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公校今秋簡化學生衣著要求 上下有衣蔽體腳穿鞋即准上課

September 19,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西雅圖公立學校校區宣佈始自剛開始的新學年,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公立學校學生將會受限於一套簡化的上課衣著要求。祗要有上下穿衣,足上有鞋,而學生的衣服不會招惹爭議或仇限感覺即可。換言之,就是要有衣服遮蔽身體重要部位和不能光著腳回到校園。

以往西雅圖公立學校的學生屢因為衣著不符合學校要求而要被要求回家,老師與校董會及學生們都大力投訴,指稱學生學習因此受到影響。按公立學校的舊例,學生不可以穿緊身褲,下垂像掉下的褲子或由襠量度祗有四吋褲腳的超短短褲。新學期開始後,學生們按新要求穿著,結果大受歡迎。很多學生和家長們在社交媒體大讚公立學校,其他華州的校區也開始改用西雅圖公立學校的措施。

雖然部份華州學校容許學生享有衣著自由,但三間在艾弗列市的公立小學仍然要求學生穿校服,校方認為校服能給予學生衣飾統一與歸屬感,令人一看就能識別他們是那一所學校的學生。但是校服就不會給予學生發揮個人個性的機會了。其實本地某些學校對校服也祗是從款式與顏色上作出統一要求,很少會要學生到服裝店特別訂製或要他們穿上有刺繡校徽的服飾。

專責研究教育措施的華盛頓大學教授夏韋遜表示,衣著要求應該是推廣個性及社會地位民主化的。學校的衣著要求不應該令學生感到因衣著而受到種族與性別困擾或歧視與不受歡迎。西雅圖公立學校今年重整學生衣著要求旨在減少校區內一些學校出現的歧視,不協調與混亂感覺。以前在西雅圖因有數間中學就學生短褲長度要求不一而出現爭拗。西雅圖公立學校校區律師貝爾在參與簡化學生衣著要求時發現,以往舊制很多要求都是一些默守成規過時的東西。今年西雅圖公立學校學生們在上課時應該能減少因為衣冠不合符要求要被勒令離開課室的機會了。

Filed Under: 教育, 新聞,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華州,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西雅圖公立學校

華州兩所大學獲聯邦撥款 用於升級地震預警系統

August 22,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日前,美國地質調查部門宣佈,撥款1,250萬美元用於升級地震預警系統ShakeAlert,華盛頓大學及中央華盛頓大學(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為此次參與研發的7所西海岸高校中的兩所,將獲得全部撥款的1/3。

ShakeAlert作為地震預警系統,早已在華州、俄勒岡州(Oregon)及加州3個西海岸州投入使用,它並不能提前預測地震,但卻可以在地震剛剛開始之際,提醒民眾何時會正式影響當地居民。距離震中較遠地區的居民受益最為明顯,他們可提早做出準備,尋找合適的遮擋物、關閉水閥及煤氣閥門,避免人員傷亡。該系統對一些民眾來講,幾乎對他們的生死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洛杉磯地區,ShakeAlert已經被製作成一款手機app,西海岸其他地區也將效法。

此次華盛頓大學、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及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將成為領導並管理ShakeAlert的主要機構。此次撥款的首年度,華大將獲得$3,744,617資金,其中大部分將被用作購置新地震儀,相關部門將增添104個地震儀,以獲得更精準預測。而中央華盛頓大學將在首年獲得47.4萬美元撥款,第2年再次獲得24萬美元,用以操作系統所需的導航站點。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中央華盛頓大學, 俄勒岡大學, 俄勒岡州, 加州,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 華州, 華盛頓大學

華大博士生香港立法會 唯一公開面貌者 自稱無悔當初

July 11,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7月1日,一撥極端的激進分子包圍、攻擊香港立法會。光天化日之下用鐵棍和鐵籠車反复撞擊立法會玻璃大門,直到撞破後衝入立法會大樓,在裡面肆意打砸破壞。

梁繼平(Brian Leung Kai-ping)是當晚唯一一位在立法會被示威者佔據後公開身份的示威者。他透過手機應用程序Telegram接受《南華早報》的訪問時稱,當天他在立法會大樓外留守近8小時,並等待在立法會內發表宣言的時機。

梁繼平說,當時越來越多人因憂慮警方發動反攻而離開會議廳,於是決定站到某議員的桌上,除下口罩發言。他解釋以真面目示人,並讀出示威者多項訴求的決定,是不希望在所有行動之後,沒有清晰地表達訴求,不希望公眾只記得破壞的行為,「將我們視為暴徒」。

現年25歲的梁繼平是主張「香港自立自決」的《香港民族論》編者之一,畢業自港大政治學與法學雙學位課程,目前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在事發後,梁繼平被證實已回到美國。

梁繼平在訪問中稱,他知道當時公開身份後,會面臨被捕風險。他說:「我們沒有像父母輩的能力去移民,年輕人沒有什麼可以失去,唯一願望只是想保住自己安全,看到另一天,希望能再次參與抗爭。」

梁繼平強調,示威者損毀立法會大樓,沒有傷害任何人及警員,將議事廳的特區區徽塗黑,是要表達不信任一國兩制;塗鴉是為了紀念輕生示威者和表達議會制度不公。

Filed Under: 世界新聞, 新聞 Tagged With: 一國兩制, 立法會, 美國, 華盛頓大學, 香港

要在西雅圖設領事館 需全方位著手 看看印度社區如何推動 領事館駐地在西雅圖

May 17,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前言:很多華人都認為在西雅圖或華州的周邊城市為什麼不設置中國領事館,向旅居美國的中國公民或僑民提供領事服務及幫助。就因為沒有領事館,因此在簽証等問題上,大家必需到舊金山申請或由旅行社代辦,這些年來總領館也派官員專程來西雅圖,擇日為大家辦理簽証等事宜,但往往是排長龍大隊卻仍不能如期辦理。

