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main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 主頁
  • 關於本網站
  • 聯繫
  • 姊妹刊Northwest Asian Weekly
  • Asia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西華報 Seattle Chinese Post

西華報

ad_WADOH_Stay_Safe

  • 新聞
    • 本地新聞
    • 美國新聞
  • 短評
  • 副刊
  • 意見
    • 吳靖雯博客
  • 分類廣告

特色文章

為什麼人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孤獨

August 28,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部分譯自CNN sunday spotlight 報導

現代社會儘管科技發達,人們的孤獨感卻日益增強,這主要歸因於社會結構的變、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缺乏有效的社交支持系統。儘管有許多人生活在擁擠的城市,卻仍然感到孤單,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根據蓋洛普的資料,美國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表示感到孤獨。研究人員創造了「孤獨的世紀」一詞來描述這個現象。 但無論是否是故意的,事實仍然是,人們更經常地靠自己。孤獨被前美國外科醫生博士歸類為一種流行病。 Vivek Murthy在2023年表示,孤獨對某些群體的影響比其他群體更大。孤獨和孤立與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成癮、痴呆、自殘和自殺的風險更高有關。

隨著社交媒體和人工智慧的興起,有些人選擇數字互動而不是與本人聯絡,以至於年輕人難與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誼。 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 Niobe Way博士說,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他們經常與情商脫節並停止使用他們的情商,因為「男孩文化」不支援這些技能。不到一半的男性報告說,他們對自己的友誼感到滿意。

而成年人在交朋友方面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有些人引用了「第三位的崩潰」,而另一些人則指責「便利文化」環境下,當按下幾個按鈕就能滿足某些需求時,人們的互動就會減少。

人為什麼會感到孤獨,有時源於過度依賴外在連結,若能培養自我接納、自我關懷,就能把「獨處」轉為「自處」。透過閱讀、運動、冥想、寫日記等,增強內心的穩定感。社交媒體上的連結常流於表面,真正能減輕孤獨的是「深度交流」。主動經營幾段值得信賴的關係,比廣泛卻淺薄的朋友圈更重要。與其等待別人來找,不如加入志工團體、讀書會、運動社團,從「共同目標」中找到歸屬感。相關城市機構需設計更多促進互動的公共空間如社區花園、圖書館、咖啡廳共享桌,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在英國,孤獨甚至被視為「公共健康問題」,政府設有「孤獨部長」。社會需要更多低門檻的心理健康資源,讓人敢於求助。

孤獨常見於老人和年輕人兩端,若能推動「跨世代計劃」如大學生與長者共居、社區學習交流,能減少社會斷層。AI 或社交平台若能引導人建立「深度對話」,而不只是滑動與點讚,科技就能成為減孤的工具,而非加劇孤立。對移民、異地家庭,視訊、線上社團能提供連結,但最好搭配實體互動,避免只停留在虛擬關係。不要專注於面對面的交流,避免過度沉迷於虛擬世界造成反向孤立。

學習新技能(樂器、外語、烹飪),培養自我成就感。每週安排一次戶外運動散步、慢跑、健走,增進身心健康。主動給自己善意的獎勵如出外旅遊,去餐廳吃飯,聽音樂會或是参加講座的動態活動。每週週至少和一位朋友或家人以電話或是面對面的深度對話 20 分鐘。主動聯繫許久未聯絡的舊友分享近況等方式都可以減少孤獨感。或是去當義工,把空的時間儘可能填滿,以趨走孤獨感。

孤獨不一定是壞事,它提醒我們需要與外界連結。真正能減輕孤獨感的方法,是既能享受一個人的安靜,也能找到一群人一起分享。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AI, 孤獨, 美國, 義工

APCC 代表47個不同國家和文化 印尼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及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August 28,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維基百科/百度百 科/ AI Overview / 網路國家基本資料整合編撰)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尼。印尼國旗為上紅下白二色旗幟,紅色代表自由與勇氣,白色象徵正義與純潔;印尼國徽是一隻金色巨鷹(Garuda),胸前掛著一張盾牌,盾牌上的五個圖案:星星、項鍊、水牛頭、榕樹、棉花與稻穗,代表印尼建國五原則(PANCASILA):即信奉上帝、人道主義、國家統一、民主政治及社會正義。以上五原則為政府施政之最高指導原則,亦是印尼全國人民及各黨派遵守之信念。

文化特色——印尼有超過 17,000 個島嶼、300 多個族群與 700 多種語言,是全球最多元文化的國家之一。爪哇文化、峇里文化、馬來文化、巴布亞文化等彼此交融,展現豐富多樣性。印尼是全球最大穆斯林人口國,但基督教、印度教、佛教也共存,形成獨特的宗教包容氛圍。峇里島舞蹈、爪哇皮影戲(Wayang Kulit)被列入 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峇迪(Batik,蠟染)與伊卡特(Ikat,紡織技術)享譽國際。在飲食文化上融合辛香料與地方特色,如仁當(Rendang)、炒飯(Nasi Goreng)、沙嗲(Satay),已成為世界知名料理。

