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紐約時報

川普暫緩關稅內幕 媒體揭兩大關鍵動因

April 11, 2025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總統川普週三下午突然宣佈暫緩實施對中國以外的國家加徵「對等關稅」。媒體報導稱,這一政策急轉彎的背後,是總統本人對全面關稅可能觸發經濟衰退的擔憂,以及避免債市動蕩的考量。

週三,川普突然叫停了貿易戰計劃的關鍵部分,宣佈對數十個國家暫停加徵「對等關稅」90天,同時將對華關稅提高至125%。消息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川普向顧問表示,已準備好承受「陣痛」,但強調必須避免經濟陷入大蕭條。

衰退通常被定義為至少連續兩個季度的GDP下降,而蕭條是經濟活動持續數年的更極端的崩潰。自20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歷了數十次衰退,包括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但只經歷了一次蕭條,也就是1929年至1939年左右的大蕭條。

儘管不少經濟學家開始預測川普的高關稅政策將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但普遍認為不會引發大蕭條。週三,川普的政策逆轉推動股市強勁反彈,標普500指數創下2008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市場劇烈動蕩,尤其是國債收益率飆升是川普改變政策的主因,白宮高級官員擔憂這可能引發「失控的金融恐慌」。

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週四向CNBC證實,債市動蕩影響了川普的決策。週二至週三,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突破4.5%,市場猜測日本或中國等大型海外持有者正在拋售美債。債券價格與收益率走勢相反。

哈塞特表示:「一切都在有序地向前推進。毫無疑問,昨天的債市促成了這樣的決定、雖然決策過程加快了,但調整本就勢在必行。」

川普週三也承認,投資者恐慌情緒是考量因素,他表示:「我發現市場有些過度反應,人們開始變得有點急躁,有點害怕。」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貿易政策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以及多國與白宮的密集談判,也共同促成了這次政策轉向。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中國, 對等關稅, 川普, 紐約時報

《紐時》告Open AI及微軟侵權 擅用文章訓練AI

January 5, 2024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美國《紐約時報》控告美國人工智能開發公司Open AI和微軟侵犯著作權,指控兩間公司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紐時》數百萬篇文章來協助訓練人工智能(AI)技術。

《紐時》稱它是第一個因著作權控告Open AI和微軟的美國主要媒體機構,《紐時》並沒有尋求具體賠償金額,但表示 Open AI和微軟已令報社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希望兩間公司銷毀涵蓋其內容的聊天機器人模型和訓練集(Training set)。Open AI母公司是非營利公司,而微軟已向Open AI投 資130億美元,並取得49%的股權。

Filed Under: 新聞, 美國新聞 Tagged With: Open AI, 微軟, 紐約時報, 美國

風雨同舟40載, 感謝支持,感恩相伴!

January 20, 2022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我們在COVID中活了下來

如果你從夢中醒來,夢當然會消逝,因為它不是真的。

1981年10月,我夢想創辦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第一份中文報紙,40年過去了,當我今早醒來的時候,這家報社依然存在,因為它不只是我的幻想。

有人說,努力的工作和優秀的團隊是這份報紙得以繼續存在的原因。這毋庸置疑,我們大家都知道。然而,我們仍然在這裡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一一我一直在傾聽讀者和社區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變為現實。

當很多很多在美國出生的華人抱怨他們看不懂中文時,我創辦了英文版,也就是後來的《Northwest Asian Weekly》。一開始就出版兩份報紙對一家小報社來說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即使到了現在也依然如此。四十年前,社區裡發生的事情少到都不足以填滿我們的版面。

面對這種情況,簡單的辦法就是隔一週出版一次。但我的團隊成員不懈地堅持著,一週又一週地保持著兩份報紙的出版從未間斷過。社區的成長不僅僅在規模上而且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也都有所發展,有時候,發生的事情太多,我們甚至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報導。

當出現983年的華美大屠殺、2015年華埠緊急中心主任陳榮新被謀殺以及2016年川普的意外獲勝等重大新聞時,我們幾乎無法處理那些令人心碎的消息。 在面對現實之前我們不得不退後一步厚積未來。

這些年來,我們學會了如何平衡每週出版的內容,通過不同的資源尋求幫助,使用即時的新聞和照片填滿版面。每一次出版的背後都傾注了我們的心血和勞動,使它不僅成為一份出色的報刊,對我們的社區來說,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回饋社會的需求

幾年後,我們注意到許多社區項目都需要籌集資金。當華人社區組織為健安養老院(Kin On Nursing Home)籌款時,我們決定提供幫助。我們通過兩場10週年慶祝晚宴籌集了超過4萬美元。在此之前,我們通過西北亞裔美國劇院(Northwest Asian American Theater)製作的音樂劇《西區故事– The Westside Story》為金郡聯合慈善會(United Way of King County)凈籌了8700美元。而且我們還支付了整場演出的費用。

我很高興我們在支持慈善事業的同時還支持了藝術。這些點子與我們在2021年所做的類似,當時我們組織了一場虛擬活動來表彰醫療工作者,並向所有獲獎者頒發雜貨店和餐館的獎券。我們總是試著一舉多得。

很快,我們成立了報社的非營利分支機構——西華報基金會(Northwest Asian Weekly Foundation)。從那時起,我們支持了無數的組織和事業。其中一項就是教育。基金會為許多高中和大學的獎學金籌集了資金,另外還有五項獎學金捐贈,其中四項用於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系和公共事務學院。

賦予權限的必需性

幾年前,一位猶太裔朋友驚訝地發現,他的亞裔美國朋友在競選公職時,把他的照片和故事登在了《西華報》的頭版。「僅僅通過競選公職就能將我們的照片和故事刊登在猶太社區報紙的頭版並不容易。」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件簡單明了的事情。我們的使命是增加社區的力量。競選公職需要勇氣、犧牲和承諾。這對於一個將自己置於弱勢地位的人來說,是值得讚揚的。

我們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支持亞裔美國人進入政界,成為決策和立法過程中的一員,以及各級政府中的一員。在談判桌上發出我們的聲音是至關重要的。那些願意在政治進程中幫助我們社區的人,將會得到我們的支持。我們至少能夠報導他們的故事,在《西華報》上突出表現他們。

當我們的報紙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發行時,只有少數亞裔當選官員,包括金郡議會議員周馬雙金(Ruby Chow)、法官陳文華(Warren Chan)、法官伍兆濂(Liem Tuai)、眾議員駱家輝(Gary Locke)、眾議員王敬(Art Wang)和西雅圖市議會議員Dolores Sibonga。

反觀現在,僅在2021年,西華州就有40多名亞裔美國人當選並被任命為各級政府官員。你可以稱之為進步。而在反亞裔仇恨犯罪興起後,我們的報紙已成為「亞裔美國人修復制度、自我保護意識和無畏精神」的體現和平台。

當我們慶祝許多亞裔美國候選人在大選中獲勝時,這些正面消息的傳遞也令《西華報》為之振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不僅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非常需要好消息。而且在正常時期也是如此。 報紙應該是鼓舞人心的工具。 講述報導積極的故事激勵大家幫助和改善彼此的生活,或者激發行動來提升我們的社區和城市。

別忘了,我們既是記者,也是市井百姓。我們希望看到好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社區,努力讓我們的合格且平和的候選人打破那層玻璃天花板仍然是重中之重。

而我們的祈禱也得到了回應。Bruce Harrell是西雅圖152年來第一位亞裔美國人市長,也是自1990年以來的第二位黑人市長,他的勝利賦予了亞裔和黑人社區更多力量。他的新聞也使西雅圖與波士頓和辛辛那提(Boston and Cincinnati)的兩位新當選市長一起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盡管《西華報》只是一家小報社,但也能引起很大的反響。雖然我討厭報社被貼上激進份子(activists)的標簽,但我們在為我們的市民和社區做宣傳時毫無歉意。我們也不怕譴責那些沒有很好地為我們的社區服務的亞裔和非亞裔政客。

培養記者和其他人才

三年前,我訪問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辦公室。在紐約時報(NYT)工作的前西雅圖人Laura Chang說:「由於我發表了她的報導,給了她在新聞界的第一次突破。」 她很友善地承認了我的貢獻。幾年前,我不會認為這是我們的成就。這讓我意識到,當我們對實習生說「好」,或者在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第一次走進我們的辦公室時提供給他們一份工作,其實是在為他們提供無價的培訓,不僅是技能方面,還有信心、人際關係和組織發展方面。

那些曾經為我工作過的年輕人,現在都成了經理,成了許多行業中有抱負的領導者,有了新的僱主。在6到30年的時間裡,有6位年輕的女性移民和我一起工作。雖然她們已經不再年輕,但她們在數字技能、排版、翻譯、寫作和編輯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期,在新聞和商業方面的智慧也超出了我的預期。