大家要知道,要在他國設置領事館,取決於美中雙方高層(如國務院)的協定和同意,不是民間也不是社區呼籲就一蹴可及,牽涉到雙方國家的利益、政經關係、互惠友好,以及當地社區及人民的表現或需求等條件,經過考慮和商榷才能定案,這是個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和溝通。

我們介紹此文,就是要讓讀者們知道,印度領館在西雅圖的設置,是經過了許多年、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以及印裔社區茁壯成長及對社區貢獻等的集大成,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我們華人社區在西雅圖乃至華州的表現顯然不如印度社區,大家需奮起直追,或許來日就能在西雅圖設置中國領事館,造福我們的華人社區了。

備註: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通過的《關於外交人員等級的章程》,外交代表分為三類,即大使、公使和代辦,因此外交代表機構也對應為大使館、公使館和代辦處三級。另外不屬於前三類的為領事館,主要處理領務與商務事宜。

領事館與外交機構相似, 但並不等同。領事館主要處理個人與商務事宜。駐外領事通常派駐在一國首都以外的地區,通常是大城市以及國人經常前往、僑民聚居的城市。如英國駐美大使總館設在華盛頓,而領事館則設在洛杉磯、紐約與休斯敦等地,所以一個國家在美國可以多於一個領事館的設置。

大家可能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實際上並非如此。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是擁有12億人口的印度,該國在1966年選出了第一位女總理 Indira Gandhi、2007年選出第一位女總統Pratibha Patil,遠遠領先美國。

3月23日印度總領事Sanjay Panda在歷史與工業博物館(MOHAI)舉行的招待會上,提到了過去多年來,能在西雅圖設領事館的歷史事實,有60多人參加,其中包括政界和社區領袖。

歷史與工業博物館館長Leonard Garfield致詞。

印度總領事館駐紮在舊金山,這次是總領事Sanjay Panda首訪問西雅圖,訪問的時機對印度社區來說是恰合時宜。印度社區在華州已成為一個成氣候的壯大社區,社區中人才濟濟,包括:華盛頓州於2016年選舉Pramila Jayapal為國會議員,她是第一位在國會任職的印度裔美國人;在華州的立法機構中,有Manka Dhingra及Mona Das今年早些時候擔任州參議員、Vandana Slatter自2017年起擔任州代表。在商業領域中,微軟首席執行長Satya Nadella是印度裔;在教育領域中,華盛頓大學高級職員Vikram Jandhyala已為華盛頓州的400家初創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本地美籍印裔婦女領袖代表,左起:Mohai 館長Amy Bhatt、州參議員Mona Das、國會議員Vandana Slatter。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目前有大約10萬印度裔美國人居住在大西雅圖地區,且人數還在上升。

左起:Amy Bhatt、總領事Sanjay Panda、華盛頓州印度貿易關係行動委員會(WASITRAC)聯合主席Debadutta Dash。

Panda表示他「對社區印象非常深刻。」自2009年底以來,華州的印度社區部份由Debadutta Dash領導,他是華盛頓州印度貿易關係行動委員會(WASITRAC)聯合主席。這些年來他及其他許多人長期努力,但仍難獲得在表爾威或西雅圖設置印度領事辦事處的機會,歷史的事實發展如下:

華盛頓州印度貿易關係行動委員會(WASITRAC)聯合主席Debadutta Dash與前華州國會議員 Jim McDermott握手致意。

最初在2011年,印度政府決定選擇亞特蘭大而不是西雅圖為領事館時,西雅圖的印度社區存有的希望破滅。

直到在2013 年, 印度大使Nirupama Rao在西雅圖宣佈,政府已批准在西雅圖設立領事館。大約一年左右,印度總統 Narendra Modi造訪美國,並在國會宣佈西雅圖被選中設立領事辦公室。

到2017年,印度政府官員將聯合廣場(Union Square)視為其未來領事館的所在地,表爾威希望落空,之所以選在聯合廣場是因為其他外國領事館大都已位於西雅圖市中心。

大家要知道,任何新的領事館設置都需要美國和印度政府之間的雙邊協議。根據Panda的說法,他的政府一直在做所有工作,並長期等待美方的放行綠燈。他說他敦促「社區向國務院施加壓力」,而Japayal也一直在向聯邦政府做工作。新辦事處不僅服務於華盛頓州,還服務於阿拉斯加州、愛達荷州、蒙大拿州和俄勒岡州(Alaska, Idaho, Montana and Oregon)。

國會議員Adam Smith與Panda一致認為,在華盛頓州設置領事館很重要,應該在此有一個辦公室。Dash表示:「我們需要找出原因,社區需要推動。」他不知道當初印度新領事館一直沒有得到國務院批准的真正原因。

左起:Preeti Shridhari、印度總領事Sanjay Panda、華州國會議員Adam Smith。

Panda還表示,印度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是歷史性的,印度的自由運動(Freedom Movement)最初是在20世紀初在加利福尼亞引發的。