文化價值——強調不同族群、宗教與語言能和諧共存,是國家信念。重視家庭、社區支持與傳統禮儀,集體價值往往大於個人。無論是伊斯蘭教的生活規範,或峇里島印度教的節慶,都深深影響日常生活。傳統文化中自然與人類是互相依存的,例如稻米祭典、海洋祭儀。

對全球貢獻——是全球最大棕櫚油出口國。鎳、煤礦、天然氣等資源供應全球。峇里島是全球著名旅遊勝地。音樂(如安格隆 Angklung)、舞蹈與工藝品在國際間被廣泛推廣。印尼料理進入國際餐飲市場,仁當曾被票選為「世界最佳美食」。是東協(ASEAN)的創始國之一,外交上積極扮演區域穩定角色。「包容多元」的精神被視為全球多元社會的參考模式。

印尼對全球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其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和重要國際參與者的地位。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的創始成員國,同時也是二十國集團(G20) 的成員,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印尼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無論是按國際匯率計算還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都位居世界前列。

在美國的影響力——印尼裔美國人大約 12–15 萬人,集中在加州、德州、紐約和華盛頓州。他們保留語言、宗教與飲食傳統,並與亞太社群互動。印尼餐館、峇迪展覽與咖啡文化(印尼咖啡如爪哇咖啡、蘇門答臘咖啡)已融入美國飲食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印尼穆斯林在美國的清真餐飲、社區活動與跨宗教對話中提供「溫和伊斯蘭」的示範。美國大學設有加美尼拉(Gamelan,印尼傳統音樂)樂團。印尼舞蹈、峇迪工藝在多元文化節慶中常被展示。

印尼在美國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雙邊關係、經濟合作、區域安全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儘管印尼不是美國的主要盟友,但其在東南亞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美國也積極與其發展合作關係。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APCC, 印尼,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文化

北美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

August 22,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北美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25 年8月在西雅圖國際區唐人街正式成立。開幕儀式由西雅圖市長 Bruce Harrell 與市議會主席 Sara Nelson 出席。該協會旨在打造華盛頓州乃至西雅圖媽祖文化傳播的核心組織 。

早前與金郡合作推動媽祖日與文化園區規劃2022 年,北美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與山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華盛頓州金郡簽署友好合作。金郡行政長官 Dow Constantine 宣佈將 9 月 9 日定為「媽祖日」,並規劃在金郡建立國際媽祖文化園區,包括 10 公尺高媽祖雕像、文化展廳、涼亭等設施,計劃於隔年舉行奠基儀式。此外,將成立「世界媽祖和平基金會」,匯集全球媽祖宮廟與文化參與者,共同舉辦媽祖文化節 。

未來發展願景是定期社區文化活動上述新成立的西雅圖協會計劃開展各種與媽祖文化相關的社區活動,增強本地社區對媽祖文化的認知與參與,實踐慈悲、博愛精神 。建立媽祖文化實體空間與金縣合作的國際媽祖文化園區計劃如期推進,未來預計成為展示媽祖文化的地標性場所,並舉行年度媽祖文化節。與中國福建湄洲媽祖祖廟、山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等保持合作,邀請國際媽祖文化代表團參與美國活動。建構國際交流平台成立「世界媽祖和平基金會」旨在邀請來自全球的媽祖宮廟參與,推動國際層面的交流合作,將媽祖文化作為跨國文化與精神紐帶。

媽祖信仰源自宋代福建湄洲島的林默娘,隨著福建人與潮汕人下南洋經商與移民,媽祖信仰遍及台灣、香港、東南亞各地,甚至傳到歐、美、澳等地。千餘年來隨著華人航海與移民傳播至世界各地,如今信眾遍佈五大洲,目前全球有超過 5000 座媽祖宮廟,信眾估計超過 2 億人,被譽為「海上和平女神」。媽祖文化融合了海洋文化與儒釋道思想,象徵仁愛、無私奉獻與庇佑航海平安。此舉由華州華人社區領袖與企業家共同推動,並獲西雅圖市長 Bruce Harrell、金郡,官員及國際媽祖文化組織支持。協會未來將推動國際媽祖文化園區建設,並舉辦祭典與社區活動,成為西雅圖新興的文化地標。

簡述媽祖的背景

本名林默娘,出生年代宋朝(約西元 960–987 年)。出生地是中國福建省湄洲島。林默娘據說自幼聰慧,善於觀天象、識天氣變化,能預知風浪。她常在海邊協助漁民,甚至在危急時救人於海難,因此深受鄉民愛戴。一說她二十多歲時在一次海上救援中遇難,另一說她在山上修行圓寂,被人視為成仙。林默娘去世後,當地百姓為紀念她的善行,建廟祭祀,尊稱「媽祖」、「天妃」、「天后」。

(出席協會成立大會 /西華報/google 整合編撰)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北美, 唐人街, 媽祖, 西雅圖, 金郡

APCC 代表47個不同國家和文化中新加坡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及在美國的文化影響

August 22,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與馬來西亞、印尼共扼麻六甲海峽及南海,並為印度洋與西南太平洋的交通孔道,為歐、亞、澳海上交通的樞紐。人口約604萬人(2024年),宗教多元。新加坡憲法規定,國語為馬來語,官方語言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及印度塔米爾語。官方文書以英語為主。是一個僅有728平方公里的城邦國家。

