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報
  • 廣告價目表
  • 活動
  • 聯繫本報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華人

風雨同舟40載, 感謝支持,感恩相伴!

January 20,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我們在COVID中活了下來

如果你從夢中醒來,夢當然會消逝,因為它不是真的。

1981年10月,我夢想創辦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第一份中文報紙,40年過去了,當我今早醒來的時候,這家報社依然存在,因為它不只是我的幻想。

有人說,努力的工作和優秀的團隊是這份報紙得以繼續存在的原因。這毋庸置疑,我們大家都知道。然而,我們仍然在這裡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一一我一直在傾聽讀者和社區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變為現實。

當很多很多在美國出生的華人抱怨他們看不懂中文時,我創辦了英文版,也就是後來的《Northwest Asian Weekly》。一開始就出版兩份報紙對一家小報社來說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即使到了現在也依然如此。四十年前,社區裡發生的事情少到都不足以填滿我們的版面。

面對這種情況,簡單的辦法就是隔一週出版一次。但我的團隊成員不懈地堅持著,一週又一週地保持著兩份報紙的出版從未間斷過。社區的成長不僅僅在規模上而且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也都有所發展,有時候,發生的事情太多,我們甚至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報導。

當出現983年的華美大屠殺、2015年華埠緊急中心主任陳榮新被謀殺以及2016年川普的意外獲勝等重大新聞時,我們幾乎無法處理那些令人心碎的消息。 在面對現實之前我們不得不退後一步厚積未來。

這些年來,我們學會了如何平衡每週出版的內容,通過不同的資源尋求幫助,使用即時的新聞和照片填滿版面。每一次出版的背後都傾注了我們的心血和勞動,使它不僅成為一份出色的報刊,對我們的社區來說,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回饋社會的需求

幾年後,我們注意到許多社區項目都需要籌集資金。當華人社區組織為健安養老院(Kin On Nursing Home)籌款時,我們決定提供幫助。我們通過兩場10週年慶祝晚宴籌集了超過4萬美元。在此之前,我們通過西北亞裔美國劇院(Northwest Asian American Theater)製作的音樂劇《西區故事– The Westside Story》為金郡聯合慈善會(United Way of King County)凈籌了8700美元。而且我們還支付了整場演出的費用。

我很高興我們在支持慈善事業的同時還支持了藝術。這些點子與我們在2021年所做的類似,當時我們組織了一場虛擬活動來表彰醫療工作者,並向所有獲獎者頒發雜貨店和餐館的獎券。我們總是試著一舉多得。

很快,我們成立了報社的非營利分支機構——西華報基金會(Northwest Asian Weekly Foundation)。從那時起,我們支持了無數的組織和事業。其中一項就是教育。基金會為許多高中和大學的獎學金籌集了資金,另外還有五項獎學金捐贈,其中四項用於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系和公共事務學院。

賦予權限的必需性

幾年前,一位猶太裔朋友驚訝地發現,他的亞裔美國朋友在競選公職時,把他的照片和故事登在了《西華報》的頭版。「僅僅通過競選公職就能將我們的照片和故事刊登在猶太社區報紙的頭版並不容易。」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件簡單明了的事情。我們的使命是增加社區的力量。競選公職需要勇氣、犧牲和承諾。這對於一個將自己置於弱勢地位的人來說,是值得讚揚的。

我們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支持亞裔美國人進入政界,成為決策和立法過程中的一員,以及各級政府中的一員。在談判桌上發出我們的聲音是至關重要的。那些願意在政治進程中幫助我們社區的人,將會得到我們的支持。我們至少能夠報導他們的故事,在《西華報》上突出表現他們。

當我們的報紙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發行時,只有少數亞裔當選官員,包括金郡議會議員周馬雙金(Ruby Chow)、法官陳文華(Warren Chan)、法官伍兆濂(Liem Tuai)、眾議員駱家輝(Gary Locke)、眾議員王敬(Art Wang)和西雅圖市議會議員Dolores Sibonga。

反觀現在,僅在2021年,西華州就有40多名亞裔美國人當選並被任命為各級政府官員。你可以稱之為進步。而在反亞裔仇恨犯罪興起後,我們的報紙已成為「亞裔美國人修復制度、自我保護意識和無畏精神」的體現和平台。

當我們慶祝許多亞裔美國候選人在大選中獲勝時,這些正面消息的傳遞也令《西華報》為之振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不僅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非常需要好消息。而且在正常時期也是如此。 報紙應該是鼓舞人心的工具。 講述報導積極的故事激勵大家幫助和改善彼此的生活,或者激發行動來提升我們的社區和城市。

別忘了,我們既是記者,也是市井百姓。我們希望看到好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社區,努力讓我們的合格且平和的候選人打破那層玻璃天花板仍然是重中之重。

而我們的祈禱也得到了回應。Bruce Harrell是西雅圖152年來第一位亞裔美國人市長,也是自1990年以來的第二位黑人市長,他的勝利賦予了亞裔和黑人社區更多力量。他的新聞也使西雅圖與波士頓和辛辛那提(Boston and Cincinnati)的兩位新當選市長一起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盡管《西華報》只是一家小報社,但也能引起很大的反響。雖然我討厭報社被貼上激進份子(activists)的標簽,但我們在為我們的市民和社區做宣傳時毫無歉意。我們也不怕譴責那些沒有很好地為我們的社區服務的亞裔和非亞裔政客。