Panda作為外交官多年來一直是大使職位,服務於世界各地,包括約旦(Jordan)、法國、馬來西亞、中國、東京、西西里島(Sicily)和舊金山。

在此次活動中, 歷史與工業博物館還宣佈,印第安美國塑造國家(Indian Americans Shape the Nation)展覽將於2020年11月至1月期間在該館舉行,由Smithsonian亞太裔美國中心和 Smithsonian學會旅遊展覽服務中心共同創建。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MOHAI, 中國公民, 中國領事館, 印度, 印度領事館, 微軟, 簽証, 美國, 舊金山, 華人, 華州,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華州軍部鼓勵年青人入伍 華大招募入伍宣誓晚宴志氣高昂

May 10,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華州軍部日前在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園舉行本年度西雅圖地區的招募入伍宣誓晚宴。逾二百多名年滿十八歲青少年在國民警衛軍少將佈雷佈雷·D·多赫蒂(見上圖)帶領下,正式宣誓加入美國軍隊接受訓練。前華州檢察總長麥肯納應邀為主講嘉賓,為新入伍的少年軍打氣。

據華州軍隊顧問委員會主席周樹淇表示,以往華州軍部在招募成員後祗會進行簡單的宣誓儀式,然後就馬上將新成員送到訓練營報到,並沒有大型的歡迎入伍儀式。很多時都會顯得冷清,另外也缺乏了家長的參與。早在十年前,軍部每年大約祗能招募約二百人入伍,青少年對於參軍的認知不多,也不說是熱衷。有鑑於此,委員會建議應該為入伍者添加士氣與使命感,同時也應讓他們與家人一同分享入伍的喜悅,這也為軍隊招募做好外展宣傳工作,故此軍部開始了地域性的集體宣誓儀式,而華州成為全國舉行集體宣誓儀式的先行者。

今年華州約共有六百多名新丁入伍,分別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校園及在貝爾斯郡的聖馬田大學舉行。華州是美國西岸重要的軍事中心之一。由於華州的移民人口漸多,很多新移民對投身軍部的意識並不強烈,軍部決定要加強公民教育,積極走進校園,向學生介紹入伍的概念與挑戰。

華州軍隊顧問委員會主席周樹淇指出,大部份市民一想到入伍就是要出征戰場隨時要為國捐軀。其實前線打仗祗是軍隊的一部份工作,在海、陸、空、國防警衛軍與海軍陸戰隊中分佈著很多不同的工種與民職。經過入伍受訓十六個星期及通過嚴格背景調查後,新錄取成員就會被送回所選擇的隊伍。所有民職與前線軍人都享有同等軍人終身福利與待遇。正如軍部的宣傳標語所述,入伍是榮譽,生存有目標。周樹淇鼓勵大家即使自己不參軍,也應多理解美國軍隊功能,遇到身旁有人入伍,也可以為他們打氣。

Filed Under: 新聞, 特寫,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入伍, 新移民, 美國軍隊, 聖馬田大學, 華州, 華州軍部,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青少年, 麥肯納

150年後慶祝 橫貫美國大陸鐵路 的華工成就

May 10, 2019 by Hao Yi Xu 1 Comment

本文作者:Nina Huang

編者按: 美國歷史上第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於150年前的 5月10日竣工,成為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但其實這番成就背後,有著成千上萬華人的貢獻。他們作為主要勞動力,肩負最艱鉅任務,甚至因公殉職。

由於華工在試用期內表現良好,鐵路公司開始著手增聘華人。但當時全加州華僑大概只有5萬至6萬人,鐵路公司就計劃從中國的華南地區直接聘請華工,他們大部份來自廣東省南部。研究項目聯席總監 Shelley Fisher Fishkin 表示,由於廣東省華人長期與外國人往來,普遍更敢於遠洋冒險,因此更易於招聘。1865年7月底,首批華工乘船抵達舊金山,不到2年橫貫大陸鐵路西部段落工程中,多達90%工人為華裔,其次是歐洲血統白人,當中以愛爾蘭裔最多。高峰時期鐵路華工相信多達1-1.5 萬人,總計可能有2萬華工曾經投入這項工程。而美國因為這條鐵路,成為作為連結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世界超級大國迅速崛起。

雖然華工為橫貫大陸鐵路貢獻良多,但當時排華浪潮正席捲美國,白人指責華人以低薪奪走他們的生計,導致1882年有數萬名華人被迫離開美國。同年國會通過《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成為首份暫停特定國籍移民的主要聯邦法案,直到1943年才得以廢除。

今年5月10日適逢「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竣工150週年,由昔日華工後代組成的《鐵路華工後裔協會-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Descendants Association》及其它團體將舉辦《2019Golden Spike Conference》的連串研討會、工作坊、導賞遊,好讓後世認識這段歷史。這批美國老華僑的後代,期望藉著150週年紀念,重新審視這段備受忽略的歷史。

1869年5月10日是美國華人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儘管它對美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並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它。然而這一天已被永遠的載入了美國的史冊。今年的5月10日是美國東西鐵路在猶他州(Utah)海角點(Promontory Point)接軌完工的150週年紀念日,完成的標誌是《金道釘日儀式--Golden Spike Ceremony》。GoldenSpike 國家歷史遺址將為此特別的週年日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來自西海岸的活動參加者

華裔美國公民聯盟秘書長Kevin 李表示,前往猶他州慶祝橫貫大陸鐵路150週年活動,是了解華裔美國人歷史的好方法。

西海岸華人主要慶祝活動由 Margaret Yee 組織,活動由中國鐵路工人的後代贊助。將有表演、講故事、歷史重演、火車示範等。他們還將重新創建兩列火車相遇的歷史照片,因為原始照片中沒有華工。李先生說:「原來的華工被排除在歷史之外,他們沒有被邀請參加這一歷史性的畫面。」對李先生來說,這些活動將幫助人們了解中國人經歷的事情。這些華工們在建設鐵路時所經歷的所有艱辛和掙扎。他表示,華工建造了一半的鐵路,但他們建造的一半是最艱難的路線。

