生出生於中國,年輕時又移居台灣。他在台灣做了9年的地區法官,後來搬到了加州生活。最終他在華州定居,開了家小咖啡店,經營了31年之久。然而,幾年前,他開始失眠,也發現了自己有心臟的問題。這使他意識到他需要幫助,也是他開始尋找輔助型公寓的原因。他很感激妻子幫他找到了松柏樓。

在左先生的心中,松柏樓從來都不僅是他居住的地方。「松柏樓的美麗不在於設施,」左先生說。「是在於心意!」

自從他入住之後, 左先生說他受到很好的照顧。他睡得很好,常常活動筋骨,而且吃得比以前多。當其他住戶看到他能夠吃完所有的食物,甚至要求吃第二份時,他們都萬分驚訝。雖然他承認他的味覺不如從前,但他對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感到越來越滿足和感激。

「在這裡,我們都在接受特殊待遇,」左先生說,「受益的是我們!」

左文科先生站在他的松柏樓房間門口。他示範了自己為保持健康而學會的一項物理治療運動。

胡紹欣女士

住在松柏樓的居民「胡紹欣」女士曾在很久以前是一名生活在廣州的家庭主婦。她說,那時的生活對她來說要艱難得多。搬到美國後,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使她大部份時間都在家裡。她沒想過搬進松柏樓後她的生活能有多大的轉變。

胡女士說:松柏樓,它就像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她陽光明照下的房間裡,你可以看到靠窗台一字排開的盆栽和掛在每個角落的手工作品。雖然居民們的房間裡沒有廚房和爐子,但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電飯煲。而胡女士經常會用它來做雞湯。

在這裡, 她擁有多過她需要的一切。她最喜歡住在松柏樓的原因就是這裡提供的許多活動。胡女士覺得自己彷彿再次成為一名學生,學會了打太極拳、打麻將和製作各種藝術和工藝品。當問到她最自豪的成就時,她分享了學會彈鋼琴的自己,是多麼的興高采烈。現在,她說自己是有史以來最快樂的。

陳曼莉女士

松柏樓的居民陳曼莉女士在5歲左右就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她在加州長大,在搬到華州之前成為了一名美髮師。

因為她的大部份家人都在華州,她也想留在這裡。然而,她以前的老年公寓的租金很貴,所以她很慶幸自己找到了松柏樓。陳女士說,她很感激工作人員的幫忙和客製化的護理。松柏樓讓她在社區中結交了朋友,也讓她能享受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看電視或休息。她的姐妹們來訪時,她可以和她們一起出去。在其他特殊日子,她享受著由松柏樓工作人員舉辦的舒適慶典活動。

陳女士表示:「松柏樓很好。在這裡,我感到很安全。」

Hoa Vo先生

松柏樓居民Hoa Vo先生出生在越南。他於1992年以難民身份來到美國。他和他的妻子在華州工作和生活了多年才退休。而當疫情爆發時,他和他的妻子都有染疫,但他的妻子卻不幸去世。

這沉重的感傷使他難以回到從前所居住的地方,所以他要求他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幫助他找一個新家。這讓他找到了松柏樓。他告訴自己,他必需忘記悲傷,繼續好好生活,而住在松柏樓有幫助他找到新和心的平靜。「自疫情以來,我最快樂的記憶之一是在松柏樓的聖誕節,」Vo先生說,「那天工作人員聚集在一起,與我們一同慶祝。」

松柏樓還提供了每天的活動,而他最平繁的運動是太極拳。Vo先生做的時候看起來像個專家:緩慢又熟練的動作,看得出他的沉穩。他說他真的非常喜歡這個運動。

雖然松柏樓大部分的住戶是中國人,但他在樓裡也有越南朋友。有時,他會在天氣好的時候出去逛逛他喜歡的中國城-國際區的中國和越南餐館。「我對松柏樓給我的一切都非常滿意,」沃先生說。

在ICHS松柏樓輔助型公寓,住戶們能豐富和健康地度過老年生活。樓中的活動和互動都能幫助長者們相互聯繫,並繼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長。即使他們面臨新的挑戰,松柏樓也能為他們提供所需的照顧和支持。因為在這裡 –「我們在乎」。

松柏樓接受申請入住。松柏樓是一個接受醫療補助的非營利機構。若需了解更多資訊,請參考ICHS松柏樓網頁或致電206-292-5184。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COVID-19, ICHS, 加州, 松柏樓, 移民

  • « Go to Previous Page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Go to page 4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12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典禮 在2025年5月21日,這個快樂且有意義的日子裡,亞太文化中心(APCC)與LIHI(低收入住房研究所)榮幸共同舉辦慶祝 Patsy Surh Place 的盛大開幕典禮。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案例,說明願景、社群和同情心走到一起時,發生的巨大成就和榮耀。 這座全新的六層樓建築,擁有77套負擔得起的老年公寓(affordable senior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第一屆臺灣和蒙古日活動APCC盛大開幕、正在招聘人才等亮點報導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在我們強調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公共衛生專業人士的最新採訪中,我們繼續與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的菲律賓移民業主進行對話,ACTS藥房和醫療保健服務是一家本地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因其文化能力而得到認可。 他們分享了:「作為菲律賓移民,我們重視不同文化觀點的重要性,我們的藥房透過為塔科馬的廣泛人口服務,包括移民和AANHPI社群,反映了這一點。」正如他們的藥房的使命 … [繼續閱讀……] about 彌合公共衛生差距:ACTS藥房對AANHPI社群文化能力護理的承諾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2025年5月8日亞太文化中心(APCC)和低收入住房研究所(LIHI)很高興地宣佈Patsy Surh Place盛大開幕,這是一個致力於5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經濟適用房社群。這座六層樓的建築位於塔科馬林肯區南G街3740號(3740 South G Street in Tacoma’s Lincoln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Place在塔科馬慶祝盛大開幕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活動訊息

先鋒廣場節 7月5日至6日。先鋒廣場節有一個自由市場,有80個藝術品和食品供應商,以及 Occidental Square Park, 117 S Washington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疫苗 據KFF健康新聞報導,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向國會議員傳送的一份檔案,以支持健康部長Robert F. Kennedy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伊朗節 6月28日。在Seattle Center Armory, 305 Harrison St. in Seattle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