培養記者和其他人才

三年前,我訪問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辦公室。在紐約時報(NYT)工作的前西雅圖人Laura Chang說:「由於我發表了她的報導,給了她在新聞界的第一次突破。」 她很友善地承認了我的貢獻。幾年前,我不會認為這是我們的成就。這讓我意識到,當我們對實習生說「好」,或者在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第一次走進我們的辦公室時提供給他們一份工作,其實是在為他們提供無價的培訓,不僅是技能方面,還有信心、人際關係和組織發展方面。

那些曾經為我工作過的年輕人,現在都成了經理,成了許多行業中有抱負的領導者,有了新的僱主。在6到30年的時間裡,有6位年輕的女性移民和我一起工作。雖然她們已經不再年輕,但她們在數字技能、排版、翻譯、寫作和編輯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期,在新聞和商業方面的智慧也超出了我的預期。

有些人剛加入我們團隊時幾乎不會說英語。現在,她們的英語水平非常棒,能夠通曉和理解英語新聞,和講英語的客戶打交道也沒有任何問題。有一位甚至代表我們,在50多人面前做了一次簡短的英語演講。哇!每當我想起她們在報社裡非同尋常的經歷,我都歡欣鼓舞。

我的許多英文版《Northwest Asian Weekly》前編輯也讓我感到驕傲。一位是微軟圖書編輯;一位在NBC工作;還有一位擁有自己的寫作、設計、插圖和編輯業務。我們的一位前自由撰稿人已經出版了四本書。還有一些中文版撰稿人也自己出版了許多書。

新冠疫情

當新冠疫情襲來時,的確讓不少報社關門大吉。盡管我們在2020年時也幾近崩潰,但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2020年3月是如此可怕,糟糕到一些親密的朋友都告訴我們是時候結束了。我花了一些時間做好退出的心理準備。然而五月發生的事情,改變了兩份報紙的命運,由於George Floyd被警察不公正地殺害,黑人的命很重要(BLM)運動爆發了。在BLM分裂組織暴力摧毀華埠,整個華埠都被木板封了起來。我們有幸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們全神貫注地講述著一篇又一篇報導。當社區陷入困境時,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當仁不讓,而不是懦弱退怯或撒手拋棄。每週都會出現一個奇跡,然後又變成一個個小奇跡。2020年全年出現了幾起爆炸性新聞和商機,並一直延續到2021年。

然後,局面在2021年7月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英文版《NorthwestAsian Weekly》正在復甦,但《西華報中文版》卻沒有。這扭轉了西華報中文版多年來一直是報社主要收入來源的趨勢。這無關緊要,因為這兩份報紙是同一家公司發行的。至少,有一份報紙成功了,還撐持了另一份報紙的生存。去年12月,我們恢復了給每位員工派發「幸運紅包」(年終獎金)的傳統,就像2019年和之前一樣。這是他們應得的福利,我也很高興報社能夠做到。

我們感謝華盛頓州衛生部(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在2021年初聯繫我們申請資助,並同意給予我們完全的編輯獨立性。我們做了一系列與COVID相關的報導,得到了積極的反饋。而且,我們很激動能夠發表David Meyers對Vin Gupta的採訪,Gupta是一位聰明且口齒伶俐的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評論員。Gupta是我的粉絲。

用「隨遇而安」來形容我們的2021年最恰當不過。我所有的家人都接種了疫苗和加強劑。我感到更加平靜和輕鬆。與朋友和家人在戶外用餐別有趣味。我的幾個同事甚至還去度假了。有一個員工一年旅行了15次。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獲得了Real Change報紙的「卓越編輯獎- editorial excellence award」,以及華盛頓報紙出版商協會(Washington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頒發的27個新聞獎項。我還記得去年10月通過虛擬網絡宣佈獎項的時候,我都來不及在我的記事本上寫下我們這些作家的名字。我的編輯Ruth Bayand和作家們在截稿期限內所取得的成就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兒子John Liu與ZOOM大師John Chen在2021年初協作舉辦了兩場虛擬活動以表彰50多名醫護人員;以及2021年9月舉辦的「為亞裔和黑人社區發聲」活動。盡管我們沒有得到多少報酬,但這為《西華報》帶來了很多善意。我們的目的是做正確的事。向一線醫護工作者表達我們的感激十分重要。

在BLM運動和反亞裔仇恨犯罪的背景下,促進亞裔和黑人社區之間的理解和建立信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都需要彼此來共同對抗制度化的種族主義。

我們的未來

社區報紙的生存變得愈來愈難。自2004年以來,美國已經失去了包括非日刊和日刊在內的近1800家報紙;根據北卡羅來納大學地方媒體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中心(UNC 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Local Media)的Penelope Muse Abernathy所著的《不斷擴大的新聞沙漠 — The Expanding News Desert》中的數據顯示,2018年,讀者數量從1.22億減少到7300萬。然後在2020年,工作日報紙的發行量(印刷版和數字版)為2430萬份。三年內,這一數字下降了32%。

很顯然,我們的未來是黯淡的,過去六年的挑戰愈來愈大。這些年來,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原因是,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條路不會一帆風順。在我們的報紙出現之前,新聞業就已經很艱難了。當時,美國五家報紙中有四家倒閉。華人社區有句諺語:「想害人,就讓他辦報紙。」

我們的確遇到了接二連三的麻煩,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脫離困境。當我們經歷最困難的時刻時,總有一些狀況會拐著彎地來幫助我們。是我們的守護天使嗎?還是命運?亦或是我們在過去四十年裡做的好事,現在變成機遇和好運在逆境中回報給我們。

我不知該如何解釋。各位怎麼看待呢?