負責西雅圖總部的李先生將乘坐從猶他州到加利福尼亞的火車。這次旅行大約需要一天半的時間,但他很高興看到海角點(Promontory Point)和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Mountains)。他將與來自西雅圖、洛杉磯、芝加哥和紐約的 Yee Fong Toy家庭協會的其他成員一起參加此次活動。

來自東海岸的活動參加者

Eric林是美國出生的華人。他的父母在20世紀60年代初來到美國上學。他出生並在東海岸長大,直到大學時才發現橫貫大陸鐵路的真實故事。Eric是OCA分會發展副總裁-華盛頓特區的亞太裔美國倡導者,以及弗吉尼亞州(Virginia)顧問委員會前任主席,他將參加猶他州的活動。

他說:「這個即將到來的週年紀念日和重演活動,將由華人和亞裔社區共同來實現,因為這條由華工建造的鐵路成就的受害者,卻被種族主義和妖魔化所詆毀。對於這次慶祝活動而言,承認這不是美國最美好的時刻,即使這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慶祝活動對我很重要。」林先生解釋說,他想知道事件發生的地點,那裡發生過的事情,並看到他的祖先實際生活的條件和遭受死亡的威脅,為的是連接起美國的西海岸和東海岸鐵路建設。

他表示,作為一個美國出生的華人,我曾與亞裔身份完全脫節。在我年輕時和大學期間,我沒有很多亞裔朋友。現在,作為社區的領導者,我正在努力幫助社區中的其他人去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要求將這段歷史納入美國學生學習課程內容。在1882年《排除法-Exclusion Act》中,了解這些中國祖先是如何來美國,了解他們作出的犧牲,他們如何生活和與他人互動,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當時的生活非常困難,我認為慶祝活動是要體驗並發展這種信念,並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和感受,這一點在慶祝活動是很重要的內容。

在我們的公立學校,沒有提到華工對鐵路的貢獻,慶祝活動本身非常重要,因為完工的成就是驚人的,因為考慮到它發生在南北戰爭後美國正處於恢復期。在此時,華工擔當起了連接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的巨大任務。當看到《金道釘日儀式--Golden Spike Ceremony》的標誌性照片時,所有的華工被要求不准參加,用照片來抹滅華工對美國的貢獻是十分痛心的。我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利用活動的經驗,幫助大家向教育部傳達將華裔美國人的成就及歷史納入課程,讓學生在適當的年齡和年級學習,這是十分重要的。

他解釋:「這些歷史需要以更大的方式講述,亞裔社區領導人有責任尋找真正教育自己的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了解對那些擁有不同宗教、族裔和信仰的人所採取的態度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借鑑。我們仍然在為一些相同的戰鬥和理念而戰,但重要的是華裔要了解我們曾走過的道路以及我們未來的方向。我很高興猶他州正在紀念並慶祝華工對美國的貢獻及成就,我希望全國各地有很多人能夠分享這個經驗。」

西雅圖的慶祝活動

近30年來,首席講師和OCA西雅圖副校長Connie So一直在華盛頓大學(UW)教授美國族裔/種族研究-American EthnicStudies課程。當然,社區成員詢問她是否有計劃紀念即將到來的橫貫大陸鐵路150週年活動。因此,她和學生們決定通過製作電影來重述中國鐵路工人的故事,而不是以演講的方式。

據《科學文摘-the Science Digest》報導,華工不僅只是安裝鐵軌,還對鐵路建設方式進行了創新和改進。這就是為什麼當時許多人,包括白人觀察員,都說華工比其他人工人好得多。

Connie說:「移民經常被視為不受歡迎是令人痛苦的。有時在美國的新華人移民,往往會不看重過去華人的成就。但這些鐵路工人經歷了美國最艱鉅的任務之一。儘管採取了各種敵對待遇,他們仍然能夠為美國建造了當時世界第一的跨州鐵路。

並不是很多人都知道中國人的成就,但一旦他們了解了這一點,很多人都會為中國人曾經取得這個偉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如果中國人自己不知道這一段歷史,那麼就不能指望其他亞裔知道,如果不對此成就大聲疾呼,人們就不會意識到華人祖先們在美國歷史上締造的成就。

我喜歡看到的是學生對歷史的解釋,我可以向他們提供我的學術思想,了解這段歷史是如何進行的,以及我們如何改進大家對華人及移民的態度。」Connie表示希望華工在美國歷史上著越貢獻的這一部份成為學生們的普通知識,以便大家可以與朋友、孫子女以及其他人分享這段華人的成就。

為了慶祝150週年,學生們製作了朝著這個方向而完成的電影,學生們非常感興趣並花錢投資或申請補助金在該項目。電影劇本寫了大約5個小時,整個過程在三星期內完成。

大約有30名學生參與了製作,包括Connie 的兒子 Han Eckelberg,他負責電影製作工作。研究心理學和法律及社會和正義的華盛頓大學二年級學生Leiyi Lei表示,如果她沒有參加 Connie 的課程,她就不會知道這段歷史。當她5歲時,Leiyi和家人從中國廣州搬到了西雅圖。