有些人剛加入我們團隊時幾乎不會說英語。現在,她們的英語水平非常棒,能夠通曉和理解英語新聞,和講英語的客戶打交道也沒有任何問題。有一位甚至代表我們,在50多人面前做了一次簡短的英語演講。哇!每當我想起她們在報社裡非同尋常的經歷,我都歡欣鼓舞。

我的許多英文版《Northwest Asian Weekly》前編輯也讓我感到驕傲。一位是微軟圖書編輯;一位在NBC工作;還有一位擁有自己的寫作、設計、插圖和編輯業務。我們的一位前自由撰稿人已經出版了四本書。還有一些中文版撰稿人也自己出版了許多書。

新冠疫情

當新冠疫情襲來時,的確讓不少報社關門大吉。盡管我們在2020年時也幾近崩潰,但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2020年3月是如此可怕,糟糕到一些親密的朋友都告訴我們是時候結束了。我花了一些時間做好退出的心理準備。然而五月發生的事情,改變了兩份報紙的命運,由於George Floyd被警察不公正地殺害,黑人的命很重要(BLM)運動爆發了。在BLM分裂組織暴力摧毀華埠,整個華埠都被木板封了起來。我們有幸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們全神貫注地講述著一篇又一篇報導。當社區陷入困境時,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當仁不讓,而不是懦弱退怯或撒手拋棄。每週都會出現一個奇跡,然後又變成一個個小奇跡。2020年全年出現了幾起爆炸性新聞和商機,並一直延續到2021年。

然後,局面在2021年7月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英文版《NorthwestAsian Weekly》正在復甦,但《西華報中文版》卻沒有。這扭轉了西華報中文版多年來一直是報社主要收入來源的趨勢。這無關緊要,因為這兩份報紙是同一家公司發行的。至少,有一份報紙成功了,還撐持了另一份報紙的生存。去年12月,我們恢復了給每位員工派發「幸運紅包」(年終獎金)的傳統,就像2019年和之前一樣。這是他們應得的福利,我也很高興報社能夠做到。

我們感謝華盛頓州衛生部(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在2021年初聯繫我們申請資助,並同意給予我們完全的編輯獨立性。我們做了一系列與COVID相關的報導,得到了積極的反饋。而且,我們很激動能夠發表David Meyers對Vin Gupta的採訪,Gupta是一位聰明且口齒伶俐的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評論員。Gupta是我的粉絲。

用「隨遇而安」來形容我們的2021年最恰當不過。我所有的家人都接種了疫苗和加強劑。我感到更加平靜和輕鬆。與朋友和家人在戶外用餐別有趣味。我的幾個同事甚至還去度假了。有一個員工一年旅行了15次。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獲得了Real Change報紙的「卓越編輯獎- editorial excellence award」,以及華盛頓報紙出版商協會(Washington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頒發的27個新聞獎項。我還記得去年10月通過虛擬網絡宣佈獎項的時候,我都來不及在我的記事本上寫下我們這些作家的名字。我的編輯Ruth Bayand和作家們在截稿期限內所取得的成就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兒子John Liu與ZOOM大師John Chen在2021年初協作舉辦了兩場虛擬活動以表彰50多名醫護人員;以及2021年9月舉辦的「為亞裔和黑人社區發聲」活動。盡管我們沒有得到多少報酬,但這為《西華報》帶來了很多善意。我們的目的是做正確的事。向一線醫護工作者表達我們的感激十分重要。

在BLM運動和反亞裔仇恨犯罪的背景下,促進亞裔和黑人社區之間的理解和建立信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都需要彼此來共同對抗制度化的種族主義。

我們的未來

社區報紙的生存變得愈來愈難。自2004年以來,美國已經失去了包括非日刊和日刊在內的近1800家報紙;根據北卡羅來納大學地方媒體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中心(UNC 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Local Media)的Penelope Muse Abernathy所著的《不斷擴大的新聞沙漠 — The Expanding News Desert》中的數據顯示,2018年,讀者數量從1.22億減少到7300萬。然後在2020年,工作日報紙的發行量(印刷版和數字版)為2430萬份。三年內,這一數字下降了32%。

很顯然,我們的未來是黯淡的,過去六年的挑戰愈來愈大。這些年來,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原因是,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條路不會一帆風順。在我們的報紙出現之前,新聞業就已經很艱難了。當時,美國五家報紙中有四家倒閉。華人社區有句諺語:「想害人,就讓他辦報紙。」

我們的確遇到了接二連三的麻煩,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脫離困境。當我們經歷最困難的時刻時,總有一些狀況會拐著彎地來幫助我們。是我們的守護天使嗎?還是命運?亦或是我們在過去四十年裡做的好事,現在變成機遇和好運在逆境中回報給我們。

我不知該如何解釋。各位怎麼看待呢?

然而,我確信一件事:如果你有一個夢想,要發揮創造並努力付諸實現, 永不言遲。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COVID, 報紙, 川普, 新冠疫情, 紐約時報, 華人, 西華報, 西雅圖, 記者

疫苗研發近況

November 5,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透露,已進入臨床試驗最後階段的疫苗開發團隊達到10個,隨著受試者增加,倦怠、不適、肌肉疼痛、頭疼等各種症狀報告相繼出現。

全球近況

9月英國的AstraZeneca就成為全球第一個宣佈暫停疫苗臨床試驗的藥廠,因為英國一名患者診斷出有發炎情況,影響到脊椎。藥廠後來在全球恢復試驗,唯獨美國的試驗依舊暫停,原因不明。

美國製藥巨頭Moderna的一名40多歲受試者,在接種後12小時內經歷身體狀況的劇烈變化,受試者發推文說:「高燒、發冷、心悸及關節疼痛,完全無法入睡。」醫藥巨頭嬌生公司( J&J )10月14日宣佈,因有受試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病症,將暫停臨床試驗。該公司剛在9月下旬宣佈進入最後階段。 繼嬌生集團之後,美國藥廠Eli Lilly也因潛在安全疑慮,中止最後階段的COVID-19臨床試驗。24小時內兩家藥廠相繼對試驗喊卡,科學家漫長抗疫之路再遇挫敗。

美國政府攜手的再生元制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於10月31日以潛在安全隱患,宣佈暫停對新冠重症患者的藥物臨床試驗。消息公佈後,再生元Regeneron股價下跌2.3%,至543.56美元。

日本共同社報導,隨著各國正在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紛紛進入臨床試驗,疑似副作用的各種症狀報告不斷出現,已確認的症狀包括倦怠感、頭疼及高燒等,也有迫使試驗暫停的嚴重案例,開發難度之大可見一斑。傳染病專家擔憂,疫苗的完成時間及效果被誇大,會使民眾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紐約時報》9月28日報導稱,中國有三款疫苗都已進入第三階段臨床實驗,這些實驗目前基本都在中國以外進行,比如疫情嚴重的巴西、土耳其以及印度尼西亞。

中國國藥集團一位高官的話報道稱,國藥CNBG (Sinopharm CNBG)正在開展兩款疫苗的研發。僅這家企業就已在官方新冠疫苗臨床實驗範疇之外,為35萬人接種了疫苗。該企業還向武漢提供了20萬劑疫苗,用於對該市醫務人員的接種。

另一家企業科興生物(Sinovac Biotech)則為90%以上的員工及其家屬接種了疫苗,涉及大約三千人。科興生物總經理尹衛東對美聯社表示,該公司還為北京市政府提供了上萬劑疫苗。他本人也在數月前就接種了新冠疫苗。他說:「這是我們公司的傳統,當年公司研發乙肝疫苗時,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巴西10月20日宣佈將採購正在開發的中國產疫苗,隔天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卻在推特上宣稱「巴西國民不會成為實驗鼠」,撤銷先前的決定。

臨床試驗在最後階段遭遇問題其實並不足為奇。實際上,最後階段試驗的目的是把受試者人數擴大至數以千計或數以萬計,藉此找出可能非常罕見的副作用。

華州的努力

據10月27日King-5報導,華盛頓州加入包括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的聯手審查FDA批准的新冠狀病毒疫苗,然後再分發的疫苗審查小組。

華盛頓州是少數幾個加入了該協議的州之一,該條約可以獨立審查任何最終獲得FDA批准的冠狀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後再在這些州進行任何分發。州長傑伊.英斯利(Inslee)在一份聲明中說:「一旦有了安全的疫苗,華盛頓州將準備以公平,有效,最重要的是安全的方式分發疫苗。」Inslee強調,該小組中的公共衛生專家將在FDA批准疫苗之前同時審查公開發佈的數據,並且該小組的任何決定都應在聯邦批准後的幾天內做出。

華盛頓州在10月中旬公佈了分發冠狀病毒疫苗的臨時計劃,稱將把重點放在向醫護人員,高危第一反應者,長期護理居民和合併症患者提供疫苗。臨時計劃指出,在「由CDC提供」的情況下,疫苗供應有限,CDC估計「華盛頓州將獲得總供應量的大約2%。這表明在接種疫苗的前兩個月中,接種疫苗的人數為150,000至450,000人疫苗分發。」

疫苗工作小組是在之前的西海岸合作組織通過「西部州契約」之前開展的,在該契約中,華盛頓,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和內華達州共同努力抗擊新冠狀病毒並推動救濟援助。

Filed Under: 健康, 副刊, 首要 Tagged With: FDA, WHO, 中國, 巴西, 新冠病毒, 疫苗, 紐約時報, 美國, 英國, 華州

輕鬆且優雅地面對批評

September 10,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弗朗西斯教皇(左)和川普(右)(圖片由Han Bui 提供)

處理批評的兩種極端方式,從川普總統和弗朗西斯教皇 (Pope Francis) 的風格可一見端倪。而理想的路線圖是什麼?