然而,我確信一件事:如果你有一個夢想,要發揮創造並努力付諸實現, 永不言遲。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COVID, 報紙, 川普, 新冠疫情, 紐約時報, 華人, 西華報, 西雅圖, 記者

華州大法官虞瑪麗Mary Yu的肖像在西雅圖大學揭幕

December 9,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虞瑪麗大法官的肖像(畫像)詮釋並蘊含著千言和萬語。她的肖像說明華盛頓州最高法院系統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由白人和男性主導的趨勢正在改變。

今天我們華州的最高法院已走向多元化、計有7名女性和兩名男性大法官,女性佔了顯然的多數。這幅肖像最近於11月3日在西雅圖大學(SU)法學院揭幕,反映了虞大法官在法律宦途的旅程,不僅體現在正義方面,還體現在多元化、家族歷史和服務等各方面。

虞瑪麗法官與華盛頓州上訴法院法官Linda Coburn、美國地方法院法官Tanya Lin和華盛頓州上訴法院法官John Chun。 (照片由:George Liu攝)

具有華人和墨西哥血統的虞法官說:「看著這幅自己的畫像感覺很奇怪——有點尷尬,但每次看到它,都會讓我看到我的先人。我看到了帶領他們來到這個國家的夢想。儘管在這幅肖像中看到自己的感覺很奇怪,但我強迫自己要超越這幅畫像,因為它代表的是超出我本人更大的東西,是一個代表移民的故事。」

虞於2014年被任命為華州最高法院大法官並於2016年再次當選,她是華盛頓州最高法院許多第一的集大成者,包括成為第一位亞裔大法官、第一位拉丁裔大法官、第一位有色族裔女性大法官和第一位同性戀(LGBTQ)大法官。

虞在法律界的服務廣泛、強大且有影響力。她在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的蓋茨公共服務項目(Gates Public Service Program)服務了4年,並在過去的14年裡致力於成為西雅圖女子學校(Seattle Girls’ School)的模擬審判法官(Mock Trial judge)。不論是在席(bench)上和席下,她指導年輕的律師、法律助理和學生。在21年的時間裡,她指導了250名法律畢業生,其中包括為她自己需要和最高法院其他法官需要的幾名法律助理。一些律師現在是民選官員、檢察官和著名律師。

虞瑪麗說:「[肖像] 代表所有人的機會,它代表了師徒關係的重要性。我的導師傾全心力,投資在作為一個人、一名律師和一名法官的我。如果沒有導師們的指引,我不可能走上這條路。」

「像 Norm Maleng、Ruth Woo、Bobbe Bridge 這樣的導師,以及像Anne Levinson、Lisa Brodoff、Sharon Sakamoto 這樣的朋友……他們教會我要有信心和勇氣,並大膽斷言像我這樣的人必需要在這個世界上有發言權和一席之地 。」

虞還承認她得到了法律助理和實習生以及「沒有意識到教會了我許多法律、人際關係和世界的這些學生」的支持。

西雅圖大學法學院院長Annette Clark分享了虞作為傑出常駐該校法學家(the Distinguished Jurist in Residence.)的故事。在法學院學生的迎新活動中,Clark說她和許多演講者都可以被替換,但虞瑪麗不行。她會不遺餘力地與學生交談。有一次,虞法官中斷了她的假期,在朋友的浴室裡發表演講,相關工作人員必需在那裡設置適當的照明和背景作為她演講的場景。

虞瑪麗大法官(中)與西雅圖大學校長 Eduardo M. Penalver(右)和首席大法官 Steven Gonzalez(攝影:George Liu)

除了虞的肖像,西雅圖大學還以她的名義設立獎學金並「向那些從未夢想過像他們這樣的人,竟能夠成為州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承認她所代表的一切。」Clark表示該獎學金是對虞大法官鼓勵下一代正義倡導者的貢獻。「虞法官致力於在我們華州建立一個更好、更多樣化的司法系統是堅定不移的。」Clark說。

獎學金獲得者Erin Lewis( 左) 與虞法官合影。(攝影:George Liu)

以虞瑪麗之名設立的100,000美元捐贈獎學金是西雅圖大學支持者慷慨解囊的結果。

亞裔Erin Lewis是虞大法官獎學金的第一位獲得者。她說:「我很榮幸能獲得虞瑪麗大法官獎學金,虞法官對社區的服務讓我充滿樂觀,並激勵我繼續努力創造一個更公正的未來。作為一名非傳統、同性伴侶、第一代有色族裔的高級學位尋求者,虞法官代表著對那些真正生活的人的承諾。」

虞瑪麗說:「有色族裔女性只能豐富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思想,因為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仍然存在,我們每個人都必需盡我們所能支持有色族裔女性,因為她們選擇進入法學院並進入我們法界的職業。對這些女性的支持始於法學院的指導。我怎麼都說不盡的是——指導意味著在另一個人走向偉大的旅程中培養並與他/她們同行。」

