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華人

華州4住宅突遭搜察 多名華人涉非法種植大麻被捕

October 3,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24日凌晨,萊克伍德(Lakewood)警方對一起非法大麻種植案件的調查取得突破,特警小隊與執法部門突擊搜查了皮爾斯郡及金郡的4處住宅、逮捕5人、查獲數百株大麻植株,並繳獲了至少3.8萬美元現金。

據報導,56歲的陳輝(Hui Chen,音譯)與65歲的Eileen Hy是一對夫妻,他們因涉嫌在萊克伍德和費德勒爾韋非法種植大麻,而被指控領導有組織犯罪等多項毒品相關罪名。

40歲的黃雲光(Yunguang Huang,音譯)、46歲的黃麗梅(Limei Huang,音譯)及38歲的黃明光(Mingguang Huang,音譯)也於25日在皮爾斯郡高等法院被起訴,這三人均被指控非法製造管制藥物及非法利用場所從事毒品活動。

在26日上午的提審聽證會上,五名被告均表示不認罪,法庭裁定當庭釋放。根據法庭記錄,所有被告均無犯罪前科,但卷宗中未列明其辯護律師信息。

據悉,萊克伍德警方於週三同時對位於萊克伍德和費德勒爾韋的涉案房產提起民事沒收訴訟,指控這些房產系利用違法所得資金購置,涉嫌違反反洗錢法規。

起訴文件顯示,警方於2021年4月接到匿名舉報,稱有人涉嫌在位於Maybelle Lane 8000街區的一處住宅內種植大麻,隨後啓動調查。一份搜查令副本表明,鄰居反映該住宅的住戶搬入後立即用遮擋物封堵窗戶,並安裝了密集的監控攝像頭。

鄰居還表示,他們持續聽到該住宅內傳出高低頻噪音,聞到大麻氣味,並觀察到週末有白色工作貨車短暫停留。警方對這棟單層住宅進行的監視(該房產於2020年售予陳輝與Eileen夫婦)證實了鄰居的描述。

警方於夏季對這處房產實施了監視,發現窗戶始終處於遮蔽狀態。調查人員指出,這是非法大麻種植的典型特徵,旨在精確控制光照。鄰居亦表示,常在深夜聞到濃重的大麻氣味。

調查人員於7月申請調取這處房產一整年的電費賬單。萊克伍德涉案住宅的電費賬單顯示,其月均用電量高達1.7萬千瓦時,幾乎是同類住宅的24倍。根據記錄,陳輝與Eileen在兩處房產的月電費總額約有5,000美元。

據瞭解,所有大麻植株均於萊克伍德和費德勒爾韋的涉案住宅內被發現。警方在萊克伍德住宅的五個房間內查獲了580株植株,這些植株已切割裝袋等待銷毀。在費德勒爾韋的住宅中,警方發現了新近收割的痕跡,多個房間留有灌溉台、過濾器和化學制劑等設備,並查獲了188株植株及數千美元現金。

(From The Chronicle)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大麻, 毒品, 洗錢, 華人, 華州, 萊克伍德

西雅圖擬增移民服務預算 華人家庭直接受益

September 26,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隨著川普政府大幅削減移民相關聯邦資金的政策下,西雅圖市長布魯斯·哈雷爾(Bruce Harrell)則於本週提出2026年市政預算案,計劃增加400萬美元投入,強化對移民和難民群體的支持。

近年來,川普政府持續收緊移民政策,面對這種趨勢,市長哈雷爾明確表示,城市政府不會在聯邦層面撤退時袖手旁觀。他在預算案中提出,將為西雅圖移民和難民事務辦公室(OIRA)追加400萬美元資金,以填補聯邦削減留下的缺口。

這筆新增投入將使OIRA的預算增加超過60%,不僅能維持現有服務,還將推動一系列新項目的落地,確保移民和難民社區能夠繼續獲得穩定支持。

在預算提案中,市長哈雷爾特別強調了服務擴展計劃。其中包括為年輕移民和英語學習者開設更多職業培訓課程,幫助他們更快融入當地勞動力市場。同時,市政府還計劃為尋求公民身份的人提供新的支持服務,包括法律咨詢和申請輔導。

這些舉措不僅回應了社區的實際需求,也體現了西雅圖希望通過教育和就業途徑,為移民家庭創造更多長期發展機會。

除了移民議題,預算案還包含了一項規模可觀的935萬美元投資,用於支持西雅圖的無家可歸者項目。這筆資金將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生存需求。

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一項經選民批准的商業和職業稅(B&O稅)結構調整,總額高達8000萬美元。該方案由市長哈雷爾與市議員亞歷克西斯·梅塞德斯·林克(Alexis Mercedes Rinck)共同推動。

哈雷爾市長在預算發佈會上直言,西雅圖不會在聯邦削減社會安全網、針對移民和難民社區時選擇沈默或退讓。他強調,這一預算案不僅是財政決策,更是城市價值觀的體現。

「我們支持移民鄰居,因為他們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雅圖的未來需要多元、包容和共同繁榮。」哈雷爾表示。

市長的提案很快獲得了市議員和社區組織的支持。市議員林克指出,這些投資體現了西雅圖作為一座城市的價值觀,是對移民群體最直接的支持。

OIRA主任哈姆迪·穆罕默德(Hamdi Mohamed)則表示,這筆資金將大大加強保護移民家庭的各類項目,並進一步肯定移民在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本地最大的移民權益組織之一OneAmerica的執行主任羅克薩娜·努魯齊(Roxana Nourouzi)也公開贊揚該提案,稱其為移民和難民家庭發出了「積極信號」,展示了西雅圖在全美範圍內的價值領導力。

對於生活在西雅圖及大西雅圖地區的海外華人來說,這一預算案意味著本地的移民服務將更加充實,從就業培訓到公民身份申請,都可能獲得更直接的支持。

(From Hoodline)

Filed Under: 新聞, 本地新聞 Tagged With: 哈雷爾, 川普, 移民, 華人, 西雅圖, 難民

APCC 代表47個不同國家和文化中新加坡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及在美國的文化影響