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the 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 )上,會發現川普是個刻薄,輕率和攻擊他對手的專家。在新聞發佈會上,他總是把批評的意見轉向它指,並責罵記者提出他不喜歡的問題。他全然不明白,媒體不是扮演讚美的角色,而是通過提問來獲取信息。大多數時候,他的行為像個惡霸,常對記者說:「這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問題。」

接受批評需要具備成熟的心智且具有前瞻性。我不知道川普的大腦怎麼了。當然,這不是我想要的領導者的大腦。另一個譜像是弗朗西斯教皇。在訪問非洲期間,一位法國記者遞給他一本書「美國要如何改變教皇—How America wanted to change the Pope」。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這本書探討了美國保守派如何破壞詆毀教皇。您不會猜到教皇的回應。

「這是一種榮譽」他談到美國人對他在一些事情上的不贊成,包括他對移民和反對死刑等問題。是的,他說話像聖人。面對批評時,我們是否必需像弗朗西斯教皇做出那樣的回應?是不會的。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的寬容,並保持開放的態度與反對者進行對話。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由於某種原因,我們的大腦對否定的記憶要大於對肯定的記憶。負面事件似乎比正面事件,在我們的大腦中停留的時間要更長,尤其是當我們悲傷或生氣時。我從事新聞業已近40年了。讀者通常會記得我們很久以前犯的最小錯誤,就像昨天才發生似的仍歷歷數落。

當然,我們有讀者很感謝我們每週辛苦工作,能在紙媒和在線上付梓並發表出最好的一期報導。事實是,我們在下一期也一樣是會出色的。而我們的作者也一樣,只有在下一個故事中依然要表現出色,才能受到讀者的青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每個問題上都努力並認真工作的原因。

當面對嚴厲批評時,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負面情緒?神經學家Daniel G. Amen是「改變我們的大腦,改變我們的生活—Change our brain, Change our life」的作者,他發現有一些程序可以訓練我們的大腦去減少抑鬱症的發生。

我從接受批評和給予批評中學到了什麼?我不建議採用川普的方式,因為如果採取他慣用的防禦措施,將永遠無法進步。以下就 讓我們開始談談如何處理批評:

強人如何處理

當比爾.蓋茨(Bill Gates)創立微軟( Microsoft ) ,並在20多歲時成為微軟董事長時,他年輕,氣盛且傲慢。對那些不和他一般水平的人沒有耐心。如果他不喜歡某個在會議上提出的想法,他會直接了當的將其駁回的說:「這是我聽過的最愚蠢的想法。」

您可以說他是誠實, 直率或刻薄。但是這些話傷及了別人的信心,燒毀了人際間的橋樑。現在的蓋茨很謙虛,並且以外交方式講話。他如今所做的就是將他的想法與提出想法的人聯繫起來並加以擴展發揮。

亞馬遜 ( Amazon) 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具有拒絕想法(rejecting ideas)的獨特風格。這比蓋茨早年的情況要好一些,但這也類似於在他的同僚身上澆冷水。一個由10多名軟件工程師組成的團隊,經過數天工作擬訂了提議方案。當他們終於能夠與貝佐斯見面時,他們感到非常興奮。貝佐斯進來讀了提案。五分鐘後,他起身離開,什麼話也沒說。工程師們就再也沒有聽到回音。貝佐斯不說話的意思就是代表著「不」。

簡單的體貼行為

貝佐斯可能覺得自己太重要了,不能浪費時間解釋為什麼他不喜歡這個提案。然而至少在退出會面之前,他本可以說:「夥計,謝謝您們的嘗試。」或有助手告訴他的員工:「不斷創新」。這是周到和鼓勵下屬員工的簡單舉動,但他卻沒有付諸行動。

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如果要作批評,要先說點好話。盡可能的多些稱讚,以便在需要批評時平衡負面因素。

心存感謝

我們的記者學會了不要以個人為中心的思維和作法。我們喜歡寫給編輯的讀者來信,這些信有譴責,有責罵、也有嘲弄。但我們感謝那些善意的批評者,幫助我們不斷向前改進。

首席幸福官博客( The Chief Happiness Officer Blog)說:「反饋是一種禮物。」 這是很好的建議。

有時,我們的批評者的想法並不新鮮。實際上,我們已經考慮過這麼做,因為我的人手不夠,雖有心卻無力,這樣做可能太昂貴或不切實際。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很樂意聽取我們的讀者和批評者的意見。當他們花時間給我們反饋時,我們感謝他們。我們從不認為他們是敵人,而是關心我們福祉的人們。

承認錯誤不是軟弱的標誌

川普認為承認錯誤會使您成為失敗者。這種雙輸的心態實際上不僅使他的思維陷入癱瘓,而且也使他的團隊陷入癱瘓。當人有偏見時,如何能做出最佳決定?當只允許別人說好話而不是說實話時,團隊如何能有效運作?

思路清晰是一項資產,是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您聽到批評時,不要像川普那樣變得處處防禦。一直保持自我正確狀態是如此重要嗎?有時候,最好的決定可能仍然是保留自己的意見。評論者發表評論後,需要捫心自問:「我們要如何前進?」或者「我還沒有考慮過。我會牢記這一點。」

不要凡事親為

千萬別做出像川普做出的最糟糕的事情,那就是不僅做出負面反應,而且還要親自處理所有事情。記住教皇方濟各所說的「榮譽」。

只要守住您的舌頭並保持微笑。在做出反應前先呼吸。不要反應過度。讓您的大腦有一個愉快的反應。以非常感激。微笑的從容,告訴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您是可以處理的。

聆聽

尤其是當大多數批評是來自負面時,這是很難讓人聽進耳朵裡的。但至少可以做的是聆聽,並確定批評是否值得考量。

專注於結果
而不是為獲得榮譽

幾年前,一位當選官員對我說,政客們喜歡從他們所做的每件事中獲取功勞。然後,她說:「如果社區成員不在乎是誰要獲得功勞,那麼社區會做更多的事情。」

這些批評的建議如何切適批評的主題?在許多社區項目中,一些沒獲得功勞的人內心就會感到沮喪,並攻擊獲得更多功勞的人。獎賞不應該是誰獲得功勞。真正的獎賞應該是看結果,是看到該項目得以完成,是在社區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的成果。

面子

如果是我們的錯誤,我們會承認,並在《西華報》上印出更正內容。如果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會找到另一種方法來保存面子,而且我們已經是這樣做了多次。

減少負面影響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負面的體驗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停留的時間更長,因為它會引發更強烈的情緒,例如憤怒或悲傷。不好的回憶會影響我們的幸福。 當我們減少生活中的負面經歷時,它將改善我們的整體健康和情緒健康。

我從批評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是要迅速前進,而不是一心去玩責怪的遊戲,這樣做對自己及他人都沒有好處。 那只會破壞了有關各方的善意。而且不會令自己開心。

記著批評者的優點

出問題時不要只是怪別人。相反,請考慮這些人為您,您的家庭或您的工作做出的貢獻。去看人家好的一面,去感謝他們。即使從最不喜歡的人那裡學習,也是一種力量。是的,我學會了如何不要像他們那樣的所作所為。

每天體驗更多歡樂時光

為了對付不好的經歷,幾本關於幸福的書中建議我們去做一些事情,從而發現並品嚐快樂的小回憶,且將其放入日記中。當擁有如此多這樣的生活時,我們怎麼還會沮喪不振呢!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我們很容易為自己感到難過,並導致一心去處理或在乎負面的批評。千萬不要讓這種情況發生在您身上。不妨數數並寫下收到的所有好評,並以微笑之顏款待您的人生。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亞馬遜, 共和黨, 川普, 微軟, 教皇, 比爾.蓋茨, 紐約時報, 貝佐斯

川普選前推出障眼法的稅收 薪金稅可延期繳納但不是無需繳納

September 3,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化嘉

8月28日晚間,美國國稅局發佈了川普總統提出的薪金稅延期指南。川普在8月8日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從9月1日到年底將僱員的工資稅中的一部份遞延。

目前,僱主和僱員應共同承擔12.4%的稅款以資助社安金,還有2.9%的稅款以支持Medicare。新出台的行政命令專門適用於社安金,會影響到兩週薪水稅前低於$4,000的僱員。