首席大法官Stephen Gonzalez是虞瑪麗肖像背後心血結晶的推手。Gonzalez和虞是老朋友,他們的友誼始於在金郡高等法院為同事。

Gonzalez稱讚他的小兒子激勵他推動有色族裔的正義。2011年Gonzalez宣誓就任大法官時,他帶著家人參觀了9位大法官的官方辦公室——正義殿堂(the Temple of Justice)。兒子看到了白人男法官的畫像,問道:「怎麼沒有人長的像我們?」Gonzlez在接受電台採訪時告訴 KNKX:「對我來說,我想,嗯!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現在沒有一個長得像我們的法官,但這個現象它正在改變。」

兒子的洞察力激發了Gonzalez的改變。8年前他將已故的大法官 Charles Z. Smith與受人尊敬的藝術家 Alfredo Arreguin聯繫起來為Smith創作肖像。通過在牆上添加最近法官們的肖像,正義殿堂的畫廊開始了一個新的傳統。

虞瑪麗的肖像也是居住在西雅圖、現年86歲Arreguin的作品。他贏得了包括墨西哥、法國和西班牙在內的許多地方、國家和國際獎項。肖像的資金由少數族裔律師協會提供,例如亞洲律師協會、Q-Law、拉丁裔/拉丁裔律師協會和Loren Miller Bar。

正義殿堂要經過3年改建完成後,虞瑪麗的畫像將會被掛在殿堂內。法院還委託製作Gonzalez的肖像。每次法官退休時,他們的照片都會被掛在法庭旁邊書記員辦公室外的牆上。但由於殿堂的某些部份不對公眾開放,因此公眾可能無法看到所有的肖像。

當被問及Gonzalez的兒子對父親的工作有何看法時,Gonzalez說:「兒子說我信守事情會變得更好的承諾。我認為有了新的肖像,最高法院就像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地方,所有孩子都可以在這裡夢想未來。」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亞裔, 墨西哥, 最高法院, 獎學金, 華人, 華州, 西雅圖大學

改變我心態的火雞

November 23,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大多數亞洲移民稱感恩節為火雞節,他們會告訴你他們討厭火雞。在撫養我在美國出生的孩子時,我就是一個不喜歡火鷄的媽媽。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會懇求我在感恩節或每年至少做一次火雞。我會找一個又一個的藉口搪塞——太多的工作——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尤其是要做一隻大火雞——那隻要命的鳥一點都不好吃等等。像許多華人移民一樣,雞肉總是我在節日和任何慶祝活動中的首選餐點。但要讓火鷄吃起來美味可口需要很多工作,牠需要慢熱長炙,得在烤箱裡烤上好幾個小時。加上火鷄本身肉質粗糙,一旦煮過頭嚐起來會像是在啃皮革。

Tracy Luu 準備的感恩節晚餐。(攝影:吳靜雯)

記得在過去的50年裡,我做火雞的次數不超過五、六次。只有兩次我對結果非常滿意。不滿意的原因是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來做好工作。肉和皮的味道很不錯,包括糯米、臘腸和各種好吃的填充料。但是皮不夠脆,肉柴了些,有點煮過頭。中式烹飪要求把火鷄煮得恰到好處是不應該煮過頭的。但我常傾向於把火雞煮過了頭,因為它太大了無法快速作出判斷。

但我記得最清楚的烤火雞,不是我做的。它不是我喜歡的那種,儘管它煮得很完美,裡面的汁液完好保留,肉質有點乾。填充料是典型的美式餡料,混合了麵包塊、洋蔥、芹菜、香草和大量黃油。牠是我在美國吃的第一隻火雞。那是我的寄宿家庭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感恩節晚餐。他們前一天來接我,這樣我就可以留下來和他們一起度過週末。當時我不知道感恩節是怎麼過法。這天是美國的傳統節日,聚會上的每個人都認為我應該知道感恩節。

寄宿媽媽在感恩節的前一天和感恩節早上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做飯。這是一隻25磅重的火雞,她在睡覺前將火雞放入華氏100多度的烤箱裡。第二天中午之前這隻鳥已經煮熟了。就在下午4點左右開始了較平常要早吃飯的晚餐,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盛宴了。我觀察到的是,一般來說火雞從外表看起來總是很壯觀吸睛,但是一旦張開嘴吃第一口,通常會讓許多美國家庭和餐館大失所望。

我的寄宿父親將火雞的白肉整齊地用刀切下,然後將它們漂亮地放在一個漂亮的盤子上。所有的黑肉在哪裡?美味的雞腿或翅膀在哪裡?我希望他們沒有扔掉它們。我不吃白肉,我的家人在香港撫養我時從來沒有吃過。雞肉的白肉我們只拿來熬湯用。

「我是吃還是不吃?」我問自己。

我當然吃。我不想傷害寄宿家庭的感情。一餐飯下來我只吃了很少的火雞。填充料或澆汁料(gravy)怎麼樣?謝謝,敬謝不敏。但是我吃了一大塊加了冰淇淋的蘋果派來止住我的飢餓感。這就是為什麼當我的孩子們一開始讓我做火雞時,我並不那麼熱情的原因。

多年來,我不禁自責,當晚怎不向寄宿家庭要火雞的黑肉?為什麼我不說實話?當年我19歲,並沒有那麼自信。只知道最好不要惹惱或開罪任何人,特別是我的美國寄宿家庭。我知道他們的心意很好。