Leiyi 說:「我的父母記得這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我們只是生活在所有這一切之後的歲月裡,在美國從來沒有真正正確地承認和解決這個問題。這對於了解華工及華人在美國的歷史和文化非常重要。,由於這部電影讓我將美國和中國聯繫在一起。」

她解 釋道:「這部電影是由學生製作這一點非常重要。無論觀眾的年齡多大,都會因這部電影產生影響。我們不是老練的演員,只是想重新創作這段歷史的學生,向其他人展示我們關心這些問題。」Leiyi 是第一次申請補助款。Connie說,通常從西雅圖市鄰里社區部門(City of Seattle’s 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獲得補助資金是四個星期的作業時間,但這次卻大約在一週內就獲得該部門的批准。

中國的鐵路工人在生前沒有得到認可,他們經歷了充滿挑戰的時刻來到美國。Leiyi 表示,這部電影包含了一系列故事,以幫助觀眾了解為什麼中國人離開中國到美國修築鐵路,他們生活狀況,以及之後如何過日子。

由學生們製作的《慶祝建造橫貫大陸鐵路的中國人Saan Haak-Celebrating the Chinese Gam Saan Haak that Built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將於5月10日中午12點到下午2點,在華大族裔文化中心(UW Ethnic Cultural Center)放映。5月11日下午2:30到4點在華埠國際區陸榮昌博物館(Wing Luke Museum)舉行。這些活動是免費的。CACA還將於5月19日在其年度宴會上與著名攝影師Corky Lee一起紀念這個週年紀念日。

Filed Under: 副刊, 文化, 首要 Tagged With: 廣東省, 排華法案, 美國, 舊金山, 華人, 華工, 華盛頓大學, 華裔, 西雅圖, 鐵路

西雅圖青年交響樂團 5月5日將年度演出

April 11,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根據科學研究,音樂是培養孩子的認知技能和老年人對癡呆症(Alzheimer)記憶的有力工具。

所以,當有人邀請我參觀西雅圖青年交響樂團(SYSO)排練時,我一口答應。SYSO是自1942年以來美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青年管弦樂團。

關於青年管弦樂隊我注意到的三件事。首先,大多數成員都是亞洲人。成員的地域多樣性來自華州各地,年輕人的守時是讓我感到意外的。星期六早上,當我在那裡時,117名學生中只有一名遲到了幾分鐘。

3月29日,當上百成千的人擠滿在華盛頓大學的 quad遊賞盛開的櫻花時,SYSO青少年無視花朵的魅力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朝著第一座建築音樂廳走去。帶著他們的樂器走進地下室的第三層,學員們在那裡要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做著準備。5月5日,SYSO將在西雅圖市中心的Benaroya音樂廳演出,傳統上入場券會被售罄。看到SYSO成員如此敬業我十分地敬畏。孩子們不都是喜歡在週六早上睡個懶覺嗎?還是去做一些運動?或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SYSO成員之一的Shintaro Taneda說: 「排練是她一週的『真正亮點』。我能夠學習各種不同的管弦樂曲目,為我的未來做好準備,並能與朋友交談並建立新的聯繫,能與具有相似興趣的其他人交談很有趣,因為在公立學校並不總是這樣。」音樂是一種共通語言,結合人際關係,超出了語言的能力。

SYSO董事會主席兼前校友Alice Ikeda說:「SYSO的一大部份是與社區有關係的,SYSO是一個最先進的管弦樂隊,孩子們來自華州,甚至遠至加拿大溫哥華及華盛頓州南邊的溫哥華。這些來自全州各地的孩子都希望與其他喜歡音樂的孩子一起表現出最高水平的音樂演出。」各位能想像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的排練需要開車100多英里到西雅圖的辛勞嗎?

Ikeda是前羅斯福高中(Roosevelt High School)的學生,回憶起她的SYSO時代說,她的一個樂隊成員來自華州北邊的Bellingham。

Yoshi Minegishi是SYSO董事會成員之一,說:「我遇到了很棒的孩子,他們有可能我從來沒有機會見到他們。大家都不同,但代表的是許多不同文化、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不同的地區--但共同之處是都熱衷於散播音樂,並了解到一個多元化的社區聚集在一起可以創造美好的事物。這些學生非常自律,他們按時開始,在排練中十分積極。」一旦學生們進入房間,他們就立即安頓下來,調整樂器,準備好演奏。房間裡幾乎沒有人說閒話或聊天,唯一的噪音是樂器和樂譜放在譜架上。這些年齡在14到19歲之間的人可能年輕,但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和承諾,與西雅圖交響樂團的成年人一樣強烈。如果大家不看他們只是聽他們的表現,是很難猜出來他們只不過是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們。

有些學生可能同時是學校樂隊和SYSO管弦樂隊的學員。Ikeda表示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SYSO更艱難,她說,觀眾花錢買門票看SYSO的演出,這些演出者就被認定是專業藝術家,就被要求要有專業藝術家的表現。

Yoshi表示,一些SYSO過去的成員現在已是全美主要管弦樂隊的音樂家。當被我問及SYSO的一些跟踪記錄時,SYSO立即通過電子郵件向我發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明星名單,這些名單中的一些音樂家們目前正分別為西雅圖交響樂團、波士頓(Boston)交響樂團、太平洋芭蕾舞團(Pacific Ballet),和在其他著名音樂節活動中演奏。Paul Chihara是著名的畢業生之一,現居紐約,將於5月5日與SYSO合作演出,他是電影、電視和芭蕾舞劇的作曲家;而第一小提琴手且是校友的 Paul Kim現在與e Cleveland 交響樂團合作。