文化特色

多元族群融合:主要由華人(約 75%)、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組成。多語並行:官方語言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塔米爾語。各族群的宗教、節慶、飲食、服飾並存,形成獨特的文化共生景觀。

社會重視紀律與規範,例如嚴格的公共衛生與反亂丟垃圾法。公共空間整潔,公共服務高效率,這與其嚴格的執法文化有關。

建築、飲食、藝術等同時保留亞洲傳統與西方現代感,如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的現代設計與牛車水(Chinatown)的歷史街區並存。

被譽為「亞洲美食之都」,特色小販文化(hawker culture)已列入 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海南雞飯、叻沙、肉骨茶、炒粿條等。

核心價值

「種族和諧日」(Racial Harmony Day)及政策強調不同族群的平等與共融。社會傾向結果導向,重視效率與實際成效,例如政府在住房、交通與經濟規劃上的精準執行。重視教育品質與終身學習,培養國民的國際競爭力。政府透明度高,廉潔執政被視為國家核心價值之一。

對全球的貢獻

作為亞洲重要的銀行、投資與保險中心,連結歐美與亞洲市場。新加坡港是世界最繁忙且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吸引全球企業與組織舉辦會議與展覽(MICE產業),並成為國際商業仲裁的熱門地點。電影、音樂、美食節、時裝設計等走向國際,如新加坡藝術節(Singapore Arts Festival)在亞洲具有影響力。以「花園城市」為理念推動綠化與永續建設,樹立亞洲都市永續發展典範。

對美國的文化影響

美國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出現新加坡餐廳與美食節,推廣海南雞飯、辣椒螃蟹、椰漿飯等。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與美國多所名校合作研究與交換計畫,增進兩國學術往來。新加坡的創新企業與投資基金在矽谷設有辦公室,促進亞洲與美國的科技合作。美國的亞裔社群與政策研究機構常以新加坡的多元族群共融政策作為參考案例,特別在教育、多語環境與城市規劃方面。

在國際觀感中,新加坡常被形容為「小而強、嚴而有效」。外界普遍讚賞其乾淨安全、經濟繁榮、多元文化及高效率,但也有質疑法律嚴苛、生活成本高、競爭壓力大與言論空間有限。對許多外國人而言,新加坡像是一座精準運轉的城市機器,秩序井然而規矩繁多,既是旅遊與投資的熱門地點,也是亞洲現代化與多元共融的代表之一。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gov.sg/ sing stat website 整合編撰)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APCC, 印度人, 文化, 新加坡, 華人, 馬來人, 馬來半島

總統體能測試

August 15,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總統川普8月3日簽署行政命令,重啟這項曾於1956年至2013年在全美公立學校廣泛推行的體能評估制度。主張的理由是回歸「美國強壯」理念、解決運動參與率下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問題、重建美國「體能即國力」的象徵。

「總統體能測試」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代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並在隨後的幾十年不斷演變。測試內容通常包括伏地挺身、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短跑、坐姿體前屈等多項項目。從1960年代開始,表現優異的學生還有機會獲得《總統體能獎章》,作為官方肯定。

由於競爭導向過強:學生為了達標,造成身心壓力,弱勢或身障學生被邊緣化。無法達標的學生被同儕嘲笑、失去運動興趣。一體適用的標準不符合不同年齡、性別、體質背景。奧巴馬政府於2013年取消「總統體能測試」,轉而推動「總統青少年健身計劃(Presidential Youth Fitness Program)」,改以教育部與CDC合作的健康體適能評估方式,主張非競爭性、全人健康發展。

根據川普本次簽署的行政令,聯邦政府將設立專門機構來制定新的測試標準,並鼓勵各校設立獎勵機制,表彰在體育課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此外,該命令還要求與職業運動員和體育組織合作,以推廣這一政策。

川普重啟「總統體能測試」是象徵性的政治與文化回歸,標誌著他重視「傳統體能觀念」與美國體育精神。但在當代多元與身心整合的教育趨勢下,這項制度若未兼顧個人差異與心理健康,恐怕會再次引發爭議。未來其執行細節與地方學區回應,將是值得觀察的重。不少原體驗過該測試的民眾分享了負面回憶,例如:「我記得學生很怕那個測試……有脊柱側彎或肥胖的孩子很難跑步,成了被霸凌的對象」。 「沒有人真正幫忙訓練,只是羞辱你,當你做不到時很尷尬」。

有體育教育學者指出,雖然聚焦體能是正面訊號,但單純測試並不能確保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搭配教育與實質支援計劃。教師與家長團體整體偏向保留、觀望,重視是否妥善處理差異化需求、避免學童心理壓力與體型羞辱。整體而言,教育者與家長團體對重啟計劃持謹慎態度,擔心可能重演過去的壓力、羞辱文化與不公平對待。

媒體觀點則衝突分明,如AP新聞強調這是重要健康倡議的一環,但也提醒「只有測試本身,不會讓孩子更健康」;測驗應該與後續健康教學及個別支持措施結合,才能真正有效提升體適能水平 。支持者認為政策重視體育能振興健康意識與國家形象;反對者擔心它可能重演過去問題,缺乏包容與支持性設計。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公立學校, 學生, 川普, 總統, 體育, 體育課, 體能測試