在發出的長達三頁的通知中,IRS將這些稅款的繳納到期日推遲到2021年4月30日。如果在該日期之後再補交,則會產生罰款、利息和「稅款增加」。

延期納稅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況下,使納稅人延期繳納稅收而相對節稅的稅收籌劃。然而納稅人延期繳納本期稅收,並不能減少納稅人納稅絕對總額,只是可以增加納稅人本期的現金流量,使納稅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資金擴大流動資本。

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由於貨幣的時間價值,或許今天多投入的資金可以產生收益,使將來可以獲得更多的稅後所得,相對節減稅收。但是對於大多數拿薪水的上班族,並沒有太多的好處,只是暫時幾個月手頭多些現款,之後仍照常要繳納並補足稅款。

薪資稅挹注社安金和聯邦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尚不清楚稅收短少後該如何籌資。

存疑的稅收延期

根據川普這一行政令,對於年收入低於10萬美元的員工,2020年9月至12月期間可延期繳納工資稅。川普還表示,假使他連任成功,那麼他就會延長工資稅遞延的期限,並推動永久性削減工資稅。然而,美媒分析稱,此舉可能會危及川普在老年選民羣體中的支持率。

《紐約時報》在八月11日的報導稱,自3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陷入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此期間,川普一直不遺餘力地呼籲削減工資稅。然而,包括共和黨人在內的大部分國會議員對此並不「買賬」。《紐約時報》分析稱,隨着11月的總統選舉日益臨近,川普可能試圖通過削減工資稅這一舉措,將自己包裝成「工薪階級的支持者」,以對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川普繞過國會立法來單方面推行財政稅收政策不僅可能不合法,而且這一決定還會帶來政治風險。工資稅是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來源,取消這一稅收必定會影響到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而4年前把川普送進白宮的老年選民羣體正是這一制度的最主要受惠者。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Iowa州共和黨參議員Charles E。Grassley坦言,儘管他理解川普在推動減稅方面的努力,但是他強調,自己也對削減工資稅究竟可以帶來何種好處心存疑慮。

明年可能要繳更多

川普這一行政令的受益對像是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下的員工。一般來講,這項工資稅會從僱員的工資支票中直接扣除,用於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可是,一旦免稅期結束,而且沒有新的相關命令的話,僱員們還將需要償還聯邦政府稅款。

對於此事,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Catherine Rampell認為,幾個月來,川普一直莫名其妙地迷戀減工資稅。但是民主黨立法者和共和黨議員都沒有興趣,他們有充分的理由:這很昂貴,而且目前對刺激經濟沒有多大作用。即使是一直在呼籲減稅的白宮顧問,Larry Kudlow也未能意識到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在明年給納稅者加稅。這是因為該政策與稅法的其他規定相互作用。Rampell認為,正如徹底削減工資稅的誤導一樣,川普的工資稅延期肯定是愚蠢的。

根據川普的備忘錄,通常在每個工資期都將自動從員工薪水中扣繳的工資稅,直到2020年底都不必扣繳。不過,這些稅收最終必需最終匯入國稅局。這意味著納稅人將在2021年支付更大一筆款項。每當川普每次嘗試像這樣的半熟政策時,美國人都會低聲祈禱。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IRS, 共和黨, 國稅局, 川普, 延期納稅, 新冠肺炎, 民主黨, 疫情, 納稅, 紐約時報, 美國

在冠狀病毒爆發期間保持冷靜

March 26,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一個朋友打電話來抱怨假華人網站在散佈有關冠狀病毒的謠言。她乞求地說:「你能不能寫篇文章, 告訴大家不要相信嗎?」

阻止假新聞傳播的最佳方法, 就是告訴朋友們避免在線(online)閱讀新聞。另一個朋友打來電話警告我,不要面對面地採訪人:「這對作為記者的你來說,與太多人交談是冒險的,只需通過電話採訪他們即可。」

稱這些情形為冠狀病毒焦慮症(coronavirus anxiety)。社交疏遠(Social distancing)和將自己鎖定在家裡,會令我和許多人發瘋。對我們的心理傷害是巨大的。

以我作為記者的職業為例。遠離人群會傷害我的工作,因為有人的地方,那是我動力的所在,我需要做的是反映社區精神。這是很難只靠通過電話,就能看出人們的情緒反應。

今年的3月是個很艱難的月份。當我參加3月8日在Benaroya音樂廳舉行的西雅圖交響樂團的《慶祝亞洲-Celebrate Asia》音樂會時,我心碎了,因為出席的人數是往年的一半。

早先,我3月份的日曆上,塞滿了15個社區活動。我計劃參加其中的大多數活動, 不僅是為了報導,而且是為了學習新知識並與他人建立聯繫。但是,COVID – 19爆發,已使我們的生活徹底顛覆。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取消潮的興起,其中多個活動被取消了。只有兩個活動被「推遲」。

部份取消活動包括大西雅圖中華總商會農曆新年晚宴、合勝堂慶祝140週年晚宴、健安養老院成立35週年晚宴、ArtsFund的春季三月午餐會、西雅圖扶輪社午餐會,和日皇的生日招待會。

3月6日,一個幾乎空蕩蕩的Westfield Southcenter購物中心 (攝影:Assunta Ng)

許多組織者已經為活動籌劃了多個月。對於某些組織和社團來說,這是一年中唯一的籌款活動,只是就發生前幾天看到它「活生生地被殺死」。對於那些必需決定「我應該,還是不應該取消? 」的組織者,他們真是會感到十分為難和痛苦的。

即使我不屬於這些組織委員會的成員,但讀到他們的電子郵件,仍然讓我感到恐懼。每個活動的取消都會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到安排宴會廳的人員、視聽團隊、廚房工人、服務生、演講者和表演者。許多人依靠收入來支付學校貸款、養家糊口或住房抵押貸款。而且我無法向社區報告活動中慷慨的捐助者和活動的重點。這些損失是無可取代的。

在這場危機中,我們要如何避免讓自己因慌恐而發瘋?如何避免沮喪、焦慮或不知所措?以下是一些對我有用的提示和方法:

提升自己要有積極的態度

長時間呆在家裡自我隔離,會導致很多人沮喪,會讓人度日如年,特別是在陰冷多雨的天氣裡。患有第四期胰腺癌的 Jeopardy主持人Alex Trebek,最近在一個一分鐘的視頻中說:「一天一次去提升自己要有積極的態度,那麼一切不順皆有可能轉化為夷否極泰來。」

我挑戰自己,要堅持正常的工作時間表,並在旁邊添加一個小項目。例如,我晚上洗了帽子和羊毛衣。同時,使我在一天的日子裡,去增加生活趣味的方法,例如:煲上一道特殊的湯。

保持健康

在這一點上, 我一直是努力保持健康,不要讓自己成為醫療保健系統的負擔。良好的睡眠和飲食,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

首先是要確保我每晚都睡個好覺。在過去的幾週中,我已經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如果我白天鍛練一個多小時,這對幫助睡眠是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我感到壓力或半夜醒來,就作些深呼吸。它可以幫助我感覺好些,然後仍能回去睡覺。

這些天,我抵制垃圾食品。首先,我將其歸因於我的意志力。事實是,過去十年來,我一直對自己的健康保持認真的態度,並且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我的味蕾發生了變化,加工食品不再真正能吸引我了。

肘部撞擊而不是握手可以幫助遏制細菌的傳播(攝影:Stacy Nguyen)

保持樂觀

要保持對COVID-19的恐懼,確實很難保持積極。作者Paulo Coelho說:「告訴各位,遭受苦難的恐懼,比遭受苦難本身還要糟。」恐懼會使我們不知所措,使我們發瘋並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大家意識到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請退後一步讓自己海闊天空,訓練自己大腦改換不同的思考方式。

根據《紐約時報》的內容,樂觀是一種後天的行為。儘管我母親的憂鬱症影響了我的童年,但我仍努力不讓自己像她一樣。從小我就拒絕玩「責備」遊戲,對自己的幸福負責,這影響並發展了我堅強獨立的個性。

將事實與虛構和謠言分開

研究表明,人們喜歡假新聞是因為它更為生動和誇張。如果看得愈多,就會愈扭曲我們的思維。

僅閱讀來自可靠來源的新聞。這意味著要認識寫這些報導的人,然後你就可以返回到他們那裡,挑戰他們寫的報導。不要以為你讀到或聽到的一切都是事實,我們要養成總是提出問題的習慣,並挑戰自己和其他人的假設。例如:有人散佈關於我們的謠言。我們非常高興,讀者致電給我們進行驗證。所以打了電話以探究事實真相。如果沒有列出要與當事人交談的電話號碼,我會對閱讀的內容表示懷疑。我們可以信任的國際新聞來源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和《路透社Reuters》。這些媒體總是為正反兩方提供有爭議的報導和內容。