我根本沒發現他們怎麼處理了火雞的黑肉和骨頭,我應該提起勇氣問的。如果他們要給他們的狗或扔掉,相信我可以得到一些。那麼週末在我的宿舍裡當午餐或晚餐一定很可口幸福。但我太膽小了。我不夠聰明、自信或採取方法來要求我想要的東西。

挑戰的定義是在於如何在不冒犯任何人的情況下獲得你想要的東西,或者讓對方感到被忽視,儘管他或她的意圖是好的。

事後看來,我應該把它看成餐桌上的文化交流,「媽媽(她讓我叫她媽媽)我只是想知道,你的火鷄黑肉要怎麼處理?」

如果她說:「 之後會把它給狗吃。」

「哦!能給我一些嗎?我也喜歡黑肉」我應該馬上表態。

如果她說,「我明天要用它做沙拉。」

「現在可以給我一塊嗎?比起白肉我更喜歡黑肉。」如果我夠大膽的話。

她可能會說:「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說要黑肉?」或許那會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有時候扭轉局面並不難,所要做的就是張開嘴說實話。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沒有這麼做,只是一味地順其發展。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人說出自己的需要和看法,是要勇氣和實踐。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會因為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而侷限了自己,同時也會造成誤解和惡意,那將會是十分遺憾的!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亞洲, 寄宿家庭, 感恩節, 火鷄, 移民, 華人

白宮任命西雅圖前資深副市長方威武 為小企業管理局第10區局長

November 11,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方威武

(本報訊)日前白宮宣佈,任命西雅圖前資深副市長方威武(Mike Fong)為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第10區局長。第10區包括阿拉斯加(Alaska)、愛達荷(Idaho)、華盛頓(Washington)和俄勒岡(Oregon)幾州的辦事處,這些地區共計擁有超過130萬家小型企業,提供超過270萬個工作崗位。

現年44歲的方威武出生於華州斯波坎(Spokane),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自己便是在小企業中長大,因此很高興有機會幫助小企業「復甦且蓬勃發展」。方威武表示自己親眼目睹父母在餐飲行業是如何辛勤勞作,也曾在父親經營的餐廳中幫忙做一些雜務,因此非常了解經營餐館的艱辛。

作為副市長,方威武曾負責管理市長杜爾肯(Jenny Durkan)的內閣和執行團隊。他作為市長辦公室和亞裔社區之間的橋樑,方威武經常與亞裔社區成員保持聯絡,了解本市需要何種服務。作為華人社區的榜樣,方威武是出生在美國極少數能使用流利粵語溝通的華裔官員之一。他曾在農曆新年和其他場合使用粵語向華人觀眾發表演講。他表示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公職。

方威武曾在西市兩任市長墨瑞(Ed Murray)和杜爾肯,以及金郡郡長康斯坦丁(Dow Constantine)的領導下工作長達8年。自今年9月以來,他又接受了一項短期任務,即擔任斯諾霍米甚郡郡長薩默斯(Dave Somers)的高級顧問,並加入幫助該郡小企業從疫情中恢復的團隊。

畢業於華盛頓大學的方威武擁有政治學學士學位,他將於2022年1月5日前往SBA任職,將在SBA管理員Isabella Casillas Guzman的領導下工作。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SBA, 亞裔, 企業, 康斯坦丁, 方威武, 杜爾肯, 華人, 華盛頓, 西雅圖

法律淺談:警察登門搜屋怎麼辦?

May 20,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LAW OFFICES OFDENNIS LAM
315 5th Ave. S., #882
Seattle, WA 98104
TEL:206-682-9233
FAX:206-223-7599
E-mail:dennis@dennislam.com
網頁:www.dennislam.com

本文亦將刊載於林滋強律師網頁,請查看www.dennislam.com


華盛頓州在2012年實施消遣用大麻合法化,似乎引起不少華人種大麻的興趣,躍躍欲試希望獲得高額利潤,以致華人因種大麻過多而被警察登門拘捕的事件時有所聞。雖然筆者不接辦刑事案件,但打電話來求助的人比以往多了很多,不禁令筆者想起,如果有一天你在家中,有人按門鈴或拍門,把門打開後發覺有警察或便衣警員表示要進屋搜查,你應該怎樣應付?

第一要保持冷靜,美國是講究民權和法治的國家,司法人員輕易不能進入民宅搜查,搜不出証據事小,侵犯民權事大。警察如果按章辦事,你便應盡量合作,否則大可理直氣壯地拒絕合作。需知道,即使警察沒有按章辦事,但若經你(在受驚之餘)同意,他們大可為所欲為。

第二是查証警察的身份,你有權要求看清楚他們的警員身份証,如果他們拒絕出示証件,他們便不可以合法行使權力。

第三是查看警員的搜查令。在一般情況下,警方會先向地方法院申請搜查令才能搜查民居。你有權先看清楚搜查令上的地址是否確是你的居所、搜查的理由及想搜查甚麼物品。搜查令一般是有時間限制的,若警員上門時間與搜查令所指明的時間不符,你可以拒絕警員入屋。