APCC 代表47個不同國家和文化中 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及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August 15,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東南亞國家,融合了馬來、華人、印度與原住民文化,其文化特色、價值觀念。

一、文化特色

多元族群共存——馬來西亞人口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多個原住民族(如卡達山、伊班等)組成,各族群擁有自己的語言、宗教與節慶,彼此互相尊重,造就出色彩繽紛的社會文化。

語言多樣性——馬來語(Bahasa Malaysia)為官方語言,英語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華語、粵語、福建話、淡米爾語等,體現語言文化交織的特色。

宗教融合——伊斯蘭教為國教,但也有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道教等多種宗教信仰,重要節日如開齋節、農曆新年、大寶森節與聖誕節皆為全國性假期。

多樣美食文化——馬來西亞飲食文化豐富,融合馬來、華人、印度與娘惹菜系,著名如叻沙(Laksa)、沙爹、椰漿飯(Nasi Lemak)、海南雞飯、印度煎餅(Roti Canai)等,受到國際歡迎。

傳統與現代並存——傳統藝術如馬來木雕、峇迪(Batik)印染、華人舞龍舞獅與印度古典舞蹈,在都市中依然活躍。當代馬來西亞亦積極發展科技、音樂與設計,成為文化與創意產業的融合地。

二、核心價值

包容與和諧——多元種族和平共處的文化底蘊,使馬來西亞社會強調寬容、互助與「一個馬來西亞」(1Malaysia)的精神。

尊重傳統——不論族群,普遍尊重長輩、家庭與文化傳承,是馬來西亞人的核心價值之一。

重視社群與家庭——家庭觀念深厚,親情與社區支持對個人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信仰自由——雖然政治上以馬來文化為主體,社會上多數人尊重他人宗教與信仰,宗教節慶常是跨族群共同參與的活動。

三、對全球的貢獻

文化輸出與旅遊吸引力——馬來西亞憑藉其文化多樣性與熱帶風情,每年吸引數百萬國際旅客。吉隆坡雙子星塔、檳城喬治市、馬六甲古城皆為世界知名景點。

飲食文化國際化——馬來西亞美食在國際受到喜愛,眾多馬來餐館與娘惹料理在新加坡、英國、澳洲、美加等地開花結果,推動東南亞飲食文化走向全球。

宗教與文化對話平台——馬來西亞在伊斯蘭與多元宗教之間建立溝通橋梁,常被視為伊斯蘭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中介」。

東盟文化交流的重要成員——作為東協(ASEAN)活躍成員,馬來西亞推動區域文化交流與創意產業合作,在電影、音樂、教育與語言推廣等方面具影響力。

傳統藝術保存典範——馬來西亞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如峇迪、傳統音樂(如Gamelan)、木偶戲(Wayang Kulit)等,並將其推向國際文化展演舞台。

 四、對美國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雖不像華人、印度或日本文化那樣廣泛深入,但在多元文化、飲食、教育與社群參與等方面,仍發揮了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力,尤其在近二十年逐步擴展。

飲食文化影響——馬來西亞餐廳在美國增加,雖然仍屬少數,但在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西雅圖、波士頓等地,都出現了頗受歡迎的馬來餐廳,如「Kopitiam」、「Penang」、「Mamak」、「Rasa」等。它們介紹了叻沙、椰漿飯、沙爹、羅惹(rojak)、印度煎餅等馬來西亞特色料理。隨著東南亞料理在美國的興起(特別是越南和泰國菜),馬來西亞飲食也被更多廚師與美食家納入新創菜單,影響紐約、舊金山等大城市的現代亞洲餐飲潮流。

教育與學術交流——每年有數千名馬來西亞學生赴美就讀,其中許多人在工程、資訊科技、商業與醫學等領域表現優異,成為校園多元文化的一部份。例如,馬來西亞與美國多所大學(如伊利諾大學、普渡大學)有長期合作計劃。一些馬來西亞學者在美國擔任教授、研究員,推動科技、人文及文化研究,間接促進對馬來西亞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社區與文化活動——馬來西亞人在美國的移民社群不如其他亞洲國家人口多,但仍有組織如:Malaysian American Society(MAS)、Education Malaysia USA(EM USA)、馬來西亞學生會(MSA)在各大學中活躍這些團體舉辦文化節、語言教學、料理活動、國慶慶典等,向當地民眾介紹馬來西亞文化。馬來西亞社區常在每年五月的亞太裔傳統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參與展演活動,展示傳統服飾(如峇迪)、手工藝、音樂舞蹈、傳統食物等,讓更多美國人認識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雖屬潛移默化、以點帶面,但隨著全球對多元亞洲文化的興趣增加,加上馬來西亞年輕世代在美國社會、學術與創意領域的積極參與,未來的文化能見度與影響力可望持續擴展。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印度人, 宗教, 文化, 民族, 美食, 華人, 馬來人, 馬來西亞

被遺忘的「美國人」

August 8,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據世界日報報導,數以萬計於2000年以前被領養到美國的人士,近年獲悉未被賦予公民身分,隨時有被遣返原國之虞。他們中大多是目前40歲以上的亞裔。當時許多跨國收養的亞裔孩子,如韓裔、越裔、美軍戰後遺孤等,雖被美國家庭合法收養,卻因種種原因未自動或主動取得美國公民身分。