每天安排好所有的事

科技界強調日程安排的原則是:不僅要做好事情,而且要確保不會錯過重要的雜事。因此,安排好與親人約會的時間,預約理髮、小睡、冥想、打電話給父母,甚至看孩子的球賽。一旦按計劃進行,這意味著已將它們列為日常工作的優先順序,並且將有更多的機會和動力,讓自己堅持執行這些活動。

在家開展活動

當待在家裡時,無聊是敵人。通過準備足夠多的活動來應付無聊,就可以呆在家中並獨自進行。例如:可以與陌生的對手或朋友玩在線視頻遊戲和麻將。可以做拼圖、上油漆、縫製、編織、木工,樂高玩具和高爾夫球等活動。

我的侄子把地下室變成了籃球場,主要是安裝一個投球的鐵環。而朋友們在房子的備用角落裡,建了一個迷你高爾夫球場。早上,我喜歡做些配著時髦音樂的運動, 包括跳舞、慢跑和瑜珈。此外,練習樂器和唱卡拉OK也是很有趣的。閱讀是我過去最喜歡的時段之一。

清理被忽略或遺忘的物品,例如:零錢包和大錢包。那是攜帶細菌的最髒的物品之一。

高瞻並透視對事物的認知

表弟和家人從1月份的亞洲遊輪之旅中安然返回。他說:「每當想到遊輪,我都感到害怕。」那是自我引發的恐懼。我們不需要承擔不必要的焦慮。

不要過度思慮的唯一方法,是將事物擺放在高瞻和透視中。例如,朋友最近說:「不要再搭乘遊輪了」,好像她忘記了我們(我們中的8人)去年10月在新英格蘭遊輪中度過的歡樂時光。

有關已感染該病毒的公主遊輪(Princess Cruises)乘客的可怕消息,影響了很多人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那次10月份的遊輪之旅,確也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一次難忘的聚會和旅行。

這使我想起,搭遊輪使我和丈夫以一種我們原本無法擁有的方式, 去到了世界很多的角落,同時也節省了我們的時間和金錢。在充滿挑戰的日子裡,感恩是一個有意義的工具。我很幸運,我們乘船旅行,結識了仍然是我朋友的人們。

我們必需看問題的兩方面或多方面,無論是好或是壞。如果我們只是以譴責,並以消極的眼光看待一切, 我們的世界觀就會變得扭曲。

支持經濟

遠離社交意味著不鼓勵大家在公共場所用餐。如果各位不想在餐廳用餐,為什麼不點外賣呢?餐館的業務因疫情已暴跌20%至90%。如果我們每個人至少每週一次從餐廳買食物,這些餐廳或許會不至被逼到關閉歇業的地步。如果你自己不外出吃飯,請為太忙不能做飯的好友點餐,他們將感謝你的善意。只要想辦法在這場危機中幫助夫妻(mom-and-pop)型式的小生意。即使是買外賣,也請不要忘記給小費。想一想依靠小費謀生的服務生。一個小費將點亮他們的一天。小企業是我們經濟的支柱。保住餐廳,就可以保住不少人的工作。

改變不良習慣

冠狀病毒攻擊我們的呼吸系統和肺部。對於沒有強壯的肺卻還敢吸煙的人,這可能是戒煙的好時機。由於待在家裡的時間更多,請考慮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這些是苦於之前沒有時間進行練習或戒除的惡習。這應該是你的絕佳機會。

學習新東西

困坐家裡是學習新知識的好時機。通過YouTube學習第二語言。或者,可在線檢索要用的資料。

推遲而不取消

我喜歡健安療養院對活動安排的處理方式,它們並沒有取消3月14日的35週年慶典,而是推遲到9月再舉行。對於打算取消活動的組織,請不要取消,只需將其重新安排到以後的日期即可。

你組織一場活動是非常辛苦的,請不要讓你的支持者和義工們失望。如果你打算以後做一個較小的,甚至更大的活動,那是可行的,因為你有更多的時間來籌劃,不要屈服於病毒和疫情的肆虐。

要有幽默感

瘋狂的人在冠狀病毒期間會做瘋狂的事情,例如:搶購衛生紙。我承認,我庫存了不少東西。其實也沒那麼多,只有一袋一袋的黑巧克力。兒子在情人節那天給我買了很多黑巧克力。而且我每天都要多吃些巧克力增加體力並確保每天更開心歡笑。

YouTube上的搞笑視頻道或喜劇節目,每天都為我加油振作。當我突然想起Max兄弟的滑稽面孔時,那些點滴會讓我的歡樂感繼續彌漫在心中。

讓自己忙。並享受有笑聲的社交疏遠時刻,即使在最壞的時候,也要以微笑面對一切。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冠狀病毒, 合勝堂, 紐約時報, 美聯社, 西雅圖扶輪社, 路透社, 遊輪

痛悉仁醫病逝 慎思疫情前景

February 13,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本文作者:臧英年

至今由武漢散播並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尚無緩解迹象。據2月11日最新報導,迄今因病致死者已逾1千人,超過了2003年非典爆發時奪命的人數。中國境內有4萬多人確診,而世界20多個國家確診的患病者已超過3百人。這一場天災人禍交織的悲劇尚未見落幕時刻。

早於去年12月向醫護同事傳送信息,提醒他們有可疑病症發生,要另加留意的武漢眼科醫生李文亮,後來受到警察傳訊和訓誡,逼他承認是「散佈謠言」,罪名成立。隨後李醫生在治療眼科病患時感染了新冠肺炎,診治無效,於2月6日去世,年僅34歲。

他的事蹟和犧牲引發了國內廣大民眾的公憤,呼籲要言論自由,力陳要追究責任,聲勢浩大,前所未見,也掀起了國際的關注。美國《紐約時報》2月8日就此有長篇專論刊登,標題是:《醫生死亡在中國引發眾怒》。評論開頭便單刀直入地說:「由於一個人的死亡,死者是那位提醒別人要防範疫情的醫生。週五(2月7日)在中國網上爆發了近10年來對壓制言論最嚴重的指責⋯⋯」德國《法蘭西福滙報》刊出《他敲響了第一次警報》一文,文中說:「謝謝你曾嘗試拯救地球。」世界衛生組織公佈說:「我們沉痛悼念李文亮醫生的去世。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向他應對肺炎疫情的所作所為致敬。」

回味前情

許多重大災難或慘劇的發生都往往包容兩個因素:誤判實情在前、錯失良機在後。比照2003年非典在中國的爆發和當前武漢疫情的擴散,頗有雷同之處。

2003年春季,北京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召開時,不少非典病例已在北京出現,解放軍301總醫院的普外科部主任蔣彥永大夫,看到官方報導不談此事,便於4月初函告國內和境外新聞媒體,據實以陳。世界衛生組織獲訊後和北京直接接觸,才展開了對非典的防治行動。當時衛生部門和北京領導知情不報,意在「避免公眾恐慌,打擾兩會順利召開」,但錯失了掌控疫情的最佳時機,造成嚴重後果。所幸蔣大夫有專業和社會地位,揭發非典沒有即時遭受沖擊。蔣大夫的義行也贏得了國際的讚美,他獲選為《亞洲週刊》的2003年風雲人物,和榮頒有亞洲的諾貝爾獎之譽的《麥格賽賽獎》。

但轉年他致函兩會,建議為89學運正名,就遭受了行政拘留的不平處分。後經中外學人和美國政要聯名致函北京,他才獲得釋放。但從此他便失去了自由自在之身,嚴格受禁不能離開大陸。十多年來他一再上書申訴請求解禁,都是有求無應,石沉大海。2009年3月他接受了香港電台的採訪,回看六四事件,其後他受到更嚴厲的懲罰,既不得邁出家門一步,也不得讓人登門拜訪。

我於2009年10月赴大陸一行,停留兩週,多次打電話給華二嫂(蔣夫人),欲登門拜訪,得到的回覆總是:「英年,你不要來,下面有人監守,你上不了樓。」11月初返美後我再和華二嫂通話,才得知我和她在北京通話的結果是戒備加強,蔣大夫已禁足在家,連下樓在幹修所大院內行走的自由也被剝奪了。我不知道這一狠招是上峰指令執行,還是下屬見色行事之舉。但無論如何,勤於走動,樂於助人,為非典吹哨子的英雄人物蔣彥永大夫已淪為「全國抗肺炎,斯人獨憔悴」的悲涼處境了。2009年12月底,武漢李文亮醫生提醒同事要留意疫情的同時,又正是湖北兩會召開的時刻,警局為了讓開會的大人先生們「耳根清靜」, 就轉而要李醫生「認罪閉嘴」。而處置的結果就導致了其後的疫情失控,延禍武漢、湖北、中國和全球。形成了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和經營停頓、處處蕭條的不幸局面。