不過,有時候警員即使沒有搜查令,亦可以進屋搜查。根據法例,警方如果有利用相信有罪犯匿藏於某住宅內,他們可以入內進行搜捕,住戶需與警方合作,否則可被控妨礙司法執行等罪名。此外,若警員認為事態緊急,來不及向法院申請搜查令,住戶又拒絕開門的話,警員有「適度武力」破門入屋。所以即使沒有搜查令,只要警員表示懷疑有罪犯在屋內,住戶便應合作,以免犯上官非及門窗被強行打開。

如果你擔心被人誣告或警員不「循規蹈矩」,你可以要求警員在你和你的家人陪同下才進行搜查,以便監察。如果只有你一人在家,可以要求親友或鄰居等人協助在場監察。警員若找不到甚麼人或物件,你便可請他們離開。若警員拿去任何物件,你要弄清楚是甚麼,並要求發收條。

警員進屋的權利只限於搜捕疑犯及搜集証物,在搜查過程中不得損壞屋內物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或者搜屋的警員粗暴無禮,不依法行事,你應記下詳情及警員的姓名、編號或樣貌等資料,事後可向警方投訴;如果事態嚴重,更可控告警方,索償損失。

不要忘記,這裡是法治和講人權的社會,雖然偶有警察濫用權力的情況,但一般來說市民應不怕和警察講道理。

Filed Under: 副刊, 法律, 首要 Tagged With: 大麻合法化, 搜查令, 華人, 華盛頓州, 警察

史上首位華人女性趙婷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引用三字經相信人性良善

April 29,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華人導演趙婷(Chloe Zhao)奪得2021年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93rd Academy Awards)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女性,也是李安之後第2個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華人。

她憑《遊牧人生》(Nomadland,又名《浪跡天地》/《無依之地》)在2021年頒獎季接連創造歷史——此前她已經獲得本年度金球獎最佳導演。她同時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華人女性和第二個女性最佳導演。

奧斯卡歷來首次有兩名女性導演獲最佳導演提名——另一位是導演埃默拉爾德·芬內爾(Emerald Fennell)。

在她們之前的92年裡,總共只有5位女性曾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並只有一人最終得獎,是2010年憑《拆彈部隊》的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

趙婷特別在上台致詞時表示,得獎歸功於在中國的成長經歷,父親小時候教她要背誦古詩句, 其中之一就是「三字經」,還用中文說出:「人之初,性本善。」她永遠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將獎獻給所有艱困的環境中,能堅守內心的善良,並相信他人善意的人。「這是給有信念和勇氣堅持自己內心的善,並且無論在如何艱難的時候仍然堅守著彼此善心的每一個人。」

《游牧人生》贏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身兼製片與女主角的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 )更3度封后,是今年更是史無前例的超級贏家。

本屆影帝由《父親》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拿下,他擊敗大熱門的已故「黑豹」男星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二度稱帝,並以83歲高齡成了奧斯卡史上最年長的男主角得主。

Filed Under: 人物特寫, 藝術&娛樂,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奧斯卡金像獎, 導演, 華人

辛丑牛年

February 12, 2021 by Hao Yi Xu 1 Comment

經過了一整年封閉式新冠疫情生活後,終於盼來辛丑牛年。華人重視新年,送鼠迎牛,一年復始,萬丈更新,尤其是去年出現的所有逆境怨氣,大家都盼望藉春節換來好開始,好兆頭。

「有錢無錢,回家過年」是華人的習慣。回家過年相等於美國人對感恩節的重視。但今年所有海外內的華人,為自己為家人為全球人類造福,有錢無錢都最好不要動,政府鼓勵大家原地過年,暫時不相往來是好事。

對海外華裔人士來說,一定要回到遠在中、港、台及其他地區的老家過年者,如今是千真萬確的辦大事。抵步與回程隔離程序與日期先不用說,在起程前各人要辦妥的非染疫檢測證明程序繁複,各地政府要求日日新,而且認可有效日期短暫,辦證地點也要符合不同政府的要求。如無必要,誰都不想心力交瘁去接受這些賠錢又費時間的壓力。而且旅客也要有思想準備在旅途中萬一染上病疫的機會,才好決定啟程。

猶幸經過一年的避疫宅家經驗,大家漸漸接受疫情帶來的生活改革。我們還可以有限度慶祝所有大小節日,最安全是零接觸的網上互動與網購送禮。當然那份氣氛與感受,不能與面對面相見比較,也令大家更懷念過去新春的熱鬧,但在非常時期內是聊勝於無。

適逢本地防疫措施暫時重開第二期至新春初期。對華裔來說是好消息,唯在限聚放寛的同時,大家聚會時要謹記遵守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措施。平安相聚,共享快樂健康牛年。

Filed Under: 短評 Tagged With: 口罩, 新冠, 疫情, 社交距離, 美國, 華人, 華裔, 防疫

絕不放棄新年的習俗和歡樂

February 12,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新冠狀病毒的大流行,奪走了我們去年整個夏天的假期,還包括農曆新年。我不想再讓它發生在2月12日伊始的牛年,然而這卻是件知易行難的事。但讀者如果遵循我的提示,相信仍然可以慶祝許多農曆新年(中國新年)的習俗,並過上一個快樂年。

大多數人認為農曆新年與食物最有關。農曆年期間確實在中國,韓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台灣,泰國和其他具亞洲文化的國家和地區,是有許多的異國美食和佳餚。但是,今年農曆年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食物,它象徵的是我們要以不同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而我只意識且明白的是,在這一年更要以大智大慧來行事和生活。也許,這與2020年延續至今可怕的大流行病相關。