而近期川普總統雷厲風行的移民政策,在他們頭上再添陰霾。如鍾雪莉(Shirley Chung)這類被跨國領養來美的孩子,她從小就拿著 SSN、上學、生活、工作,直到 57 歲丟失社保卡,SSA 要求她出示證明身分與公民或合法居留身分時,她才驚覺自己不是美國公民。在當時(1960–1980年代),美國對於收養兒童自動取得公民身分的政策並不明確或統一,導致出現以下情況:

鍾雪莉被收養後,養父母可能為她申請了一個 SSN,以便報稅(作為家庭撫養人員)、上學、申請醫療保險等。當時的 SSA(社會安全局)只需要基本移民或收養文件就可能核發 SSN,審查較寬鬆並不一定驗證公民身分,許多小孩在沒有取得公民身分的情況下就拿到了 SSN。很多收養家庭特別是早期的跨國領養家庭,誤以為孩子自動成為美國公民,並未主動為其申辦歸化。

美國直到 2000年《兒童公民法案(Child Citizenship Act)》 才明確規定:若在18歲以下時被美國公民合法收養,且在美國居住,自動取得公民身分。但這法案不溯及既往,也就是像鍾雪莉這樣早於2000年成年的人,就不自動成為公民,除非主動申請歸化。她的 SSN 早年以「合法居民」(而非公民)名義核發,但這身分未被更新、也未被轉為公民,才導致今天的困境。所以有 SSN ≠ 公民身分。

在這個以法治為根本的國家,竟有成千上萬被合法收養、自幼在美長大的亞裔成年人,因未獲正式公民身分,而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命運,令人震驚與不捨。他們多數在孩提時由美國家庭合法收養,接受美式教育、文化薰陶,深信自己是「美國人」。直到人生某個節點——如申請社保卡、護照或醫療保險時——才發現,自己竟然不屬於這個國家。這不僅是行政體制的失誤,更是人權的傷痕。

美國於2000年通過《兒童公民法案》雖為部分收養兒童補上保障,卻未涵蓋所有早年成年的收養者。這些早已深耕美國社會的人,如今卻因身份未正名而被邊緣化、甚至遣返,無異於第二次拋棄。

期盼國會與行政部門能本於人道精神,為這些「被遺忘的美國人」補發一張遲來的國籍證明。社會的良善,不在於對強者的榮耀,而在於對弱者的保護。


認識社會安全號碼

SSN 是用來識別報稅、社會福利、就業等事務的號碼,和國籍無直接關係。想知道某人是否為美國公民,不能只看有沒有 SSN,還需要看是否持有出生證明、入籍證書或美國護照等證明文件。所以有社會安全號碼(SSN, Social Security Number) 並不一定代表擁有美國國籍。以下幾類人都可能擁有 SSN,但不一定是美國公民:

  1. 美國永久居民(綠卡持有者)——這類人是合法移民,有工作權利,因此可以申請 SSN。他們不是美國公民,但通常可以在美國工作、報稅、享受部分福利。
  2. 持有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如 H-1B、L-1、F-1 OPT 等)——只要有合法工作權利,就可申請 SSN。例如:國際學生在實習或 OPT 期間取得 SSN。外籍專業人士在美公司工作也需 SSN 來報稅與薪資處理。
  3. 庇護申請者、難民——雖然他們還不是公民,但一旦獲得合法工作資格,也可以申請 SSN。
  4. 曾經合法工作、後來身分改變的人——有些人可能以前合法居留與工作,後來身份轉為非移民或無證,但 SSN 仍然存在。
  5. 部份依親簽證者——像是配偶、子女如果有工作許可,也可能會有 SSN。

如需區分某人的移民身份,可以查SSN 卡上的字樣,如:「Valid for work only with DHS authorization」就不是公民。USCIS 身份文件,如綠卡、EAD卡等。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SSN, 亞裔, 公民, 川普, 社會安全號, 移民, 美國

柬埔寨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

August 8,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柬埔寨(Cambodia)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為金邊。為聯合國會員國及東南亞國家協會創始成員國,並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不結盟運動等國際組織。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柬埔寨國土面積約181,035平方公里,2025年人口約1,670萬,官方語言為高棉語,佛教為國教。文化深受佛教、印度教及高棉古文明影響,展現出獨特的歷史深度和藝術價值。

柬埔寨民風純樸、親切有禮,重視宗教與家庭,但教育體系受歷史創傷影響深遠,仍在逐步恢復與改革之中。隨著社會發展與國際支援,未來在教育與文化建設方面具有成長潛力。

一、文化特色

1.吳哥文化(Angkor Civilization)柬埔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是吳哥古蹟群,尤其是世界知名的吳哥窟(Angkor Wat),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建築與雕刻藝術,是東南亞古文明的象徵。吳哥文化(Angkor Civilization)是指從公元9世紀到15世紀,在今日柬埔寨地區由高棉帝國(Khmer Empire)所創造出的高度發展的文明。這段時期的中心是吳哥地區(Angkor),也就是現在的吳哥遺址群所在地。吳哥文化衰落於15世紀後期,可能因為戰爭、水資源管理失敗或氣候變遷,但其遺產仍深深影響現代柬埔寨。