August 22,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與馬來西亞、印尼共扼麻六甲海峽及南海,並為印度洋與西南太平洋的交通孔道,為歐、亞、澳海上交通的樞紐。人口約604萬人(2024年),宗教多元。新加坡憲法規定,國語為馬來語,官方語言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及印度塔米爾語。官方文書以英語為主。是一個僅有728平方公里的城邦國家。

文化特色

多元族群融合:主要由華人(約 75%)、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組成。多語並行:官方語言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塔米爾語。各族群的宗教、節慶、飲食、服飾並存,形成獨特的文化共生景觀。

社會重視紀律與規範,例如嚴格的公共衛生與反亂丟垃圾法。公共空間整潔,公共服務高效率,這與其嚴格的執法文化有關。

建築、飲食、藝術等同時保留亞洲傳統與西方現代感,如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的現代設計與牛車水(Chinatown)的歷史街區並存。

被譽為「亞洲美食之都」,特色小販文化(hawker culture)已列入 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海南雞飯、叻沙、肉骨茶、炒粿條等。

核心價值

「種族和諧日」(Racial Harmony Day)及政策強調不同族群的平等與共融。社會傾向結果導向,重視效率與實際成效,例如政府在住房、交通與經濟規劃上的精準執行。重視教育品質與終身學習,培養國民的國際競爭力。政府透明度高,廉潔執政被視為國家核心價值之一。

對全球的貢獻

作為亞洲重要的銀行、投資與保險中心,連結歐美與亞洲市場。新加坡港是世界最繁忙且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吸引全球企業與組織舉辦會議與展覽(MICE產業),並成為國際商業仲裁的熱門地點。電影、音樂、美食節、時裝設計等走向國際,如新加坡藝術節(Singapore Arts Festival)在亞洲具有影響力。以「花園城市」為理念推動綠化與永續建設,樹立亞洲都市永續發展典範。

對美國的文化影響

美國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出現新加坡餐廳與美食節,推廣海南雞飯、辣椒螃蟹、椰漿飯等。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與美國多所名校合作研究與交換計畫,增進兩國學術往來。新加坡的創新企業與投資基金在矽谷設有辦公室,促進亞洲與美國的科技合作。美國的亞裔社群與政策研究機構常以新加坡的多元族群共融政策作為參考案例,特別在教育、多語環境與城市規劃方面。

在國際觀感中,新加坡常被形容為「小而強、嚴而有效」。外界普遍讚賞其乾淨安全、經濟繁榮、多元文化及高效率,但也有質疑法律嚴苛、生活成本高、競爭壓力大與言論空間有限。對許多外國人而言,新加坡像是一座精準運轉的城市機器,秩序井然而規矩繁多,既是旅遊與投資的熱門地點,也是亞洲現代化與多元共融的代表之一。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gov.sg/ sing stat website 整合編撰)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APCC, 印度人, 文化, 新加坡, 華人, 馬來人, 馬來半島

APCC 代表47個不同國家和文化中 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及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August 15,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東南亞國家,融合了馬來、華人、印度與原住民文化,其文化特色、價值觀念。

一、文化特色

多元族群共存——馬來西亞人口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多個原住民族(如卡達山、伊班等)組成,各族群擁有自己的語言、宗教與節慶,彼此互相尊重,造就出色彩繽紛的社會文化。

語言多樣性——馬來語(Bahasa Malaysia)為官方語言,英語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華語、粵語、福建話、淡米爾語等,體現語言文化交織的特色。

宗教融合——伊斯蘭教為國教,但也有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道教等多種宗教信仰,重要節日如開齋節、農曆新年、大寶森節與聖誕節皆為全國性假期。

多樣美食文化——馬來西亞飲食文化豐富,融合馬來、華人、印度與娘惹菜系,著名如叻沙(Laksa)、沙爹、椰漿飯(Nasi Lemak)、海南雞飯、印度煎餅(Roti Canai)等,受到國際歡迎。

傳統與現代並存——傳統藝術如馬來木雕、峇迪(Batik)印染、華人舞龍舞獅與印度古典舞蹈,在都市中依然活躍。當代馬來西亞亦積極發展科技、音樂與設計,成為文化與創意產業的融合地。

二、核心價值

包容與和諧——多元種族和平共處的文化底蘊,使馬來西亞社會強調寬容、互助與「一個馬來西亞」(1Malaysia)的精神。

尊重傳統——不論族群,普遍尊重長輩、家庭與文化傳承,是馬來西亞人的核心價值之一。

重視社群與家庭——家庭觀念深厚,親情與社區支持對個人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信仰自由——雖然政治上以馬來文化為主體,社會上多數人尊重他人宗教與信仰,宗教節慶常是跨族群共同參與的活動。

三、對全球的貢獻

文化輸出與旅遊吸引力——馬來西亞憑藉其文化多樣性與熱帶風情,每年吸引數百萬國際旅客。吉隆坡雙子星塔、檳城喬治市、馬六甲古城皆為世界知名景點。

飲食文化國際化——馬來西亞美食在國際受到喜愛,眾多馬來餐館與娘惹料理在新加坡、英國、澳洲、美加等地開花結果,推動東南亞飲食文化走向全球。

宗教與文化對話平台——馬來西亞在伊斯蘭與多元宗教之間建立溝通橋梁,常被視為伊斯蘭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中介」。

東盟文化交流的重要成員——作為東協(ASEAN)活躍成員,馬來西亞推動區域文化交流與創意產業合作,在電影、音樂、教育與語言推廣等方面具影響力。

傳統藝術保存典範——馬來西亞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如峇迪、傳統音樂(如Gamelan)、木偶戲(Wayang Kulit)等,並將其推向國際文化展演舞台。

 四、對美國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雖不像華人、印度或日本文化那樣廣泛深入,但在多元文化、飲食、教育與社群參與等方面,仍發揮了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力,尤其在近二十年逐步擴展。