農曆新年的傳統和節日的準備到底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我們為自己未來的祝福並敞開心懹,使我們度過幸福而繁榮的一年。我們在年前頭兩週和年節當下準備的一切,將為今年餘下的時間奠定基礎。

我們清掃房屋,包括在除夕換上乾淨的牀單和枕頭套,為的是確保新的一年,帶給我們新的旅程。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在2021年有不一樣的經歷,這是在去年難以忍受的宅家封鎖後的全新開始!農曆新年意味著我們拋棄邪與惡,為新的旅程做好準備,新年的力量會帶給我們好運。也許有些神秘,但數千年來農曆新年確實啟發並影響了作為世代炎黃子孫的我們。

為避免不幸,我們必需象徵性地做到一些傳統習俗,即穿新衣服和新鞋子。如果沒有大紅色的服飾,至少也要是粉紅色,以迎接2月12日這一天的新年。一年多來我沒買新衣或新鞋。但是當天我絕對會打扮起最光鮮亮麗的彩妝,即使我不參加聚會,也要穿著漂亮的衣服。這些是為我們的心情創造光明美好做出的準備。

中國年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使家人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並在彼此的陪伴中感到快樂。農曆年的一項傳統是全家一起包餃子,目的是共享食物並互助合作。我的朋友和家人會這樣做,然後再打上幾圈麻將。然而在疫情大流行中,社交距離的指導方針扼止了所有類型的聚會。但是,大家仍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家人和朋友聯繫。例如發送短信和新年問候的照片,或者安排大家通過ZOOM一起用餐,即使這不在過去傳統農曆年規則範例上。但請記住感謝那些對您有意義的人,這也是一個表示感謝的合適時間。

宇和島屋(Uwajimaya)

在疫期下更改年節問候語

在華人和許多亞裔社區中,中國年的傳統問候語是「恭喜發財」,意思是「祝您賺很多錢」。然而這不是COVID時期的恰當的問候。如果某人的親人剛死於COVID,該怎麼辦?如果您沒了命,那麼擁有財富又有什麼用!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健康與平安。恭喜發財是給那些遭到失業或在失去房子時,手頭上仍能有足夠多錢糊口度日人的鼓舞。最好的問候是祝您的朋友和家人,龍的精神,馬的能量、身體健康、心想事成、萬事順遂,或平安大吉。這些在COVID期間是受歡迎且相關的問候語。給紅包在農曆年期間給人紅包,意味著您希望他們有好運。我堅守這一傳統。每年,我都會給我的孩子,侄孫們,員工和在華埠雜貨店和餐館為我服務的工人階級給紅包。

我知道一些老闆會反對今年送員工紅包幸運錢的傳統,認為「嘿!我的公司去年虧損了。我為什麼要給?」您認為員工們在當下的景況會笨到不知道老闆沒有賺錢?但是您仍然派發紅包的美意,會讓他們非常感謝能為您工作。您不必在紅封袋裡放很多現金。即使信封裡只有1美元(最好是新鈔)或者更多,大家都會微笑接受。這與金錢無關。這是老闆一份關愛的表現和希望員工有好運的心願。

大掃除和清垃圾

年前大掃除讓財富迂迴入室很重要。為農曆新年做準備,我總是在年前就不停的洗桌布和其他東西,並在年前的兩週扔掉垃圾。在您閱讀此博客時,牛年已經來了。然而遲到的準備總比什麼都不做要來的好。

此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就是:在新年前一天丟掉垃圾。千萬不要在2月12日新年當天去清除垃圾。如果這樣做,可能會倒掉您未來一年的財富。請在2月13日或之後才做吧!

裝飾你的家

農曆新年期間必需要用鮮花。在香港這個我長大的地方,我們會在年前5-4天期間逛花卉市場,買象徵生命和運氣的鮮花和植物,這是慶祝新年到來的最美好的經歷之一。由於COVID,香港政府想取消鮮花市場,但居民們舉行抗議活動花市才得以舉辦。確保在一年的第一天,用新鮮的植物,鮮花和水果裝飾您的住家,就能在家中培養出新氛圍和新朝氣。不要在家裡或辦公室中擺放人造花,尤其是在農曆正月期間。假花會產生死亡能量。風水不好。如果有它們,請暫時先藏起來一陣子。

目前在華埠有好幾家亞洲超市都出售漂亮的紅色和金色的春貼和年畫,且價格合理。五年前,這些東西並不存在。大家不妨買一些,然後掛在門楣處或貼在窗戶上。我在《西華報》的大門上貼了幾個桃符壽翁仙鶴之類的吉祥裝飾品。我們都非常喜歡,一年四季還故意把它們留在那裡增添吉祥喜氣。

為了慶祝牛年,還可以購買亞洲服飾和一些毛絨玩具,將它們送給包括孫子孫女在內的孩子們,並向他們介紹中國年的典故和趣事。

過年食品

我很高興我的媳婦和員工將帶給我們特殊的食物來慶祝農曆年。對我的家人,員工和朋友來說,橘子和橙子等新鮮水果是我的最愛,因為它們象徵著活力,金子和好運。

華埠餐廳備有新年菜單,請他們外賣。選擇您想要的種類:麵條代表長壽,帶頭尾的整條魚代表財富和豐足,牡蠣代表美好的事物,大蝦代表歡笑,蓮子代表肥沃,蓮藕代表浪漫等等。享用豐盛的一頓飯來迎接牛年。讓它成為您激動人心且歡趣年程的催化劑。在萬物新生命的週期之始,祝福所有人:牛年健康、幸福和快樂!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COVID-19, 新冠, 新年, 病毒, 社交距離, 華人, 西華報