一位學識淵博,思路深入的老朋友對武漢疫情的看法是:「經濟上的貪巧、體制上的頑固、文化上的陋習、科學上的無知。四者交織互動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更為悲哀的是,從來沒有人承認存在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種。因此體制已經喪失了學習的能力,天天自信滿滿,年年期盼聖君明主。只會在無法收場的情況下,找幾個壞蛋頂罪。因此同樣的悲劇又不斷上演。中國兩千年的政治歷史就是這樣譜寫的。」我對他的回覆是:「說的深刻,講的徹底。」

應得教訓

1941年美國羅斯福總統在當年發表國情諮文時,提出了傳頌至今的《四大自由》的倡議。其中頭一項就是言論自由。在言論自由的保障下,人人可以據實發言,各成一說,言者無罪,聽者受益。有了這一自由發言的渠道和內涵,執政者可以聽到全民真實的心聲,對群眾提出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嘉勉。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前夕,《人民日報》老社長兼編輯胡續偉先生在《上海自由經濟導報》發表了《沒有新聞自由,就沒有社會安定》一文,坦率直言,擲地有聲。

當然,在平常和亂世裡歌功頌德,討頂峰之歡心易,據實以告,說「皇帝赤身裸體」難。但,古今中外就一再出現許多敢言之士,冒身家性命之危險,吐正義肺腑之真言。這種人愈多,其存在的社會和國家才更有動力和希望。

李文亮醫生在臥病接受採訪時說, 他傳遞信息給同事是說真話,這是醫生的本職。他認為世間不能只存在一種聲音即「一言堂是也」。李醫生為國捐軀,英年早逝, 留下老父、老母、愛妻、孤兒,而今年6月將再獲一遺腹子。今後其全家生計有無著落,其子女能否受教成人,都不容忽視,要取得保證。當然,諸多在救援一線奮戰救人的醫護人員,負擔重,險情大,都值得我們的讚揚和支持。

前景盼好

美國慈善家比爾·蓋茨已向中國提供500萬美金援助,並另撥款美金1億從事抗疫情研究。美國國務院也採取了類似行動。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的抗疫衛生專家們已赴中國大陸和中國政府和專家們協手抗疫,共赴時艱,這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抗疫三大任務

預防、測試和治療。預防包括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知識,以及社會醫療體系的存在。國人應盡量改換吃野味、熊掌、魚翅和燕窩的習慣,既愛護動物,又促進文明。勤於洗手,不隨地吐痰,打噴嚏和咳嗽要捂口,也都是必需形成的良好習慣。疫情流行期間需要有廉價、迅速、正確的醫療檢測方法,可以當機立斷確診疫情。針對確診的患者要有有效的治癒手段,可以讓患者康復有日,脫離險境。當然,開發疫苗接種,可以防止疫情上身,是最佳和最節省的預防措施,這也是衛生醫療界最要努力實現的任務。正所謂:「事在人為。有了這些目標,再全力以赴,應可撥雲見日,化險為夷。」

結語

面臨這次新冠肺炎重創中國和世界的事實,中國的領導層應吸取如何的經驗和教訓呢?首先是要逐步開放言論自由,讓民眾有一吐心聲的方便和園地,要重視網絡裡實話實說的信息,做為施政利民的參考和指南。要改善和加強人大、政協參政議政的能力和功效,使成為愛民護民的喉舌和依仗。執政黨要改變唯我獨尊的作風,不形成壓力和風氣,要求部屬不顧一切,唯命是從,報喜掩憂,但求自保。時至今日,信息渠道暢通,紙內包不住火,不再許可掩耳盜鈴和強加於人虐政的出現。治國施政必需要為民服務,責無旁貸。

正所謂:「關心病毒傳信息,迎頭棒喝受阻擊。粉飾太平時機誤,疫情擴散追莫及。」又云:「封城閉戶嚴律立, 市面冷清行人稀。風雨飄搖待重振,否極泰來萬民期。」

Filed Under: 副刊, 社會, 首要 Tagged With: 中國, 新冠肺炎, 武漢, 紐約時報, 醫生, 非典

我們可以奇蹟再現嗎?西華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January 24,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第二部份

首先,我要感謝我們的讀者、廣告商、我的員工和作者,是他們創造了《西華報》2019年的奇蹟。

這些年來,我學到的一個教訓是,不要把任何人或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們過去所指望的事物可能在一夜間消失。由於退休、死亡和搬遷,我們失去了已經建立起一段時間關係的支持者。也許這種迭替,那就是所謂的生活。儘管如此,我們仍對使我們保持勇氣、韌性和積極性的「奇蹟」表示感謝。

神奇的時機

除了上帝,是不可能有任何使我們,能有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方,報導新聞的直覺。這一直是所有媒體追求的最佳時機(不是過早),這是足以擊敗競爭對手的夢想。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當上帝選擇以匿名方式出現時,巧合是一個小奇蹟。」我們在2019年發生了很多次。

以去年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建設150週年的故事為例,近20,000名移民工人奉獻犧牲參與這項工程,其中有15,000名是華工。我不僅想要報導這個故事,而且我也想在這個慶祝的特殊場合去趟猶他州(Utah)。遺感的是我不能前往參與盛事,因為我已經安排好了在那時要進行眼科手術的事宜。

似乎上帝知道我的願望….慶祝活動的前幾天,我在一次活動中見到了Kevin Lee。他提到他將參加鐵路慶祝活動。我心情躍動的對他說:「你能為我們寫篇報導嗎?」他說沒問題。

之後,Al Young打電話來說,他的祖先是一個多世紀前,修建這條鐵路華工之一。什麼!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們的好運。他剛從猶他州回來。他的姐姐Connie是活動的主要發言人,大同餐廳的老闆 Harry Chan也去了。另一個巧合是,就在我們付印前,Jack Peng 發了封電子郵件給我,提到勞工部長趙小蘭在紀念活動上講話。5位關心社區的人,用9張歷史照片為《西華報》貢獻了一個重要報導,其中包括所有鐵路工人後代的照片。

如果這些人不告訴我, 我不會知道該去哪裡尋求幫助。我們甚至擊敗了一些主流媒體。這是我在《西華報》發行中最高興的狀況之一。無論是從本地還是全美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出色的報導。

另一個時機無懈可擊的報導,是我在博客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如果我們儘早出版,它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和麻煩。當社區領袖李文輝 (Faye Hong) 的名字出現在選票上時,我本想在《西華報》上寫道,他食言而肥,居然在退休後參加華埠國際特別審查委員會(ISRD)委員的競選。我的內心陷入了動盪不安的起伏。

「那是新聞。」我熱情洋溢的自我立即反應。

「這是新聞,但你不該寫這件事。」我的自我,向我提出了這個理由。

「為什麼不呢?」我的自我沖動說道: 「這是我的專欄,我可以寫任何我想說的東西。」

然後,我的良心說: 「不,不,不可以。如果這樣做,你將被指責影響選舉。」

但我反駁的理由是:「那就在選舉後再報導吧!」我向我的自我做出了最終裁決。

感謝上帝,那週,我還有另一個話題要寫。如果沒有,我將不得不寫有關李文輝的文章。有時,為專欄文章報導一個相關,及時且有趣的主題,與撰寫文章一樣具有挑戰性。

李文輝不需我的文章就贏得了委員席次。我的博客是在選舉後才發刊的,不知道選舉有Interim反對選舉的結果,因此我的專欄是被證明具諷刺意味,或是戲劇性和及時的。

政治勝過節慶

沒有原料、配料和香料,就無法準備一頓豐盛的飯菜;如果沒有內容可玩,我們將無法在線上或紙版印刷上刊文。

從動議案到愈來愈多的亞裔美國人競選重要公職,以及在大西雅圖地區從北到南候選人的互相對抗,所有的可能性都發生在我們的報導中。亞裔候選人的資格令人印象深刻,有些是律師、醫生,甚至具有博士學位。現在我們有了新一代的造雨者。

一開始很難估計有多少亞裔出馬競選。讀者不斷向我們發送電子郵件,說我們在亞裔候選人人數方面的統計是錯誤的。還有更多…我們遺漏了他們在我們的榜單中,因為其中一些人不具亞裔的姓氏。

我們曾經替有資格的亞裔和非亞裔候選人背書。當多達40位角逐者時,我們決定不這樣做,因為我們沒有時間與所有人交談。然後,一些讀者問:「你們一向提供的候選人背書在哪一期發表?我怎麼找不到。」

我的編輯說:「我不相信有人會看西華報的背書,作自己投票的依據。」這通電話使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會知道是哪些人士在讀《西華報》。然而永遠不要低估社區媒體的影響。因此,我們最終在最後一分鐘,在報上公佈了簡短的背書清單。

2020年總統大選開始較往年早,總統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兩度涖臨西雅圖籌款。在12月和11月的大多數星期中,每週在我們的首頁都有關於他的報導,2019年對他相關的報導和文章多達22篇。沒有其他亞裔本地報紙,對候選人楊安澤發表過如此多篇的文章。我們樂意去發表其它媒體忽略的報導。