Yoshi 說:「SYSO承擔著團隊開發的重任,樂團和學員們學會尊重每個人,特別是其他族裔,如亞洲人、高加索人(Caucasians )或其他任何人。他們知道在管弦樂隊演奏需要什麼,而我很確定陳舊的刻板印象會消失。對我來說『尊重』是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基礎。」目前,SYSO學年有518名學生,有些學生早在3歲就開始學習音樂。根據SYSO臨時音樂顧問 Anna Edwards 的說法,約有65-70%的音樂家是亞裔美國人。我沒有在管弦樂隊看到任何一位非洲裔美國學生,Yoshi 也意識到SYSO缺乏這種多樣性。

要進入SYSO,學生將被要求參加試鏡。Ikeda表示,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SYSO每年表演3到4場。Yoshi 說有經濟需求的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學費可能是學生繼續留在樂團的一個障礙,每年花費880美元到1980美元/年不等,取決於是哪種管弦樂隊。SYSO每年提供超過200,000美元的獎學金,他補充說,如果只有一個黑人學生在管弦樂隊,他/她可能會孤獨,可能會退出。為了招募非裔美國學生,Yoshi 說SYSO需要提供兩個獎學金,而不僅僅是一個。SYSO於5月4日在Hyatt on Olive 8舉辦了一場籌款晚會,隔天,管弦樂隊將在Benaroya音樂廳演出。如需門票,請瀏覽https://www.seattlesymphony.org/concerttickets/calendar/2018-2019/benaroyahall/syso3

孩子同在樂團接受訓練的樂團主席Christine Chang表示:「亞洲家庭高度重視優質音樂教育,我們的孩子們在本地和國際上都看到了更多亞洲古典音樂家可作為學習的榜樣。這些年輕的SYSO音樂家的辛勤工作和奉獻精神及他們的表現水平,真的非常了不起。」

孩子的成就歸功父母,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小兒子在高中時在學校管弦樂隊拉小提琴。我承認,聽到他開始練習時充滿吱吱的音符和斷斷續續的聲音時,並不是件愉快的事,然而,那些日子我從未抱怨過。

儘管我的日程工作繁忙, 但我從未錯過他的演出,包括他的管弦樂隊在他和哥哥的畢業典禮上動人的演出。我明白當你在家裡有年輕的音樂家時,父母正在經歷些什麼狀況?父母經常是孩子排練的驅動因素,父母的支持和耐心是這些年輕音樂家成功巨大貢獻的推手。我對年輕音樂家的要求是演出前後擁抱你的父母,並感謝他們對你的支持。記得要感謝你的音樂老師、指揮和SYSO董事會成員為許多學生的獎學金籌集資金。在此預祝5月5日音樂會圓滿成功,觀眾聆聽音樂賞心愉快!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SYSO, 亞洲人, 亞裔美國人, 華州,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青年管弦樂隊, 音樂, 音樂家, 音樂會

要學會愛自己 切勿輕生

March 21,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2014年西華報英文版向印裔Vikram Jandhyala博士頒發了《突破玻璃天花板的榮譽》獎,當時代表頒獎的是華盛頓大學校長Ana Mari Cauce,她在席上表示:「在接下來的5年、10年、15年大家將會聽到很多關於Jandhyala博士的成就和榮耀。」

左起:金郡高等法院法官Patrick Oishi, Vikram Jandhyala 博士,華盛頓大學校長Ana Mari Cauce。

我期待有關Jandhyala最後一件事,竟然是他在47歲時去世的消息並且是自殺身亡了。

許多社區人士在問:「他為什麼要自殺?」他是華盛頓大學的後起之秀,從一名教授升任到電子工程系系主任,再晉升為創新和創業(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中心副總裁之職,之後中心改名為CoMotion,是一個致力於擴大華大社區經濟和社會影響的協作創新中心,之後擔任表爾威市全球創新交流GIX的聯合首席執行長。在微軟公司的資助下,該新校區是中國清華大學與華盛頓大學的合作夥伴。

2018年Vikram Jandhyala 博士(左)與Moorea Seal, Sarah Studer 和Jasmine Donovan在 Elevate NW 會議上。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Janghyala自殺的真正動機。我們所知道的是像他這樣一個聰明能幹的人,能解決與技術、教育和企業家精神相關的複雜問題,卻無法解決自己動盪不安的內心。他的成就備受尊重和非凡,這讓大家為他感到驕傲,然而這可能不是他所看到的現實。事業再怎麼成功似乎仍無法讓他從個人生活中解決自己的痛苦,比如他與妻子的分手離異。

Janghyala的悲劇確實給我們留下許多的思考和訊息--人要怎麼樣在得宜且合適的鏡頭中看待自己的生活,能夠做到這點我們才能在獲得成功時也同時能享有快樂,也就是說盡量在生活中避免人事的衝突並從歡悅中獲得興旺發達的碩果。我們每天都必需做出一些明智的決定和選擇,如果犯了錯誤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去原諒自己,而不是選擇自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同時我們需要做出更多地研究,去幫助這些受害者,讓他們能走過困境向前邁進,治癒好他們的心疾。以下一些方法可參考:

不要過於苛求自己

成就卓著的人通常會要求自己有更卓越的表現並期許甚高,他們對自己一般都很苛刻。據CBS新聞報導,在一本自殺的年輕女性青少年Alexandra Valoras 的日記中,這位擔任班長的她寫道:「我搞砸了……我是一場災難……我失敗了。」