飲食文化影響——馬來西亞餐廳在美國增加,雖然仍屬少數,但在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西雅圖、波士頓等地,都出現了頗受歡迎的馬來餐廳,如「Kopitiam」、「Penang」、「Mamak」、「Rasa」等。它們介紹了叻沙、椰漿飯、沙爹、羅惹(rojak)、印度煎餅等馬來西亞特色料理。隨著東南亞料理在美國的興起(特別是越南和泰國菜),馬來西亞飲食也被更多廚師與美食家納入新創菜單,影響紐約、舊金山等大城市的現代亞洲餐飲潮流。

教育與學術交流——每年有數千名馬來西亞學生赴美就讀,其中許多人在工程、資訊科技、商業與醫學等領域表現優異,成為校園多元文化的一部份。例如,馬來西亞與美國多所大學(如伊利諾大學、普渡大學)有長期合作計劃。一些馬來西亞學者在美國擔任教授、研究員,推動科技、人文及文化研究,間接促進對馬來西亞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社區與文化活動——馬來西亞人在美國的移民社群不如其他亞洲國家人口多,但仍有組織如:Malaysian American Society(MAS)、Education Malaysia USA(EM USA)、馬來西亞學生會(MSA)在各大學中活躍這些團體舉辦文化節、語言教學、料理活動、國慶慶典等,向當地民眾介紹馬來西亞文化。馬來西亞社區常在每年五月的亞太裔傳統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參與展演活動,展示傳統服飾(如峇迪)、手工藝、音樂舞蹈、傳統食物等,讓更多美國人認識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雖屬潛移默化、以點帶面,但隨著全球對多元亞洲文化的興趣增加,加上馬來西亞年輕世代在美國社會、學術與創意領域的積極參與,未來的文化能見度與影響力可望持續擴展。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印度人, 宗教, 文化, 民族, 美食, 華人, 馬來人, 馬來西亞

新規生效 華人卡車司機英文不好或丟工作

June 27,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總統川普此前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所有商用卡車司機必須具備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否則將被視為「不適合上路」。

雖然該舉措聲稱是為了提升道路安全,但在華人卡車司機群體中引發了不小的焦慮。對於計劃進入卡車行業的新手,以及目前在職的司機而言,重新加強英語學習已變得迫在眉睫。

新規於6月25日正式生效

根據白宮4月28日晚間公佈的命令內容,聯邦法律早已要求申請商業駕駛執照者須具備基本英語溝通能力,但川普指出該規定多年未被落實,使得在道路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進而威脅駕駛人與乘客的安全。

總統在行政令中強調,英文能力應成為專業司機的「基本門檻」。

白宮新聞秘書Karoline Leavitt補充道:「你可能不知道,很多卡車司機與聯邦或地方執法人員之間存在溝通障礙,這顯然已經影響到公共安全。」

行政令明確,商用車輛駕駛員必須「能夠用英語進行基本交流」,方可合法上路。如果被發現不符合英語能力要求,將面臨「停止營運」的執法處罰。

美國交通部長肖恩·達菲(Sean Duffy)上月宣佈相關執法指導方針,並表示:「在這個國家,一名不懂英語的司機,將無法駕駛商用車輛。就這麼簡單。」

美國交通部最新修訂的操作程序要求加大檢查力度,以確認駕駛商用機動車輛的司機是否能夠用英語回答問題、理解指令、識別道路標誌及電子信息牌。

不僅如此,新規還取消了以往使用翻譯APP、提示卡等輔助工具的做法,要求司機必須獨立應對英文檢查流程。對於一些華人司機而言,這意味著執法人員的主觀判斷可能成為一項隱形門檻。

該政策適用於跨州運輸的卡車和公交司機。交通部表示,此舉旨在提升道路安全,因為過去發生過因司機無法閱讀標誌或不會說英語而導致發生致死車禍的案例。

那些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卡車司機擔心,如果在檢查中出錯或因口音較重而被誤判,將可能失去工作。一些司機已開始通過上課、背誦、觀看教學視頻來提升英語能力。

英語要求其實早已存在

要求商用卡車司機具備英語能力並非新規,但對未達到熟練程度標準的處罰正變得越來越嚴厲。

申請商用駕照的考生必須通過筆試,並能用英語說出卡車或公共汽車部件的名稱,例如輪胎氣壓(tire inflation)、胎紋深度(tread depth)、螺母(lug nuts)和冷卻液(coolants)等。

美國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Federal Motor Carrier Safety Administration)表示,修訂後的政策,推翻了前總統奧巴馬任期末在2016年發佈的指導意見。當時該局曾表示,如果發現司機英語能力不足,可開具罰單,但不會禁止其工作。

獨立卡車司機協會主席Todd Spencer說:「我們有很多橋梁被卡車撞到,因為司機看不懂限高標誌。」

一些駕校的教練建議學生把培訓視頻當作作業來完成。而已經持證的卡車司機則可以在開車途中別聽音樂,改聽英語APP學習。

新規如何執行?

路邊臨檢可能因為例如剎車燈故障等問題啓動,也可能是例行檢查,通常在高速公路的稱重站(Weigh Station)進行。

根據最新規定,如果檢查人員懷疑某名司機無法理解他們的指令,將要求司機接受一項英語能力測試。測試內容包括現場口頭問答以及識別交通標誌的能力。

過去,一些司機會借助翻譯App與檢查人員溝通。但在新政策下,面談過程中禁止使用翻譯人員、智能手機、提示卡或其他輔助工具。

幾位卡車司機表示支持川普的命令,並指出,有些司機嚴重依賴翻譯工具,恐怕連關鍵的道路標誌都無法看懂。

一名司機Kassem Elkhatib說:「我們有時為了搭話,會閒聊一下…但他們根本無法跟我們溝通。」

如何判斷司機的英語是否達標?