2.佛教藝術與信仰。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影響人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如尊重長輩、重視因果、積德行善。廟宇建築、佛像雕刻、傳統壁畫極具宗教與審美意義。

3.傳統舞蹈與音樂。阿普莎拉舞(Apsara Dance)展現優雅柔美,是高棉古典舞的代表,常見於國際文化節演出。傳統樂器如roneat(高棉木琴)與skor thom(大鼓)為特色民族音樂的核心。

4.民間工藝與編織技術。絲綢編織(Ikat technique)、銀器雕刻、手工石雕與漆器製作反映出手工藝技術的高度發展與傳承。

5·飲食文化。柬埔寨料理講究酸、甜、鹹、辣的平衡,代表菜如Amok(三文魚椰汁咖哩)、Lok Lak(黑胡椒牛肉炒)等,逐漸在國際飲食界受到關注。

二、文化價值

1.社群與家庭觀念。家庭是社會的核心,長幼有序,尊敬長輩。社區合作與慶典共融精神強,例如水燈節(Bon Om Touk)與新年潑水節。

2.傳統與宗教融合。宗教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年輕人常進入寺廟修行一段時間,以培養品德與信仰。

3.文化復興與保護意識。經歷紅色高棉時期文化破壞後,人民努力保存傳統技藝與語言,提升民族自信與國際文化形象。

三、對全球的貢獻

1.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於1992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促進全球對東南亞古文明的認識與保護。相關研究成為人類學、建築學與考古學的重要資源。

2.文化外交與國際交流。傳統舞蹈團體與文化代表團活躍於世界各地,促進跨文化理解與亞洲文化多樣性的欣賞。

3.和平與復原的象徵。柬埔寨由戰亂走向和平,文化保存與教育改革成為其他曾歷內戰國家的典範。

柬埔寨的經濟發展對文化產生了深遠而複雜的影響,既帶來文化的活化與國際交流,也引發傳統價值的流失與商業化傾向。柬埔寨的經濟轉型雖促進文化資源的重視與再利用,但也挑戰傳統文化的純粹性與永續性。

未來若能在經濟成長與文化保存之間找到平衡點,例如強化文化教育、推動「良心旅遊」、支持本地創作與文化產業,就能讓柬埔寨文化真正成為發展力量的一部分,而不只是附庸。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佛教, 吳哥文化, 吳哥窟, 柬埔寨, 水燈節

尊嚴簽證

August 1,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尊嚴簽證-Dignity Visa」是美國國會在近年提出的一種兩黨移民改革方案中所設計的特殊非移民身份,主要針對在美國持續居住且無證件的移民。根據《尊嚴法案》(Dignity Act / H.R. 4393 或 3599)的主要內容如下:

救贖方案(Redemption Program)——適用於至少在美國停留 5 年的無證移民,經背景調查無重大犯罪紀錄,並支付約 1,000 美元。通過後獲得為期 7 年的「尊嚴身份」(非移民身份),期間每二年需向國土安全部(DHS)報到,並證明在社區的良好表現,還需額外支付約 6,000 美元(分期、每兩年支付至少 1,000 美元),並繳納 1.5% 的「尊嚴稅」,不需繳 FICA 稅,且不得領取聯邦福利 。 完成上述 7 年計劃後,可以申請續簽 5 年,並可無限次續簽,只要不違反條件  。

升格機制——若政府問責局(GAO)判定邊境「安全」(例如逮捕率達 90%),則可申請綠卡路徑。另一版本則要求額外支付 5,000 美元或完成 200 小時的社區服務,並通過英語與公民考試,之後才可申請成為合法永久居民(LPR,綠卡持有人) 。

何時生效?——目前此法案仍在國會審議階段(2023 年首版提出,2025 年重新修訂),尚未成為法律。未來是否通過、何時生效,仍取決於眾議院和參議院立法程序。也就是說,尚未生效,具體時間尚未確定  。

對非移民的幫助——提供合法工作和居留身份:透過尊嚴身份,可由非法滯留轉為合法非移民地位,不再擔心隨時被驅逐,被允許工作和繳稅,但不可享有聯邦福利。避免再入境禁令:若不符合條件者,提供最多 24 個月自願離境期限,不觸發 3 年或 10 年的再入境禁令  。可能晉級為永久居民:通過救贖計畫、達到安全邊境標準或完成特定條件後,具備申請綠卡的可能性。不影響原有雙重意圖簽證身份:如持有 H‑1B、L‑1、O‑1、P 類非移民簽證,提出或擁有移民申請通常不會造成簽證身份變動  。

改革必要性觀點——改革被視為「惡性驅逐」的非法滯留現象,提供有尊嚴的合法解決方式。兼顧邊境安全與勞動力需求,避免影響美國農業與其他重要產業  。加強合法移民制度效率:包括對 EB‑5 投資簽證、Dreamer(童年來美者)、TPS 臨時保護群體設立綠卡通路  。