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改選 駱家輝當選理事會主席

January 21, 2021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每3年改選主席,前商務部長、前駐中國大使和前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Gary Locke),當選新一任理事會主席,將於今年5月百人會年會期間與現任主席王恆(Roger Wang)交接。

新一屆理事會成員包括主席駱家輝,副主席為Megatoys創始人胡澤群(Charlie Woo),首席財務官為前加州財務長江俊輝(John Chiang),總法律顧問為McDermott Will & Emery LLP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朱威信(Wilson Chu)。

前主席王恆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駱家輝和他的領導團隊將為我們的組織帶來活力、能量和激情,並使百人會在華裔美國人問題上繼續保持重要地位,我對此感到興奮。當我的會長任期結束之後,我將繼續積極參與百人會的活動,並盡我所能支持這個團體。」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百人會, 華人, 華裔, 駱家輝

拜登擬任命華裔女律師戴琦為貿易代表

December 17, 2020 by Lei Pei Leave a Comment

♦ 本文作者:蕭尚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12月10日宣佈,擬提名華裔女律師戴琦(Katherine Tai)出任美國貿易代表。美國媒體報道稱,戴琪在最近幾週贏得了國會民主黨人、勞工和商業界的支持。如果獲參議院的批准,戴琪將擔任這個至關重要的內閣級別職位,她的主要任務是執行美國的進口規則,並協調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條款。

戴琦現年45歲,出生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一個華人家庭,她的父母來自台灣。戴琦是家族中第一個在美國出生的公民。在華盛頓特區長大,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哈佛法學院,入讀大學之前,她就讀於華盛頓的私立學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這個著名學校培育了很多華盛頓著名政治人物的子女,包括奧巴馬的兩個女兒和拜登的孫輩。1996年至1998年,她赴中國廣州生活和工作,在中山大學教授英語。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如果任命獲得批准,身為亞裔的戴琦將成為首位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有色人種女性,貿易代表是內閣級別的官員,擁有大使頭銜。

拜登在聲明中說,戴琪的能力和應對危機的經驗,將在美國的政府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提高美國人日常生活的尊嚴、公平、安全和繁榮。「在這個歷史時刻,這是一個正確的團隊。」拜登評價說:「戴琦是一位敬業、深受尊敬的公務員,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國際貿易問題專家。她豐富的經驗將使拜登-賀錦麗政府能著手處理貿易問題,幫助美國擺脫因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

戴琦現任國會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首席貿易顧問。媒體稱,戴琦去年在國會民主黨推動修訂「美墨加協定」部份條款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她曾在華盛頓多家律師事務所的國際貿易部門工作,後加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主管美中貿易執行事宜的法律事務。

據了解預計將任命眾議院籌款委員會(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的首席貿易律師戴琦為美國貿易代表,這是一個關鍵職位,將負責執行美國的貿易規則,並與中國及其他國家協商新的貿易條款。

戴琦得到了其國會同僚的大力支持,他們稱讚她在談判中幫忙對付了難以駕馭的政客和利益集團,才讓修訂後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NAFTA)得以通過。

2007年至2014年,戴琦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工作期間,在世界貿易組織就中國的貿易行為成功提起了幾起訴訟。

國會民主黨人一直在爭取戴琦的任命,部份原因是他們相信她將在確保《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的條款執行上發揮關鍵作用,該協議將在今年取代NAFTA。 協議中包括對違反勞動法規的墨西哥工廠提起新的貿易訴訟,並確保墨西哥將完成對其勞工制度的大規模改革。

作為籌款委員會的首席顧問,戴琦在擬定民主黨對美墨加協議最終修改的要求上發揮了關鍵作用,該協議是由川普政府談判達成的。在這一職位上,她平衡了工會、環保組織、集團說客與本屆政府之間的競爭性需求,並幫助敲定了一項在國會兩院以較大優勢獲得通過的協議。在眾議院,她還牽頭研究了美國貿易政策中種族不公的遺留問題,以及如何使貿易收益更具包容性。

10位眾議院女民主黨人,11月在給拜登的一封信中寫道:「戴琦具有作為下一任貿易代表去領導實施和執行工作的獨特資質,她清楚每一種讓墨西哥和加拿大負起責任的辦法。」這些議員寫道。

Filed Under: 副刊, 政治, 首要 Tagged With: Jinyong Lee Englund, NAFTA, 內閣, 勞工, 參議院, 台灣, 商業, 墨西哥, 大使, 奧巴馬, 康涅狄格, 戴琪, 拜登, 政治, 新冠, 民主黨, 疫情, 種族, 華人, 華盛頓特區, 華裔, 貿易, 貿易代表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6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靜雯博客

媽媽們請愛自己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最近, 我以前的學生劉艷雨(Evelyn Hou)在58歲時突然死於激暴性癌症(aggressive … [繼續閱讀……] about 媽媽們請愛自己

西華報電子版(5-14-2022)

[點擊閱讀]

Copyright © 2022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