目前尚不清楚交通安全檢查人員將如何判斷司機的英語是否達標,因為該部分細則在交通部發佈的指引中被刪減。

交通部僅建議卡車公司確保司機能回答關於運單、起止地、上崗時長等問題。

一旦司機因語言問題被判定「不得上路(out-of-service)」,他本人和所在公司都必須在問題糾正後才能重新上路。

倡導組織「Sikh聯盟」的聯邦政策經理Mannirmal Kaur指出,他們更擔心檢查人員在判斷英語能力時標準不統一、主觀臆斷。

他質疑道:「有些卡車司機的英語其實已經符合聯邦標準,只是他們帶有口音,或是用了一些檢查員不常聽的詞彙——那他們是不是也會因此被判違反語言規定?「按照新規,這類司機是否也會被列為不得上路,從而丟掉飯碗?」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卡車司機, 白宮, 總統川普, 華人

尋找一個叫淘金小鎮的華人營地

January 17,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節譯自作者:Nina F. Ichikawa

一位作家在內華達山脈的山腳下尋找亞裔美國人的歷史,在淘金熱期間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在那裡勞動,但他們存在的痕跡很少。

被困在汗流浹背的大馬車裡,我們帶著其他夫婦——中國人、日本人、菲律賓人和韓裔美國人——加上6個孩子進行了疫情後的第一次山區公路旅行。我們在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在Pinecrest湖裡洗澡,在Tuolumne河泡腳,烤魚,為彼此準備精緻的菲律賓早餐。 我有一個附帶的興趣:在內華達山脈 (Nevada)山麓的這個地區尋找亞裔美國人歷史的痕跡。

我被Tie Sing這個故事感動,他是 曾為美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的華裔美國偏遠地區廚師。1915 年受僱為警衛、商人和到優勝美地(Yosemite)競選公職的參議員之旅做飯,他的食物顯然令人印像深刻,在創建美國國家公園系統處於領先地位上有功勞和幫助。

Sing先生的故事雖然有人知道,但在1849年至1882年間,成千上萬的華人移民來到著名的「金山– Gold Mountain」尋寶。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認識到這一地區的中國根源,並將過去一年的艱辛置於歷史背景中。我做了一頓晚餐——烤鱒魚、烤土豆和青豆。為紀念Sing,我們一安頓下來,就決定拜訪Columbia,那是在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老礦城中國營地。

第二天,就在中午之前氣溫達到了 100 度,我們打開了空調,試圖找到幾英里外的華人營地。有小標誌,沒有遊客。退休歷史學家和超過 15 部亞裔美國人歷史書籍的作者陳素誠說,在 1860 年舊金山唐人街建立之前,大約一半的中國人居住在所謂的南礦區。

這是一個擁有超過 5,000 名居民的城市,是華人生活的主要樞紐,連接著遍佈內華達山脈山麓的小唐人街和許多文化礦業城鎮。與淘金熱早期的其他人一樣,中國定居者尋求黃金,並在流經山脈的明亮溪流裡找尋夢想。

但是他們立即遭到襲擊。私刑大屠殺在當地和後來的州法律中成熟,這些法律限制中國移民從事有利可圖的金礦開採,並限制烹飪、洗衣、蔬菜種植和建築。然而,他們表現出色,修築了穿越山脈的道路,為被允許尋找黃金的歐美移民提供了安排和安慰。但1882年頒佈了《排華法案》,當時中國工人的大量辛勤勞動修建了鐵路,為加州農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今天,這座城市幾乎已經縮小到什麼都沒有。主要角落的一家商店和餐廳可能提供了一些歷史遺跡,但我們決定繼續前進。在大約1000英尺的距離處,一塊孤獨的板塊標誌著加利福尼亞州的歷史地標#423,曾經是一座美麗的建築群。我們下了車去探索。

建築物現在雜草叢生,走廊倒塌。今天不清楚誰擁有它們,當我們回到車裡時沒有人笑。盡管如此,當我走在街區上時,我看到了他們在小馬丁路德金博士附近修復的景像,這是亞特蘭大奧本大道的中國鄉村版。由國家公園管理局和當地活動家修復後,它現在是 20 世紀初繁榮的黑人家庭生活的一小部份。

「我 1970 年代出生在加利福尼亞,沒有露營或去國家公園旅遊的經驗,所以當我經過中國營地這個非常古老的城市時我感到迷惘不解。」附近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護林員是優勝美地以及該地區華人早期美國歷史的專家。他說:「數以百萬計的人去了優勝美地,這表明他們已經忘記了加利福尼亞的這段歷史。」與美國其他地區一樣,加利福尼亞也捲入了針對美洲原住民、墨西哥和亞洲定居者的複雜的暴力和種族滅絕歷史。啟動州立公園系統重新思考這些族群過去的努力。

直到我探索了這個地區,我才意識到加利福尼亞的起源是如何與美國奴隸制交織在一起的。通往該州的道路始於 1820 年的密蘇里和解條約,它允許成立一個奴隸州,每個新州都加入聯盟。發現黃金時奴隸州還沒有準備好,為了趕在華盛頓特區奪取加州的財富,國會提出了 1850年的妥協,加利福尼亞州提供的一種一攬子協議頒佈了其他有利於奴隸制的法律。其中最著名的是《逃離奴隸制法案》,該法案任命獨立州的奴隸主將非裔美國人帶回奴隸制。

我在北加州長大,記得小學實地考察查特吉城堡,這是薩克拉門托市中心的另一個項目,在那裡我們的老師指導我們記住「我們的」淘金熱先驅。我們從未在歷史改革者中看到亞洲人或墨西哥人的面孔,也沒有確切了解這些先驅者是誰,或者他們是如何獲得財富和土地所有權的。

在那段歷史中我們沒有的是我們屬於那個城市,在那些實地考察之後我鬏了一口氣。現在我突然很想重新訪問像薩特斯福德這樣的網站,將他們的故事與我家人在加利福尼亞的 124 年進行對比。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們有可能參觀獲救的華人營地,這樣他們就可以找到華人洗衣店、佛寺或屬於我家族的領地。或者也許他們與一位身著古裝的演員一起切麵條,了解他們的祖先在加利福尼亞開始時是如何建立亞裔美國人的農村生活。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中國, 內華達山脈, 淘金小鎮, 華人

《西華報—Seattle Chinese Post》網站於2023年10月5日重新在《亞太文化中心》所屬 《西華報-WA Chinese Post》線上平台啓用 10月5日首刊每逢星期五更新報導

October 3, 2023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譯自作者:Kai Curry