尊嚴簽證是一種擬定中的非移民身份,旨在為在美無證者提供合法工作、合法留居,不被驅逐的機會,期間不能領福利,但可續身份,並有綠卡可能。法案尚未通過,效力未定,未來需關注國會審議動向。對非移民群體的益處在於:合法化、工作權、社會參與與綠卡路徑,而非一味的驅逐與剝奪。只要改革方向是以尊嚴、公義與效率為基礎,而非打壓和惡性驅趕,這樣的改革顯得相當必要。

這項法案並不是由拜登政府或川普政府提出,而是由 共和黨眾議員 Maria Elvira Salazar 提出的。Maria Elvira Salazar 是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古巴裔女性國會議員(第27選區)。她於 2023年6月 和幾位兩黨議員一起重新提出了《尊嚴法案》(Dignity Act of 2023),內容主張兼顧:邊境安全、非法移民的合法化途徑、美國勞工市場與人權考量。Salazar 的口號是:“Order at the border. Compassion in the heart.”(邊境要有秩序,心中要有同情)。她強調這不是「特赦」,而是讓這些人「用工作、稅金與社區服務贖回尊嚴與合法身份」。

《尊嚴法案》的立法者秉持這樣的理念是:不獎勵非法入境,但也不視其為應立即驅逐的「罪人」強調他們貢獻了勞力,尤其是農業、建築、照護等行業。法案要求他們付費、服從監督、提供服務,才可換取合法地位,是一種「贖回式合法化」。這也避免大規模驅逐對社會與經濟造成破壞。

《尊嚴法案》提供了一個平衡的方案,透過背景調查、付款和社區服務追究個人責任。提供一條合法的途徑,讓他們無所畏懼地工作和生活。鼓勵融入社會,但不授予自動公民或公共福利。加強邊境安全和法治。這不是「大赦」,而是一個體現公平、正義和同情價值的救贖、有序的框架。

結語:當社會只剩「對錯」和「你我」,卻忘了「人心」與「共情」,就會變得冷硬而對立。如果每位主政者、執法者、甚至媒體,都能懷抱體恤之心,即使制度不能完美,也能讓弱勢者不至於絕望。願社會在維護制度的同時,也能為真正有需要的人保留一絲人道的空間。如果主政者能有這樣的心懷,今天的社會就能少一些暴戾撕裂,多一些祥和與關愛。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共和黨, 尊嚴法案, 川普政府, 移民, 簽證, 美國

泰國文化特色、價值、對全球的貢獻

August 1, 2025 by WA Chinese Post Leave a Comment

泰國前名暹邏,位於中國和印度間中南半島之心臟地帶。舉國上下尊崇佛教。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東南亞地區宗教、文化和多個民族的匯集地。泰國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與法國國土相若。人口約6000餘萬。泰西北與緬甸為鄰,東北接寮國、東連柬埔寨,南部與馬來西亞接壤。

文化獨特且多元,融合佛教精神、王室傳統與民族特色,對全球在藝術、宗教、飲食和觀光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一、文化特色

1、佛教影響深遠,約95%泰國人信仰上座部佛教,寺廟(如曼谷大皇宮、清邁雙龍寺)遍布全國,僧侶地位崇高。佛教思想滲透日常生活,如尊敬僧侶、早晨布施、潑水節(宋干節)等。常以「合掌」(wai)表示敬意:雙手合十於胸前,伴隨低頭。佛教是泰國道德禮教的「準則」,維繫社會和諧及推動藝術的原動力。與歐洲中世紀時代的天主教相似。泰國無數寺廟的重疊式屋簷,能使人引發創作的靈感。佛教影響力深入民間的另一原因是大部份泰國佛教家庭,必然有一位男丁入住寺廟修道,研習佛教道理。 據佛教習俗,信奉佛教的男性而年 齡超逾21歲者,在其一生中,須接受剃度一次,以實踐僧侶生活,短則五天,長則三個月。通常剃度會在每年避雨節期間舉行。為期三個月的避雨節中,每個僧侶都避免外遊,留在寺廟中靜修。 除了作為佛教活動中心,泰國寺廟通常是小鎮的消息集散地、勞 工僱用中心、新聞發佈處、藥物分發站和社區中心,有時更用作學校和醫療所。總之,泰國社會的寺廟具有多元化用途。泰人亦強調宗教自由,故其他宗教如回教、天主教、印度教及錫克教等同時存在。

2、尊敬王室與社會階序——王室受到極高尊崇,王室成員的肖像常見於公共場所。社會講究禮儀與長幼尊卑,見面時合掌(wai)是一種基本禮貌。重視整潔與體面穿著整齊乾淨在泰國社會被視為對他人的尊重,尤其是進寺廟、參加正式活動時。對尊貴的物件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頭被視為神聖部位,不可隨意碰觸別人頭部,尤其是小孩。腳被視為低賤部位,不應用腳指物,或將腳朝向佛像或人。

3、節慶與傳統藝術——重要節日如宋干節(潑水節)、水燈節(Loy Krathong)充滿民俗色彩。傳統舞蹈(如孔劇)、木偶戲、泰拳(Muay Thai)體現其藝術與武術文化。有「最美泰國節慶」之稱的水燈節,人們會將芭蕉葉製作成蓮花燈船,放上花、蠟燭、錢幣,放在河面上讓水燈順著河流漂走,象徵對河神的敬意,也代表厄運及罪惡隨水流去。黑夜中五顏六色的燈船在河上漂流,美麗又浪漫,這天也被視為泰國情人節,情侶一起放水燈以祈求愛情長久。