傳統上,節日驅動我們業務的發展,例如中秋節、感恩節、聖誕節、母親節和父親節以及農曆新年等。在此要特別感謝《好世界海鮮酒家》近20年來每逢佳節,總是在我們的報紙上登廣告,不遺餘力的支持我們。現在,政治擊敗了節慶日,在初選和大選期間,幾則廣告和引人入勝的報導文章,給我們多達6次充滿希望的刊期。

像我們這樣的小型出版社,要掌握所有政治新聞並不容易。對我們來說是豎起大拇指值得驕傲的表現。我們對政治的報導愈多,我們就愈能吸引亞裔社區,特別是對移民來說。這與我們38年前剛成立時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沒有淡月

甚至在12月,我們在新聞和生意上最冷清的一個月,也表現得非常出色。有關競爭激烈的華埠國際別審查委員會選舉報導,給了我們連續幾週熱門的刊文。一年的結尾令人驚訝,那是AARP在英文版《The Asian Weekly》的同期中買了4個整版廣告,是有關前塔科馬市長兼西雅圖商會首席執行官Marilyn Strickland競選國會議員。

2019年的最後4個月令人驚訝。從週一的頭幾版零文章報導的局面,到週三竟是版面供不應求。《西華報》的發動引擎動盪不定,在我們星期三截稿之前的7個小時內,相繼的報導開始愈來愈快地被觸發。

突然,頭版活躍起來,有4個甚至5個報導,需要同時被刊出,使我們甚至不得不去蕪存青。同樣數量的半頁和整頁廣告,也出人意料地被銷售一空。我們投入的每一個小細節,都使一切變得天衣無縫銜接得當。我們簡直不敢相信,除了一切都會在午夜消失,之前所有事情在最後一刻,都像童話般的魔杖一樣束縛著灰姑娘的長袍和馬車。但是對我們而言,每期《西華報》將永遠顯示,並永遠保留在強大的互聯網上。

劍俠創造奇蹟

西華報英文版《The Asian Weekly》是現代劍俠,不是用劍而是用文字。我們追求最佳內容,致力於陳述故事的藝術,以便我們以嶄新的視角滿足讀者的需求。

自豪地說,我們的作者在2019年獲得了華盛頓出版商協會頒發的11個新聞獎。與我們為了社區新聞而一週又一週為我們創造「奇蹟」的作家來說,得到是多麼低廉的報酬。感謝各位在《The Asian Weekly》和我們的社區中的所作所為。而《西華報》的投稿作者們,也都是付出了相對的貢獻和支持,在此也一併感謝

作為發行人,我不僅要受到指責,而且要受到讚譽。即使受到指責,有時甚至大喊大叫,我仍然認為我的工作是一種特權。感謝讀者們抽出寶貴時間為我們寫作,並閱讀我們的報紙。

一項新作法

在目前報業營運困難下,我沒有時間再去做過去舉辦的《夏季青年領袖計劃-summer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有色族裔婦女午餐-summeryouth leadership program》和《彩虹書展-Rainbow Bookfest》等活動的義工。

我沒想到會在2019年開始有任何新的活動。但在Tien Ha提出「亞裔企業家如何應對失敗」這個問題的啟發下,我看到了一個機會。我們不只是對該問題發表了數篇文章,還組織了《年度企業家》午餐和座談會,以教育企業界,結果回應非常熱烈。對於我們組織如此出色的整個活動的團隊,我感到非常榮幸。從重新裝飾獎杯到設計獲獎者的姓名標籤,撰寫和編輯特刊的印刷程序,我們這支出色的團隊都保持了前進和前瞻的腳步。我們可以在3個月內逐一實現了這一奇蹟。

企業獎獎盃

我的失敗

那麼我的失敗是什麼?在過去的38年中,我們沒有錯過任何一期報紙的發行。這並不是說我們沒付員工薪資。一些媒體削減,降低了員工的薪水,甚至錯過了支付員工的薪水,我們從未發生這樣的事。各位可能不會將這些項目視為奇蹟,但對於許多努力履行對員工義務的小型企業而言,它的確就是個「奇蹟」。

即使是連續下雪的兩週,大家也可以看到我們的網站和印刷版。對各位而言,正常出報的現象對我們而言是不正常的。當我們大多數人在家工作時,由於缺乏面對面的互動,這成為我們辦公室內部的負擔。我們可以在兩秒鐘內完成的工作,這時需要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處理,但我很高興我們現在通過互聯網還能有選擇。過去,丈夫和兒子不得不開車送員工在下雪天上下班。我和家人不得不在員工無法來上班的狀況下,自己在華埠國際區的雪地裡派發報紙。

然而這次是對未來的挑戰。朋友們擔心我會退休,不知道我往後的計劃是什麼。因為我沒有計劃,這就是我的失敗。但是我需要一個計劃嗎?

統計數據表明印刷媒體沒有希望的明天。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1994年於西雅圖舉行的一次全國編輯大會上表示,從現在起12或15年後,印刷媒體將破產。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們每個星期存活下來都是個「奇蹟」。

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我可以在世界各地工作。我一年旅行幾週。感謝員工們讓我可以做短暫的休息。只要有靈活的時間表,我就會繼續為社區服務。許多退休人員退休後都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很幸運,我知道自己的熱情,那就是為報社當義工老闆。

個人奇蹟

我想問的是,是否我在工作中可以繼續歷險。我如何利用自己的人脈來體驗冒險?旅行是答案。

從阿根廷和巴西這邊都看到的Iguazu瀑布。

在2019年,我第一次去了南美。另外,我和丈夫都去了加拿大,包括Edward王子島,Rhode島和緬因州(Maine)。我們從阿根廷(Argentina)和巴西(Brazil)這邊都看到了宏偉的Iguazu瀑布。

現在在New York Times工作的前西雅圖人。

當我在紐約時,前《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高管,現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工作的 Sharon Chan ,邀請我參觀《紐約時報》總部,並參加了新聞發佈會。紐約州議會女議員,曾是西雅圖人的牛毓琳(Yuh-Line Niou)一路陪我到她所轄的行政區,包括世界貿易中心、唐人街和華爾街。如果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會得到那些特殊待遇嗎?我可以坐在《紐約時報》會議席上,看著聰明的記者們如何運作。這些都是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回報--前往令人興奮的地方,並結識有活力的人。

前西雅圖人牛毓琳。背景是George Washington和英國談判的地方,現在是餐館和博物館。
阿根廷的意大利城,二樓陽台上是教皇的雕像。

旅行帶給我新鮮的眼光,使我煥發青春。即使在打包旅行時,我也很興奮。它幫助我成長,並幫助《西華報》發展。以至於使我甚至不擔心未來會在這裡打拼多久。我不想浪費時間來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逆境只是我們旅途的一部份。

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放鬆下來,…甚至不好的事我也都能了然迎刃。不論丕泰,都不會影響我的精神和快樂。」我新獲得的自由啟發了我,即使在艱難的旅途中也能享受。只知道每期的報紙都是份禮物,每個星期我們致力在提供最好的工作和成績。

對於所有在工作中掙扎的人,我永遠報之以「微笑……。」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南美, 巴西, 旅行, 比爾·蓋茨, 紐約時報, 西華報, 西雅圖, 西雅圖時報, 讀者, 阿根廷

西華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可以奇蹟再現嗎?

January 16, 2020 by Hao Yi Xu Leave a Comment

靜雯博客

如欲參看英文原文請瀏覽:nwasianweekly.com, under the opinion section


第一部份

當嚴峻的新聞不斷困擾著您時,您會怎麼做?這句話與我們新聞記者報導的新聞無關,而是關於我們作為社區媒體所面臨的逆境。實際上我要說的是我們還能持續多久?