當《西華報》宣佈停刊, 使40 年來社區依賴的華文訊息來源成為絕響,大家頓失所依,不少人甚至潸然淚下。現在,從 10 月 5 日開始一份《西華報—WAChinese Post》將在塔科馬(Tacoma)市亞太文化中心 (APCC) 的線上平台上煥發新活力。

正值APCC 擴大為社區提供更多服務舉行新大樓破土動工典禮前,吳社長宣佈將《西華報—-Seattle Chinese Post 》在線版捐贈給 APCC,並更名為《西華報—-WA Chinese Post》。

APCC 執行董事 Faaluaina (Lua) Pritchard 表示:「這對APCC 來說絕對是太棒了,因為對APCC 來說,這是一個絕佳且標誌性的機會,延續吳靜雯社長的媒體文化遺產。她40 多年來一直為華盛頓州的華人提供這項服務。」

《西華報—-WA Chinese Post》與原《西華報》現仍繼續在網上運行的英文姐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沒有任何關聯。原《西華報》三位員工將以自由作者身份服務APCC。

「華人社區絕對需要一個中文平台,我很高興能夠做出更多貢獻,」在《西華報》於本年 1 月停刊前為該報工作31 年的Nancy Chang 說:「我來自台灣,主修中國文學。《西華報》是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我從打字開始,之後做些廣告,然後開始寫新聞,翻譯文章,停刊前擔任報社20多年的編輯。在發行的《西華報—-WA Chinese Post》在線版,除審閱同事的工作外,負責編撰每週的社區新聞活動和文化資訊報導。」

「我知道有一天 《西華報》會停刊,但當時刻來臨,我仍然感到難過,」擔任《西華報》版面和廣告設計 20 年的 Jun Liu表示:「作為西雅圖1927年來唯一的華文媒體, 《西華報》40年來一直為社區服務。雖然停刊了,然而我很滿足地知道《西華報》已經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在轉移至APCC後,Jun 負責美國新聞編輯工作。 Jun 在談到吳社長向 APCC 捐贈《西華報—-WA Chinese Post》的消息時說道:「這非常令人興奮,我非常感激。 華人社區尤其是耆老們,可以繼續獲得對他們日常生活有幫助且有用的新聞和資訊。我希望《西華報—-WA ChinesePost》能一直存在下去⋯⋯」。

讀者通常有多種方法找到以自己的語言或是文字報導的國內外新聞,但要知道當地社區發生的事情就很困難。直到1982年吳靜雯社長創辦了《西華報》,當地的民眾才得以有中文新聞的訊息。即便如此,吳社長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關閉《西華報》對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影響。 「當停刊消息發佈後不久,人們來找我說:『你要關閉《西華報》真是太糟糕了…有人說:『我真的很想你。』我說:『你不是想念我。你是想念報紙!』」。我問一些不會說英語的耆老們:「你們現在有什麼新聞來源嗎?」他們說:「沒有,很難得到新聞。」

APCC 重啟這項重要服務是偶然的。吳社長表示: 「起初我並沒有考慮要捐贈給任何人,但之後我開始思考也許應該捐贈給非營利組織。那麼贈與APCC如何?」於是吳社長打電話給APCC董事會副主席Belinda Louie,告訴她:「我想捐贈《西華報—-WA Chinese Post》網站。」Louis說:「讓我打電話給執行董事 Lua 」。Lua 立即在電話裡告訴 Louie 並表示:「很榮幸能夠接手。這非常令人感動。」

8月19日《西華報》社長吳靜雯作東與前員工在華埠 Joyale 餐廳與APCC 有關主管聚餐商討捐贈《wachinesepost》事宜並合影。
左起: APCC主管 Belinda Louie, Lua Pritchard, 吳靜雯及前員工 Nancy Chang, Jun Liu, and Lei Pei.

《西華報》自本年一月正式停刊以來,網站的營運水準一直在下降,主要內容僅限於更新與健康相關的文章。現在,隨著 APCC 的接手,線上平台目標不僅是報導金郡和Pierce 郡的新聞,還包括華盛頓州各地的新聞。 吳靜雯表示:「我對此感覺非常好和興奮,因為 Lua 有一個偉大的願景。現在在APCC發行的《西華報—-WA Chinese Post》在線版並不意味著只報導塔科馬的新聞。 Lua 希望擴展服務,」從本質上講,這將是一份包括華盛頓全州訊息的中文報。

吳社長補充道:「APCC高瞻遠矚看到了《西華報—-WA Chinese Post》在線版的價值。我很幸運能夠找到合適的捐贈人選。」

Louie說:「自從《西華報》1982 年首次出版以來,我就一直是忠實的讀者和支持者。華人社群確實需要,而且仍然需要一份我們可以閱讀的文字來報導我們關心的議題。 吳社長的《西華報》總是報導對華人社區影響最重要的新聞。例如:居民可以讀到有關反亞裔仇恨犯罪的當地新聞,這樣他們就可以採取預防措施,並在生活中感覺更有認知。因為 『知情的公民身份是強大社區的支柱』」。

Louie 繼續說: 「這些知識和訊息幫助社區了解如何參與新出現的情況,使民眾能夠積極主動並在做出和完成決策前表達個人和社區的觀點。當地中文報紙是公平公正的載體,沒有它,許多說華語的公民將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被邊緣化。」

吳社長說:「我很感激 APCC 和 Lua 接管《西華報—-WA Chinese Post》的線上工作,將是 APCC 在其他方面發展的絕佳機會。 Lua 是一位有遠見的人,擅長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APCC 是一個了不起的組織,對於 《西華報》來說,最好的時刻尚未到來。」

APCC 董事會成員兼亞太島民共同倡導健康聯盟執行董事Elaine Ishihara 說道:「當Lua分享吳社長將《西華報—-WA Chinese Post》在線版『贈送』給APCC的消息時,我很驚訝!然後意識到她正在將自己的遺產託付給社區的 APCC,其使命是——通過藝術、文化、教育和商業為社區和世代搭建橋樑……以及《西華報—-WA Chinese Post》在線版的成功未來!」

「為我的遺產服務。我從沒想到這麼大的層面。」吳社長謙虛地回答。鄰里表示吳社長一如既往地回饋了社區重要的生命線和文化支柱。

APCC 執行董事 Pritchard 說:「吳社長!感謝您信任亞太文化中心為華盛頓州華人社區提供這項急需的精彩服務。您多年來非常努力地透過《西華報》為華人社區提供新聞。我們非常榮幸,也非常自豪能夠接手這個項目。將透過 APCC 的《西華報—-WA Chinese Post》在線版,帶領我們未來的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 (Asian American, Native Hawaiian and Pacific Islanders 縮寫AANHPI) 一代邁向康莊的未來。」

備註:讀者可瀏覧 seattlechinesepost.com 或 wachinesepost.com皆可進入同一網頁。

Filed Under: 新聞, 社區新聞, 首要 Tagged With: APCC, 塔科馬, 華人, 華盛頓州, 西華報

再見!西華報!