Alexandra Valoras

當事人要做的只是停止查看手機,利用時間與朋友和親人一起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欣賞和慶祝在生活中取得的既有成就,就會否極泰來。我們要時不時地感受到許多人的支持,以及感恩那些在我們面前開闢道路的人。這個世界上變數太多太快,沒有人可以靠一己之力來完成任務,心存感恩可以讓我們感到更加幸福而不是沮喪無奈。

放開心懷

大多數時候,成功人的自殺是將問題留給自己。在精神上,他們比健康的身體更快地走向下坡路。有多少次你聽說過,當有人告訴朋友或家人在與某人談論你的麻煩後,他們的感覺好了許多?有多少次我們更傾向於與陌生人分享我們的問題?那是因為向我們所愛的人表露我們的軟弱和自我懷疑會感到羞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尋找心理學家和輔導員的原因。幾年前當抑鬱症襲擊我時,我去向這些專業人員傾談,從而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當《紐約時報》採訪一位頂級籃球運動員Markus Howard時,他在Marquette 大學的一場比賽中得到53分,他說他經常與輔導員交談,然他只有20歲,但他做法比他年紀大的人更明理。無論某人多麼成功都會遇到困擾他的問題,只需與他人交談後即可獲得清晰度和明朗化,交談和分享是治療心病糾結的良藥。

如果一整天只專注在不愉快的事,心思所慮只著眼於更糟糕和最壞的情況,不僅會讓思想變得狹窄逼仄,思慮也會陷入困境,簡單來說是無法切換處境。

Markus Howard

不要只關注在自己

Howard還告訴《紐約時報》,他想要大家記得的不是他在球場上的表現而是在球場外。他表示:「我覺得當我為別人做點事情時,我得到的更多。」他對生活的態度以他的年齡來說是相當成熟的了。

讓自己感覺更好的唯一方法就是時時對他人有同情心,通過一次幫助他人的動力,就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將失敗視為積極的動力

總要提醒自己,失敗不是世界末日,失敗可以獲得寶貴的見解和教訓,有時它可能是偽裝的祝福。當人們拒絕你時就微笑以對,只要多練習幾次,失望就不會擊敗你。

要學會說「不」

累積壓力可能導致憂鬱,成就卓著的人往往過度勞累並過度讓自己精疲力盡。

如果您所做的事情沒有給您帶來快樂,請考慮改變所處的環境或任務的替代方案。剛開始幾次當你說「不」時可能很尷尬困難,要讓它成為習慣,經過幾次後會變得自然而正常。

當我剛開始辦報時,我試圖在每週的日曆上填滿會議、午餐和一些活動。我現在實際上喜歡在日曆上有很多空閒時間讓自己能出去散步,可以靈活地處理最後但非常重要的事情。假如預先知道會議會產生不愉快的狀況,不妨事先做些準備,讓自己輕鬆一些,留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成長至關重要。

剝奪睡眠會導致憂鬱

健康飲食和鍛練只是保持健康身體的一部份,如果每天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健康還會影響智力、衰老和長壽。許多高成就者經常自我縮短了睡眠時間。有些人說今天睡不好,明天可補救,事實上一個晚上睡不好就有可能傷害到記憶和腦部,為何不把每天的睡眠視為最重要的事情來看待。

睡個好覺對健康至關重要,但是如果有太多的壓力和無數艱鉅責任就無法擁有充足和良好的睡眠。問問自己「值得為這份工作如此賣命犧牲嗎?」如果不是,可能需要換個工作、改變生活或交友的方式。

花點時間享受小樂趣

Janghyala是個大人物,在人際關係中小事情很重要,同樣的在生活中小小的快樂可以使我們一天朝氣蓬勃。

每天我都會嘗試一些讓自己感到高興的小項目,這些小節目應該與工作沒什麼關係,可以是幫助他人、唱歌、看喜劇、與朋友交談、彈鋼琴、遠足、在餐廳用餐或參加音樂會。

取笑自己

我之前寫過,為了健康我們需要大笑,特別是在自己犯錯誤的時候。當你把事情搞砸時要提醒自己,首先不要責怪自己或他人,要大聲地笑,這雖然是一種假笑,但還是要一直笑,笑到這種假笑激勵出真笑,你就能釋懷自己或對他人的不滿和責怪。

哈哈!哈哈!哈哈,你今天笑了嗎?……生活不僅僅是美妙的,它還是豐盛偉大的。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GIX, 中國清華大學, 壓力, 抑鬱症, 紐約時報, 自殺, 華盛頓大學, 西華報英文版

競選總統的華州州長英斯利

March 21,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元龍

我們華州的州長英斯利(Jay Robert Inslee)1951年2月9日出生,是美國政治家、作家和律師、華盛頓第23任州長。3月1日英斯利正式宣佈參加2020年總統選舉。以下讓我們更認識一些我們的州長和他的政見:

政治生涯

英斯利在西雅圖長大,畢業於華盛頓大學和Willamette大學法學院,是一名政治活躍的學生。畢業後成為刑事檢察官,於1989年至1993年在華盛頓眾議院任職,1994年連任曾短暫回到私人律師事務所。於1996年首次競選華盛頓州州長,結果被民主黨人駱家輝贏得,他隨後擔任比爾·克靈頓總統(Bill Clinton)屬下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區域主任。

英斯利於1999年回到美國眾議院,這次是代表華盛頓州的第一屆國會選區,新區包括西雅圖北部郊區的金郡、Snohomish郡和Kitsap郡。在宣佈他將在2012年大選中再次競選州長之前,連任6次眾議員之職。