2019年《紐約時報》報導,有1/5以上的報紙在過去15年已經陸續關閉。美國有1,400多個社區沒有自己的報紙。一些報紙已取消印刷版,僅保留在線版(Online version)。隨著一些出版物的消失,印刷業務大幅下降。許多社區報社不得不關閉辦公室以削減成本,讓業主和工作人員只在家裡,以線上方式處理工作。這些報社不再保留員工,而是解僱了他們,僱用不需付任何福利的自由作家,使企業得以生存。

現在甚至連賣報紙和雜誌的商人也已過時。位於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的First&Pike News東主Lee Lauckhart在經營了40年後,於12月31日關門。他的商店在1982年就代售《西華報》。

Lauckhart 說:「人們經過我的店說:『噢!你還在這裡。』然後就走開了。」這意味著沒有顧客從他的商店買任何東西。現年78歲的Lauckhart說,在過去12年中,他沒給自己發工資,但需付員工報酬。我和丈夫也是處在這樣的狀況,我們工作,但沒有收入。Lauckhart依靠他的社會福利金發的支票(social security check)維生。

每週刊登中英文版報紙,印刷和在線發佈,花費了我幾乎所有時間。我發現這反而引起焦慮及怨聲四起等反效果,即使姊妹報Northwest Asian Weekly也在面對類似的挑戰。

危機也帶來轉機。我更加清楚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和我的「部落-tribe」竭盡所能地努力創造,包括追搶報導和生意的機會。同時,我們抓住藉口去支持個人和社團,幫助他們克服障礙,作為回饋我們的方式。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地支持社區,我們都會這樣做。

《西華報》和其姊妹報《the Asian Weekly 》與其他當地報紙的不同之處在於,許多忠實的社區支持者與我們密不可分。以北邊的厚德福餐館為例,老闆符媽媽儘管她成功的生意,大部份的客源不是來自華人,根本不需要在華文報紙上作任何的促銷。卻都在每個農曆新年在我們兩份的中英文報紙上做廣告。去年,符媽媽走進我們的辦公室,將報紙訂閱續簽了10年。

「你確定嗎?」我問了她兩次。我的意思是:「您確定我們會在這裡呆這麼久嗎?」這種作法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只要能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我就會努力工作。

儘管面臨困境,我們仍有很多值得慶賀的歷程,包括汗水、鮮血和眼淚以及我們的里程碑。我們將於1月20日慶祝報社成立38週年。

點點滴滴的過去

當《西華報》及其姊妹報紙《the Asian Weekly》首次開始發行時,人們深表懷疑和抵制。甚至一些社區成員對我說:「我會給你6個月的時間。」另一位成員彼此互相說:「給她一年的時間,她就會關門了。」然而,我們38年後仍在這裡。他們的預言成為了我的鼓舞力量。但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反對者,我也從不認真對待因拒絕我們而有的失落感。重要的是,他們後來都是我的盟友。

開始的英文版《the Asian Weekly》,僅僅是在中文版的《西華報》中附帶的幾篇英文文章。《西華報》是以中文發行,目的是希望華人移民能以自己的母語,閱讀主流新聞和事件。我們最後決定將英文版,從中文版中獨立分開, 並賦予了新的身份和名稱,稱為《the Asian Weekly》。

《西華報》的創始編輯司徒洪先生,當時以不同的內容,堅持這中英文的兩份報紙,都必需要每週發行。他說:「如果是每兩週一次或每月一次發行《the Asian Weekly》,那麼很可能沒有讀者會記得該何時來取報紙。」由於我們當時經驗不足,人力和資源有限,一星期發行中英文的兩份報紙,這種沈重的工作就像在地獄中掙扎般的痛苦。

今天,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不同的令人生畏的、無法解決的、不可逆轉的挑戰。我們繼續前進的唯一原因是,我們對服務社區的承諾。

現今與我們當初開始的方式和地點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仍以開展業務並以多種方式回饋社區為經營方式和宗旨不變。我們為包括美國出生的亞裔,和主流人士在內的多代人及華人移民提供服務。早年我們的社址是在現今布殊酒店的地下室。

或許各位會因為我們還沒關門大吉,就稱我們成功嗎?但這是每週我們努力、適應、拼搏、協作,為大家帶來最好的內容,我們辛苦工作直到對每個修訂版本滿意為止,包括標題、故事、照片和所有版式,然後再將PDF檔,經由電腦發送至我們的印刷廠。我認為從工作的樂趣過程這點來看,我們是絕對成功的。

自1990年代以來,長達16頁的英文版《the Asian Weekly》和28頁中文版的《西華報》,一直以來每週都是出版不同內容的獨立社論。幾十年來我們在這兩份報紙裡發佈的新聞和故事,要比其他任何華州本地亞裔媒體都來得更多,也更豐富。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把這37年來所有發行的報紙都堆積起來,我們可以建造一座比其他亞裔社區報紙都要高的摩天大樓。 然而,我並不以此認為是項成就。

定義成就

令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儘管我們在為報導獨家新聞,追求硬新聞而戰中遇到困難,但我們仍然具有韌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尤其是在其他族裔媒體避免報導的最困難的故事、最不受歡迎和具有爭議的事實時。

我們對犯罪、經濟、商業、政治、教育和健康的及時報導顯示了這些事件如何影響我們的社區。這些主題反映了社區面臨的動盪,複雜的挑戰和實際問題。當我們涵蓋社區中發生的事情時,也就是我們逐章為社區記錄下寶貴歷史的見證。

對大多少數族裔媒體而言,放棄對硬新聞的處理,改以副刊版發行。要知道處理硬新聞是很耗時曠日,更需要團隊的合作和挖掘。當我們講出故事真相時,我們是踩在別人的腳趾上。反對者會以川普總統最喜歡的話「那是假新聞」,陷我們聲名狼藉且失信讀者。無論批評者對我們如何攻訐,我們都絕不以反擊個人為手段和目的。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已經學會了「就此放手」的寬容且不耿耿於懷。

幾年前,賀明律師事務所的律師Charles Herrmann說:「如果您取悅所有人,您不是報紙,而是公共關係通訊。」Herrmann是我們的長期廣告商,他不希望《西華報》只是拍拍每個人的背部,去向大家示好。我父母最初反對我開報社,因為辦報是一項不討好的生意。當時我不相信,我很天真。但他們最大的反對理由是:「辦報你是不會賺錢的。」

數碼媒體的祝福與詛咒

如果我告訴你我過去很喜歡我的工作,那我是在撒謊。

就像前總統肯尼迪(Kennedy)所說,多年來,我這樣做,不是因為它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困難。如此艱辛,以至於我在頭十年裡由於勞累、疲憊和養家的需要,經常因為身體疾病和壓力而痛苦不堪,我哭了好多次。

具諷刺意味的是,當互聯網進入人們的生活後,我們的工作量減輕了。多功能電腦是我們處理新聞需要的利器。過去我們得在狹獈的暗室進行照相的膠片處理,用笨拙的複印機,對所有照片進行半色調篩選,逐層分色,然後用出租車,將紙版樣本送到印刷廠。

使用膠帶、剪刀和紙張進行紙版佈局,以手動方式輸入英文和中文文本,並用白色乳膠塗掉過程中犯的任何錯誤來掩蓋它們。僅佈局一頁版紙就是一項費力的工作。我們目睹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紙版到數碼版的轉變,從而減少了人工和生產成本。我們有時會在幾小時內將故事在線上發佈,因此有時甚至能與主流媒體一樣快地發佈我們的故事。

數碼媒體的發展既是福也是禍。但是,即使它最終會扼殺我們所有人的工作機會,我也不想讓時間倒轉。

去年,我們預計它將是像2017年和2018年那樣災難的一年。然而「奇蹟」出現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光和日子中。然後我想起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的話:「只有兩種方式可以過上自己的生活。一個好像沒有什麼是奇蹟,另一個好像一切都是奇蹟。--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我將在下一期中與您分享這些奇蹟。問題是:我們能否捕捉到這些奇蹟,並在2020年複製它們?

Filed Under: 吳靖雯博客, 意見 Tagged With: 報紙, 派克市場, 紐約時報, 華人, 西華報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對您的繼續支持我們衷心感激! 我們非常感謝在GiveBIG 項目推廣期間付出的每個人——您們的支援為APCC的心臟加強動力! 目前仍還有時間給予和幫助我們在保護文化,支援青年,並建立跨代社群的努力。 … [繼續閱讀……] about 亞太文化中心透過 GiveBIG項目需要您的鼎力支持 還有時間捐款請繼續發揮您的力量和愛心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隨著公共衛生部門的不斷發展,對不同觀點和文化代表的需求從未如此重要。在最近對一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採訪中,我們探討了文化認同和代表在公共衛生部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亞裔美國人、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AANHPI)社群。 公共衛生對流行病學家意味著什麼 受訪者是華盛頓州當地郡衛生部門的流行病學家,是來自韓國的第一代移民。她對公共衛生有著深刻的承諾,在監測和分析健康資料以預防疾病和促進我們社群的健 … [繼續閱讀……] about 公共衛生中的文化代表:與AANHPI流行病學家的對話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Kīkaha O Ke Kai正在期待所謂的「雙胞胎」,預產期有望在今年夏天。在獲得亞太文化中心25,000美元的贈款後,俱樂部購買兩輛被稱為「雙胞胎」的Kai Wa'a Hydra Pro OC6獨木舟。這筆贈款還允許俱樂部翻新三艘舊的獨木舟。         Hydra Pro是最新、最輕的設計。 Kai … [繼續閱讀……] about Kīkaha O Ke Kai獲APCC Heal Grant項目 $25,000 贊助金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CID的 Chew Lun 大樓懸垂倒塌  4月25日位於第7大道南416號的Chew Lun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訊息

非洲節 5月10日。非洲精神節在西雅圖中心的軍械庫提供音樂和舞蹈表演、時裝秀、工藝品市場和食品供應商。 波蘭節 5月10日(下午12點至4點)。Pierogi Fest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訊息

生活訊息

CID社群成員繼續反對Sound Transit 唐人街-國際區(CID)社群再次為未來而奮鬥,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需求被優先考慮。隨著Sound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