January 20, 2023 by WA Chinese Post 2 Comments

當我坐在桌前準備敲響鍵盤的時候,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是西華報的最後一期出版物了,從此西華報將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經年之後,可能不會再有人提起它的興衰,但我不會忘記它帶給我們生活的改變!

1991年,我持西華報的H1簽證來到西雅圖,從此開始了延續我在國內《中國舞蹈報》剛剛開始一年多的報紙生涯,這是我來美之前沒有想到的,原本只是想借H1來美與丈夫李恆達團聚,不想吳靜雯社長的一句話:「想不想來試試電腦打字排版?」成就了我生命中一項重要的喜好!從此與電腦寫作、新聞打字排版、平面廣告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西華報工作一晃就過去了十七年(1991-2008)。在我記憶中那也是西華報最輝煌的時代:新老華僑翹首盼望西華報週四出報,因為它當時是西北地區唯一的一份華人報紙,每期的分類廣告都能洋洋灑灑三大版,成為新移民的左膀右臂;全美乃至東南亞熱門新聞只有看西華報才知曉;助力華人從政為亞裔發聲、提昇有色婦女地位,吳社長都是功不可沒。恆達舞蹈學院九十年代建校,一路走來也得到了西華報的扶持與幫助!為西華報工作期間,累並快樂著,因為有文字的陪伴!

來美31年,彈指一揮間,剛進西華報時風華正茂的我們也都在與歲月漸行漸遠。還記得剛進西華報不久迎來報紙十週年慶典,同時期也是從新華社來的總編輯宋曉男先生32歲生日,當時覺得都32了啊!現在想想,才32啊!阿蓮、南茜、Monica及當時還在做鉛字排版的Mary…. 至今都記憶猶新!那是一眾用青春撐起西華報的主力員工們,是永遠懷念的一段快樂時光!

西華報41年生涯,是歷史的寫照,它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從鉛字印刷到電腦排版、從Fax新聞到互聯網傳媒、從紙版刊物到數碼產品,直到現在的微信,抖音、Instagram, Twitter社交自媒體泛濫,哪有百度/Google查找不到的內容,所以還有多少人會去關注報紙!西華報謝幕了,是歷史的必然,但它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珍惜!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亞裔, 華人, 西華報, 西雅圖

很難說「再見」!

January 19, 2023 by WA Chinese Post 1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因為當這個「再見」意味的是「再也不見」時,通常是很難啟口說出的。

本週是中文版《西華報》和英文版姐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服務社區41年(1/20/1982~1/21/2023)後的最後一期。1月20日是報社成立41週年慶。如果您正在閱讀此博客的印刷版,那麼您拿到的是一件收藏品。如果您正是在線(online)閱讀本文,不用擔心,我的英文版博客將繼續在線登出。

感謝大家在四個十年中給我們的美好回憶、合作、支持、建議和友誼。

自從我們於12月31日宣佈終止印刷版以來,一連串的好心人士以感激、痛苦、震驚、悲傷、難以置信和批評的方式做出了反應。

以下是一些回應:

「你讓我心臟病發作……」

「(從現在開始)有誰再來追究並監督那些(有權力的)人的責任?」

「 我驚呆了……」

「這太令人傷心了(在報紙停刊的消息傳出後)。 一整天都心情欠佳……」

「我能做什麼(幫助)?」

「沒關係。你必需去做你必需要做的事……」

「在線版與印刷版不同。我不喜歡在線上閱讀報紙。」

「如果你在決定停刊前尋求幫助,大家一定會來支持你。但你沒有這麼做。」

「一個好的開始和結束是你們報紙的勇氣,在停刊後為下崗員工制定財務計劃做得很好。」

「我認為是時候了(40年後)……」

「你不應該只是關閉它們(報社)。為什麼不賣掉它?你不需要錢嗎!?」

最後的評語真的傷到我了,或許她是為我著想才有此言,但如果她真的認為我辦報是為了錢,那她就大錯特錯了。我繼父常說:「以你花費在報紙上的承諾、時間和精力,如果換成從事其他行業,你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回報。」

辦報不比其他的行業生意。如果落入有心人之手,可能會被濫用作為政治上的宣傳和武器、假新聞充斥、對人物和事件的攻訐詆毀,以及在社區中挑起並製造分裂和派系。要找到一位沒有個人意識形態和議程、能夠無畏無懼無條件報導真相、願意接受各方反對意見和各種觀點、並為社區服務的繼任者需要時間去物色考量,遺憾的是我沒時間這樣做。也很抱歉的要說,我並沒有繼任傳承或是轉手出售的計劃。

最令我痛心的是,《西華報》的停刊將造成本區新聞的空白,華人社區將缺乏強大的話語權。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的華人社區改變也進步了許多,和我當初開始辦《西華報》時已迥然有別。 今天的社區已經發生轉變,許多人已成為「變革的推手—change agents」。

過去,當我問社區成員,「你投票了嗎?」回答通常是「不」、「也許」、「我必需投票嗎?」「那是無濟於事的。」然而現在的答案通常是:「是」,而且是語氣堅定的說:「是」。自2010年代初以來,社區許多人組織並幫助那些英語能力有限的移民,讓他/她們也能在每次選舉中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