之後辭去國會職務專注於他的競選活動,擊敗了華盛頓司法部長共和黨人Rob McKenna;在2016年連任第二屆時擊敗共和黨西雅圖港務專員Bill Bryant。英斯利2018年擔任選舉週期的民主黨州長協會主席。

在華州施政鋼領

英斯利是旗幟鮮明的自由派,在華盛頓州推動清潔能源、同性戀權利、墮胎權利、環保、加強限制槍械、增加教育和職業訓練開支。他在國會曾投票反對美國2003年出兵伊拉克以及禁止某些軍事級槍械。

他在華盛頓州主張施行由州政府主持、由民眾選擇參加的健保計劃,並稱之為邁向全民健保的一個步驟。

嶄露頭角

由英斯利、州檢察長Bob Ferguson和州檢察長Noah Purcell起訴川普政府執行第13769號行政命令,該命令停止了7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的旅行90天,並對進入美國的敘利亞難民實施全面禁令。該案件導致該命令被法院阻止,後來被其他行政命令所取代。由於對川普總統的批評,開始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選舉政綱

英斯利在西雅圖的一家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發表演講並正式宣佈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這使得英斯利成為第一位在任期間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的州長,也是首位主要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總統候選人。

英斯利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挑戰,使用清潔能源推動新經濟形態是機遇。他指出:「我們必需從本質上使經濟擺脫對碳能源的依賴,必需不再做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奴隸,還必需打破化石燃料行業的壟斷局面,但這使我們被化石燃料產業綁架,無論價格怎樣上漲都必需接受。」

在決定競選總統之前他表示無論是否參選,他都決心將氣候變化作為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他說:「擊敗川普是為了打敗一個悲觀主義者,他不相信我們能戰勝氣候變化。他對美國人民的基本特徵的看法是錯誤的,他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性的看法也是錯誤的。」

他認為,氣候問題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國家的優先項應該是應對氣候問題。分析指出,雖然在早期投票中英斯利的支持率不到1%,但作為唯一關注氣候問題的候選人的這一身份將幫助他在激烈的民主黨競爭中脫穎而出。民主黨其他總統參選人也強調氣候變遷政綱,不過迄今只有英斯利把它做為競選主軸。

後續發展

英斯利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舉辦一場又一場大型的活動及在全國有線電視新聞節目中講話。他還將繼續擔任華盛頓州的州長,這項工作每年支付17.7萬美元。華州的運轉將不因為他是否在州內而受影響。

英斯利是第13個宣佈競選的民主黨人,其中有6名參議員,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民主黨候選人可能增加到超過15人。

Filed Under: 副刊, 政治, 首要 Tagged With: 同性戀權利, 國會, 墮胎權利, 川普, 州長, 律師, 政治家, 教育, 民主黨, 清潔能源, 環保, 眾議院, 競選總統, 英斯利, 華州,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金郡, 限制槍械

春天腳步漸進 華大櫻花即將盛開

March 21, 2019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報訊)19日,西雅圖地區氣溫首度在2019年突破70華氏度,讓民眾深切感受到春天的腳步即將到來。而最高氣溫更是一舉達到76度,成為本地有史以來冬季最暖的一天。

華盛頓大學櫻花觀賞季也隨著春風而來,華大方面早前預計今年櫻花全部盛開的日子將在3月的第3個週末。然而近日發表消息稱櫻花將推遲一週開放。同時華大方面表示希望櫻花盛開後可以維持低溫2-3週時間,幫助櫻花持久開放。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春天, 櫻花, 華氏度, 華盛頓大學, 西雅圖

  • « Go to Previous Page
  • Go to page 1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7
  • Go to page 8
  • Go to page 9
  • Go to page 10
  • Go to page 11
  • Go to page 12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對您的繼續支持我們衷心感激! 我們非常感謝在GiveBIG 項目推廣期間付出的每個人——您們的支援為APCC的心臟加強動力! 目前仍還有時間給予和幫助我們在保護文化,支援青年,並建立跨代社群的努力。 … [繼續閱讀……] about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隨著公共衛生部門的不斷發展,對不同觀點和文化代表的需求從未如此重要。在最近對一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採訪中,我們探討了文化認同和代表在公共衛生部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社群。 公共衛生對流行病學家意味著什麼 受訪者是華盛頓州當地郡衛生部門的流行病學家,是來自韓國的第一代移民。她對公共衛生有著深刻的承諾,在監測和分析健康資料以預防疾病和促進我們社群的健 … [繼續閱讀……] about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Kīkaha O Ke Kai正在期待所謂的「雙胞胎」,預產期有望在今年夏天。在獲得亞太文化中心25,000美元的贈款後,俱樂部購買兩輛被稱為「雙胞胎」的Kai Wa'a Hydra Pro OC6獨木舟。這筆贈款還允許俱樂部翻新三艘舊的獨木舟。         Hydra Pro是最新、最輕的設計。 Kai … [繼續閱讀……] about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CID的 Chew Lun 大樓懸垂倒塌  4月25日位於第7大道南416號的Chew Lun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非洲節 5月10日。非洲精神節在西雅圖中心的軍械庫提供音樂和舞蹈表演、時裝秀、工藝品市場和食品供應商。 波蘭節 5月10日(下午12點至4點)。Pierogi Fest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CID社群成員繼續反對Sound Transit 唐人街-國際區(CID)社群再次為未來而奮鬥,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需求被優先考慮。隨著Sound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