4、飲食文化——著名料理如冬蔭功(酸辣蝦湯)、綠咖哩、芒果糯米飯。泰式料理強調香料與草本植物,兼具健康與風味。泰國美食以其豐富多樣和獨特風味聞名。 泰國菜的特色在於酸、甜、鹹、辣、香等多種口味的完美融合,並善用各種香料和草藥入菜,展現出獨特的泰國風味。泰國料理拜其異國風味和香氣所賜,受到世界各地的歡迎。在市區巷弄中漫步,通常會被路邊的美食攤位吸引而停下腳步,以相當實惠的價格享用串燒、炒飯、麵條和辣湯。

二、文化的核心價值

1、「和諧」與「容忍」——社會強調人際和諧與避免衝突(jai yen涼心態度),造就熱情友善的國民形象。多元族群(如華人、馬來裔)和宗教信仰和平共處。

2、家庭與社區觀念——家庭關係緊密,孝順長輩是重要價值觀。地方社區活動活躍,寺廟不只是宗教場所,也是社交與教育中心。

3、尊重傳統與現代共融——泰國人重視文化傳承,也擁抱現代化與創新,尤其在服飾、設計、流行音樂(如T-Pop)等方面呈現融合特色。

三、泰國對全球的貢獻

1、文化輸出與軟實力——泰拳成為全球知名的格鬥運動,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劇與電影在亞洲和國際市場逐漸受歡迎,如《天生一對》、《戀愛病發作》等。泰國飲食風靡全球,許多國際城市設有泰式餐廳。

2、觀光旅遊業影響深遠——泰國被譽為「微笑之國」,旅遊業是主要經濟支柱之一。世界旅人前往曼谷、普吉島、清邁等地感受佛教文化、熱帶海灘與SPA療癒體驗。泰國的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國際遊客,為全球觀光業做出貢獻。

3、佛教與心靈教育的全球影響——泰國寺廟和高僧常在國際間舉辦禪修營與佛學講座,推廣內觀禪(Vipassana)與慈悲理念。多所海外佛教道場由泰國出家人創建,促進跨文化靈性交流。

4、泰國是全球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尤其在稻米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汽車產業方面,泰國是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區域汽車零部件供應中心。 泰國是捕魚, 養殖蝦的主要出口國,但農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正在下降,而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則有所增加。泰國的主要工業是電子、鋼鐵和汽車。 電器零部件和電器、計算機、水泥生產、傢俱也是重要行業。此外,泰國在電子製造業方面也佔據重要地位,產品主要出口到全球市場。

Filed Under: 特色文章, 首要 Tagged With: 佛教, 冬蔭功, 文化, 泰國, 泰式料理, 綠咖哩

  • Go to page 1
  • Go to page 2
  • Go to page 3
  • Interim pages omitted …
  • Go to page 25
  • Go to Next Page »

Primary Sidebar

亞太文化中心專欄

Patsy Surh O’Connell 個展

展期: 8月29日至9月6日(2025年) APCC Jade Choe Gallery地址 • 4851 S. Tacoma Way, Tacoma, WA 與藝術家會面: 9月4日下午四點至六點 《永恆的綻放牡丹致敬Eternal Blooms: Peony … [繼續閱讀……] about Patsy Surh O’Connell 個展

免費加入APCC 為第4區青年提供的社群護理

心理健康(MH)和社群環境正義(CEJ)是APCC的最新專案,很高興為我們第4區青年(11-18歲)及其家人的福祉提供為期一週的精選體驗和活動,旨在保護環境、內在健康/心理健康。 這一週的免費研討會和活動將提供獨特的學習、治療和社群建設機會。 目標是以引人入勝和無障礙的方式提供心理健康和環境健康。 … [繼續閱讀……] about 免費加入APCC 為第4區青年提供的社群護理

美食即藝術-兩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在APCC畫廊展出

亞太文化中心臨時地址 3513 East Portland Avenue, Tacoma 98404的展覽於上午9:00至下午5:00向公眾開放。 請致電253-383-3900告知辦公室您的訪問情況。 Moch Snyder 20世紀80年代,她作為難民與家人一起抵達美國——這段旅程塑造了她對生活的深刻欣賞和對一路上每一步的感激之情。 … [繼續閱讀……] about 美食即藝術-兩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在APCC畫廊展出

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生活訊息

亞太文化中心新大樓落成典禮 典禮於202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3:00–7:30 舉行 。新大樓地址為 4851 South Tacoma Way, Tacoma, WA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活動報導

Tacoma 車展 8月30日(上午9點至下午4點)。在 Marymount Event Center, 325 152nd St. E in Tacoma. … [繼續閱讀……] about 活動報導

生活訊息

西雅圖之盾倡議 西雅圖市議會以 9 比 0 的投票結果,將,《西雅圖之盾倡議Seattle Shield Initiative》 送交選民在 2025 年 11 月選舉中表決。該提案預計可籌集約 … [繼續閱讀……] about 生活訊息

更多社區活動 / 文藝訊息

Copyright © 2025 · News Pro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