包括華人社區在內的亞裔,已經擺脫了過去在他們眼前對政治環境的冷漠、無所作為和麻木不仁。今天他們的自信令人震驚和敬佩。因為他們意識到即使自己英語不夠好、教育程度不夠高,收入可能不高於平均水平也不以為意,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參與政事,通過共同抗爭和反對不公不義的聲音,以投票來行使他們的權利。我們的社區終於了解到,共同努力和團結起來,比單獨對抗的力量要強大得多。

去年,華人社區甚至成立了幾個政治行動小組,購買廣告為他們肯定的候選人背書,在自己家裡舉辦籌款活動,在路上高舉競選看牌,並與其他團體合作建立起支持和聯繫的管道。

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是因為社區人士對西雅圖市發生的事態感到不安。他們學到的是抱怨既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他們現在知道如何激活自己的聲音,讓它變得更有力、更強大、也更好。

我們的工作不是僅限於成就自己的社區。我們必需建立起聯盟和政治資本。一種方法是鼓勵更多有色族裔競選公職並擔任公職,而不僅是參與一些活動。因為只有民選官員有權讓事情發生或不發生。換句話說,官員有能力提升大家的生活或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悲慘。強化我們社區的政治權力,意味我們的人應該在政府的組織中,必需擔任著主要決策和領導的職位。

對於年輕人來說,進入政壇的門檻之一是先擔任政治家們的助手,並為其他機會打拼自己。已故的政治大師胡國恩夫人Ruth,長期以來一直倡導並努力讓年輕人參政。我們需要選出自己的官員並且要能為我們的社區服務,這樣才能為社區和自己敞開大門。當社區遇到麻煩和危機時,他們可以領先登高一呼幫助我們。另一方面,社區需要為我們的年輕政務官提供經驗並支持這些領導人,以便他們能夠有效地工作並實現造福社區的目標,增強他們未來的抱負、能力和成就。

我們社區2023新年新希望,應該要讓更多有色人士競選公職並獲勝。由於今年是競選西雅圖市議會公職人員十分激動人心的一年。有三個席位已經公佈,實際上可能有四個席次。有傳言和跡象表明,市議員Kshma Sawant可能不會再競選連任,因為她在市議會會議上露面的次數愈來愈少,並且在2022年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這不是她典型咄咄逼人的風格。 因此,潛在的候選人應該開始計劃並與社區領袖交談。作為華人社區的我們更應該做好準備。可能會被要求隨時為那些了解我們的問題,並將來為服務我們的候選人,舉辦各樣集會和組織各類活動。沒有你們,我們的社區將會很不一樣!希望社區能盡棄前嫌及彼此的攻擊指責要求,以歡喜的心團結互助共同支持社區的需求和前景。

我知道你們中的許多人認為我們停止印刷版是瘋了,因為我們的大部份收入來自印刷廣告。事實上,印刷媒體正處於十字路口,當年輕一代閱讀印刷品的時間愈來愈少時,它很難為繼生存。要麼我們做出一些關鍵的決定,否則《西華報》在線版也必將無法長期生存。

我們有信心能夠順利完成過渡。包括賀明律師事務所(Herrmann Law Firm)、宇和島屋 (Uwajimaya) 、Lam’ s Seafood、City Produce、西雅圖港務局(Port of Seattle)等在內的一些廣告商和客戶,已經同意從印刷廣告轉向在線廣告。

我們感謝這些商家客戶的超前思考,並支持像我們這樣的少數族裔社區媒體。 我們尤其感謝宇和島屋,它是我們最久的廣告客戶,從開業的第一天就與我們一起做廣告長達41年,從未錯過任何一期。

在向我們發送關於報社停刊印刷版的所有反饋人士中,六年前嫁入我們家的侄媳婦Shinny讓我驚訝和感動。這是她在1990年代初來美國時對《西華報》的回憶,概括了新移民對我們報紙的依賴。她說:「我記得我們剛搬到美國的時候,《西華報》是我們用來找房子和工作的報紙,了解最新的時事新聞等等,當然還有其他幾份免費的中文報紙,但《西華報》是經由別人推薦的週報。感謝副督印人John和您的員工們傑出的表現!」

並非是我自己單槍匹馬編印出版報紙的。(見照片)而是背後有著一群敬業的員工,一週又一週不懈地努力工作,使報紙和我看起來不錯。 在此,我向所有過去和現在的員工、我們的社區、讀者和廣告商鞠躬致敬,感謝41年來的愛護和支持!

再見了!我至愛的「雙胞胎」:《西華報》和《Northwest Asian Weekly》(印刷版)。沒有你們,我們的社區將會很不一樣!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中文報紙, 華人, 西華報, 西雅圖

金郡為中國女神媽祖建公園

September 15, 2022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Mahlon Meyer

今年早些時候,當華埠亞太旅遊公司東主王絹珠(Felicity Wang)接受化療時,她向中國的海神媽祖(Mazu)祈禱。8月30日,她站在中國海景大酒樓(China Harbor Restaurant)的110名賓客面前,宣佈在金郡建立「活女神-living goddess」公園的計劃向前邁進了一步。

「她就像耶穌,」她說。為了紀念媽祖,王絹珠於2015年開始了建立媽祖公園的征程,至今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但王絹珠慶祝了金郡將9月9日定為媽祖日,並簽署了金郡與北美媽祖文化交流協會(North American Mazu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之間的擬議協議,這兩件事都在慶祝活動中公佈。

金郡郡長Dow Constantine和華埠亞太旅遊公司東主王絹珠。

金郡郡長Dow Constantine表示,該協議將「探索在金郡創建該公園的可行性」。他將媽祖描述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慈母形象」,他說:「當新的中國移民來到新的土地上時,他們會豎起建築來紀念媽祖,因為媽祖把他們安全地帶到了彼岸。」

他轉向王絹珠補充說,「現在很多人向媽祖祈求其他的祝福。」他提到了「世界和平」。

慶祝活動包括許多與中國有關的團體和一些來自台灣的團體,顯然是那些支持與中國加強關係的團體。

Constantine說:「對媽祖的信仰是一種文化紐帶,將世界各地的華人後裔聯繫在一起。」

金郡議會主席Claudia Balducci回應了這一主題,她說媽祖「象徵著超越世俗界限,保護和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她蓋過了人群的嘈雜聲和吃東西的聲音,這在類似的活動中很常見,她補充說,「我們在尊重我們的中國和台灣社區,以及真正的泛亞社區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金郡議會主席Claudia Balducci和王絹珠。

王絹珠在她的開幕詞中表示,公園的建立「不是政治性的,它不屬於中國、台灣或日本,它是為了國際社會,每個相信她的人都會在那裡。」她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從她開始提出建立公園以來,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挑戰,包括本地公園官員指責她試圖建立一個宗教場所。

她說:「但我發現了一份來自聯合國的文件,2009年該組織宣佈媽祖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文化傳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 的規定,媽祖文化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被描述為民間傳統,而不是宗教,「對媽祖的信仰和紀念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紐帶,促進了沿海華人及其後代的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和社會認同」。

王絹珠說,公園的資金將來自世界媽祖協會(World Mazu Association),其成員來自澳大利亞等遙遠的地方。這位後來被稱為媽祖的宋代女子林默娘,出生在離中國福建省沿海不遠的島上,島上的寺廟也會籌集資金。

山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Shandong Mazu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會長Zhao Qiliang在慶祝活動上用中文致辭。他稱媽祖文化是「優秀的中華文化」,並稱傳統是海外華人社區是共享的「我們的精神」。他說,該協會的目標是「促進文化、旅遊和其他活動」。

王絹珠表示該公園的建設始於2015年,當時在西雅圖的臺北經濟文化辦公室(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的處長金星 (Andy Chin) 開始與金郡討論公園的問題。2016年,金星完成了任期被調離。王絹珠繼續接手。她開始相信,把公園獻給媽祖,作為國際文化人物的媽祖會令它更有可能實現。

當新冠爆發時,她被迫停下了腳步。2021年,她出任西雅圖媽祖協會(Mazu Association in Seattle)的會長。她曾向當地公園的官員抗議媽祖不屬於宗教,但一位官員回應說,「如果我批淮了你的項目,因為這是第一個文化公園,那麼印度和泰國也會想要自己的文化公園。」其他反對修建公園的理由包括停車會成為一個問題。她說,一名官員對本地政客支持她的計劃感到不滿。「『你們是在利用這些政客向我們施壓嗎?』他說,」 王回憶道。

擬建的國際媽祖文化園區(International Mazu Culture Park)規劃圖。

最初,該公園打算建立在表爾威的Marymoor公園。但如果不能成功,王絹珠說會找到另一個地點。

公園將有一尊高達29到32英尺的女神媽祖雕像和一所包含文化信息的展館。該建築群將被稱為媽祖慈悲智慧中心(Mazu Compassion with Wisdom Center)。

「我們願意追隨她的精神,像母親照顧孩子一樣照顧每一個人,這可以給每個人帶來更美好、更平靜的生活,」王絹珠在給金郡議會主席Balducci的信中寫道。

作為與公園相關的未來活動的一部份,王絹珠計劃參觀台灣重要的媽祖廟,參觀媽祖的出生地,並前往印度和其他地方。

據王絹珠說,媽祖原本是一個拯救漁民的年輕女子。後來,她在一次施救中死去,升天成為菩薩。「媽祖被認為生活在10世紀的湄洲島(Meizhou Island)上,在那裡她致力於幫助她的同胞,並在試圖營救一場海難的倖存者時罹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稱,世界各地和私人家庭中共計有5000座媽祖廟。「信徒們可能會為了懷孕、和平、解決問題或幸福而祈求媽祖。」

這是州參議員Bob Hasegawa提出的一個主題。他在慶祝活動的講話中說:「目前,美國的處境非常困難,我們正在迷失方向。和平已經讓位給了戰鬥和激烈的爭論。所以我認為,現在正是需要媽祖對美國關注和祝福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找到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

Filed Under: 副刊, 文化, 首要 Tagged With: 公園, 媽祖, 菩薩, 華人, 金郡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7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從南韓到APCC 的Jade Choe 畫廊 MinHwa 南韓藝術展覽

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 以來自南韓 Samwon Art Studio的藝術家為特色。 由Kellis Partlett策劃。 Jade Choe畫廊營業時間:週一至週三上午9:00至下午5:00。週四至週六上午9:00至晚上7:00 請參加10月18日下午4點至6點在蓮花室(Lotus Room) … [繼續閱讀……] about 從南韓到APCC 的Jade Choe 畫廊 MinHwa 南韓藝術展覽

K-POP Demon Hunters Hanji 繪畫工作坊 來自韓國的實踐文化藝術體驗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下午6點到8點。 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下午1點至3點 這個研討會使用了圍繞最近Netflix動畫《K-Pop Demon Hunters》中的角色「Duffy the Tiger」開發的繪畫工具包。 參與者使用專門用於東方繪畫的顏料在預先設計的韓國桑紙面板上作畫。 參加一個特別研討會,由Netflix的K-POP惡魔獵人中的Tiger … [繼續閱讀……] about K-POP Demon Hunters Hanji 繪畫工作坊 來自韓國的實踐文化藝術體驗

學習彈UKULELE

週五下午4點至5點共八節課。2025年10月3日至11月21日在APCC。 適合8-10歲的兒童。 今年秋天為您的孩子尋找有趣且有創意的活動嗎? 在APCC為他們報名「學習彈UKULELE」!星期五-10月3日至11月21日,8-10歲的兒童將享受由才華橫溢的教育家和APCC董事會成員Tina Huynh和普吉特灣大學研究生Iraniel … [繼續閱讀……] about 學習彈UKULELE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節日臨時工招聘或創16年來的最低記錄 每到年底的購物旺季,零售商通常會瘋狂招臨時工來應對人潮。但今年情況不一樣了,最新分析顯示,2025年的假日招聘人數可能會跌到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個判斷在邏輯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報導

日本日 10月11日。邀請公眾參加一天的日本週,在貝爾維尤學院(3000 Landerholm Circle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報導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